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如何写出独特的观点

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如何写出独特的观点观察世界,需要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肉眼看待周围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一双心灵的眼睛,我们将能够拨云见日,看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宝藏。
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能够发现独特的观点,开拓思维的边界。
首先,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表面的事物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直观的评价,但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深度思考和探索。
比如,一幅画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美丽或者丑陋,然而,当我们用心去观察画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理解画家的用意和情感表达,我们会发现画作背后的故事和美学内涵。
只有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得出独特的观点。
其次,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思维。
世界是如此广阔而复杂,单一的观点和视角无法涵盖全部。
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
当我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哲学、心理学、文学、科学等,我们将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并发展出独特的观点。
例如,某个问题在科学领域可能存在着唯物主义的解释,而在哲学领域可能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观点。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我们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而拓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需要培养对细节的敏感。
细节往往蕴含着事物的真相和特点,它们是我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窗口。
当我们以细节为切入点,去分析、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发现他人忽略的、独特的观点。
例如,对于一幅画作,我们可以从色彩的细微变化、构图的巧妙安排以及画家释放的细枝末节中触发,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理解和评价。
细节是深刻观察的产物,只有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到细节背后的观点。
最后,用心灵的眼睛看世界,需要经常进行思考和反思。
思考是清晰分析问题的过程,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局限和盲点。
通过对自身观点和观察方式的审视,我们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深入的洞察力看待世界。
八大心理学视角

八大心理学视角:
八大心理学视角包括:生物学视角、认知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全人视角、发展视角、社会文化视角、自体心理学视角和客体关系理论视角。
这些视角为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1.生物学视角:关注生理过程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
2.认知视角: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加工过程。
3.行为主义视角: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主张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
4.全人视角:强调人的整体性,包括心理动力学(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和特质与气质心理学等。
5.发展视角: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随年龄和经验的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毕生发展心理学等。
6.社会文化视角: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7.自体心理学视角:从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如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
8.客体关系理论视角:关注人际关系和互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教你看透事情本质!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教你看透事情本质!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效应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彼得原理彼得从大量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条道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雇员都倾向于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地位。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

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为了全面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学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视角。
以下是心理学的六个视角:1. 生物学视角生物学视角研究人类身体和大脑如何影响行为和情感。
这个视角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基因、神经元和荷尔蒙。
生物学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对环境产生反应,并解释了一些心理障碍和疾病的根源。
2. 认知视角认知视角探讨了人类思考、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视角的理论基础是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成行为。
认知视角也解释了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和符号,以及人们如何从经验中学习。
3. 行为主义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这个视角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并通过奖惩来塑造。
行为主义视角也被用来研究动物行为和训练。
4. 人类发展视角人类发展视角研究人类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
这个视角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
人类发展视角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和青少年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情感,以及为什么老年人的认知和身体能力会下降。
5. 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视角探讨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情感。
这个视角涵盖了文化、家庭、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等因素。
社会文化视角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
6. 心理动力学视角心理动力学视角强调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内部冲突,并探讨了这些冲突如何影响行为和情感。
心理动力学视角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情感是由内部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冲突通常是无意识的。
心理动力学视角也被用来解释人们的梦想和潜意识思想。
换个角度看世界:8张有趣的心理学图片

换个角度看世界:8张有趣的心理学图片
人们常说,你看待这个世界的心态,将会决定你看到的世界状态!换言之,你所看到的其实就是你所想的。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知觉的选择性,即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告诉我们:对待一个事物,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以下8张图片,心理学称之为两可图形或两歧图形,形象地说明了知觉的选择性。
花瓶 or 人脸?
你看到的是老妇还是少女?
鸭头还是兔头?
到底是人脸还是鸟巢?
一张脸还是两张脸?
试着把图片倒过来看
你找到图片中隐藏着的猛兽了吗?
腿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
看完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你看到的会是另一个世界!。
心理学上感官视野例子

