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苏轼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赏析

苏轼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苏轼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作品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融⼊诗⼈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诗题“飞雁图”,对⼤雁北飞融⼊⼈的感情,侧⾯表现了江南春美。
【原⽂】 惠崇春江晚景⼆⾸ 其⼀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 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春⑺。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幅是鸭戏图,⼀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晓景”、有⽤“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蒿等种。
《诗经》“呦呦⿅鸣,⾷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
⑶河豚:鱼的⼀种,学名“鲀”,⾁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上,在淡⽔中产卵。
上:指逆江⽽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回家的⼈。
刘长卿诗“柴门闻⽝吠,风雪夜归⼈”。
⑹朔漠:北⽅沙漠之地。
杜甫诗:“⼀去紫台连朔漠。
” ⑺更待:再等;再过。
【⽩话译⽂】 其⼀ ⽵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在⽔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河豚此时正要逆流⽽上,从⼤海回游到江河⾥来了。
⼤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家乡的⼈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时,就已经知道北⽅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
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芦笋。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
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
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
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
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
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
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
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
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
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惠崇(965—1017)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的赏析: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赏析这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
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 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 )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 ,又能传出“画外意” ,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 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 (《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 (《初春舟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 满地芦芽2 短,
正是河豚3 欲上4 时。
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
之蒿。
”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 春江晚景> 》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赏析】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
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
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 (《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
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