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优点
1
使用安全简单
2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3 不影响机械通气潮气量
4 有效预防低氧血症
5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6 对颅内压影响小 7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8 防止医护人员职业伤害
精品PPT
精品PPT
注意事项
• 密闭式吸痰管每24-72h更换一 次
• 一次性输液器,无菌生理盐水 瓶/袋每24h更换一次
• 意义: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 适应于:危重、年老、婴幼儿、昏迷及麻醉、手术后、气管切开
/插管等患者。
精品PPT
吸痰方法
• 气管内吸痰采用方法: • 较早及目前采用:开放式吸痰法
(OPENENDOTRACHEAL SUCTION,OES) • 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
• 吸痰管三通接头各部位连接必 须正确
精品PPT
注意事项
• 吸痰完毕,退出吸痰管必须在导管 上的黑色指示标线以上,以免堵塞 气道。
• 即时关闭气道开关控制阀,以免呼 吸机漏气。
• 必须掌握正确的吸痰管冲洗方法。 冲洗前先按下负压阀,再开放生理 盐水。
• 冲洗完毕,先关闭生理盐水,待充 分将吸痰管内冲洗液洗净后再放松 负压阀,避免液体进入气道。
精品PPT
精品PPT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左手将吸痰管连接管处 与负压器吸引接头连接; • 打开气道开关控制阀(c)
精品PPT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调节负压开关, • 右手握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
所需深度, • 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 cm
将吸痰管缓慢送入痰液位置。
精品PPT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密闭式吸痰操作方法

密闭式吸痰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
a.确认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痰液的性质。
b.确保吸痰设备的正常运转与清洁。
c.为患者的头部垫一条毛巾,以使其倍感舒适。
2.取出吸痰设备,检查其的各个部位。
3.洗手并佩戴手套。
4.将吸痰设备连接到吸痰机上。
5.确保设备的集痰罐与吸痰管之间的接口紧密,以免污染。
6.开启吸痰机,并将负压力调至适当水平。
7.将吸痰管小心地插入患者口腔或鼻孔中,直到其到达痰液位置。
8.轻轻地旋转吸痰管,并将管口对准痰液。
9.用手指或手套检查痰液的触感,以确认痰液是否被完全吸出。
10.吸出痰液后,将它倒入设备的集痰罐中。
11.关闭吸痰机,并根据需要重复以上步骤。
12.取下吸痰管,并将其清洗或丢弃。
13.拆卸吸痰机并清洁其各个部位。
14.清洗吸痰设备并消毒其各个部位。
15.移除手套,洗手,公共场域的操作,消毒后使用。
密闭式吸痰法

• 密闭式吸痰管 2003.05.19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附属仁济医院 陈宗南,范关 荣(发明设计人)申请专利
密闭式吸痰的优点
控制感染 密闭式吸痰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可防止环境、 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操作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避免了分泌
物对医务人员,患者,物品的污染,加强了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研究表明,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关于密闭式吸痰在预防院内感染 方面的研究很多,有报道显示使用密闭式吸痰可预防和降 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减少了打开一次性吸痰 管,断开呼吸机等操作,简化了吸痰过程,比开放式吸痰 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及时满 足患者吸痰的需求。
其他 减少医用垃圾处理成本; 降低清醒上机病人对吸痰的恐惧感; 提高气道管理护理质量。
密闭式吸痰的不足
• 密闭式吸痰管,只能吸气道内痰液,如需吸口腔内分泌 物,还应再准备一些开放式吸痰管。 • 密闭式吸痰管,在下入气道后,因为管外有一层薄膜的 限制,所以不能灵活有效地进行旋转吸痰管吸痰。 • 对于机械通气的患儿,最好每班行一次开放式吸痰,以 便检查有无发生气管导管堵塞。
用 物 准 备
密闭式吸痰管,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2ml或5ml注射器, 听诊器,手电筒,负压吸引装置。
• • • • •
A连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 C滴药口 E黑色指示线 G薄膜防护套 I连接管
B连接吸氧管或呼吸机 D透明三通接头 F冲洗液口 H吸痰管 J负压控制阀
密闭式吸痰步骤
• 1.密闭式吸痰管透明三通A端与气管导管相连,B端与呼吸机或 氧气管相连,I端连接吸引器。 • 2.装生理盐水的2ml或5ml注射器与C滴药口连接,装生理盐水 的20ml注射器与F冲洗液口连接。 • 3.必要时先提高给氧浓度,痰液黏稠者可从提高装生理盐水 的2ml或5ml注射器往气管内注入0.5或1ml生理盐水,打开吸 引器,打开负压阀,一手拇指抬起放松负压阀,另一手持吸痰 管缓慢插入气管套管至所需深度。此时拇指按压负压阀,边旋 转边吸引边向上提吸痰管,退管至黑色指示线以上。 • 4.吸痰后拇指按压负压阀,推注20ml注射器的生理盐水冲洗 吸痰管。 • 5.冲洗完毕,再放松负压阀,关上负压阀。 • 6.关闭吸引器,处理用物,做好记录。
密闭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化操作

七、前沿进展
4、密闭式吸痰装置的更换频率: 除非破损或污染,机械通气患者的密闭式吸 痰装置无须每日更换。多项研究指出密闭式 吸痰管24小时更换1次、48小时更换1次及72 小时更换1次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从节约 成本角度出发,不推荐每日更换密闭式吸引 管。
五、操作流程
9.评估: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固定呈中立位 10.听诊:在气管、支气管部位听诊,评估痰 鸣音情况 11.增加氧气浓度:机械通气的患者给予2分 钟纯氧吸人,吸氧的患者给予高流量吸 (5~10L/min)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 血症(需要时)
五、操作流程
七、前沿进展
