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2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的特有魅力。

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朗读、品味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冬天的美丽。

【教学步骤】一、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1、学生说话。

(或演讲,或朗诵,或讲故事,或报道新闻)2、学生点评。

(或语言,或感情,或体态、或节奏等)二、导入新课一年可分为几个季节?同学们冬天联想到什么?东山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⑴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⑵课文中哪些景物你印象最深的?为什么?四、学生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围绕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1、讨论,推荐同学发言,在大组(全班范围内)中交流。

2、教师点拨:⑴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对比的写法。

⑵济南的山特点:温暖、可爱、美丽迷人──衬托的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⑶济南的水特点:清亮、空灵──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既赞美济南冬天的美丽,同时也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美丽景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3、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

字里行间到处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练习1、想一想你看到过的什么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模仿《济南的冬天》的一些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配套教材──《济南的冬天》。

【板书设计】无风声无雷声无毒日阳光朗照薄雾覆盖城外远山清水碧绿【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关键在课外自己很乐意的参与,课堂学习是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完善。

学习目标:学会择文朗读,并对选文进行质疑、设计问题;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情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 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

(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zhù)镶(xiāng ) 着落(zhuó )着急(zháo) 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预设:总——分——总。

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篇1【教学目标】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二简介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jǐ děi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huó jì zǎo济南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响亮(很明亮)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秀气(美丽而柔弱)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四分析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情分析通过对《春》的学习,学生对比喻、拟人、远近结合等写作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济南的冬天》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分析修辞句,了解一类阅读题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结构,明白“温晴”是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主分析文本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更深层次感受文章的情感。

3、通过“换”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对修辞语句进行规范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能够自主规范的分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克服小学时期用“生动”“形象”“具体”等简单概括的习惯问题。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济南的冬天”不能更名为“冬天的济南”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工具PPT多媒体教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一说起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厚厚的棉衣、暖手袋、暖气等一大堆御寒的物品;我们就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极尽寒冷与孤独的诗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妩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老舍,去领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探究一下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模样。

2、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正字音,识生字词(1)学生齐读课后读读写写,读准字音,教师强调易写错的字词。

(2)完成同步上的字词练习。

4、文章结构分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找出之后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根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词,逐一与学生一起辨别,排除掉除“温晴”以外的其他词语,并让学生笔记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是“温晴”。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济南的冬天》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通过对济南冬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初中生学习散文的优美范本。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到作者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初中生处于语言学习和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

但生活体验过少,小学学段积累不够,导致学生在理解散文深意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存在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步步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通过诵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会欣赏散文语言的优美。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和煦明媚、生机盎然的。

那么,与之相对的冬天,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说起冬天,大家能联想起哪些词语或者景象呢?(寒风呼啸、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北风呼啸……)这些是我们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

可是,在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舍先生笔下,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背景铺垫: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

在济南,老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胡絜青,“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

他曾经说过:“时短情长,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一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语调要舒缓,注意读出重音和停连。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济南的冬天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济南的冬天教案新人教版
2. 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选择一个季节或景物,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3.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自己在济南的冬天里,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
4. 选择一篇其他散文作品,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作业反馈:
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其表达不准确、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冬天的短文。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如具体的描绘、抒情的表达等。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掌握散文写作手法: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中的作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散文作品,分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在知识层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但文学鉴赏能力和深度理解能力尚需培养。在能力上,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课文,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体会老舍散文语言的优美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明白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所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学习内容与环节方式一、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chéng清() xiāng嵌()发髻()水藻()贮蓄()着落()薄雪()济南()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响亮:(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3)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5)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空灵:自学(5分钟)积累(5分钟)二、文体文化常识(1)济南的冬天作者,原名,字,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

1951年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他______________称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2)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济南冬天()这一总体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天等,呈现给读者一幅、、、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自学积累(5分钟)三、朗读要求:能够准确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音韵之美。

朗读训练(10分钟)四、作者1.查阅相关资料,讲讲你所知道的关于老舍的故事。

2.你对老舍有什么评价?自学交流(10分钟)小组交流五、解释题目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自学交流(5分钟)六、整体感知内容1.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交流(10分钟)老师帮助第二课时七、选段精读2-3自然段(共9句)1.第①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第④句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情感。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如温晴的天气、山、水等,文章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还在适应阶段。

