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

合集下载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

2、理解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

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大作家的小老师》。

上节课同学们对课题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知道了大作家是——(板书:萧伯纳),小老师是——(板书:娜塔莎)。

(出示课文插图)知道了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位小姑娘,他们在一起玩了好久。

我感觉同学们真会学习,真了不起。

不过,我们上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是什么问题呢?(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铅笔把文中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一会儿交流。

三、交流问题: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内容。

(1)自读萧伯纳的话,在你觉得重要的词语下加点,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你就是世界著名大作家,说这话时你会怎么想?萧伯纳是怎么想的?(3)你来当一当萧伯纳,读一读他的话。

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

2、如果是你,当你知道跟你玩的是世界著名大作家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指名朗读第三段。

(出示第三段)(1)从小姑娘的话中,你来猜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2)用铅笔在“竟学着他的口吻”下加点,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来当当小姑娘,读读她说的话。

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

4、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不觉为之一震。

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自夸了。

请用铅笔在“为之一震”下加点,想想“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感到震惊?从萧伯纳“为之一震”中你想到了什么?5、分角色朗读课文2—4段。

6、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萧伯纳与中国:时代的相逢与误读

萧伯纳与中国:时代的相逢与误读

萧伯纳与中国:时代的相逢与误读谢江南张湘君《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05日 19 版)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左二)与宋庆龄(左三)、鲁迅(右一)等摄于上海宋宅朱旭、宋丹丹主演的《芭芭拉少校》剧照一英国现代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对他对世界戏剧的贡献和对他的历史定位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汉语学术界大多会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标签加到他的头上,把他的创作意义限定在“揭下绅士的假面”的社会批判性方面。

在20世纪20—50年代,这样的定性为他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时过境迁,最近二十多年,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被“恢复名誉”,与现代主义文学处在同一时期的萧伯纳戏剧,还顶着“现实主义”的名签,无异于标示它已经落后于时代。

于是,这位在欧美戏剧界、文学学术界地位崇高的剧作家,在当代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失去了应有的席位,在学术研究中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20世纪初驰骋西方剧坛到现在,在西方,萧伯纳一直作为戏剧家、评论家、小说家、演说家、散文家为人评说。

有人把他比作伏尔泰,有人把作比作约翰逊博士、托马斯·哈代、乔纳森·斯威夫特,等等。

1932年,H.W.莱文森(Nevinson)在《观察者》(Spectator)上撰文称,“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能发现人们在为萧伯纳而展开激烈的争论……在每一块文明之地,我都曾听见‘萧!萧!萧!’的呼声。

他的名声的确是世界性的。

”莱文森的文章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对萧伯纳的接受和赞誉。

德国的评论家称萧伯纳为德国舞台上的君王,他的剧作在德国的演出场次超过了德国著名的剧作家霍普特曼。

1903年萧伯纳的《康蒂妲》在美国纽约一地就上演了150场;1920年,《伤心之家》在美国演出达5个月之久。

以H. L. 门肯(H.L.Mencken,1880—1956)为代表的萧伯纳研究专家也不断出版专著介绍萧伯纳的作品,不少大学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研究萧伯纳。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图片.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图片.

鲁迅与宋庆龄、萧伯纳等合影。(1933年2月17日摄于上海宋宅) 图片:
• 鲁迅与宋庆龄、萧伯纳等合影。 (1933年2月17日摄于上海宋宅)
冯雪峰全家和鲁迅全家
冯雪峰全家和鲁迅全家




微笑着的鲁迅很亲切


的人ຫໍສະໝຸດ 去世前11天 和木刻家在一起

先生遗容

周海婴
001这是9月29日拍摄的根据鲁迅小说 所重现的浙江绍兴“鲁镇”全貌。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 图片:
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鲁迅与许字墓碑合影。1926年8月26日 –1928年之间
鲁迅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影。(1927年10月4日摄于上 海。) 图片:
周海婴出生百日全家照,1930年1月4日午后摄 于上海。 图片:
海婴六个月,一九三0年三月二十七日,上海”。(注:背后扶着周海婴的是鲁迅的手。) (图2) 图片:

