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第一篇: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张九龄的《感遇》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原文】:感遇(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
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的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的遭受排挤愤懑的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
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
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
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
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
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的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
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
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
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阅读训练】:一、(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范仲淹词三首赏析

范仲淹词三首赏析豪放词人的抒情小词——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乍读此词,还以为是某个婉约派词人所作,可仔细一看,作者竟是范仲淹。
没想到擅长描写边塞萧瑟风光,以“塞下秋来风景异”著称的范仲淹竟还写有这等浓丽婉转之词。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用浓墨重彩从大处落笔,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一派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秋高气爽,长空湛碧如洗;落叶飘零,大地一片澄黄。
这两句写秋景而无衰瑟之气,境界高广,实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秋色和绵邈秋波:秋水共长天一色,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两句极目天边,境界悠远。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天接水”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夕阳斜映远山重峦,碧天连接秋水绿波。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之景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二句,景物由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这里“芳草”寄寓着乡思离情,它遥指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游子十分动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恰似无情。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游子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前后互文对举带有强调意味,而游子羁旅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意思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思。
“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及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及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及赏析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代〕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及注释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
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
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
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
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赏析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长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长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长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勐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梦李白二首原文及赏析

梦李白原文及赏析梦李白二首原文及赏析梦李白二首原文及赏析1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亲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 却不可见。
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 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
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见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
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
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篇一:《苏幕遮》《菩萨蛮》对比阅读附答案赏析苏幕遮住了范仲淹的蓝天、黄叶、秋波、寒烟和浪花上的翡翠。
山反射夕阳,天与水相遇。
香草无情,即使在落日之外。
黑暗国度的灵魂,日夜追逐旅程和思考,除非一个好梦让人们入睡。
月亮塔孤零零地躺着,美酒进入忧伤的心,化作相思的泪水。
当风和日丽,春天还很早的时候,李清照菩萨心情很好。
睡觉有点冷,梅花庙也坏了。
家乡在哪里?忘了吧,除非你喝醉了。
当躺在深水中时,它会燃烧,香味消失,葡萄酒不会消失。
(1)“山映夕阳,天连水,草香无情,夕阳外”,“风柔,日薄,春尚早”这两个词分别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是否不同。
(4分)回答:(1)“山体倒影”三句话:傍晚,夕阳照耀着远处的群山。
蔚蓝的天空与秋水、碧波和忧伤的青草相连。
它先在远处延伸,然后消失在夕阳后的天空中,表达怀旧和离别。
(2分)“风和日丽,春天还早”:春天刚刚到来。
尽管太阳仍然很弱,但风已经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么猛烈。
天气逐渐变暖,使人们感到高兴。
表达了他的喜悦。
(3点)(2)两首诗的主题相同,都表达了怀旧和分离。
(2分)但范词的抒情更直接,(2分与欣赏相结合)李词的抒情委婉含蓄。
(2分结合欣赏)二:(1)夏侃在这两个词中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乡愁的主题,但风格不同。
请简要分析一下。
(4分)参考答案(1)采用正反两种书写方式。
“好梦让人晚上睡觉”意味着只有在梦中他们才不会想家。
这意味着晚上很难入睡,并且会有思乡之苦;“月亮塔自立”,说服自己不要爬得太高,这表明你充满了忧郁。
“家乡在哪里?忘了吧,除非你喝醉了”。
只有当你喝醉了,你才能忘记你的家乡。
可以看出,当你醒着的时候,你总是想念你的家乡。
(4分)(2)在范文上,他从大的地方写风景,意境博大而崇高;下侃抒情诗《酒入伤心心,相思泪比》,抒情自然直接;在《李词》中,菅直人以悠闲优美的意境书写了早春起床的感觉;下坎是抒情的。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古诗《九日送别》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著名的送别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1、蓟: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
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
——《二刻拍案惊奇》【参考译文】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大意】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赏析】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
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中秋月古诗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最新23篇)

中秋月古诗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最新23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1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张孝祥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
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
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
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
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
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中秋夕独坐望月 2朝代:宋朝|作者:蔡襄万里凄凝魄,幽深在处通。
清流河汉尽,寒入水云空。
踰久方全白,弥高适正中。
开书还自卷,把酒复谁同。
泫叶漙宵露。
吹衣变暑风。
更看庭树影,渐过粉墙东。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歌颂中秋月亮的古诗词 4减字木兰花·张使君仲谋中秋多雨词牌名:减字木兰花|朝代:宋朝|作者:黄庭坚张使君仲谋中秋多雨。
常是尊罍狼藉去。
今夜云开。
须道姮娥得得来。
不知云外。
还有清光同此会。
笛在层楼。
声彻摩围顶上头。
《望月怀远》 5苏轼(宋)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6杜甫(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宵月下有怀》 7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描写中秋节月亮的古诗词 8《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1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赏析“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
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
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
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