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_》全国大赛一等奖教(学)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篇12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掌握《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教学难点《琵琶行》中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背景介绍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事迹。

阐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音乐文化。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情感。

学生标注出生词、难句,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疑惑。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琵琶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包括诗歌形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

5.诗歌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琵琶行》,分析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6.背诵与欣赏教师示范背诵《琵琶行》,指导学生掌握背诵技巧。

学生自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全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甲在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时,提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认为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故事,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故事,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3. 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琴的音乐,营造古典音乐的氛围,并向学生介绍琵琶的起源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习课文(15分钟)3.2.1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解读生字词,并介绍诗人李白的背景。

3.2.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纠正。

3.2.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段落进行朗读,通过合作朗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合作意识。

3.4 艺术欣赏(10分钟)共同欣赏一段优秀的琵琶演奏视频,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3.5 诗歌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琵琶行》的诗歌。

可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提示和范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哲理。

3.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课堂进行反思。

4. 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4.1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放映音乐和视频)、黑板、课件。

4.2 教学资源:古琴音乐、琵琶演奏视频、《琵琶行》课文、创作提示。

二、教学反思经过本次教学活动,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首先,通过对《琵琶行》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古琴和琵琶的起源和历史地位,进一步拓宽了他们对音乐的认识。

琵琶行优秀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优秀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及其艺术手法;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赏析和讨论,加深对音乐描写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之美;2. 体会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诵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片段,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曲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关于琵琶的知识。

接着引出课题《琵琶行》,并提出问题: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音乐,那么它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环节二:新课学习1. 诵读,感受音乐之美。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情感,感受乐曲的美;(3)学生自由诵读,圈点出感受深刻的音乐描写段落和句子,加深对音乐描写的理解。

2. 合作探究,赏析音乐描写。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音乐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并选出一两句进行赏析。

讨论结果: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美妙,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诗人的音乐感受和情感共鸣。

(2)教师总结并强调:这些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侧面描写和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美妙,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同时,这些描写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拓展延伸,总结知识要点。

(1)请学生思考如何将音乐描写的技巧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赏析中;(2)教师总结知识要点,强调音乐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旋律美和意境美,更在于它能够传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课文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教案【素养目标】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参考导学提示,能准确说出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学生参看课文注释,记住生字读音、重点实词的意思并背诵全文。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教学难点】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轶事顾况戏白居易唐朝的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记载:“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

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唐代诗人。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

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写作背景《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

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供大家参考!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2、学习、欣赏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教学难点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预习题: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解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

《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

《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西安)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

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

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

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

(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

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

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师:秋娘是什么人?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

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

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

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

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

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

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

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师: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

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伎;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

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

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

好,还有没有?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

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

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

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

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

还有没有?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

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

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感悟《琵琶行》王毅军浔阳江畔客将还,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

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

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