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采桑子的意思

合集下载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

采桑子欧阳修诗意采桑子欧阳修诗意一、前言《采桑子》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主要描述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子在采桑的过程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本文将探讨欧阳修《采桑子》中蕴含的诗意,以及这首词对后世诗词创作的影响。

二、词文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开头几句:采桑子,何人唤取,空山无人,月明前村。

这两句话中,采桑子和空山无人的浪漫意境使人产生遐想,想象出这孤苦伶仃的女子在这山野荒凉处的悲凉,令人深深感受到她孤独的心境。

而月明前村则让人思考到这个女子可能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故乡。

这样的自然描写符合了唐宋词的“物我两忘”的诗意特点,使读者不会感觉到作者突兀的掺入。

接下来的几句话和这首词的主题有直接关系:袅袅娜娜香径上,不胜娇艳三万五。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第三句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欣赏,对她的美丽赞叹不已;第四句则直接打破了这浪漫情感,展示出无情的社会。

这样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这女子命运的惋惜。

三、诗意探讨欧阳修的《采桑子》在词的艺术上,体现了他的才情和思想,使之成为唐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几个重要的诗意如下:1. 描写自然的胜利与人类的失败。

欧阳修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常用“草木知春不乱于垂杨”、“莺儿燕子俱黄金,双双飞入菜花心”等绝妙的词句,来刻画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采桑子”中的“空山无人”,也表现了人类的失败和无奈。

2. 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不满。

“采桑子”一词的情感主题中,饱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哀婉与怜悯。

通过丰富的情感描写,欧阳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与评价《采桑子》作为唐宋词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墨客。

元代的“琵琶行”、“浪淘沙”等脍炙人口的词作,都借鉴了《采桑子》中的一些情感描写和词风特点,使之成为了唐宋词的重要流派之一。

同时,《采桑子》也因其深刻的诗意和瑰丽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和赞赏。

【采桑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采桑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采桑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采桑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欧阳修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它写湖面饮酒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文中描绘了一位少年男子对采桑的浓烈之情,表达了他在此独自成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苦和挫折。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剖析这首词作。

《采桑子》由五言律诗构成,全篇共计28句,描写了这位男子采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词的开头两句即以“采桑”作为开篇,给人一种质朴清新的感觉。

穿越时空的词意在歌颂中透露出万物生命、演绎着岁月的变迁。

作者以“采桑”作为五言小律诗的情景题材,故事简洁明了又富有情感韵味。

在这首词作中,作者通过描写采桑少年男子的“孤身采桑不复回”的心情,表达了少年男子在人生旅程中所经历的离散和挫折。

细腻的描写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意象感受。

早晨的天空是“晨中露未晞”,暗喻着无边的迷茫;夜晚的草地是“夜半钟鸣收早市”,寓意着寒冷与凄凉。

这些逼仄的环境让人产生无尽的思考。

词的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男子对于离散之情的彷徨与追忆。

但是,《采桑子》并不只局限于表达男子的悲伤与凄凉,而是通过具象的桑叶和鸟儿,寄托了他的希望和情感。

桑叶是男子心中悲伤情绪的载体,它们“伴寒食花为饭,共苦短亭上树”,暗示了男子对待采桑工作的勤勉。

鸟儿则是男子心中挣扎的寄托,“鸟儿殷勤为掇”,意味着他在寂寞中对待人生的态度。

总体来说,《采桑子》运用了巧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少年男子采桑经历的描绘,折射出他成长道路上所遭遇到的磨难和变迁。

词中寓意深远,给人以深思。

读者在翻阅这篇词作时,或许会有所感触,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思考更多。

欧阳修以他独特的笔调,将一个平凡的场景展现得别有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无论《采桑子》是否成为你的文学心灵之花,无论你喜爱其内在的意义还是外表的形式,这首词作都仍然是深入人心、经典感人的一部作品。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使得《采桑子》永远被传颂下去,为后人所仰慕和推崇。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得一组联章词。

全词描绘颍州西湖得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得山水画。

这十首词是在继承基础上得创新之作,从内容、手法和风格上都实现对传统得突破,具有独特得审美价值和较强得词史意义。

下面是《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请参考!《采桑子》宋欧阳修翻译采桑子十首1其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二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其三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其五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其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其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其八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其十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词句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2.轻舟:轻便得小船。

短棹:划船用得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3.绿水:清澈得水。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全词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欧阳修《采桑子》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捕捉住夕阳西下时分的景物特征来写的。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

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

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

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⑤芰:即菱。

赏析“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

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

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

“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

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

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采桑子欧阳修词语及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词语及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词语及翻译《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

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

全词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采桑子·其一》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隐娘说: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采桑子·其二》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隐娘说:春光深浓,雨过天晴,西湖景色更显美好。

百花百草争奇斗艳,蝴蝶蜜蜂纷飞喧闹,晴朗的阳光照耀花儿暖热得像要燃烧一样。

木兰做的船桨划着画舸悠然离去,就好像是天上神仙的光辉返照湖上碧波,水面辽阔,风高气爽,船上的人悠扬地奏起了管弦。

《采桑子·其三》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隐娘说:西湖风光真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

* ,缓缓前进的船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

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不禁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采桑子·其四》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隐娘说: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的柳絮狂乱飞舞,迷迷蒙蒙,垂柳轻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采桑子欧阳修简单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简单翻译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然后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
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然后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采桑子的意思 导语:《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学 家欧阳修所作的一组联章词。

欧阳修晚年退居州颍州, 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 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词,其中前九首写景,最后一首抒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 的欧阳修的采桑子的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 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颖水和诸水汇流处, 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 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但是欧阳修


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的声音。

往日湖上游人不断、 笙歌相随盛况也已经不复存在,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 "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 “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 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 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 通过落花、 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 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 线索贯穿伤篇。

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这就是所谓的 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 ” 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 “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 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 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 既觉有所失的空虚, 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 产生, 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 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 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 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 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 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 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 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 尤其最后两句 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 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 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 不但不感伤, 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 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 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