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19年备考建议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深度剖析

2019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深度剖析

一、2019 全国Ⅱ卷阅读理解主题语境及语篇来源分析2019 全国Ⅱ卷阅读理解包括应用文一篇,夹叙夹议文一篇,说明文两篇。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突出反映文学艺术、公益事业与人际沟通、个人与社区生活、人类与宇宙探索等方面。

语篇来源A篇: 2013 英国的 Old Joe(一本面向伯明翰大学校友的官方杂志)B篇: 2017 美国的 the Week (《周刊报道》)C篇: 2015 年美国的 The Palm Beach Post (《棕榈滩邮报》,美国本土媒体)D篇: 2017 年美国的 Newsweek(《新闻周刊》)。

2019 高考英语全国Ⅰ卷阅读语篇原文的发为避免偏颇、误导读者,笔者还查阅了表时间和来源:语篇来源A 篇: 2019 年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官网B 篇: 2015 年美国 National Public Radio (国家公共广播电台)C篇: 2015 年美国 Newsweek(新闻周刊)D篇: 2017 年美国 NewYork Times(纽约时报)总观 2019 年全国Ⅱ卷和全国Ⅰ卷,可以说高考命题阅读理解语篇选材有着共同倾向:主题语境几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选材时段服从主题语境需要。

选材具有时代感,但不要求绝对新鲜。

二、 2019 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语篇维度分析语篇体裁和主题语境A 篇依然为应用文。

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主要内容是作家Jo Usmar 结合自己阅读感受推荐喜爱书目。

2019 年Ⅱ卷 A 篇没有延用 2018 年Ⅱ卷 A 篇阅读的表格形式,而是与 2016、2017 年一样,采用纯文字非连续性读本。

而更早的 2015 年全国Ⅱ卷 A 篇尚为连续性读本,记叙文。

B篇为夹叙夹议文,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主要内容是通过“我”劝说原本不愿意的家长参加长曲棍球俱乐部、做志愿者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新思考:志愿者活动在“我”看来可以是帮助他人,同时也快乐自己的“自私”行为。

2019年高考理综I卷化学孟凡盛选择题分析及备考启示(定稿)

2019年高考理综I卷化学孟凡盛选择题分析及备考启示(定稿)

一、选择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 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瑕不掩瑜】“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是有可能的吧,青色
设”。下列有关氢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氢能是清洁的、燃烧热值高的一次能源
B
B.燃料电池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是氢能的合理利 用
C.“加氢”是指给氢燃料电池汽车添加常压氢气
D. 氢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 点燃 2H2O
【命题意图】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首次写 入 《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氢能的利用取得了突破, 氢气的工业生产及氢燃料电池等值得关注。
18、 《提高关键能力 发展核心素养》发表在《试题调研》 2020第2辑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编的教辅
1、《试题调研 》2019届第2辑、5辑、7辑、 2020届第2辑 2、《高考化学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 3、《高考帮 化学》 4、《高阶题典》 5、《高中化学教材考试知识资源库》 6、《教材帮 化学必修2》 7、 《高考必刷题 化学》
高考成绩
1、培养了2006届、2004届湖北省理科状元, 2003届武汉市理科状元,近年教的学生有5 人考入北大清华化学学院,多名学生高考化 学获满分。
2、2006届担任高三(10)班班主任: (1)李龙同学以692分荣获湖北省理科状元; (2)6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一本升学率100%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作者:叶奕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以2019年全国课标卷为例,提出了日常教学和备考的策略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考卷;历史;试题分析;备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090一、引言历史全国高考试卷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重要形式,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制定复习策略的有效途径。

从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来看,试卷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如获取信息能力和读题解题能力,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总的来说,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体现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

对于历史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而言,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这不仅与国家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对于高考历史学科备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二、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析从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看,总共有三套选择题型,其中包括说明类的题目共8道,推断类的题目共12道,因果类的题目共6道,目的类的题目共5道,反映类的题目共2道,表明类的题目共3道。

