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教学案

合集下载

教案《苏东坡传》说课

教案《苏东坡传》说课

《苏东坡传》推荐课说课稿沭阳怀文中学邵爱静【猜名入题】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在一道菜里,他的名字在一首诗里,他的名字在唐宋八大家里,他的名字温暖了整个北宋文坛。

——他就是苏轼,我们又叫他苏东坡。

你是从哪些方看出是苏轼的呢?生:从一道菜里,从北宋、唐宋八大家等,可以看出是苏东坡。

师:是的,他就是旷世奇才苏东坡。

下面我们友情苏东坡登场,请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苏东坡(见投影)师:从简介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但是他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宦海浮沉中他历遍无数穷山恶水,但是终不改他乐观的天性,有诗为证,当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说“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说这里的竹笋好吃,当他被贬到惠州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这里的荔枝好吃,当他被贬到儋州时,他说兹游奇崛冠平生,儋州的奇山异水丰富了我的人生,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所以,林语堂先生总结苏东坡的一生:一生流离,一生闪耀。

【朗诵比赛】师:在他闪耀的一生中,他留下诗文三四千篇,现在大家手里有苏轼诗词精选六首,我们来重温苏轼的诗词,来进一步感受他的才华和人格的魅力。

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我们来进行朗诵比赛,看谁朗诵的最好。

生:选择下发的几首诗词朗诵。

师:刚刚有同学朗诵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而《密州出猎》的豪迈之情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心灵有约】师: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性格的呈现、心灵的呈现、生命的呈现。

你读了苏轼的诗词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东坡形象呢,请你用文字的形式把东坡的形象呈现出来。

(80到100字即可)这里需要一个例子引导:【语段阅读】同学们笔下的东坡形象,很生动、也很丰富,简直把他说成了一个偶像,那么有一个人呢也特别崇拜苏东坡,大家手里拿着的文章便是他写的。

(一)兄弟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

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东坡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

由他的画像,我们不难判断,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脸大,颧骨高,前额高大,眼睛很长而闪闪发光,下巴端正,胡须长而末端尖细。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学生能够:1.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成就。

2.分析苏东坡的作品在文学、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重点1.领会苏东坡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2.分析苏东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苏东坡的文章语言特点。

2.掌握苏东坡作品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苏东坡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小组合作:讨论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和主题。

3.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苏东坡的作品并进行文本分析。

4.个人写作:学生根据阅读和分析的内容撰写读后感或研讨论文。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作品(30分钟)1.导入:与学生共同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引出对苏东坡的介绍。

2.讲授:简要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并用图表展示其重要作品的时间线。

3.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二节:阅读《苏东坡传》的选段(40分钟)1.导入:放映苏东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苏东坡传》中的选段,并标注关键词或句子。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分析选段中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4.展示与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节:苏东坡的政治与社会影响(40分钟)1.导入:介绍苏东坡的历史背景和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

2.讲授:讲解苏东坡的政治观点和他在官场的经历。

3.小组合作:讨论苏东坡的政治主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4.展示与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第四节:苏东坡的文学艺术风格(30分钟)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和他的艺术创作理念。

2.讲授:讲解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小组合作:学生自由讨论苏东坡作品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东坡传》,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苏东坡传》的阅读与分析。

2.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苏轼诗歌、词作的特点和风格。

4. 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阅读,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其诗歌、词作的特点和风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苏轼不同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阅读课文《苏东坡传》,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

2. 第3-4课时:分析苏轼的诗歌、词作特点和风格。

3. 第5-6课时:讨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第7-8课时:进行苏轼作品欣赏,感受其文学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笔记、作文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贡献内容和解决问题能力。

4.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知识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 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或散文,深入体会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苏轼人格魅力的理解及其对自身的启示。

3. 制作苏轼生平事迹的时间轴,梳理其一生的重要事件。

《苏东坡传》教案

《苏东坡传》教案

《苏东坡传》教案苏东坡传教案教案一:简介与背景知识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其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词、书信等。

苏东坡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饱满的个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教案二:故事情节概述苏东坡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与风风雨雨的挫折,但他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影响了后世。

本教案将以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介绍他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政治生涯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其在文学、政治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于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和个人魅力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和培养。

教案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授课内容:a. 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

b.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c.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和改革措施。

d. 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和他的人格魅力。

2. 教学方法:a. 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图片、音频等资源进行展示。

b.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c. 课堂互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行动。

教案五:教学流程设计1. 导入环节:a. 向学生介绍苏东坡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b. 观看苏东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于苏东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课堂主体:a. 学习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苏东坡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b. 学习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课文阅读和解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苏东坡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c. 学习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和改革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和实践。

d. 学习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和他的人格魅力,通过视频观看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综合价值。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年级《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系列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

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活动组织人员(二)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那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三)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东坡传》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激发学生对《苏东坡传》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 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

