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4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中药药剂实验报告中药药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药的提取、加工和制剂等工艺,将中药转化为易于服用和储存的形式,以便于患者使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和药效评价方法,以期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取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作为中药材,以及乙醇、水和甘油等作为溶剂。

2. 实验方法:(1)提取: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分别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乙醇,进行浸泡提取,过滤得到提取液。

(2)浓缩:将提取液进行浓缩,去除溶剂,得到浓缩液。

(3)制剂:将浓缩液与甘油等辅料混合,加热搅拌,制成中药药剂。

二、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的中药药剂。

在制备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不同中药材的提取方法和溶剂选择对提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乙醇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可以有效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溶解和损失。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药效要求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溶剂。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辅料选择和配比也对中药药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甘油作为一种常用的辅料,可以增加药剂的黏稠度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对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制剂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和控制辅料的使用量,以确保中药药剂的质量和药效。

药效评价是中药药剂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中药药剂的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实验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了解其药效和安全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中药药剂的药理学评价,包括对其抗菌、抗炎和镇痛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初步评估中药药剂的药效,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三、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薄荷叶、生姜和黄芩的中药药剂,并对其进行了药效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在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方法、溶剂选择和辅料配比等因素对药剂的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药效评价是中药药剂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药剂的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的评价,可以了解其药效和安全性。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草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研究背景中草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草药的药剂研究还相对滞后。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草药的药剂制备技术,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表征和评估中草药药剂,并检测其药效,为中草药药剂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目的1. 制备中草药药剂;2. 表征中草药药剂的理化性质;3. 评估中草药药剂的药效。

实验材料1. 中草药粉末:黄芪、当归、川芎、白术;2. 乙醇;3. 去离子水;4. 试剂:柳银红碘、酚酞-NaOH溶液。

实验步骤1. 将黄芪、当归、川芎、白术按比例混合,并研磨成粉末;2. 将中草药粉末加入乙醇中,并充分搅拌,浸泡24小时;3. 将浸泡后的中草药溶液过滤,并蒸发乙醇,得到中草药浓缩液;4. 将中草药浓缩液与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得到中草药药剂溶液;5. 对中草药药剂溶液进行理化性质的测试,包括颜色、味道、溶解度等;6. 进行药效评估实验,使用柳银红碘和酚酞-NaOH溶液对中草药药剂溶液进行反应,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制备的中草药药剂溶液呈棕黄色,具有特殊的气味。

在理化性质测试中,中草药药剂溶解度较好,能够溶解在去离子水中。

药效评估实验中,柳银红碘和中草药药剂溶液发生反应后颜色由红变蓝,酚酞-NaOH溶液和中草药药剂溶液发生反应后颜色变为红色。

这些结果表明中草药药剂具有较好的活性成分,并能产生特定的化学反应。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中草药药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评估。

结果表明,中草药药剂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药效。

这对于进一步开发中草药的药剂制备技术以及提高中草药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根据需要添加参考文献)。

中药药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散剂、丸剂、煎膏剂等。

3. 了解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方法,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应用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环节。

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外观、含量、溶出度、微生物限度等方面。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散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一定规格的粉末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等。

(4)实验材料: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5)实验步骤:a. 将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

b. 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c. 将少量滑石粉放入研钵内,加入朱砂极细粉1.5g,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

d. 将甘草粉加入上述混合物中,研匀。

e. 按每包3g分包。

(6)质量检查:a. 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b. 均匀度检查:按《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c. 水分检查: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 H)测定,不得过9.0%。

d. 装量差异检查:依照《中国药典》20xx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2.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质量检查。

(2)实验原理:丸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成细粉,经过加水、炼蜜等工序,制成球形或椭圆形的制剂。

(3)实验仪器:粉碎机、药筛、研钵、天平、烧杯、炼蜜机等。

(4)实验材料: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等。

(5)实验步骤:a. 将药材粉碎成细粉。

b. 加水适量,搅拌溶解,制成药液。

c. 将药液倒入炼蜜机中,炼制成熟蜜。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实习单位介绍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技术和药剂学基础知识。

通过实习,我旨在进一步了解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物生产过程,并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本次实习选择在某中药制剂厂进行,该厂是一家具有优良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中药企业。

