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力课文翻译第七单元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文章翻译一、《郑伯克段于鄢》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姜姓小国)娶了一名妻子,叫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生下庄公(郑国第三代君主)和共叔段。

庄公分娩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为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城邑,我不管您怎么说我都遵命。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让他住在那里,称他(叔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郑大夫)说:“大夫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是诸侯国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王侯子弟的封邑不能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上大夫的封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下大夫的封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别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处居尊位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摔跟头,你姑且等着瞧叔段终将垮台的后果!”事后不久,太叔段使西边边境上的城邑和北边边境上的城邑从时从属(两方)于自己。

公子吕(郑国大夫)说:“国家受不了分裂的状况,您打算怎么来对付呢(若之何:对他怎么办?)(若……和:是一种固定格式)?如果打算把国家大权交给大叔段,那么就请让臣下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说:“不用(指现时用不着动手),他将自己走向灭亡。

”叔段又收取原先分属于自己的地方作为自己独占的城邑,(其势力范围)到达庐廪延。

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领土扩大,他将获得更多的民众。

”庄公说:“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庞大,也会垮台。

”叔段修葺城廓,聚集民众,修缮武器,准备军队,将要偷袭新郑(郑国都城名)。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翻译】考研古代汉语(王力版)一二册翻译自整理

【翻译】考研古代汉语(王力版)一二册翻译自整理

第一单元1.《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译文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译文

备考汉硕交流扣扣: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版)译文整理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版)译文整理

《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着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以让她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按:此据热心网友整理,适当调整,仅供参考。

目录郑伯克段于鄢 (3)齐桓公伐楚 (3)宫之奇谏假道 (3)烛之武退秦师 (4)蹇叔哭师 (4)晋灵公不君 (5)齐晋鞌之战 (5)楚归晋知罃 (6)祁奚荐贤 (6)子产不毁乡校 (7)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江乙对荆宣王 (8)庄辛说楚襄王 (8)鲁仲连义不帝秦 (9)触龙说赵太后 (10)学而 (11)为政 (11)里仁 (11)公冶长 (11)雍也 (11)述而 (11)泰伯 (12)子罕 (12)先进 (12)颜渊 (12)子路 (13)宪问 (13)卫灵公 (13)季氏 (14)阳货 (14)微子 (14)子张 (14)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15)战于郎(檀弓下) (15)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15)大同(礼运) (15)教学相长(学记) (16)博学(中庸) (16)诚意(大学) (16)寡人之于国也 (16)齐桓晋文之事 (16)文王之囿 (18)所谓故国者 (18)夫子当路于齐 (18)许行 (19)攘鸡 (21)陈仲子 (21)弈秋 (21)舜发于畎亩之中 (21)非攻 (22)老子 (22)北冥有鱼(逍遥游) (23)不龟手之药 (24)庖丁解牛 (25)胠箧 (25)百川灌河 (27)庄子钓于璞水 (27)惠子相梁 (27)惠子相梁 (27)运斤成风 (28)曹商使秦 (28)劝学 (28)察传 (30)五蠹 (31)淮阴侯列传 (35)魏其武安侯列传 (38)艺文志诸子略 (42)霍光传 (44)哀郢 (46)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翻译第七单元《古代汉语》王力课文翻译第七单元离骚屈原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止联系优的茝和蕙。

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秀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他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社稷的缘故。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以上是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已,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成立。

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

只要我的情感坚贞不移,形销骨立又有什么关系。

我用树木的根结成茝草,再把薜荔花瓣穿在一起。

我拿菌桂枝条联结惠草,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我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啊,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

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

以上是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已,早晨进谏晚上又丢官。

他们攻击我佩戴惠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我的心情。

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与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以彼此相安。

宁愿委屈心志压抑情感,暂时忍受罪过,等待将来除去耻辱.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以上是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

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去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的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四望,我要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戴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着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以上是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山鬼》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

(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国殇》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哀郢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

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在甲日的早上开始上道。

离开旧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

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

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

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却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

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滚滚的波浪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

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

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

可叹楚地的土地宽平广博、人民富裕安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凌阳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

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

时光飞逝的使人难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仿佛梦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

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怅然失意满怀悲伤。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

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

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污蔑之名。

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的忠贤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

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却越来越被疏远。

尾声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

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

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卜居翻译: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

(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

(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

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

”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是宁愿昂然(自傲)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是宁愿和良马一起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何从,(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您(还是)按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渔父》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