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参考答案-200711208584219
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作业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方案、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土地利用总量控制等;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3)土地利用实施方案,包括土地利用实施的时间、步骤、方式、措施等;4)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估,包括对土地利用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5)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利用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管理机构等。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综合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范围或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包括区域内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二种是针对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第三种是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而制定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等。
气象因素对土地特性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降水与土地利用和保护以及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也不同。
山地丘陵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利用管理上需要重视水土保持措施。
此外,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等特点也需要考虑。
石质山地不适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适宜林业或牧业。
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决策时,需要注意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和缺水问题等。
平原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适宜发展农业和建设用地。
不同类型的平原区也各有其特点,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土壤构型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空隙的大小和形状。
土壤构型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和根系生长的发育情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地利用规划》形考任务参考答案.pptx

二、人口统计数据
总人口数据:获取规划区域内的总人口数fit.城慎化率数据:了解规划区域内城镇化水平.段测未来城镇化趋势.
人口密度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人I」密度差异,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整体性: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种要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综合考出各 种要素,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部分土地资源,如森林、草地等,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可以通过自然过程 或人工措施恢发和更新。然而,也有一些上地资源,如矿产资源等,属于非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就无法恢发,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整理发垦开发全面推进。守住18亿由耕地红线。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土地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枳极成效.
四、主要内容
围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格局和总体布局。IH上空间发展战略和政策。各类功能空间的规划布局。国土空间生 态环境保护和修史。国土空间管理体制和机制.
五、特别说明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综合性、纲领性规划,是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区域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号级规划和年度土胞利用计划的依据,全国性规划的成果主要体现为制订一系列政策,同时确定 一些土地利用的故略性指标。
2,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现翅,侧重研究解决-■些重大的 战略性向阳,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同的调整、土地利用方 式的童大变化等.
3、长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笫要经济、社会、环境问即的长期变动趋势作HI按测,据 此制订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拟订战珞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国开《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1•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请简要说明。
答案解释:(1)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因而,人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2)位置的固定性。
表现在:①每块土地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②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是固定的;③一般来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每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3)区域的差异性。
各种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在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人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土地的地域特征,以便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
(4)整体性。
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5)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6)多用途性。
(7)社会性。
2.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是什么?答案解释: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o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土地利用规划不是一项纯技术性、价值中立的工作,而是一项政府行为,是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的;②整体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与土地需求的增长性要求规划时必须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全部土地资源的层面上选择规划方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③兼容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多维的,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目标,也有公益的、私人的或国家的、地区的目标等,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多目标之间的协调;④折中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致使土地资源分配方案具有折中性,是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个人目的和公共目的调和折中的结果;⑤动态性,规划的动态性是指其微分决策的积分O3.试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答案解释:(1)综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分):(2)系统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互相关联(2分);(3)灵活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题答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题答案第一批次[论述题]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由于我国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有所不同。
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和地域间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
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
市(地、州)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县级之间的过渡性规划。
上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紧密衔接。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下级规划应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进行编制;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具体化和落实。
没有上级规划指导的规划是盲目的规划,没有下级规划落实的规划是无法实施的规划。
[论述题]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研究;(3)拟订规划供选方案;(4)协调与论证;(5)规划报批;(6)规划公布。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与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第二批次[论述题]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参考答案:答案要点:1、区域基础资料:(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2)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3)人口资料包括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4)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5)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6)主要产业发展状况;(7)农业普查资料;(8)生态环境状况;(9)县域历史资料等。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第三,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4、简述土地与国土的概念区别。
所谓国土系归某一国家主权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简要说明运积物,特别是沙性运积物土壤的特性。
一般来说,运积物比残积物的地面坡度较小,一般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运积物一般土层较厚,不存在土层浅薄的限制问题。
沙性运积物通气透水性好,春季土温上升快,可栽培对积温要求较高的作物,如棉花;沙性运积物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栽种瓜果有利于糖分积累;沙性运积物土质疏松,适宜于栽种花生、甘薯和马铃薯等作物。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2标准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卷2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16=16分)1.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3.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4.经过土地供需分析,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之间的数量比较,最后可得出以下几种结果: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需平衡。
5.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6.水利骨干工程用地规划大致包括:水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方式,供水工程用地规划,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二、名词解释(4×6=24分)1.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2.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3.公路选线:是指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4.林带透风系数:是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
5.土地复垦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现状,重新确定自然灾毁或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破坏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改造利用的科学安排。
6.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三、判断题(1×11=11分,错用×表示,对用ˇ表示)1.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8e7090482fb4daa48d4b8d.png)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参考答案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土地资源的特性:(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参考答案: 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食物的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到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92%,而只占8%的动物性产品大部分也间接来自于植物性产品,这些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第三,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2007年土地利用规划高考地理选择题真题解析

2007年土地利用规划高考地理选择题真题解析2007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选择题。
以下将对这些选择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
1. 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第一道土地利用规划选择题是:题目: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A. 增加城市用地面积B.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C. 扩大城市规模D. 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答案解析:该题目考察的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目标。
通过对选项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城市的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2. 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第二道土地利用规划选择题是:题目:以下哪个地区适宜发展农业?A. 高山地区B. 沙漠地区C. 湖泊地区D. 平原地区答案解析:该题目考察的是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选择。
通过对选项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 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3. 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第三道土地利用规划选择题是:题目: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A. 大规模采矿B. 落地随意开垦C. 建设生态示范区D. 大规模填海造地答案解析:该题目考察的是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选择。
通过对选项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建设生态示范区。
建设生态示范区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三道土地利用规划选择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土地利用规划的考察重点主要围绕目标、适宜性和保护措施展开。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理论运用。
总结一下,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重要的地理学科,对于城市和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本文提供的解析对土地利用规划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参考答案
1.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上、空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县级规划的要求和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确定本乡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各类用地指标,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镇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2)进行土地用途分区,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用途和限制条件;(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和质量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8大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上述土地利用的各种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述,总结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利用特点、成功的经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
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哪些数据?
参考答案:主要是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搞好用地分区,拟定用地指标,编制规划供选方案并组织人员论证,完成规划初稿、规划说明和总体规划图。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收集、整理和分析核实有关自然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图件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字等资料。
重点进行土地评价、经济分析、社会分析和环境分析。
要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综合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灵活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4)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
(6)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
(7)部门和公众参与的原则
(8)以供给能力调控用地需求的原则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些实施措施?
参考答案: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
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
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
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6.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
参考答案: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核心是对基本保护区内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其内容包括基本农田保护方案和保护区划定、落实规划方案、制定保护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含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用地指标和用地分区中。
耕地总量应该是动态平衡的。
其内涵一是数量上的平衡,二是耕地质量上的平衡。
基本内容有抓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小流域治理等,还包括占用耕地后复垦再造耕地。
7.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
基本农田保护方案要在对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分等定级,并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计算粮食需求,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
落实规划方案要将方案逐级分解下达到乡、村,并落实到地块,在田间设立保护标志。
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8.什么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什么要进行分等定级?分等定级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与方法将具有不同质量或生产力水平的农用地分类为不同的等与级,以反映它们的差别。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综合分析原则、分层控制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