萧伯纳是英国着名作家

萧伯纳是英国着名作家

•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 大声喊道: “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 亲爱的高尔基同志:
•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 完相,立刻就走。
•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 机
•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萧扎吻娜 触 虚
会写字
fǎng yù yù liào zhèn shì qǔ dài 访 遇预 料 震 事 取 待
萧伯纳 文豪 娜塔莎 苏联 感触 意识
口吻 预料 告诉 教育 谦虚
大 25、 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 家。
露珠 — 小露珠 鬼 — 小鬼 可爱 —小可爱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有 一次在莫斯科访问时,他遇到一个小 姑娘。小姑娘白白胖胖的,一对大眼 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 是可爱极了。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 子,同她玩了好久。
• 大作家的小老师
• 萧伯纳 著名作家 莫斯科 访问 • 遇到 白胖胖 眼睛 很有神 扎着 • 大红蝴蝶结 临别时 一位世界大文 • 豪时 惊喜万分 出乎预料 竟学着 • 口吻 娜塔莎 不觉为之一震 意识到太

萧伯纳上海七小时

萧伯纳上海七小时

的 所以我们不能怪他和轮船公司立下了
约 公司应当保护他 不让一切想看热闹的
人麻烦他 他那 哪 会晓得 在中国的民众
中 也有一部分人 想领受他一点指点 想
听他几句公平的诚实的批评与证言 或者
还能和他共鸣呢 该文也收录于 萧伯纳在
上海 一书
但是最后宋庆龄的诚意打动了萧伯纳
时 分 萧伯纳终于随宋庆龄一行 下了
酿蜜 不过 他所酿的蜜 却是甜中带酸的 鲁
迅则在 萧伯纳在上海 一书序中说 萧在上
海不到一整天 而故事竟有这么多 倘是别的
文人 恐怕不见得会这样的 这不是一件小事
情 所以这一本书 也确是重要的文献 这或
许也是鲁迅 瞿秋白以 快闪 的节奏 编辑出
版这本书的重要目的吧
垣上
下午 点半 萧伯纳的上海之行不知不觉
已届尾声 像迎接萧氏夫妇到来一样 还是由
宋庆龄 杨杏佛他们欢送前者到泊在吴淞口江
面上的 皇后 号轮
萧伯纳在上海的 快闪 之行 在留下自己
足迹的同时 也留下了其散见于当时上海各报
的思想 这些思想诚如 申报 自由谈 月
日许杰 绅士阶级的蜜蜂 一文所写 萧伯纳
是英国绅士社会的一只蜜蜂 他有刺 他也会
小火轮向 皇后 号轮缓缓靠近 不一会便停
在了它庞大的船体旁 接着 从小火轮上走下几个
人 依次登上 皇后 号轮 他们是宋庆龄 杨杏佛
及宋庆龄秘书等 他们天没亮从市区出发赶来 正
是为迎接时年 岁的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 后者
偕夫人乘 皇后 号轮漫游世界 由香港抵达上海
这一年宋庆龄 岁 时间是 年 月 日
宋庆龄年谱 记载 是日 做环游世界旅行
暴者炮火余烬之后 更披阅是册 可知当时被
压迫民族浴血苦战 可泣可歌之情况 更仰先

语文三下《大作家的小老师》课件2

语文三下《大作家的小老师》课件2

学完了课文,你有 什么收获呢?跟同 桌分享一下。
你认识它们吗? xiāo 萧 wěn 吻 nà 娜 shā 莎 qiān 谦 xū 虚
jiào 教学 教 jiāo 小姑娘的信, 信中说:“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 打算用您的名字做我小狗的名字。不知 您同不同意?”萧伯纳回信说:“亲爱 的孩子,读了你的信,我觉得很有趣, 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 你一定要和你的小狗商量一番哦,看它 同不同意啊!”
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 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同桌互读萧伯纳所说的话,说说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 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世界有名 大作家
萧伯纳心想:小姑娘一定会 说:“ 。”

河口镇中心小学 张少敏
“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 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韩愈(唐) —— 毛 泽 东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英国)
无论在何时,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 巴甫洛夫(俄罗斯)
作业超市:(二选一) 1、收集一些关于平等相待或者 谦虚的名人名言,我们来比比谁 。 找得多。
2、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故 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并告诉他们 其中的道理。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 下册第三单元
你们知道龟兔赛跑
的故事吗?谁能给我们
讲一讲。
河口镇中心小学 张少敏
同学们,读读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大作家”指的是谁? “小老师”指的又是谁?
“大作家”和“小老师”他 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萧伯纳(1856-1950) 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 实主义戏剧作家,是 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 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他最著名的剧作有: 《鳏夫的房产》、 《华伦夫人的职业》、 《武器与人》、《真 相毕露》等。

