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ppt课件
国宝PPT

新石器时代玉龙 击鼓说唱陶俑 青瓷羊形烛台 新石器时代凤形佩 清鎏金三龙耳银壶
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
明孝靖皇后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透雕龙形饰 唐骑卧驼三彩俑 重轮星芒纹铜镜
司 母 戊 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 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 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 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 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 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 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享誉“镇国之宝”美誉。
四羊方尊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 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 文物,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 面貌。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 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 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 城楼等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 术价值。
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轮廓 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轮廓 与牛脸极似。面部器官分别镶嵌白、 兰、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 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 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 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 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 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南 北 朝 牛 头 鹿 角 形 金 步 摇
清明上河图新石器时代玉龙击鼓说唱陶俑青瓷羊形烛台新石器时代凤形佩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明孝靖皇后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透雕龙形饰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 宝 档 案
司母戊鼎 牛头鹿角金步摇 五彩鱼藻纹盖罐 四羊方尊 清明上河图
明 嘉 靖 五 彩 鱼 藻 纹 盖 罐
怡等绘盖下肩书下短盖这 然图出和部部“渐颈,件 自案荷腹绘绘大收、宝五 得,花部蕉莲明,丰珠彩 。鱼、以叶瓣嘉内肩形瓷 戏水多纹纹靖圈,钮罐 水藻色一一年足圆,, 草和釉周周制,腹圆天 之游彩,,”底,唇地 中鱼描罐腹款部腹,式 , 。
元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pptx

• 其三,是整个画面设计里疏体密体手法之间的对比。密体是指造型准确,刻 画细腻,线条或柔秀,或遒劲,画法严递周密。疏体,则是指轻快潇洒的画 法。疏密相间,收放自如,自然而然给观者人一种潇洒的感觉。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从上 到下描绘了6层不同的青花纹饰。
纹饰依次为:仰莲瓣纹、中间绘火珠、犀 牛角等杂宝;缠枝莲花纹、萧何月下追韩 信画面,这是主体;卷草纹;大括号式仰 莲辦头纹;覆莲瓣纹、内绘宝相花纹。
被誉为中国古代青花的代表之作
白釉润泽,青花浓淡相宜, 发色明丽
纹饰分布富有层次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富有力道并且干脆利落的线条
人物故事纹——萧何月下追韩信
以人物故事纹为主题,并且 图画以平面构成,所以根据 圆形立体的瓶罐上的装饰性 要求,通常要表现的主题都 是在瓶罐曲线变化最大之处, 加强了前后的空问关系,这 样,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 景物,景物之间就能够产生 空间感。
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纹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描绘萧何策马扬鞭,于奔马之上身离 坐骑的一瞬间,萧何头戴展角璞头,侧身回头 左视,看向画面的第二部分;
此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 梅瓶堪称元代青花瓷中的绝品 佳作,也为古今青花极品。
04装饰
元代
1
2
3
装饰形式
装饰纹样
元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形式是 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
《陶瓷文化与欣赏》课件——梅瓶装饰设计与制作

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 釉理”模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 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分别出现了分 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 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 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
装饰特点背后的原因
两宋时期的生活起居方式和室内家具产生变化, 即从唐人的席地而坐转变为使用桌椅等高足家具,
梅瓶装饰设计与制作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 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其口小只能插梅枝 而得名。
最早出现于唐代,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 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 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 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 术的结晶。
1 梅瓶的陈设位置也随之产生变化。梅瓶的肩腹部是
主要的视觉接触面,因此也就成为装饰的主题纹饰 所在区域。
宋辽时期梅瓶的实用性要求必须配盖、座等配 件,梅瓶的口、颈部必然被瓶盖遮挡,没有装饰的
2 必要,下腹和胫足部也经常被瓶座遮挡而在装饰上
有所放松。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 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 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 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 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 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 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青花瓷ppt课件