1、密闭式 气管内吸引在预防VAP中的作用: 有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密闭式气管内吸后肺 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式吸痰术,对呼 吸道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密闭式气吸痰 术能够量免交叉感染,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七、前沿进展
2、浅吸痰与深吸痰:浅吸痰指吸痰时吸痰管 插入速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仅超过气管导管 1-2CM,浅吸痰由于吸痰管对气管黏膜的直接 接触少,因此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较低。 但浅吸痰只能清除气管导管内痰液和部分气 管内的痰液,对气管深部的痰液清除效果差, 对痰液滞留气管深部的患者来说容易导致气 道分泌物滞留,VAP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 对婴儿来说,浅吸痰吸出的分泌物并未少于 深部吸痰,而且可以减少深部吸痰引起的并
七、前沿进展
同时浅吸痰过程中对气道黏膜造成的出血和 损伤更少,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小,且可以降 低低氧血症的发生。但有许多研究者却不认 同上述理论,他们认为浅层吸痰达不到彻底 清除痰液的治疗目的,可能会增加吸痰次 数,从而导致吸痰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大量出 现。
力后再回退0.5~1.0cm进行 吸痰。深吸痰能有效清除气道深部分泌物, 可以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吸痰管插入 较深容易引起刺激性剧烈咳嗽,造成患者颅 内压在吸痰瞬间大幅度升高,且增大了气管 黏膜损伤和感染的可能。关于吸痰深度的优 缺点和风险的探讨尚未形成共识,有待于进 一步的研究。临床上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 病情和对吸痰的不同反应,采用浅吸痰和深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常见的气管插管病人护理操作,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比较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依据。
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病患护理要求,自20世纪斯旺·莫里斯博士首次描述气管插管以来,一直是制定和改进插管后呼吸道护理准则的焦点。
吸痰是维持插管病人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措施,帮助清除分泌物,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内开放式吸痰是目前常用的吸痰方法之一,通过在吸痰时停止气体的输送,降低气压,采用负压,使分泌物进入吸痰罐。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观察吸痰效果,但可能会导致气管压力下降、缺氧、肺不张等并发症。
而密闭式吸痰是相对较新的吸痰方法,通过将吸痰设备与气管插管连接起来,保持气道通路的密闭,吸痰过程中持续供氧,保持患者呼吸正常。
这种方法可减少气道闭合时间,减少呼气阻力,减轻插管病人的呼吸劳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使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设计,选择插管患者50例,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每组各25例。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吸痰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上无显著差异。
在吸痰前后的临床指标方面,两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在吸痰后均有改善,但密闭式吸痰组改善更为显著。
吸痰过程中,开放式吸痰组的平均气道压力下降明显,且气道闭合时间较长,而密闭式吸痰组的气道压力变化较小,气道闭合时间较短。
开放式吸痰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密闭式吸痰组,特别是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在气管内吸痰的临床应用中,密闭式吸痰相较于开放式吸痰具有更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密闭式吸痰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气道闭合时间和气道压力下降,减轻了插管患者的呼吸劳力,降低了肺不张、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常见的气管导管护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中。
两种吸痰技术有着不同的原理和操作方式,在临床上常常被用于解决气道内分泌物积聚的问题。
本文将对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吸痰是通过人工插入导管到患者气管内,通过直接接触和刮拭气管壁来清除积聚在气道内的分泌物。
这种吸痰方法需要在气道内插入导管,因此存在一定的刺激和感染风险。
由于气道和口腔之间的连接,吸入气流会有一部分通过口腔排出,呼吸机气道内的压力变化会导致机械通气袋气体泄漏。
虽然开放式吸痰存在这些缺点,但由于其快速和直接的效果,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患者。
开放式吸痰在清除气道分泌物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
相比之下,密闭式吸痰通过一个密闭的系统进入导管,通过负压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
密闭式吸痰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更安全的吸痰方法,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风险和气体泄漏。
通过密闭系统,气流可以直接从呼吸机传输到气道,避免了气流泄漏和呼吸机气道内的负压变化。
密闭式吸痰还可以保持气道内正常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不适感。
虽然密闭式吸痰相对安全,但由于其操作复杂和需要专门设备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限制其应用。
目前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气管内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项针对重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密闭式吸痰可以明显降低住院期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