心理学上感官视野例子
在心理学中,感官视野是指个体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知觉。
以下是一些感官视野的例子:
1. 视觉感官视野:当我们看到周围环境中的景物、颜色、形状等时,我们正在利用我们的视觉感官视野。
2. 听觉感官视野:当我们听到声音、音乐或其他听觉刺激时,我们正处于听觉感官视野之中。
3. 嗅觉感官视野:当我们闻到花朵、食物或其他气味时,我们的嗅觉感官视野被唤醒。
4. 触觉感官视野:当我们接触到物体的纹理、温度或触感时,我们正处于触觉感官视野之中。
5. 味觉感官视野:当我们品尝食物或饮料时,味觉感官视野被激活。
这些感官视野的例子展示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多样性。
每种感官视野都对我们理解和体验外部世界起着重要作用,并为我们提供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
不同感官视野之间的协调和互动,构成了我们对于
事物的全面感知和认识。
心理学看眼睛的科学解释

心理学看眼睛的科学解释眼睛啊,那可真是神奇的存在!咱就说,你看那一双双眼睛,或大或小,或明亮或深邃,就好像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你想想看,有时候咱跟人聊天,不就是通过看人家的眼睛来判断人家是不是真诚嘛!那眼睛里透露出的情绪,可比说出来的话还准呢。
就好比说,一个人要是在说谎,那眼神可能就会飘忽不定,不敢直视你,对吧?这就好像是眼睛在悄悄地跟你说:“嘿,这人不靠谱呢!”再看看那些热恋中的人,他们看彼此的眼神,那叫一个含情脉脉啊,简直能把人给融化了。
那里面充满了爱意和温柔,好像整个世界就只有对方一样。
这眼睛传递出的情感,不比任何甜言蜜语差呀!还有啊,眼睛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呢。
有的人眼睛炯炯有神,那这人可能就比较有精神,做事雷厉风行;有的人眼睛比较柔和,那可能这人性格就比较温和。
这就好像不同的眼睛是不同性格的标签一样。
咱说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那可太多了,花花绿绿的世界都靠它来呈现呢。
你看那美丽的风景,要是没有眼睛去欣赏,那不就白瞎了嘛!那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不都是眼睛的功劳嘛。
而且啊,眼睛还会说话呢!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方便大声说话的时候,一个眼神递过去,对方可能就心领神会了。
这多神奇啊!你说这眼睛咋就这么厉害呢?它咋就能这么准确地传递出那么多信息呢?这要是没有眼睛,那咱的生活得变成啥样啊?那不成了摸黑走路,啥都不知道啦?眼睛还能让我们分辨美丑呢!看到漂亮的人或物,眼睛就会一亮;看到不喜欢的,可能就会皱皱眉头。
这眼睛可真是我们判断世界的重要工具啊!你再想想,要是一个人眼睛不好使了,那得多不方便啊!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摔着碰着。
读书看报也成问题了,那多难受啊!所以啊,咱可得好好保护咱的眼睛,别老是盯着手机电脑看个不停,多让眼睛休息休息。
平时也多吃点对眼睛好的食物,像胡萝卜啥的。
总之啊,眼睛就是这么神奇又重要的存在,咱可得好好珍惜它,让它一直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展现这精彩的世界!这眼睛啊,真的是太有意思啦,不是吗?。
心理学探索内心世界

