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形的缓慢变化
科学七年级上册练习册答案【四篇】

第 2 节海陆的变迁
课后作业 1.B2.(1)略(2)软流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3)亚 欧美洲印度 3.因为台湾和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交界处 4.有可能,因为
精心整理 南极洲在远古时代是在中地纬地区的。
第 3 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一)略第 3 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二)略 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
第 1 节艳丽多姿生物(四) 第 2 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 当堂训练 1.水阳光氧气二氧化碳 2.C
第六章生物的Biblioteka 要类群第 1 节动物的主要类群(二)
精心整理 第 2 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 第 2 节植物的主要类群(二) 第 3 节细菌和真菌 第 4 节生物的分类(一) 第 4 节生物的分类(二)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
精心整理 第 1 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 2 节同种生物差异性 当堂训练 1.物种各种人只见能婚配,并能剩余有生繁能力的后代 2.质问犯罪嫌疑人识别证件 3.BAB4.同一祖先经济人类干预自然 5.C 第 3 节保护生物多样性
科学七年级上册练习册答案【四篇】
精心整理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第 1 节火山与地震(一)
第 1 节火山与地震(二) 当堂训练 1.B2.断裂错动地面隆起或塌陷滑坡或崩落断裂倒塌还 小上下左右 3.不能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地温明显增高, 感觉天气异常闷热,一些动物行为失常 4.C5.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 拉雅山 6.1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课外知识第四章变化的地形【概念与规律】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8雨水侵蚀地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具使用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
有同学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A:因为水把土壤冲走了B:我认为一些松软的土壤吸水之后变硬了,出现沟壑了。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讨论。
小组展示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讲解:溪流对地表有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实验操作: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多做几次。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呢?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黄河水流经过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击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上堆积的黄土等物质为华北平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河等大小河流则是搬运这些材料的”传送带”。
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今天的华北平原。
三、应用与拓展认识强降雨带来的灾害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場、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并记录下来。
地形的缓慢变化

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缓慢的变化。
2、知道气温、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
3、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教学器材准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难点:领悟地形不断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好几天不见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这几天去哪里了?老师这几天去丽水仙都听课了,仙都那里风景真美,我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礼物,想不想要啊,第一样呢是我趁空拍了几张照片回来,让同学们欣赏。
同学们从照片中欣赏了仙都的山山水水,提问:这些山山水水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地震引起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地球内力的作用)。
内力作用只是塑造了山岭低地,而仙都美丽的风景完全靠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吗?可以由学生提出种种猜想。
(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新课过程:一、岩石的风化【演示岩石标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二样礼物是这个,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大理石,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下面我要和同学们比比力气,你们谁敢跟我来比一比?给学生一块没有加热过的大理石,让学生捏,能不能碎,教师捏已经加热过的大理石,结果捏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教师的岩石和学生的交换,结果现象相反。
说明不是谁的力气大的问题,而是岩石不一样,同样是大理石,为什么一块如此的松软呢?【启发提问】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岩石缝中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岩石胀裂;植物根系生长使岩石缝隙胀大等。
而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怎样来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1、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我讲台上有这些仪器和材料:酒精喷灯、坩埚钳、火柴、水、大理石,你能利用这些仪器材料来设计实验证明吗?先点燃酒精喷灯,再用坩埚钳夹住岩石在酒精灯上加热,最后放到水里冷却。
七年级科学地形的缓慢变化

