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ZH21303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学分:4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课程简介: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
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
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药剂学专论

《中药药剂学专论》教学大纲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harmaceutics of TCM forGraduated Students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S09182.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3. 总学时数:60学时4. 开课部门:中药学科5.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6.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7. 预修课程:中药药剂学、药剂学或生物药剂学等8. 主讲教师:冯年平、王长虹等9.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侯世祥. 《现代中药制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版参考资料:陆彬.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杂志Molecular Pharmaceutics杂志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药药剂学专论》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前沿技术,基于中药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
本课程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中药学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中药制剂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为主线,通过专题讲授、文献研读、以及学术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中药制剂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等专业研究生。
第一章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Novel Delivery Systems of TCM)1. 主要内容1.1 药物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药物制剂的历史沿革;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1.2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缓控释、迟释、速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实例。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以中药学专业的各门前期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从事中药制剂的生产、研究、开发、经营等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
“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应用,了解其发展概况;熟悉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结合剂型掌握常用药用辅料的性能、特点及选用原则;能正确分析制剂处方;掌握制剂的制备工艺及理论,结合剂型了解常用制药机械设备的性能及应用;掌握制剂的质量要求及质量评价;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稳定性的概念和意义、影响药物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稳定性试验方法;结合剂型熟悉主要的单元操作(粉碎、筛析、混合、制粒、浸提、分离、浓缩、干燥、空气净化、灭菌等);熟悉制剂新技术,包括微囊、固体分散体、包合物、脂质体制备技术、膜剂等;掌握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特点、分类与应用;熟悉其他传统剂型的种类与特点(丹药、锭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等);掌握中药新药的概念、研究开发的指导思想;熟悉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第二版(张兆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章,主要内容为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的特点与性质、研究内容、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调剂学基础知识等;第二部分为第3、4、6、7章,主要内容为制药卫生与药物的前处理,其中药物的前处理包括粉碎、筛析、提取、分离、精制、浓缩、干燥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第5章、第8~19章,主要内容为各种剂型的制备知识,包括各类固体、半固体、固体以及气体剂型;第四部分为第20~24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新技术、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中药新药的研制等。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选用教材】《中药药剂学》【课程性质、目的】《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疗效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学习常用剂型的辅料和专用设备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改进剂型、研制新药和解决药剂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级中药师。
本门课程总学学时为154,其中课堂讲授时为102;实验和见习学时为52。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典、部颁标准。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含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3、药物剂型的分类。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第二章中药调剂【目的要求】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的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
【教学内容】1、处方:介绍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
2、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
3、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普专中药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作为支撑基础,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相联,是衔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打造中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方法是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参观实习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CAI等多种形象化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要详尽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技能训练要重点强调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科发展方针。
采用综合手段,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0212223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讲述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中药剂型的几种分类法。
4.药品标准详述《中国药典》、《药品标准》、药品主要管理法规等的性质和作用,强调药剂工作的法制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开发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鉴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取样要求和方法.2.掌握中药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115中药材的中药拉丁文、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等.4.掌握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藻菌地衣类、树脂类、动物类及矿物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5.熟悉87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等.6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和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7.熟悉中成药鉴定的特点、基本程序和方法.8.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9了解140种中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能力(技能)目标】1.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常用中药350种以上.做到见药知名.2.能说出260种中药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要点.3.能运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定中药并绘制显微特征图.4.能运用理化鉴定技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5.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6.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1.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2.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教学内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二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三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括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的贮藏第四章中药鉴定的依据与基本程序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第五章中药鉴定的方法第一节来源鉴定第二节性状鉴定第三节显微鉴定第四节理化鉴定【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取样要求.2.掌握中药的来源(包括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药用部位,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产地及采收加工要点).3.掌握中药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和经验鉴别(包括水试、火试等)方法.4.掌握中药显微鉴定常用的制片方法、试剂选用、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鉴别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杂质检查法;2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浸出物测定法;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化学定性、荧光检查、微量升华等理化鉴定方法.3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及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4熟悉国家药品标准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熟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7.