心理学探索内心世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旨在揭示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心理学在探索内心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的定义与起源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感受、情感、行为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才被公认为独立的学科。
二、探索内心世界的方法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可以控制变量,观察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从而揭示内心世界的规律。
此外,观察法、问卷调查和临床研究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内心状态;问卷调查则通过设计问卷并收集受试者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临床研究则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面谈和观察,探索其内心世界中的隐含问题。
三、内心世界的构成要素内心世界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等。
认知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情绪则是人们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动机则推动个体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人格则是个体的稳定行为模式和特征。
心理学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例如,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考、记忆和学习过程,揭示了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储存方式;情绪心理学研究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表现和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人格心理学研究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发展。
四、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教育领域,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通过了解人们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情绪调节,教育工作者可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在企业和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员工的动机、群体协作和领导风格等要素的研究,心理学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提高整体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眼光看世界
近年来,“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对此很是热衷。
如果说中、小学生对它的“迷信”多半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世界观发展还不成熟的话,那么“星座迷恋”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
可以发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此都有过相关报道。
可见,社会已经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了。
在一些青少年杂志上,“星座与命运”、“星座与性格”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卖点。
而在大学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几乎都为“星座”开辟了专版,网络正以它特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星象迷恋”现象最有力的传播者。
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
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去了解和探讨的。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星座的,可见它影响范围极广,大部分人都是由大众传媒和周围人接触到“星座”的那么,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和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容易受所处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的体现。
从众是在集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集体规范压力与信息压力对个人的作用造成的。
集体规范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员去遵守的力量,集体规范的遵守与否是一个成员是否受集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不被集体所排斥,个人常常在集体规范的压力面前出现从众现象。
另外,从众的产生也常常与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性不大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
青年文化的流行有从众的因素起作用。
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要求,其态度主要以娱乐为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大学生迷信此道,从而会危害社会的进步,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
大部分学生对于“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迷信”的概念。
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迷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其外化为迷信行为”。
《社会心理学辞典》中给出的迷信定义为“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有些权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们最初企图理解解释不了的事物、解释复杂而混乱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学者,突出的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它是人们认识不了周围世界中自己的行为和与之相继发生的事件二者间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自然结果。
”因此,“星座预测”这种貌似有充分根据的现象是应该属于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那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
大学生对此之所以持一种“模糊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久,并且是以客观的观察星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借科学做载体,同时,它又不同于我们中国一直在反对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现判断标准的混乱(网上调查引起的一次争论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
),而青年对其他异文化、新鲜事物的好奇也导致了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没有确定下来,因此,他们会追求一些可以确定的、能给他们保证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去相信“星座预测”星座预测中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前三项依次为性格、爱情、职业。
在这个问题中,选项在设计上有意把有关“科学”的选项与有关“星座预测”的选项相混杂,但被选出来的前三项都是与“星座预测”有关的,这说明“星
座预测”这一现象的流行目前虽不会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但也决不能忽视,需要社会、学校加以正确的引导。
性别差异在对待“星座预测”的态度上所产生的影响。
我发现不少男生认为“关心星座”是女孩子才爱做的事情,而且还认为对“星座预测”比较相信的往往也都是女孩子。
观察“星座文化”可以发现,它基本上是青年人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属于青年人所独有的,极少发现有中老年人加入其中。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
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
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
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保佑的希望和约束。
”不难看出,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质并非放纵性,而是反叛性。
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有新奇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
青年文化的叛逆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所具有的情绪性。
青年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容易感情用事,这是青年非理性冲动的根源,反映在文化上,就是青年文化的情绪性。
这种文化上的情绪性的表现即为青年时尚的兴起。
由于“星座文化”在大学里十分流行,我们也可以视其为一种大学生特有的“青年时尚”。
所谓青年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
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时期里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习惯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这种随从和追求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青年时尚所蕴涵的文化,是一种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价值观。
青年时尚之所以流行,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
说明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群体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
80年代以来,转型时期的新旧两种体制、两种思想、两种观点的并存对峙所形成的碰撞与摩擦日益剧烈,使这一代青年人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边缘人”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化极其向成年人的过渡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青年时尚之所以快速流行,也是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和个性表现心理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
青年时尚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
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或自己周围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青年人的未确定性也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要追求确定的东西,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大学生的地位是临时的,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前途未卜、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而“星座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
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这种心理上的需求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在个人一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罢了。
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迷信概念,根据“星座预测”的各方面的特征,可以判定它应该属于一种现代迷信。
这种超自然的神秘文化在人类思想的某个领域始终保存,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此需求。
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多少只能对个体的迷信表现程度有所影响。
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于此种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与“星座预测”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于此原因的,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
大学生对为使自身行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预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遇到失败或挫折后,把自己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对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迷信是他们精神安慰的鸦片,是心理自我防御的需要。
人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欲望,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为失败,应当说是极其普遍的。
然而,人们并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无能,于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合理化作用”便是这种机制的主要形式之一。
所谓“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人的某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或无能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常常听到有人在遭受挫折时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里注定”,就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们期待冥冥中有一个人所不能控制的所谓的“命运”来把他们所受到的挫折找到合理合法的解释。
把“星座”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或者说,年轻的大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Dream)而努力,在这样一个寻梦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一些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星座预测”给了这类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预言、自我印证,它强化了目标意识,使个人会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迈进。
由青年群体的特有的,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
青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爱情、工作等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希望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
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也会在“星座预测”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