一些研究还发现,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反应性和刺激,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由于研究数量有限且存在研究方法和样本的差异,尚无足够的证据来明确比较两种吸痰方法的优劣。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常见的气管导管护理方法,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目前的研究显示,密闭式吸痰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这两种吸痰方法的优劣和适应症。
密闭式吸痰操作方法

密闭式吸痰操作方法
密闭式吸痰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涂抹手部消毒液,并戴上手套。
2. 准备好吸痰设备,如吸引器、吸痰管等。
3. 将吸引器与吸痰管连接,并确保连接紧密。
4. 将吸引器连接至吸痰设备的负压端口。
5.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如坐或半躺位,保证患者的头略微向后仰。
6. 打开吸引器的电源或空气流量调控器,设置适当的吸引力。
7. 用无菌盐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以确保管道畅通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8. 轻轻插入吸痰管到患者口腔或气管插管中,尽量减少患者不适感。
9. 吸痰时,缓慢、持续地向后缓压吸引器的负压按钮,确保顺畅吸出痰液。
注意避免过度吸取,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
10. 在吸取痰液后,释放负压按钮,并将吸痰管缓慢、轻轻地拔出。
11. 将吸痰管放入容器中,以便后续清理和消毒。
12. 关闭吸引器的电源或空气流量调控器,并将吸引器和吸痰管上的垃圾物质进行处理和清理。
13. 脱下手套并将其放入适当的垃圾容器中。
14. 洗手,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洁双手。
在执行密闭式吸痰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感染控制的标准预防措施,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此外,应注意将吸痰设备和吸痰管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
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最好根据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指南进行具体操作。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

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对比研究气管内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是常用的气道清理方法,用于去除痰液和防止呼吸道感染。
本文将就这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以期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气管内开放式吸痰是指在吸痰操作期间,使机械通气暂停,从而实现人工撤探、清洁痰液的目的。
这种方式具有简便、直观的优点,适用于有能力主动咳嗽排痰的病人。
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是中重度病情的患者,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功能衰竭患者。
开放式吸痰操作具有操作灵活,不受装置限制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吸痰的频率和深度。
这种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最主要的是人工撤探时需要暂停机械通气,这样容易导致氧合不良和二氧化碳潴留,可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开放式吸痰还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相比之下,气管内密闭式吸痰是通过伺服呼吸机和密闭式吸痰装置来实现的。
该方法不需要停用机械通气,只需通过呼气末正压和负压吸痰来完成痰液的清除。
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来说更加安全可靠,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性较高,例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
通过密闭式吸痰装置,可以减少氧气流失,保持患者血氧饱和度,还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操作相对简便,只需进行机械调整即可完成,不需要专业操作。
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各有其优势和限制。
开放式吸痰适用于能够主动咳嗽排痰的病人,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但需要停用机械通气,有可能导致氧合不良和二氧化碳潴留。
而密闭式吸痰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能够保持氧气流失和血氧饱和度,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但有可能增加呼吸机引发的感染。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吸痰方式,并在操作时注意严格掌握操作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吸痰方法,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标签
薄膜防护套
G
呼吸机回路延 长管
J
I
H
负压控制 阀
连接管,连接 负压吸引器
透明三通 接头B端, 连接呼吸 机或吸氧
管
气道开关控制 阀,吸痰时打
B
开
C
透明三通 接头A端, 连接气管 插管或气 管切开套
管
A
F
吸痰管
E
冲洗液口
D
滴药口或气
道湿化接头
技术路线
将可旋转透明 三通A端衔接 于气管内管或 塑胶气管切开 接头上,B端, 连接呼吸机螺 纹管或吸氧管
【1】《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第4期供稿 作者:周之音 【2】 作者:曹美丽 作者单位:462300河南省漯河医专二附院 【3】张劲,金环,陈冬娥等.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4 ,19 (13) : 54~ 55. 【4】 尹利华,王建荣,张利岩等. 密闭式吸痰研究进展[J].
