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中药药剂实验报告中药药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药的提取、加工和制剂等工艺,将中药转化为易于服用和储存的形式,以便于患者使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和药效评价方法,以期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取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作为中药材,以及乙醇、水和甘油等作为溶剂。

2. 实验方法:(1)提取: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分别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乙醇,进行浸泡提取,过滤得到提取液。

(2)浓缩:将提取液进行浓缩,去除溶剂,得到浓缩液。

(3)制剂:将浓缩液与甘油等辅料混合,加热搅拌,制成中药药剂。

二、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的中药药剂。

在制备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不同中药材的提取方法和溶剂选择对提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乙醇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可以有效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溶解和损失。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药效要求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溶剂。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辅料选择和配比也对中药药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甘油作为一种常用的辅料,可以增加药剂的黏稠度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对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制剂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和控制辅料的使用量,以确保中药药剂的质量和药效。

药效评价是中药药剂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中药药剂的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实验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了解其药效和安全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中药药剂的药理学评价,包括对其抗菌、抗炎和镇痛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评估中药药剂的药效,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三、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的中药药剂,并对其进行了药效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方法、溶剂选择和辅料配比等因素对药剂的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药效评价是中药药剂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药剂的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的评价,可以了解其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5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5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5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的制备方法;
2.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中药药剂的制备工艺。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
1.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研钵、研杵、量筒、试剂瓶、移液管等。

2.试剂:黄芪、山药、枸杞子、红枣、蜂蜜、酒精。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
1.准备药材:将黄芪、山药、枸杞子、红枣分别称取适量。

2.研磨药材:将准备好的药材放入研钵中,用研杵研磨成细粉。

3.配制药剂:将研磨好的药粉加入适量的蜂蜜和酒精,搅拌均匀。

4.药剂细化:将搅拌均匀的药剂倒入量筒中,用酒精对药剂进行细化混合。

5.过滤药剂:将混合好的药剂过滤掉残渣,获得药液。

6.包装药剂:将药液装入合适的容器中,并封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一种中药药剂,该药剂由黄芪、山药、枸杞子、红枣、蜂蜜和酒精组成。

药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确保了药剂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得以充分提取,药剂具备了一定的药理活性。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

中药药剂的制备需要考虑药材的配伍规律和活性成分的提取,通过合理的配方和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中药药剂。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了解了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技巧。

制备中药药剂需要仔细控制药材的比例和配伍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制备工艺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中药药剂的制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中药药剂学的兴趣。

中药试验报告

中药试验报告

中药,实验报告篇一: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益元散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实验二煎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三、实验内容益母草膏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

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4左右,即得。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研究背景中草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草药的药剂研究还相对滞后。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草药的药剂制备技术,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表征和评估中草药药剂,并检测其药效,为中草药药剂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目的1. 制备中草药药剂;2. 表征中草药药剂的理化性质;3. 评估中草药药剂的药效。

实验材料1. 中草药粉末:黄芪、当归、川芎、白术;2. 乙醇;3. 去离子水;4. 试剂:柳银红碘、酚酞-NaOH溶液。

实验步骤1. 将黄芪、当归、川芎、白术按比例混合,并研磨成粉末;2. 将中草药粉末加入乙醇中,并充分搅拌,浸泡24小时;3. 将浸泡后的中草药溶液过滤,并蒸发乙醇,得到中草药浓缩液;4. 将中草药浓缩液与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得到中草药药剂溶液;5. 对中草药药剂溶液进行理化性质的测试,包括颜色、味道、溶解度等;6. 进行药效评估实验,使用柳银红碘和酚酞-NaOH溶液对中草药药剂溶液进行反应,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制备的中草药药剂溶液呈棕黄色,具有特殊的气味。

在理化性质测试中,中草药药剂溶解度较好,能够溶解在去离子水中。

药效评估实验中,柳银红碘和中草药药剂溶液发生反应后颜色由红变蓝,酚酞-NaOH溶液和中草药药剂溶液发生反应后颜色变为红色。

这些结果表明中草药药剂具有较好的活性成分,并能产生特定的化学反应。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中草药药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评估。

结果表明,中草药药剂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药效。

这对于进一步开发中草药的药剂制备技术以及提高中草药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根据需要添加参考文献)。

中药药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散剂、丸剂、煎膏剂等。

3. 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方法,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应用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环节。

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外观、含量、溶出度、微生物限度等方面。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散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一定规格的粉末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等。

(4)实验材料: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5)实验步骤:a. 将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

b. 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c. 将少量滑石粉放入研钵内,加入朱砂极细粉1.5g,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

d. 将甘草粉加入上述混合物中,研匀。

e. 按每包3g分包。

(6)质量检查:a. 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b. 均匀度检查:按《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c. 水分检查: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 H)测定,不得过9.0%。

d. 装量差异检查:依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2.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丸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经过加水、炼蜜等工序,制成球形或椭圆形的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炼蜜机等。