二、实习内容1. 药品生产工艺:通过参观生产车间,了解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药材的配制、炮制、研磨、浸泡、煎煮等步骤,以及制剂的制备、填充、封口等工艺。

2. 药物质量控制:学习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中药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等。

参与药物的质量检验工作,学习药物的药理学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

3. 药品稳定性研究:了解中药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参与药品的稳定性试验,学习药品稳定性测试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

4. 检验设备操作:学习和操作常见的中药检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熟悉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5. 研究论文撰写:根据所参与的实验结果,撰写中药药剂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

三、实习过程及心得体会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该中药制剂厂的生产车间。

通过实地观察和导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其中,药材的配制和炮制是制剂工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药材需要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

在制剂的过程中,我还学习了一些填充和封口的技术,这些操作对于保证制剂的质量和保存期都非常关键。

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我学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与质量检验工作,我了解到每一批药物都需要进行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检验,以及微生物的检验,确保药物的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的要求。

我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药物质量评估方法,如溶出度、稳定性测试等,这些对于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草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等实验,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二、实验原理。

1. 中药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水、醇等溶剂进行提取,得到中草药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中草药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中草药提取物和制剂进行质量分析,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材。

1. 仪器,提取仪、干燥箱、离心机、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2. 药材,黄芪、当归、川芎、桂枝等。

四、实验步骤。

1. 药材提取,取一定量的药材,用水或醇进行提取,得到药材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药材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药材提取物的质量分析,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药材提取物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其有效成分含量。

2. 药物制剂的质量分析,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中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中药研究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对中药药剂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参考文献。

1. 《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

2. 《中药学》。

以上为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实习时间:2017.8.1-2017.8.31实习地点:药剂室指导老师:高亚丽实习科目:中药药剂实习主要内容:掌握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的生产工艺;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的设备的主要构造。

实验目的(1)了解中药制剂药材的前处理方法。

(2)了解中药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烘干等设备的构造、性能。

(3)掌握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的生产工艺;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的设备的主要构造。

(4)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检验方法。

(5)掌握医院药房临时用药的配制方法以。

实验一针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针剂生产工艺;2.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的设备的主要构造。

3.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检验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钢精锅、烧杯、电炉、安瓿、安瓿割颈器、减压抽滤装置、垂熔玻璃滤器、注射器熔封装置、澄明度检查装置、热压灭菌器。

2.药材:板蓝根、注射用水、乙醇、氨溶液、聚山梨酯-80 、苯甲醇、PH试纸滤纸等三、实验内容板蓝根注射液制备工艺:取板蓝根50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h,第二次0.5h,煎液滤过,滤液于电磁炉煮沸浓缩至1:1.放冷,在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沉淀0.5h,滤过,加热煮沸蒸发掉乙醇,浓缩至1:1,冷藏15min,滤过,滤液在搅拌下加浓氨水调至pH7.0-8.0,冷藏15min,滤过,滤液加热去氨水至pH5.0-6.0,冷藏15min,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90ml,加聚山梨酯-80、苯甲醇调pH5.0-6.0,再加注射用水至100ml,充分搅匀,用4号垂熔漏斗滤过,取滤液灌注于2ml/支的安瓶中,熔封,煮沸灭菌,检漏。

四、针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漏气检查:将灭菌后的20支安瓿注射液趁热置于1%亚甲蓝溶液中,稍冷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剔除被染色的安瓿,并记录漏气支数。

2.澄明度检查:照《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附录检查,应符合规定。

3.装量差异检查:随机取供试品5支,每支注射液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2ml。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熟悉不同类型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2. 熟悉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 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温度计、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漏斗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乙醇、蒸馏水等。

3. 药材:滑石、甘草、朱砂、薄荷、黄连、黄芩等。

三、实验内容1. 散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散剂的制备方法,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

② 将混合药材进行粉碎,过80目筛。

③ 将粉碎后的药材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匀。

④ 将研匀的药材过100目筛,得到散剂。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散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2. 煎膏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熟悉煎膏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薄荷、黄连、黄芩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加水煎煮。