• 意义: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 适应于:危重、年老、婴幼儿、昏迷及麻醉、手术后、气管切开
/插管等患者。
吸痰方法
• 气管内吸痰采用方法:
• 较早及目前采用:开放式吸痰法 (OPENENDOTRACHEAL SUCTION,OES)
• 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
检查吸痰管, 关闭气道开关 控制阀。将日 期标签贴在负 压控制阀上。
一次性输液器 与无菌生理盐 水或瓶连接, 末端与冲洗液 口连接
连接管衔接好 负压抽吸系统 及调节好需要 的压力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左手将吸痰管连接管处 与负压器吸引接头连接; • 打开气道开关控制阀(c)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调节负压开关, • 右手握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
道与大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 。
吸痰方法
• 20世纪80年代及未来:密闭式吸痰系统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CES)
不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减轻护理人 员工作量等优点。
可经口/鼻腔或经口/鼻腔人工气管插管内吸痰、 支气管镜吸痰、气管切开吸痰等。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CS
心血管外科ICU
内容要点
1
吸痰目的及意义
2
吸痰方法,吸痰管分类
3 取材、组装方法、操作步骤及图解
4
优点
5
注意事项
吸痰目的及意义
• 目的: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呼吸道/人工气道通畅、 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
优点
1
使用安全简单
2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3 不影响机械通气潮气量
4 有效预防低氧血症
5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6
对颅内压影响小
人员职业伤害
注意事项
• 密闭式吸痰管每24-72h更换一 次
• 一次性输液器,无菌生理盐水 瓶/袋每24h更换一次
• 吸痰管三通接头各部位连接必 须正确
密闭式吸痰管使用历史及现状
• 20 世纪80年代中期研发 成功并开始在临床上使用 。
• 20 世纪末引入我国,并 首先在监护室使用。
吸痰管分类
橡胶管
密闭式吸痰管
硅胶管
密闭式吸痰法取材
• 密闭式吸痰管一套。 • 型号选择:6号--18号不等。原则: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
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1/2。 •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一套。 • 呼吸机回路延长管。 • 一次性输液器。 • 无菌生理盐水袋/瓶。
南方护理学报,2005, 12(4):13~15 【5】 Johnson K L, Kearney P A, Ajohnson S B, et al. ClosedVersus 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Costs and Physicalogic Consequences [J]. Crit Care Med, 1994, 22(4):658 【6】王晓萍.传统吸痰式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临床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4):41 【7】杨霞,范学朋. 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 志,2005 ,40 (3) :197. 【8】 Topeli A , Harmanci A , Cetinkaya Y,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clo sed versus open endot racheal suction syst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ntilator2associated pneumonia. J Hosp Infect , 2004 ,58 (1) :14219.
所需深度, • 前端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 cm
将吸痰管缓慢送入痰液位置。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吸痰管薄膜防护套随吸痰管 的插入自行皱缩,
• 用左/右手拇指按压下负压控 制阀开关。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即开始吸痰, • 连续时间<15s负压吸痰 • 边吸引边旋转撤出吸痰管。
操作方法步骤及图解
• 吸痰闭,关闭气道开关控制阀 • 开放无菌生理盐水, • 冲洗吸痰管。
注意事项
• 吸痰完毕,退出吸痰管必须在导管 上的黑色指示标线以上,以免堵塞 气道。
• 即时关闭气道开关控制阀,以免呼 吸机漏气。
• 必须掌握正确的吸痰管冲洗方法。 冲洗前先按下负压阀,再开放生理 盐水。
• 冲洗完毕,先关闭生理盐水,待充 分将吸痰管内冲洗液洗净后再放松 负压阀,避免液体进入气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