(4)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5)实验步骤:a. 将药材粉碎成细粉。

b. 加水适量,搅拌溶解,制成药液。

c. 将药液倒入炼蜜机中,炼制成熟蜜。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

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

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五、讨论甘草因含有纤维性物质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总有残渣,粉碎好多次,最后还是没把甘草的细度粉碎成标准要求。

因而,后面的研磨,总有粗颗粒无法研碎,制出的益元散中也可以明显看出甘草残渣。

一、实验目的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2.药材: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

三、实验内容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0.5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

常用中药实验报告总结(3篇)

常用中药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药效成分的提取以及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中药的基本炮制技术和制剂工艺,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药炮制:包括清炒、炙法、蒸制等传统炮制方法,以及现代的微波炮制技术。

2. 药效成分提取:采用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包括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

三、实验步骤1. 中药炮制实验(1)清炒法:将药材放入炒锅中,用文火炒至色泽加深,内部熟透。

(2)炙法:将药材与辅料(如蜜、姜汁等)混合,炒至辅料完全吸收,药材表面呈黄色。

(3)蒸制法:将药材放入蒸锅中,用蒸汽蒸至药材内部熟透。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1)溶剂萃取:将药材粉碎后,用适当溶剂(如乙醇、甲醇等)浸泡,过滤、浓缩得到药效成分。

(2)超声波辅助提取:将药材粉碎后,加入溶剂,在超声波辅助下提取药效成分。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1)散剂制备:将药效成分干燥、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分装。

(2)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辅料(如蜂蜜、糯米粉等)混合,制成丸剂。

(3)滴丸剂制备:将药效成分与基质混合,滴入冷凝剂中,形成滴丸。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中药炮制实验通过清炒、炙法、蒸制等方法,使药材内部熟透,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

如清炒法可提高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炙法可降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蒸制法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

2. 药效成分提取实验通过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方法,有效提取了中药中的药效成分。

如溶剂萃取法提取的药效成分含量较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3. 中药制剂制备实验通过散剂、丸剂、滴丸剂等不同类型的制剂制备,使药效成分易于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散剂便于服用,丸剂可延长药效,滴丸剂可提高药物稳定性。

五、实验总结1. 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药材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草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等实验,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二、实验原理。

1. 中药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水、醇等溶剂进行提取,得到中草药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中草药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中草药提取物和制剂进行质量分析,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材。

1. 仪器,提取仪、干燥箱、离心机、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2. 药材,黄芪、当归、川芎、桂枝等。

四、实验步骤。

1. 药材提取,取一定量的药材,用水或醇进行提取,得到药材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药材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药材提取物的质量分析,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药材提取物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其有效成分含量。

2. 药物制剂的质量分析,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中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中药研究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对中药药剂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参考文献。

1. 《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

2. 《中药学》。

以上为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与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就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就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她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

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

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五、讨论甘草因含有纤维性物质在粉碎过程中较难成细粉,总有残渣,粉碎好多次,最后还就是没把甘草的细度粉碎成标准要求。

因而,后面的研磨,总有粗颗粒无法研碎,制出的益元散中也可以明显瞧出甘草残渣。

一、实验目的掌握药酒、酊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20目,65目或60目)、渗漉筒、铁架台、铁夹、烧杯(1000ml,400ml)2、药材:蕲蛇(去头)12g,防风3g,当归6g,红花9g,羌活6g,秦艽6g,香加皮6g,白酒加至1000ml。

三、实验内容制法:以上七味,蕲蛇粉碎成粗粉,其余防风等六味共研碎成粗粉,与上述粗粉混合均匀,置烧杯中,加入白酒适量,拌匀,浸润0、5小时,使其充分膨胀,装入底部填有脱脂棉的渗漉桶中,层层轻压,装毕后于药面覆盖滤纸一张,并压小瓷片数块,加白酒使高出药面1~2cm,盖上表面皿,浸渍48小时后,以白酒为溶剂,按渗漉法调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收集渗漉液900ml,加入蔗糖100g,搅拌溶解后,过滤,制成1000ml,即得。

本品含醇量应为44%~50%。

四、思考题1、比较药酒、酊剂的异同点?相同点:药酒与酊剂同为浸出药剂。

不同点:(1)药酒溶剂为蒸馏酒,无一定浓度,制备方法有浸渍法与渗漉法,常加入糖或蜂蜜作为矫味剂;(2)酊剂的溶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有浓度规定,制备方法除上述两种还有溶解法与稀释法,一般不用添加矫味剂。

