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的主题

合集下载

欧阳修《采桑子》诗歌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诗歌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诗歌赏析作品介绍《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及归颍而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怅惘与悲凉之感。

全词运用故典、化用成语,语言清新质朴、清疏隽朗。

原文采桑子⑴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⑵。

富贵浮云⑶,俯仰流年二十春⑷。

归来恰似辽东鹤⑸,城郭人民⑹,触目皆新⑺,谁识当年旧主人?注释⑴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⑵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

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⑶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⑷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⑸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

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

”。

⑹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

⑺触目:目光所及。

白话译文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

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作品介绍《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及归颍而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怅惘与悲凉之感。

全词运用故典、化用成语,语言清新质朴、清疏隽朗。

原文采桑子⑴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⑵。

富贵浮云⑶,俯仰流年二十春⑷。

归来恰似辽东鹤⑸,城郭人民⑹,触目皆新⑺,谁识当年旧主人?注释⑴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⑵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

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⑶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⑷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⑸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

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

”。

⑹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

⑺触目:目光所及。

白话译文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

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创作背景宋仁宗皇�v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宋欧阳修采桑子诗词

宋欧阳修采桑子诗词

宋欧阳修采桑子诗词一、宋欧阳修的生平和诗词创作宋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中期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1.1 生平概述欧阳修出生于北宋官宦世家,父亲欧阳文忠是当时著名的进士,因此欧阳修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文化教育。

他自幼聪慧好学,精通经史,才华横溢,被誉为”欧阳大文帝”。

1.2 文学成就宋欧阳修一生涉猎广泛,既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卓越的文化评论家。

他以文言文为主,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古文、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宋欧阳修的诗词创作堪称卓越,其中以《采桑子》最为著名。

二、欧阳修的《采桑子》简介2.1 《采桑子》的内容《采桑子》是欧阳修的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乡村的爱情故事。

全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女子,她因为色彩斑斓的丝绸而悲伤,同时也展现了农村女子的朴素与真实。

2.2 《采桑子》的风格特点《采桑子》的风格以细腻、含蓄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欧阳修通过对女子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情感表达的独特风貌。

三、《采桑子》的分析与解读3.1 悲情的女子形象《采桑子》主要描写了一个美丽而悲伤的女子形象。

她心事重重,忧伤的原因在于她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真爱。

通过对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欧阳修展示了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由的渴望。

3.2 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表达《采桑子》中还有大量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这些描写既是为了烘托故事情节,也是为了加深作品的意境表达。

欧阳修通过对四季更迭、山水变幻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宛如丝绸般柔软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3.3 情感的主题与价值观的探讨《采桑子》以爱情为主线,探讨了情感的纠葛和家族的嫉妒与束缚。

通过女子的坚持和眷恋,欧阳修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一主题与中国古代文学中普遍追求的”爱情至上、自由人权”的价值观相呼应,充分体现了欧阳修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桑树与蚕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主旨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在《采桑子》中,欧阳修通过描写桑树的衰败和蚕的死亡,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欧阳修认为,桑树是蚕的重要食物来源,而蚕则为人类提供了丝绸。

因此,人类应该保护好自然资源,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旨二: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欧阳修在《采桑子》中提到了人们伐桑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他通过描写桑树枯萎、蚕儿死亡等景象,暗示了人类的不负责任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种后果不仅影响到了自然环境,也损害了人类的利益。

综上所述,主旨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欧阳修通过《采桑子》揭示了人类应该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警示人们不要草率破坏环境,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主旨】
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古诗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翻译赏析

古诗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翻译赏析

古诗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翻译赏析《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

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触目皆新。

谁识当年旧主人。

【前言】《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追述往年知颍州的经历及归颍而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怅惘与悲凉之感。

全词运用故典、化用成语,语言清新质朴、清疏隽朗。

【注释】⑴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⑵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

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

⑶富贵浮云: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⑷二十春:作者由离任颖州到退休归颖,正好二十个年头。

⑸辽东鹤: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或喻人去世,或指鹤。

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

”。

⑹城郭人民:比喻人事沧桑。

⑺触目:目光所及。

【翻译】我平生因为喜爱西湖的风光美妙,所以到这里任最高地方长官(朱轮为古代贵官所乘的车),可富贵像浮云一样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天。

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无论是城郭、人民等等,一切都是过去所未见。

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

【赏析】这是《采桑子》第十首,与前九首仁要写景物、叙游赏不同,这一首主要是抒情,而且抒发的感情已不限于“西湖”它既像是颖州西湖组词的抒情总结,又蕴含着更大范围的人生感慨。

词的开头两句,就是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

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翻译、主题思想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旨】
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采桑子》欧阳修宋词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宋词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宋词赏析《采桑子》欧阳修宋词赏析采桑子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词作鉴赏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

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

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

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

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

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

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

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

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

“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人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

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采桑子的主题 引导语:欧阳修的《采桑子》这首词想必有不少人都学过,那么你知道这首 词的主题是什么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主题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 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 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 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 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 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 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 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 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 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而由此引 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 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 “飞


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再以上数句,通过落 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 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 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让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而这就 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 ” 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 “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 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 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 既觉有所失的空虚, 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而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 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 “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 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 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 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 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 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 尤其最后两句 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 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 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 不但不感伤, 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 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 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

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