与2018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相比,2019年高考全国卷中选项表述题目更简单,选项字数不超过16字。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有明显区别的是设问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由……可以说明……”的表述在题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背后隐藏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的是,文本材料类题目仍旧是选择题型的考查重点。

在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中,第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29题、30题、31题的考查内容分别是先秦史、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晚清史、民国史、新民主革命史、新中国史,与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类似。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一轮:深挖教材思维模型。
三轮:模拟演练,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强化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例 如:原理题中的量化数据关系、流程题中的转化流程信息 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中给的反应信息等。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三、形式多样,数据详实,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3、证据具体详实,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证据推理是逻辑推 理能力在化学中的体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的 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揭示数据和现象的本 质特征。例如:原理题中基于数据的推理、实验题中基于实 验现象的推理以及陌生方程式书写和元素周期律选择题中 基于规律的推理。
2019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浅析
全国卷 化学试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一直在贯彻落实发展素质 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考查要求,以高考 评价体系为依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景素材,通过 科学规范的试题设计,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及加工能 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试题能够区 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贯彻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落实了“基础 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有助 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理的应用; 较,利用盖
化学平衡常 数、溶度积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转
常数的计算; 化率和化学
离离子方程
平衡常数的 计算,平衡
式的书写 移动原理的
(氧化还原 应用,转化
反应与非氧 化还原反应)
率比较,焓 变的判断。
热能与化学 能的相互转 化、热化学 方程式的含 义,利用盖 斯定律书写 热化学反应 方程式,化 学反应速率、 活化能的概 念、转化率 和化学平衡 常数的计算, 平衡移动原 理的应用。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数学第20题探窥导数大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数学第20题探窥导数大

进行分类讨论, 这抓住了广东考生的 “软肋” (分类讨论),
直击其 “要害”, 将分类讨论等知识融为一体, 是一道简约而
不简单、 深刻而不深奥的试题, 让考生在平平淡淡中考能力、
平平实实中考思维、 稳扎稳打中见真功, 这十分符合新课标
的命题理念. 加上该试题第 (2) 问和不等式结合在一起, 很
多考生会有 “畏惧” 的心理, 由于前面题目背景相对 “陌
论, 如果考生不懂得二次求导和分类讨论的话也无法往下处
理, 但其实考生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通过二次求导可判断
出 h′(x)min =h′(仔)=2-a,
h′(x)max
=h′(
仔 2
)=
仔-2 2
-a,
之后对其
分类讨论,
分别对 a≤-2,
-2<a≤0,
0<a<
仔-2 2

a

仔-2 2
的情况下根据导函数的符号判断 h(x)的单调性, 从而可确定
56 广东教育·高中 2019 年第 7·8 期
h(x)≥0 恒成立时 a 的取值范围, 但在这里考生很容易出错的
是: ①求导容易求错; ②无法找到分类讨论的标准, 这就要
求对求导后的分类讨论标准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就是当
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 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
某个标准分类, 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第一类的结论,
导函数后, 设为 g(x)进行再次求导, 可判断出当 x∈(0, 仔 ) 2
时, g′(x)>0, 当 x∈( 仔 , 仔) 时, g′(x)<0, 从而得到 g(x)单 2
调性, 再由零点存在定理可判断出唯一零点所处的位置, 得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1.【答案】D【解析】(1)名闻遐迩:遐,远。

迩,近。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噪,群鸣。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原题中瓦尔登湖的闻名并不止在一时,故排除“名噪一时”。

(2)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

形容行动迅速。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原题中强调的是参观的游客多,所以应该选“纷至沓来”。

(3)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的意思。

杂居:①交错配合而居;②混杂而处;③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聚居在一处。

“杂居”强调的是指若干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故排除。

【点评】知识点:词义相近的词语的辨析。

建议: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还是要注重词语、成语的积累。

2.【答案】A【解析】题干先向我们交代了芭蕉的总体情况,①交代了芭蕉叶的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因此,可以得出③的结论——蕉阴之下最舒适。