葫芦瓶
梅瓶
天球瓶
玉壶春瓶
凤尾瓶
蒜头瓶
琮式瓶
抱月瓶
器型
选择一种甁式,将对折后的轮廓描绘在对折的白纸上,沿边剪 下,打开来会很像一个瓶子,很有趣吧!
剪
一
葫芦瓶
梅瓶
剪
凤尾瓶
蒜头瓶
天球瓶
玉壶春瓶
琮式瓶
抱月瓶
青花瓷的历史
萌
繁
顶
缤
芽
盛
峰
纷
于
于
于
于
唐
元
明
清
唐(萌芽)
花菱 草形 纹纹 为 主
蕉叶 回纹
莲瓣 朵云 海水
元(繁盛)
颈部花纹 肩部花纹
缠枝菊 腹部花纹
脚部花纹 缠枝莲
连委 绵婉 不多 断姿
生富 生有 不动 息感
缠枝纹:通常以紫藤、爬山虎、葡萄等植物为 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连绵不断的纹 样。
明(顶峰)
缠 枝 莲
缠 枝 灵
芝
缠
缠
枝
枝
葫
牡
芦
丹
纹饰:各种折枝花果、龙凤、
海水、游鱼等,发色鲜艳。
清(缤纷)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12课
利通区第十二小学 康彬
China 中国 hina 瓷器
青花瓷,又称白 地青花瓷,因用钴矿 在陶瓷胚上描绘纹饰 经高温烧成后呈蓝色 而得名,也叫青花。
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一般有罐、碗、瓶、壶、杯、盘、洗、盒等。
器型
青花瓷瓶一般有葫芦瓶、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凤尾瓶、蒜头 瓶、琮式瓶、抱月瓶、等等。
青 花 瓶 的 雕 塑
谢谢观赏
宋代梅瓶器型图解

宋代梅瓶器型图解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多数作为实用器。
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宋代梅瓶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
宋瓷造型简约、釉色纯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瓷器史的高峰。
宋瓷造型强调自然、天真,其简约造型酿造出中国宋代陶瓷造型独有的意蕴。
最能反映宋人审美意境的瓷器是梅瓶。
造型上,梅瓶夸张其肩、腹部,肩以下渐敛,犹如苗条少女,富于轻盈、俏丽的美感,有一种令人神往的姿态,娇嫣而不轻挑,端庄而又妩媚,体现了宋人所崇尚的典雅的审美意境。
当然,宋代梅瓶在形制上并没有统一、稳定的模式,其造型可以概括为:经典与多样。
在“小口、宽肩、长身、短项、足微敛而平底”这一经典造型前提下,还存在着多样性。
小口外卷(俗称小撇口或者叫倒梯形口)和盘口在北宋都非常流行的口部造型形体修长胫部瘦削秀丽挺拔。
第四章《金瓶梅》PPT课件

.
18
思想内容
一、由一家日常琐事而写及天下国家的 世风日下。
▪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 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 尽诸色”。
▪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 下国家”。
有着“兰陵笑笑生”的提法。 ▪ 具指谁?成为“金学”研究的一大焦点。
.
9
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现状:
万历本的《金瓶梅词话》有欣欣子序,序文 称“兰陵笑笑生”作,但此指谁,却一直是迷。 据统计,众多学者先后发表了近千篇论文,提出 的作者将近70位。 如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 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
7
《金瓶梅》的创作与作者
《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 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 创的白话长篇小说。
《金瓶梅》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 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 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
8
《金瓶梅》的作者
▪ 《金瓶梅》的作者,明万历间流传的说法: ▪ “嘉靖间大名士” ▪ “绍兴老儒” ▪ “凤洲(王世贞)门人” ▪ 1932年,《金瓶梅词话本》在山西被发现,
第五讲
《金瓶梅》
.
1
▪ “四大奇书” 之一
▪ “世情小说” 代表作
明代崇祯刻本<金瓶梅插图>
.
2
《金瓶梅》书名
▪ 1、指书中的三个女角名:潘金莲、李瓶儿、庞 春梅。各取一字组合而成,说明这部作品是关于 她们的故事。
▪ 2、三个独立的名词组合衍生出新的意义与意象: 梅花插在金属花瓶里。书名的美与作品的丑陋世 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梅瓶的雅与俗(多图详解)