② 将煎煮后的药液过滤,收集滤液。

③ 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浓缩至一定浓度。

④ 将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

⑤ 将搅拌均匀的煎膏剂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煎膏剂外观光滑,无气泡,无沉淀。

3. 丸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掌握丸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丸剂的特点。

(2)实验步骤:① 将滑石、甘草、朱砂等药材按处方比例称取,粉碎成细粉。

② 将细粉过100目筛,得到丸剂原料。

③ 将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制成丸剂。

④ 将丸剂干燥,冷却。

(3)实验结果:制备出的丸剂外观均匀,无结块现象。

四、思考题1. 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答: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 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答: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实习时间:2017、8、1-2017、8、31实习地点: 药剂室指导老师:高亚丽实习科目:中药药剂实习主要内容:掌握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得生产工艺;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得设备得主要构造。

实验目得(1)了解中药制剂药材得前处理方法。

(2)了解中药药材得提取、分离、纯化、烘干等设备得构造、性能。

(3)掌握针剂、片剂、浸出制剂、丸剂、散剂得生产工艺;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得设备得主要构造。

(4)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检验方法。

(5)掌握医院药房临时用药得配制方法以。

实验一针剂得制备一、实验目得:1、掌握针剂生产工艺;2、了解生产过程所使用得设备得主要构造。

3、了解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及检验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与药材1、仪器:钢精锅、烧杯、电炉、安瓿、安瓿割颈器、减压抽滤装置、垂熔玻璃滤器、注射器熔封装置、澄明度检查装置、热压灭菌器。

2、药材:板蓝根、注射用水、乙醇、氨溶液、聚山梨酯-80 、苯甲醇、PH试纸滤纸等三、实验内容板蓝根注射液制备工艺:取板蓝根50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h,第二次0、5h,煎液滤过,滤液于电磁炉煮沸浓缩至1:1、放冷,在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冷藏沉淀0、5h,滤过,加热煮沸蒸发掉乙醇,浓缩至1:1,冷藏15min,滤过,滤液在搅拌下加浓氨水调至pH7、0-8、0,冷藏15min,滤过,滤液加热去氨水至pH5、0-6、0,冷藏15min,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至90ml,加聚山梨酯-80、苯甲醇调pH5、0-6、0,再加注射用水至100ml,充分搅匀,用4号垂熔漏斗滤过,取滤液灌注于2ml/支得安瓶中,熔封,煮沸灭菌,检漏。

四、针剂得常规质量检查1、漏气检查:将灭菌后得20支安瓿注射液趁热置于1%亚甲蓝溶液中,稍冷取出,用水冲洗干净,剔除被染色得安瓿,并记录漏气支数。

2、澄明度检查:照《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附录检查,应符合规定。

3、装量差异检查:随机取供试品5支,每支注射液得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2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姓名:张莉敏学号:201225821034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指导老师:吴晓杰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三、实验内容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

(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

(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

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

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0.5g以上至1.5g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实验二枇杷叶膏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2.药材:枇杷叶100g3.辅料:蔗糖50g 三、实验内容制法:取枇杷叶,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的清膏。

每100g 清膏加蔗糖200g ,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四、煎膏剂的常规检查1.相对密度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约2倍,糟密称定,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照相对密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Ⅶ A)测定,按下式计算,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规定。

f f1211⨯-⨯-=W W W W 供试品相对密度式中 W 1为比重瓶内供试品溶液的重量,g ;W 2为比重瓶内水的重量,g ;加入供试品中的水重量供试品重量加入供试品中的水重量+=f 凡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不检查相对密度。

2.不溶物 取供试品5g ,加热水200ml ,搅拌使溶化,放置3分钟后观察,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加饮片细粉的煎膏剂,应在未加入药粉前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加入药粉。

加入药粉后不再检查不溶物。

3.装量 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 ),应符合规定。

4.微生物限度 照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 )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制备煎膏剂的过程中应控制加入糖或蜂蜜的量,防止出现返砂现象。

煎煮2-3次为宜,浓缩至浓缩液滴至纸上液滴周围无水迹时为度,收膏时一般加入糖或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分装时应待煎膏充分放冷后再装入容器。

2、按传统法收膏标识有哪些?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加入糖或蜂蜜的量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收膏时随着稠度的增加,加热温度可相应降低,收膏稠度视品种而定。