教学难点:1.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的深入理解。

2.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的介绍。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苏东坡传》第一章,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苏轼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分析。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描述。

2. 学生分析苏轼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思考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苏轼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的理解。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理解其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的诗词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苏轼的诗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诗词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2. 学生用书:《苏东坡传》。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中关于苏轼诗词作品的描述。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传整本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东坡传整本阅读导语:《苏东坡传》是一部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作,通过讲述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胸怀坦荡以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巨大贡献。

本篇教学设计针对《苏东坡传》的整本阅读,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苏东坡的人生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和历史背景,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15分钟)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苏东坡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苏东坡了解多少?对他有什么印象?2. 启发思考:展示苏东坡相关的图片和名言,引导学生思考苏东坡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学的。

二、学习阅读(30分钟)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苏东坡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

2. 学生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对苏东坡作品的理解,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提供反馈。

3.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苏东坡作品的文学特色,探讨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深入了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并重点关注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2. 学生探究: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挖掘苏东坡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对苏东坡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扩展拓展(30分钟)1. 学生发表观点:学生围绕苏东坡的作品和影响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

2. 创作小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精髓,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

3. 合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合作展示,分享彼此的文学才华和对苏东坡的理解。

五、总结回顾(15分钟)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东坡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汉赋 B.骈赋 C.文赋 D.骚体赋
13.选文依次描绘五幅图画,下列选项中那一项顺序正确()
A.月夜江色图 饮酒诵诗图 扣弦放歌图 主客问答图 相与枕藉图
B.月夜江色图 扣弦放歌图 饮酒诵诗图 主客问答图 相与枕藉图
C.月夜江色图 主客问答图 饮酒诵诗图 扣弦放歌图 相与枕藉图
D.饮酒诵诗图 月夜江色图 扣弦放歌图 主客问答图 相与枕藉图
第三段(14——27)
2.1.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的精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本文大量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明作者笔下的苏东坡的性格特点。
4.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6.同是在黄州写的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何没有写进这部分的传记里?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叙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D.客之所以“悲”,是因触景伤怀,有感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10.下列关于本文的艺术特色表达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思想飘逸、语言华丽。
B.在写作手法上,散文式历史传记手法。
C.采用微观叙事角度,落脚点在生活琐事中,力求表现一种精致生活。
D.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对比、对偶、反Βιβλιοθήκη 等。二、强化课内(一)
(3)本文选自《苏东坡传》第16章“赤壁赋”。《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4)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苏轼降生
1054娶王弗
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举家前往京都
1061仁凤翔判官
《苏东坡传》
教学目标: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
7.从年表看苏东坡生命中的苦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林语堂说可以用“坎坷多舛”来概括。苏东坡生活的时期为北宋中后期,国力的逐渐削弱,边患的日趋严重,积贫积弱的国家,此起彼伏的社会危机,走上政坛的苏东坡就一直处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复杂多变的党争矛盾中。他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政派”,也不容于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后来又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低点。而他垂暮之年还遭到流放岭南的命运。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14.文中的划下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夸张 B.比喻、夸张 C.夸张、对偶 D.比喻、对偶
15.下列各项是有关前两段的一些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的洞箫声凄苦忧愁,是因为受“船上的寡妇”之“泣”所感染。
B.作者对箫声的描写十分形象、真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视觉和听觉。
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北宋亡
2.尝试练习:
(1)注音
札记鼾声惝恍醉醺醺酣睡诙谐
醇甜窥探寂寥缆绳
(2)释义
樵苏:
嫚(màn):
被酒:
偃(yǎn):
草为茵而块为枕兮:
清晏:
素月:
恐牛羊之予践:
蹶(jué)然:
晏(yàn):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
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
1084往常州
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B.针砭/褒贬峪口/富裕游弋/摇曳
C.巷道/空巷编纂/撰写癖好/精辟
D.筵席/垂涎笨坯/胚胎氤氲/洇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B.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辩识他士大夫的身份。
C.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籍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蜜,便不是难事了。
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
11.选文中苏轼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下列选项中那一项顺序正确()
A.乐——悲——喜——悲乐撞击
B.乐——悲——悲乐撞击——喜
C.悲——乐——悲乐撞击——喜
D.乐——喜——悲——悲乐撞击
12.选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属于什么体裁,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尽管 也 不但 也 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这所学校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毕业生前仆后继,遍布大江南北。
B.经过我班同学与外地民工的里应外合,校园中的建筑垃圾很快就被清理十净了。
C.我们—家老少七口人相处和睦.相敬如宾,
D.小王喜欢不懂装懂.常常贻笑大方。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C.《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后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前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D.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寂静;稀少)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和酒友的夜游引起了有趣的谣言,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
A.不仅 还 不但 也 才
B.但是 却 不但 也 才
C.但是 还 不但 也 也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任职史馆
1065妻丧
1066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1076任徐州太守
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谪居黄州
B.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对比)
C.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比喻)
D.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比喻)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