他们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一定的接触,但在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这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镶”“贮蓄"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济南冬天景色的段落,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2.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开篇就点明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温晴"的语句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比较幼稚,缺少较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可根据班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部分可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辩论部分可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

力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导学案为依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5 、课前准备①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习题②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6、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我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知文本,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济南冬天温情这一特点,抓住济南冬天主要景物(山和水)进行细致描绘,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

接着,我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文本。

通过走近“温情”的画面,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从这三个角度体会作者抓住景物主要特征写作。

总之,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感,感中悟,悟中品,品中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7、教学方法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个性化自主阅读,做到授之以渔。

8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济南的冬天》9、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我们这儿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请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然而同在北国,济南的冬天又别有一番风情。

让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

(此环节的设置,用一种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方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对比中感知不同地域不一样的冬天,激发学生迫切想要走进文本,去一睹济南的冬天的风采)2 、出示导学案的主要问题(1).你对济南这个城市的了解,你对作者老舍的了解。

(2).检查生字词(3).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听,学生自主点评。

(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并学会筛选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扫清字词障碍。

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引导学生多读文章。

)(4).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是怎样引出这个总特点的?(5).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6).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7).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

)3 、整体感知师:你对作者老舍有哪些了解?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作者及作品,老师做补充师:谁能读准以下字词?(多媒体出示课文重点字词,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生:朗读师: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听,学生自主点评。

生:朗读师: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生:从课本第一段的结尾可以看出是——温晴。

师:是怎样引出这个总特点的?生:通过对比引出。

师:能否具体谈谈。

生: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大风、无重雾、无烈日,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总特点。

师: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生:山和水。

2、3、4、5自然段着笔于山,第六段写水。

师:那大家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生:总分师: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 、合作探究师:济南冬天的山、水各有怎样的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培养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性字词、语句分析总结的能力)生1:第三自然段写了阳光下的小山,突出可爱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了小雪后的小山,突出秀气的特点。

第五自然段写了城外远山,突出淡雅的特点。

生2:第六自然段表现了水温、绿、清的特点。

师: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呢?选几句说一说,并带上感情朗读给大家。

生1: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等生2: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融入于字里行间,可以说是融情于景。

师: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赏析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处处抓住特点写作。

角度一:走近“温情”的画面。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你能给每幅画面命名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语勾勒一下这幅图画吗?生1:我想给这幅图命名为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

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

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

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生2:我想给这幅图命名为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

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

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

真是“妙”极。

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生3:我想给这幅图命名为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

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

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生4:我想给这幅图命名为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

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

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师:大家说的真好。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

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

师:角度二: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

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从文章中找出有哪些人物形象?生1:我看到了一个守护摇篮的母亲形象。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

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

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生2:我看到了一个细致周到的护士形象。

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生3:我看到了一个健美优雅的女郎形象。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

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

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生4:我看到了一个娇美害羞的少女形象。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

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

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生5:我看到了一个俏美柔情的女子形象。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

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

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

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献给谁呢?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师: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

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生: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师:角度三: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你能学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吗?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给大家。

生: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学生有感情朗读)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生:作者有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

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

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5.总结:师: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

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

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

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6.拓展延伸:师: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以下任一重景物。

(春风、夏雨、冬雪、秋霜)生1:比起东风的暴躁,春风总是绵绵的、柔柔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春风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它吹开了花儿,吹绿了青草,吹醒了沉睡的冬天。

生2:评价:他运用了对比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的特点表现出来。

生3:啪啦啦,啪啦啦……听!是谁在唱歌?哦,原来是夏雨在弹奏夏之曲。

看!晶莹的水珠在绿叶上跳动又滑落,激起朵朵水花,继而又奔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4:评价:他将夏雨拟人化,抓住夏雨“晶莹”的特点,从形和声两个角度描绘。

7、结语: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遭遇人生的寒冬。

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视角去看待它,怀揣一颗乐观进取之心,人生的寒冬也会别有一番味道的。

祝福大家!三、课堂反思《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