2、浸出药剂中哪些剂型需要测定含醇量?酊剂与流浸膏剂需测乙醇含量。

五、讨论蕲蛇在粉碎过程中,蛇皮与蛇刺难以被粉碎,但就是其她部分被粉的过细。

在装入渗漉桶中时,由于不小心,导致渗漉桶壁上粘上许多药材,造成实验误差。

此外,时间有限,并没有浸渍48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渗漏,因为严格按照要求流速每分钟1~3ml渗漉,结果实验全部做完后也没能收集到要求的900ml,而且药酒颜色有些淡。

一、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三、实验内容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

称取红糖,加糖量1/2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4左右,即得。

四、思考题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

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

2、如何防止煎膏出现“返砂”现象?炼糖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使糖部分转化,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

3、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

4、煎膏剂与糖浆剂有哪些异同点?两者都就是水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备而成,糖浆剂就是浓蔗糖水溶液,煎膏剂就是稠厚状半流体剂型,煎膏剂需要浓缩与收膏,糖浆剂一般不用。

五、讨论煎煮时间长,太费时。

在浓缩时为缩短浓缩时间加大了火力。

温度控制不当,在熬炼红糖时并没有呈现金黄色,而就是深红棕色。

最后的实验成品呈棕黑色,为稠厚的半流体,味道苦。

实验四板蓝根颗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板蓝根、红糖3、试剂:无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三、实验内容制法:取板蓝根14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0倍量水,1、5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0、5小时,煎液纱布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与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g,即得。

四、思考题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遇到挥发性成分要采用低温至稠膏状,精制95%乙醇适量,制粒用一号筛,赋形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稠膏量的5倍。

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质量检查?辅料用量,外观检查,溶化性,水分,硬度,粒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等。

五、讨论浓缩时,为加快浓缩速度,适当提高温度,得到的浓缩液密度有点低,导致加入蔗糖粉后并未出现颗粒,但加入大量蔗糖粉后,板蓝根颗粒渐渐析出,但颜色呈淡棕色,大概因为加入蔗糖太多,导致颜色有所变化。

实验六紫草膏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粉碎机、七号筛(120目)2、药材:紫草10g,当归3g,生地黄3g,白芷3g,乳香3g,没药3g,麻油100g,蜂蜡三、实验内容制法:(1)原料处理:将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碎断;紫草用清水润湿。

(2)炸料制膏:取麻油100g于锅内,加热至约200℃,先将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炸枯,至白芷表面呈焦黄色,除去药渣,降温至约160℃,将紫草加入,用微火炸枯,至油呈紫红色,滤出药渣,加入蜂蜡(每油10g,蜂蜡2~4g)熔化,倾入容器中,待温度降到60~70℃时,加入乳香、没药细粉,搅匀至冷凝,即得。

四、思考题中药软膏有哪些制备方法?各有何特点?如何选用?中药软膏制备方法:研合法、熔与法、乳化法。

研合法:将药物细粉用少量基质研匀或用适量液体研磨成细糊再递加其余基质均匀。

熔与法:将基质先加热熔化再将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冷凝。

乳化法:将油溶性组分混合加热熔融,另加水溶性组分加热至油相温度相近时,两液混合边加边搅拌,待乳化完全直至冷凝。

软膏剂基质较软,研磨后即可混匀,或主药不宜加热用研磨法,基质熔点不同,常温下不易混匀,主药可溶于基质,或药材需要用基质浸渍有效成分用熔与法。

乳化法中有油水两相。

五、讨论当归、防风、生地黄、白芷四味药进行油炸时,由于温度过高,有些炸糊,但并不严重。

因为整个实验速度比较快,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最后做出的紫草膏还挺不错的,色泽均一,闻着挺香,这个实验做的还算成功吧。

实验七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各种类型丸剂的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领。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粉碎机、七号筛(120目)、电磁炉、锅、纱布2、试剂:蜂蜜3、药材:熟地32g,山茱萸16g,牡丹皮16g,山药16g,茯苓12g,泽泻12g三、实验内容六味地黄丸制法:(1)炼蜜(中蜜):取适量的生蜂蜜,装入锅内,加热至沸后,纱布过滤,除去死蜂、蜡泡沫及其它杂质,然后继续加热炼制,至表面起黄色气泡,有明显光泽,手捻有一定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无白丝。

此时蜜温在116-118℃。

(2)以上6味,粉碎成细粉,过七号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丸块,搓丸条,制丸粒,每丸重9g;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开水泛丸,干燥,制得水蜜丸。

四、思考题炼蜜的目的就是什么?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炼蜜的程度,用蜜量及合药时温度?炼蜜目的: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

嫩蜜适合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

中蜜适合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

老蜜适合粘性差的药材制丸。

蜜温一般60-80℃,用量1:1-1:1、5。

五、讨论蜂蜜中加开水有些多,导致与药材时过稀,搓丸时有些困难,总就是粘手,且表面粗糙不光滑,但通过将手用水沾湿,再搓丸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药丸经烘箱烘烤之后,变干许多,又黑又亮,色泽均匀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