故先①后③;②句交代古人喜欢在走廊或书房处种芭蕉,后可接周围植株的安排,故而②后为④;第⑤句是对于景色的整体描绘,属于总结句,故而应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答案应选A。

【点评】考察文本理解力,考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后根据行文逻辑进行判断。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理解文本的逻辑。

3.【答案】C【解析】①出自范成大的七言律诗《春日田园杂兴》,此句写的是秋天收获后,打谷子的场景,就是说把稻子的米粒给它打出来;②句出自范成大的《插秧·种密移疏绿毯平》,主要讲的是插秧;③句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这道题在全国卷的历史试卷中出现过。

④句出自陆游的组诗《书喜》,讲的是织布的情形。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考生的赏析判断能力,出题角度更加生活化,这也是鼓励考生在学习之余,也要注意关注生活。

考生容易在第二第三句出现问题,需多加留心。

4.【答案】B【解析】图中给出的是现有的VR体验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从图中可得,现有VR的精神体验相对较差,在未来仍需改进,而不是B选项中所给出的“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同理,知觉体验在未来的发展需求也不代表其自身发展较慢。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作者:路晓宇张芝豪来源:《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05期【摘要】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文言文阅读,延续了历年来的高考传统。

选材来源广泛,注重人物传记类,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本次高考题目设置难易适中,注重落实基础,对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进行多方面考查。

本文就文言文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两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文言文;分析;备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28-02【本文著录格式】路晓宇,张芝豪.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13):28-29.新课标要求高考文言文在考查角度上应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还需要体会文言文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诚然,历年高考试卷也正是遵循了新课标这一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同时,也能从历史文化角度探究文言文的内容价值,并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一、试题分析(一)分值设置在对2017—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文言文试题分值进行统计分析以后发现,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分值集中在19分左右。

并且近三年以来,分值的分布有规律可循,第10题3分,第11题3分,第12题3分,第13题10分。

由此可见,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分值具有客观化、合理化的特点。

文言文专题学习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根本,以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为辅助,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材料出处2017—2019年这三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考查文言文篇目如下:2017年节选自《宋史·许将传》,2018年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2019年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可得,这三年来高考文言选材均出自正史,这也体现了全国卷选材一致性的特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小说解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小说解析

语文揭秘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小说解析■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俊宇我们先看高考结束后两则网络吐槽:“考完语文,大家都沉默不语。

考完数学,大家都笑了。

这就是心受伤和脑受伤的区别。

”“本来以为数学换汤不换药,谁知今年连碗都换了。

”身为高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从学生、同仁那里获得的对2019年高考语文I卷的综合评价是平和、惊喜。

“偏、难、怪”三个字很少有人提及,鲁迅小说的选取“碗”虽没有换,但着实是一个惊喜,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试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看似寻常最奇崛———小说选题,回应课标,回归经典《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无论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鲁迅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专题。

本次考试选文《理水》部分章节,其中鲁迅借助神话故事,暗讽当时黄河决堤、国民党不顾灾情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嘲讽了昏聩无能的官员、空有理论的文人学者,颂扬了以大禹为代表的实干官员,符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代呼声,更满足十九大报告中“立德树人”教育要求。

在整个高三备考中,各大模拟考试中小说阅读还频繁涉及如下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当代文化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这提示我们,平时阅读应适当涉猎红色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国外经典小说家作品,这些阅读积累至少可以使我们获得对这些作家、这类作品整体的、粗浅的认知。

我们说知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

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年频繁出现在教材及高考中的作家及其作品高度关注。

例如莫泊桑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项链》,以《项链》为依托,我们有必要对作家生平、创作特点及代表作甚至是人物评价有大致的了解,而平时各大模拟考试中莫泊桑小说的频繁出现,也不断强化我们对其人、其作品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