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天坛十三记(之九)》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天坛墙根儿小记

天坛墙根儿小记

天坛墙根儿小记作者:肖复兴《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9日15版)天坛二道墙一隅肖复兴绘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

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

那时候,没有辟开东门,在东门这个地方,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记得那时的门票只要一分钱。

体育馆以及南边的跳伞塔和东边的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体育馆是终点站,到天坛才方便了些。

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

也怪,记不大清进天坛里面玩的事情了,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

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

”他计算得真精确,连多出的那十三步都丈量出来了。

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

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

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

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

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

靠近天坛东。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  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三记叙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

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

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

“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

“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

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北京第一一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晚年雷诺阿肖复兴①在法国戛纳的家中,晚年的雷诺阿,枯叶一样萎缩在轮椅上,那情景会让所有看到的人感到吃惊。

雷诺阿本来个子就矮小,萎缩在轮椅里显得越发的瘦小,银须飘飘、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样子,实在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印象派的伟大画家雷诺阿。

②雷诺阿47岁开始患病,70岁时已经半身不遂,无法行走,只好坐上了轮椅。

就是这样老病缠身的雷诺阿,内心却依然如同一座火山一样,充满那样旺盛的创作力。

作画时,他要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穿着类似医生白大褂一样的画衣,衣服上沾满的油彩,显得脏兮兮的。

他的手臂如同枯枝,骨节变形的手指上长满节瘤,贴着胶布,缠着绷带,每画一笔都要比一般人费劲了不知多少倍,为了免去换画笔的麻烦,他不得不使用同一支画笔,每用完一次油彩后,在旁边的松节油里涮一涮,接着再画。

画架前的那种老迈、迟缓与艰难,和画面上画出的那些明亮的色彩,那些充满生气的人物,那些几乎都是阳光照透的树木花草湖水的景物,对比得那样的醒目,甚至触目惊心,似乎有意在展示人生艰难与美好的两种面貌。

③特别让人吃惊的是,雷诺阿的一双眼睛,竟然是那么的明亮。

已经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了,居然还能有这样明亮的眼睛,实在是奇迹。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明亮的眼睛,才让他洞悉世界,将他所画的这个世界一样的明亮起来吧?④一个瘫痪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画笔要绑在手上的画家,还能够画出这样多的画作,实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这需要才华,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对于命运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命运对于每个人其实都会有阴阳两面,这两面其实就是都会有成全你的一面和折磨你的一面。

一般人,很容易在前一面春风得意,而在后一面垂头丧气。

雷诺阿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在面对后一面的时候,没有垂头丧气,而照样昂起了头来,依然把画笔绑在手上作画。

新高考题型,含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新高考题型,含解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2020年新教材安徽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复习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综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5日)材料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自主招生让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获得深造的机会,成为优秀人才,但自主招生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

对高校来说,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

实施“强基计划”,正是立基于此。

与以往自主招生选拔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精”与“准”,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是力求从综合实力和基础学科相对较强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破解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天坛根儿小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文章《天坛根儿小记》,完成18—20题。

(共9分)天坛根儿小记肖复兴①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在北京城,是一座老园林。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

那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天坛,省去了门票钱。

②后来体育馆和居民区先后建成,有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

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③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时会到天坛墙根儿玩。

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

那时候,家住打磨厂,穿过北桥湾和南桥湾,就到了金鱼池,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④后读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他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

”他说的“今仍之”的“今”,指的是民国二三十年。

后来,天坛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

不过,西从天桥南口,东至金鱼池,也就是到如今的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

我小时候所到的天坛墙根儿,指的就是这一段。

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

靠近天坛东门,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⑤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

《宸垣识略》中说:“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

”这都是前朝旧景。

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马齿苋。

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的一种野菜,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夏至这一天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东棘坨镇于京中心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曹乃谦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

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

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

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

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

他的下巴抵住前胸。

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

”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

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

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

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

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

”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

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

“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

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阅读专项训练—肖复兴选文重到腾冲肖复兴①重到腾冲,心里还是有些隐隐的激动。

到腾冲,主要为看国殇墓园。

心里在问自己,如果没有它,腾冲,你还会来吗?真的,到一个地方,无论第一次到,还是重到,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心里都有一个挂牵,就像惦记着一个你自己的亲人或友人。

重到,便有一种阔别重逢的感觉。

②我是8年前来过一次腾冲,也是秋天,远远地看到门楣上“国殇墓园”四个隶书大字,心里便禁不住发紧。

秋风瑟瑟中,到这里似乎更合乎心情,满墓园的松柏谡谡之声,像小鼓击打着人的心房。

这一次,秋风中,带有细雨,更是苍天契合的一种感情,如丝似缕的扑面而来。

这一次,是从侧门进的,我买了一支白菊花,攥在手中,好像攥着一只看不见人的手,总觉得花枝上有温度,也有雨的泪珠。

③一眼就看到屹立在来凤山上的纪念塔和塔下面的烈士陵园。

心里便想起李根源老人,他是滇军抗战名将,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了可以让我们面对历史并可以凭吊先烈的这座墓园。

是李根源先生力主在旧有的火山上修建而成了这座墓园,大门上“国殇墓园”四个大字便是李老先生题写的。

字如其人,那种遒劲中带有的苍凉,是心情的挥洒。

冷却的火山的若浆深处,成为了烈士的归宿,当初喷发的炽热岩浆,曾经是烈士的一腔热血,烈士冢选择了好地方,火山是他们形象与心灵最好的写照。

地热与心热,一起温暖到现在,让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到这里来,都会忍不住血流加速。

像熄灭了曾经冲天的火焰,储存在煤层一样,把每一寸悲壮的记忆铭刻在山里,只要一星火苗,立刻能够把整座火山重新点燃。

④上得山来,是忠烈祠。

祠堂前的山石上是“碧血千秋”四个苍劲大字。

祠堂内的四壁墙上都满满地镶嵌着石碑,一共76块,石碑上雕刻着全部阵亡的9168位烈士的名字。

那一年持续了127天全歼日军惨烈的腾冲保卫战中,有石碑记下每一位烈士洒下的鲜血。

那每一个名字,便有了生命,可以呼之欲出,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

⑤由于阴雨,祠堂里的光线黯淡,一切恍若梦中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

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

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

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

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

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

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

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

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

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

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

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

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

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

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

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8. 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4分)
9. 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6分)
参考答案:
6.B(以帝王为例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拥弃权力,追求真我”
不是文章突出的中心)
7.A (“一棵斜躺的古柏”并非文章线索)
8.①前面写古柏庄重威仪,富有生命力,深具历史沧桑感,和庄严肃穆、历史悠久的
天坛相配;(2分)②结尾写斜立的古柏像日咎,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如答“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或“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也可)相配。

(2分)
9.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

(1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
顽强不倒的古柏,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

(2分)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

(1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