梅瓶的雅与俗(多图详解)梅瓶无疑是造型艺术史上最经典的器形之一,宋代已是大为流行,但“梅瓶”这个称谓,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古诗文中更不见踪迹,至于为何叫梅瓶,也完全没有线索,甚是有趣。
△金登封窑剔刻花卉梅瓶△宋磁州窑剔花梅瓶梅瓶之名,得于何时?《饮流斋说瓷》中有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但作者是民国时人,这当然不出于考证,而是作者的猜测,但听上去似乎有理有据,不由人不信服不流传。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梅瓶是否有盖?今天所见的梅瓶绝大多数都没有盖,但宋、元代的梅瓶,却偶见有盖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作花器,那么原则上是不应该费时费力烧制瓶盖的。
其实梅瓶在宋代被称作经瓶,作用不是插花却是装酒,是标准的酒瓶。
所以有盖的梅瓶,非但不奇怪,而且原是正宗;明代之前没有盖的梅瓶,很可能只是盖丢了。
至明代起,梅瓶因其器形优雅,亦作插花,逐渐演变成一种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赏器。
△宋吉州窑黑底白花梅瓶△元磁州窑剔花人物纹梅瓶梅瓶是否有特定器型?以《饮流斋说瓷》中的猜测,视觉的焦点自然容易集中在瓶口,这当然是梅瓶的一大特征。
不过说美人之美仅在口小,一如说安吉丽娜朱丽之美仅是口大,当然是委曲了美人之美。
总的来说,小口,丰肩,修身,算是它的特点。
不过,历经千年,梅瓶其实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标准。
△金剔刻花梅瓶△清乾隆釉裏紅折枝瑞果紋梅瓶宋代的梅瓶,大体分瘦高与矮胖两类,前者常见精彩之作,是宋代梅瓶的代表,后者就大大不如,无足轻重。
△宋定窑刻花梅瓶△南宋吉州窑梅花鹿纹梅瓶元代延续的是宋代高挑的样式,只是肩更丰,气壮,显出蒙古人的风采,传世梅瓶中常见有盖的,盖像尖顶的帽子,更显得威武。
△元三顾茅庐青花梅瓶△元至正青花釉里红堆瓷花卉纹梅瓶明代梅瓶大受宫廷喜爱,器形上有了大的变化,器身变矮,显得丰润秀美,加上制瓷工艺大发展,装饰手段层出不穷,青花之外,五彩、各色釉彩、你唱我和,异彩绘呈。
△明青花双龙纹梅瓶△明永乐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清代也不是一味继承,偶有创新,这一时期梅瓶足部呈微微外展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 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的内涵所在。
4
梅瓶用途——储酒器
•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 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 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 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 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 “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 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 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 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 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10
元代梅瓶
• 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 来当酒杯用。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 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 元青花梅瓶一般口部短小,肩部浑圆饱满。肩以下渐收, • 早期绘画人物的很少,主要是在元末明初。元青花繁缛的纹饰是受当时瓷器
2
梅瓶由来
•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 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梅瓶制作, 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 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 • 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
9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梅瓶
• 高43.5厘米 器型硕大,刻花精美,刀工奔放犀 利,线条洒脱流畅,腹部刻缠枝牡丹纹,上下刻 仰覆莲瓣纹,有浮雕效果,显示出宋代耀州窑艺 人高超的雕刻工艺水平;小唇口、短颈,器身修 长秀美,亭亭玉立,宛若观音;釉色纯正温润; 香灰胎,胎軽璧薄,底心施釉,圈足漏胎,足上 (瓶下端)1厘米左右无釉。可能是瓶内原先所盛 酒水外溢容易粘土受沁分缘故,瓶一侧呈现明显 的流淌装灰白色土沁痕迹;遍身布满细小开片, 在青翠的釉色衬托下显得沧桑熟旧,包浆厚重, 自然莹润。
7
唐白釉梅瓶
• 高42.5cm,口径9cm,底径17.5cm。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 底实足。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 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 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 纹。
8宋代Βιβλιοθήκη 瓶• 梅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在宋朝时期梅瓶也叫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 瓶.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金代惠州 藏家默斋主人吕公志强藏品定窑梅瓶、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梅 瓶
1
梅瓶简介
•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 “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 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 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 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 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 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梅瓶,从造型到装 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汉族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 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 效的。
•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 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6
唐代梅瓶
•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汉族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 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 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 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 最为精湛。
•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 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 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 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 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5
梅瓶用途——陈设观赏
•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 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 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 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3
梅瓶用途——文化诠释
•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 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 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 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 表现手法再现了汉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