三、风的力量
(沙丘、风蚀蘑菇等现象)
四、人和生物的改变作用
珊瑚礁 人工岛 人造湖 挖矿 修筑水坝 修筑梯田
练习:
• 在河流中有许多被磨圆的鹅卵石,这是由 于( B ) A.风力的作用形成的 B.水流的作用形成的 C.火山的作用形成的 D.人工的作用形成的 • 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巨大的“蘑菇状”的岩 石,形成的原因是( B ) A.人工的雕琢 B.风力的作用 C.冰川的影响 D.地震的结果 • 死亡后会逐渐成为岛礁的动物是(C ) A.鲸鱼 B.海豚 C.珊瑚 D.企鹅
珊瑚礁
• 人工岛、人造湖 • 挖矿 • 修筑水坝
• 修筑梯田
探索与思考:
阅读:昏天黑地的沙尘暴
2001年3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警报: 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出现沙尘暴天气。从21日中午起, 北京地区风力增强,一时天色昏暗,黄沙骤起,刮 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衣服蒙上一层灰尘。从21日到 22日,我国的华北和西北东部、东北南部都有沙尘 暴,在南京和上海,也降了“泥雨”。
娘三丈/可是他最终并没什么因为那件事情而严惩别怠/究其原因还在于王爷是壹各非常讲道理の人/在他看来/水清误认十三小格算是情有可原/毕竟她是深居内宅后院の诸人/对于能够堂而皇之出现在王府后院の男人/自是想当然地误以为是他/所 以他只给予咯水清罚抄十遍《女诫》の处罚/今天再度误认二十三小格仍是情有可原/毕竟二十三小格与他是同胞兄弟/样貌实在是太过相像/况且从成亲到现在水清总共也没什么见过他壹回、两回/所以虽然她再次犯下同样の过错/本是罪别可赦/ 但是办事公道の王爷仍是选择原谅她/错认十三小格の结果只是被罚抄咯十遍《女诫》/那么那壹次の错认理由更充分/也更值得原谅/王爷哪里还能找得出来壹种比罚抄《女诫》更轻の处罚手段呢?就那样/初嫁王府の水清踏踏实实地躲过咯壹场 家法处置
地形的缓慢变化共32页文档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三、教学准备收集照片,资料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
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
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景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1、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2、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3、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4、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三)师生互动,分析归纳1、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2、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3、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4、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5、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1、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2、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3、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六)布置作业作业本 A P31-32地形的缓慢变化(二)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地形的缓慢变化共32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火山和地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巩固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观念。
教材主要介绍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缓慢变化的种种现象。
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
同时还着重提及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同时作为本章的最后部分,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
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地形模型制作。
本节可以分2~3课时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地形的变化除了因火山、地震等的剧烈作用的变化外,还不断发生着缓慢变化。
认识气温、流水、风力、海洋、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地形的缓慢变化。
初步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培养学生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地形的形成中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地形的缓慢变化[引入] 知道世界最高峰吗?展示图片,你们知道它有多高吗?(珠峰测量最新高度为8844.43米。
1975年,中国测绘科考人员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首次对珠峰进行精确高度测量,当时测得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精确度为0.35米,并为世界所广泛认可。
1999年,美国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计算出珠峰高程为8850米。
)那以后会是多高呢?[资料说明]传统的地质运动理论认为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珠峰每年以10毫米的速度增高,而近年来另有学者提出珠峰地区已到坍塌期,珠峰高度开始下降。
央视国际(2005年10月09日20:10) 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结果为8844.43米,较1975年公布的8848.13有所降低,珠峰测量最新高度为8844.43米。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它是在发生变化的,只是不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这么剧烈和明显,而是不易察觉比较缓慢的变化。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发生着这种缓慢的不断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了解这个外部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插图1),了解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那么这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是如何缓慢并不断地改变着其他不同地表形态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俗话:滴水穿石。
无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滔滔洪水,经过漫长时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都有一种侵蚀作用。
(图2)瀑布对岩石产生的影响。
学生说明瀑布下的岩石特点。
(图3)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侵蚀海岸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图4)溶洞系列。
(图5)长大的江心岛。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
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介绍西湖的由来。
补充图片崇明岛,让学生解释说明。
(图6)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
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
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
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2.风的作用:(图8)沙丘。
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使沙丘搬家。
(图7)风蚀蘑菇。
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3.冰川作用:巨大的冰川,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压力。
冰川在流动时会对地面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
高山上的冰川强烈地侵蚀地面,形成了直立尖顶的山峰——角峰(组图9)。
4.生物作用: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
古城堡(图10)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组图11)。
大堡礁。
5.人为作用[提问]人类活动对地形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活动交流]:各小组展示事先收集的相关的人为改造地形的材料并附上相应的结果。
使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中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列举一例:[展示图片]沙尘暴。
今年春天,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先后有9次严重的风沙天气袭击首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敲响了首都圈生态环境危机的警钟。
专家指出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
是什么导致沙尘暴的肆虐?土地沙漠化。
都是由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
那么对于目前不断加剧的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频发的状况如何改善呢?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整田平地、修筑梯田、围海造田、开挖河渠、修建水库、开采矿石等等。
由此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类改造自然和改变地形的行为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以上是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缓慢变化的影响。
[思考]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
这又是为什么?(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
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等高线[引入]地球因内部和外部的作用使表面形成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的地形。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这就是我们紧接着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教师讲述]一.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巩固练习]作业本a第四题[教师总结] 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
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述] 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
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课堂活动] 学生取出课前用红薯、土豆或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的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陡坡、缓坡、山脊、山谷等地形),自制等高线地形图(见课本118页)。
并用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地模型进行对照。
找出等高线地形图的规律。
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都是相等的。
2.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3.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可能交叉。
4.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形是陡峭的。
5.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形是平坦的。
此外,在一组等高线突向高处的地方在地形中是山谷;一组等高线突向低处的地方在地形中是山脊。
[巩固练习]图中等高线的高度值自此向南递减,则()A.a点海拔高度大于b点B.b点降水向南流C. 一般来说,沿a线登山较为容易D.a地为山谷,b地为山脊六.小结1.分组竞赛:每个小组轮流说出地形特征,其他小组抢答是什么主要原因引起这种地形。
2.给出“旅游岛”等高线地形图,请学生选择何条山路到景点并说明原因。
七.课后探究活动:1、说一说家乡的地形特点。
2、说一说你去过的旅游地的地形特点。
3、寻找地形变化的痕迹。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找寻地形变化的痕迹。
在野外随处可见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特别是风和流水的作用。
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地形变化的痕迹拍照,回来后组织摄影展览。
4、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有没有改变地形,会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八.板书设计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一.地形在不断的发生着缓慢的变化二.地形缓慢变化的原因1.地球内部作用:山脉的升高或坍塌。
结果:引起地面高低起伏不平。
2.地球外部作用:气温、风力、流水、冰川、生物和人为。
结果:削高填低使地势趋于平坦。
三.等高线地形图参考网站:/k12zyk/#/shang/list.asp?id=1151/zxdl/dlkj/bskj/200501/30.htmlhttp://218.63.248.165/Resource/Book/Edu/JXCKS/TS016013/0037_ts016013.htm/baike/20031022.htm/Soft/HTML/Soft_7753.html/gb/earth/terra/terra_construct/index.html/html/csj70133.html/browse/shang/tiku/g2/dl/g2dl15.htm/11/121/2005-09-25/1565.html/kply/ggbc/ggbc.htm?channelid=games&gametype=wallpaper&key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