宋庆龄与萧伯纳的会面

宋庆龄与萧伯纳的会面

宋庆龄与萧伯纳的会面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1年第4期1933年2月17日,英国作家兼戏剧家萧伯纳偕夫人作环球旅游,乘“不列颠皇后”号游轮到上海吴淞口,计划只在上海逗留一天。

萧伯纳与宋庆龄都是世界反帝大同盟的名誉主席,离开香港时他曾致电宋庆龄,表示在上海无意登岸,仅想会晤孙夫人。

当天清晨,宋庆龄与杨杏佛等二人乘小轮到吴淞口。

他们登上“不列颠皇后”号,与萧伯纳在轮船餐厅共进早餐,并在餐厅里和萧伯纳进行了谈话。

早餐后宋庆龄请萧伯纳登岸与朋友们见面。

萧伯纳说:“除了你们,我在上海什么人也不想见、什么东西也不想看;现在已见到你们了,我为什么还要上岸去呢?”但在宋庆龄的盛情邀约下,萧伯纳还是同大家一起乘小艇离开游轮,于10时30分从杨树浦码头登岸。

他们先赴礼查饭店,与同时来沪的各游历团团员相见,随即赴亚尔培路中央研究院拜会蔡元培。

12时同往莫里哀路29号。

宋庆龄知道萧伯纳是个素食主义者,所以在自己的寓所特备中式素菜款待他,由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作陪,其中大多是民权保障同盟的领导成员。

饭后,在院内拍照数张留念。

下午,萧伯纳在宋庆龄寓所花园草坪接见了中外记者,答复所提问题。

傍晚6时,宋庆龄和杨杏佛将客人送回“不列颠皇后”号游轮。

萧伯纳于当晚11时离开上海赴秦皇岛。

萧伯纳虽然只在上海停留了一天,而且参加了很多活动,但他与宋庆龄仍作了长时间的谈话。

在游轮上、在接送他们往返码头的小艇上(每次需两小时),他们谈了好几个小时。

所有报道中都记载宋庆龄是同两个朋友一起去游轮接萧伯纳的,其中一位明确记载是杨杏佛,另一位则姓名不详。

在《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书中,爱泼斯坦曾经写道,宋庆龄和萧伯纳的谈话是由史沫特莱详细记录下来的。

他从史沫特莱传记的作者贾尼斯和斯蒂芬·麦金农那里得到了原稿复印件,共有21个打字页。

就此可以推断,另一位朋友即是史沫特莱。

宋庆龄与萧伯纳有意义的谈话基本上是在她本人、杨杏佛和史沫特莱在场时进行的。

《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

《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

《笑谈大先生(节选)》阅读答案笑谈大先生(节选)陈丹青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

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

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

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

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

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

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

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

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和《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这两张历史照片,是时任《上海晨报》摄影记者的毛松友拍摄的。

上世纪90年代,我两次赴京采访毛松友先生,专门问起过《鲁迅、蔡元培、萧伯纳》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

毛松友对我说,1933年2月17日午后,蔡元培先生派
?卡施
前往采访。

给他和鲁迅、蔡元培等照了合影后,提出想为他单独照张相。

他同意了,并未限制我时间,随即给他照了一张半身像。

我用的是反光新闻镜箱,相机虽然老式笨重,但从请求、同意到拍完,不过十分钟。

当年萧翁已76岁了,身躯修长,站在一起高我一头。

他微俯着,眯起眼,对我莞尔而笑说:‘你是一位高速摄影家。

’我笑着说:‘先要感谢您允许我的请求。

至于我们的工作,是以秒计算的,特点就是
微笑,温雅而风趣的话语,带着老年人的爱抚……而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萧翁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给我留下崇高、美好的印象。


有一种说法,那天在宋庆龄家里,史沫特莱女士拍“萧、鲁、蔡”的合影、杨杏佛先生拍那张七人合影。

我想亦是事实,很正常,因为史沫特莱也是记者、杨杏佛先生喜欢摄影。

况且,旧时摄影比较随意,不像现在那样,所有在场的大人物都
字:宅午宴
:“鲁
林语堂和伊罗生被挖掉了,因为林语堂是“反动文人”,伊罗生亦被定性为“托派分子”。

而且,不管“三人合影”或者“五人合影”,刊登时都未署作者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