实验三板蓝根颗粒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板蓝根、红糖3.试剂:无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三、实验内容制法:取板蓝根14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0倍量水,1.5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0.5小时,煎液纱布过滤,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加乙醇使含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粉和糊精,过一号筛制成颗粒,干燥,制成60g,即得。

四、颗粒剂的常规检查1.粒度除另有规定外,照粒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Ⅺ B第二法,双筛分法)测定,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过15%。

2.水分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H )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6.0%。

3.溶化性取供试品1袋(多剂量包装取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立即观察,应全部溶化或呈混悬状。

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混悬颖粒应能混悬均匀。

4.泡腾颗粒检查法取供试品3袋,分别里盛有200ml水的烧杯中,水温为15~25℃,应迅速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5分钟内颗粒均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

颗粒剂按上述方法检查,均不得有焦屑等。

5.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分别称定每袋内容物的重量,每袋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并不得有1袋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1g及1g以下1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0% ±8% ±7% ±5%7.装量多剂量包装的颗粒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8.微生物限度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提取遇到挥发性成分要采用低温至稠膏状,精制95%乙醇适量,制粒用一号筛,赋形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稠膏量的5倍。

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质量检查?辅料用量,外观检查,溶化性,水分,硬度,粒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等。

实验四丸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各种类型丸剂的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领。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1.仪器:粉碎机、七号筛(120目)、电磁炉、锅、纱布2..药材:木香150g 枳实(麸炒)150g 砂仁150g 白术(麸炒)150g三、实验内容香砂枳术丸制法:取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四、丸剂的常规检查方法1.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测定。

除另有规定外,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过15.0%,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不得过12.0%;水丸、糊丸和浓缩水丸不得过9.0%。

蜡丸不检查水分。

2.重量差异除另有规定外,丸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以10丸为1份(丸重1. 5g 及1. 5g以上的以1丸为1份),取供试品10份,分别称定重量,再与每份标示重量(每丸标示量×称取丸数)相比较(无标示重量的丸剂,与平均重量比较),按表1的规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份,并不得有1份超出限度1倍。

表1标示重量(或平均重量)重量差异限度0.05g及0.05g以下0.05g以上至0.1g 0.1g以上至0.3g0.3g以上至1.5g1.5g以上至3g3g以上至6g6g以上至9g9g以上±12% ±11% ±10% ±9% ±8% ±7% ±6% ±5%包糖衣丸剂应检查丸芯的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其他包衣丸剂应在包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凡进行装最差异检查的单剂量包装丸剂,不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3.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丸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2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衣1袋(瓶)超出限度1倍。

表2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0.5g及0.5g以下0.5g以上至1g 1g以上至2g2g以上至3g3g以上至6g ±12% ±11% ±10% ±8% ±6%6g以上至9g 9g以上±5% ±4%4.装量装量以重量标示的多剂量包装丸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ⅫC)检查,应符合规定。

以丸数标示的多剂量包装丸剂,不检查装量。

5.溶散时限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6丸,选择适当孔径筛网的吊篮(丸剂直径在2.5mm以下的用孔径约0.42mm的筛网;在2.5~3.5mm之间的用孔径约1.0mm 的筛网;在3.5mm以上的用孔径约2.0mm的筛网),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Ⅻ A)片剂项下的方法加档板进行检查。

除另有规定外,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浓缩丸和糊丸应在2小时内全部溶散。

操作过程中如供试品黏附挡板妨碍检查时,应另取供试品6丸,以不加挡板进行检查。

上述检查,应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通过筛网。

如有细小颗粒状物未通过筛网,但已软化且无硬芯者可按符合规定论。

蜡丸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Ⅻ A)片剂项下的肠溶衣片检查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除另有规定外,大蜜丸及研碎、嚼碎等或用开水、黄酒等分散后服用的丸剂不检查溶散时限。

6.微生物限度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炼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炼蜜的程度,用蜜量及合药时温度?炼蜜目的:除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粘合力。

嫩蜜适合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

中蜜适合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

老蜜适合粘性差的药材制丸。

蜜温一般60-80℃,用量1:1-1:1.5。

实验结果完成大纲情况:1.掌握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生产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