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第二篇植物药类第六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教学内容】第一节根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第二节根茎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狗脊、绵马贯众、骨碎补、细辛、大黄、拳参、虎杖、何首乌(附:首乌藤、白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草乌叶)、附子(附:白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附:广防己)、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夏天无、板蓝根(附:南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附:粉葛、葛花)、甘草、黄芪(附:红芪)、远志、甘遂、白蔹、人参(附:红参、人参叶、刺五加)、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前胡(附:紫花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附:硬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秦艽、茜草、红大戟(附:京大戟)、续断、天花粉、紫苑、漏芦、(附:禹州漏芦)、三棱、泽泻、(附:两头尖)、天南星、半夏、石菖蒲(附:水菖蒲)、百部、川贝母(附:依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土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附:山麦冬)、知母、山药、射干(附:川射干)、莪术(附:莪术油)、姜黄(附:片姜黄)、郁金、高良姜、山慈菇、白及。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 理解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和制备技术;3. 熟悉中药制剂的分类、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4. 掌握适用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制药技术,并能运用于中药研发和生产中;5. 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药药材加工和炮制技术1.1 中药药材的分类和加工方法1.2 中药炮制技术及其影响因素1.3 中药药材炮制质量控制方法2. 中药制剂学基础2.1 中药制剂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2.2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2.3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3. 中药制剂工艺学3.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3.2 中药制剂的成方原则和配伍禁忌3.3 中药制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要求4. 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1 提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2 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3 理化性质测定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2. 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研究论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 案例研究和课堂演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对课程核心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评分:考查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中药药剂学教程》(主编:XXX)2. 《中药制剂与质量评价》(主编:XXX)3. 《中药制剂工艺学》(主编:XXX)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中医药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药学专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18~21章)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18~21章)第十八章软膏剂与硬膏剂【目的要求】1、掌握软膏剂、硬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软膏剂与硬膏剂基质种类和性质。
【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与种类 (含凝胶剂、糊剂、涂膜剂与巴布剂);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制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外用膏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软膏剂:讲述软膏剂的含义、特点;基质的种类、性质与选用;软膏剂、凝胶剂、眼膏剂的制法及质量评定;软膏剂贮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典型制剂举例。
3、硬膏剂:讲硬膏剂的含义、特点与种类;原辅料的准备;硬膏剂的制法与质量评定。
典型制剂举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典型软膏剂、黑膏药的制备实验;观看幻灯片。
第十九章膜剂【目的要求】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膜剂的特点、分类与规格。
2、膜剂的组成:原辅料的要求与准备;制备方法、质量评定。
3、膜剂的制备与举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代表性膜剂的制备实验。
第二十章缓释、控释制剂【目的要求】1、掌握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经皮吸收制剂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药物制剂新技术的研究简况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2、缓释与控释方法: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制备方法 (骨架型片剂,渗透泵型片剂,包衣缓释制剂等)。
3、口服缓释与控释制剂:介绍包衣型、骨架型制剂及渗透泵片。
4、经皮吸收制剂:介绍经皮吸收制剂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制备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二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供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使用)前言《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类中药制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同时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反映中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努力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60学时。
1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允许教师作适当增减,但不得破坏教材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2 、大纲教学内容的顺序,允许教师根据各自的讲课习惯作适当调整,但不得损坏课程的系统性。
3 、大纲中规定的教学方法、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大胆创新注:中药制药专业另开设综合实验,可作为中药药剂学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补充和考查,通过综合实验,对中药制剂生产各环节进一步加深印象,更加明确生产工艺过程,是学习、巩固中药药剂学的必要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教学内容】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简介药剂学各分支学科;讲述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讲述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与特点,以及本教材编排的体例。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详述《中国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讲述药典外药品标准 (部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的性质与作用,介绍其他国家的药典简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展示、介绍药典等各种法规性书籍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中药制剂生产区域的空气洁净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制剂生产区域的空气洁净方法。
2、熟悉洁净室的分类及等级划分。
3、了解制剂生产厂房的内部布置及管理。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含尘浓度的表示方法,洁净室的含义与洁净度等级划分。
2、空气过滤:介绍空气过滤机理,影响因素。
3、洁净室的空气调节:详述洁净室的气流组织与环境控制。
4、制剂生产厂房的内部布置与管理:介绍洁净室内的综合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三章灭菌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
2、熟悉常用灭菌方法的分类。
【教学内容】1、介绍常用灭菌方法的分类2、灭菌方法:物理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的特点、应用及影响因素;滤过除菌法 (微孔薄膜滤器、垂熔玻璃滤器、砂滤棒等),化学灭菌法 (气体灭菌法、浸泡与表面消毒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参观中药厂及净化车间;观看GMP幻灯和图片。
第四章过滤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的过滤方法。
2、熟悉过滤技术的基本原理。
3、熟悉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的过滤系统。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过滤机理、分类及影响因素。
2、过滤介质、过滤器:介绍常用的过滤介质和过滤器。
3、过滤系统:介绍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的过滤系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五章粉碎、筛析与混合【目的要求】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与混合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方法。
3、了解粉碎、筛析、混合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粉碎:讲述粉碎的目的与基本原理;详述中药常用的粉碎方法 (干法粉碎、湿法粉碎、低温粉碎、超细粉碎)的特点与应用。
2、过筛:介绍药筛的种类与规格,粉末的分等。
3、混合:详述混合的目的,等量递升等混合的原则、混合机理与混合方法;讲述混合机械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观看机械设备的幻灯片。
第六章物料的干燥【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3、了解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干燥原理及影响因素。
2、干燥方法与设备:详述各种干燥 (烘干、减压、喷雾、沸腾、冷冻、红外、微波、鼓式、带式等)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讲述各种干燥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冷冻干燥:介绍冷冻干燥的特点、原理及常用设备。
【教学方法】结合相关机械设备的幻灯片课堂讲授;参观现场。
第七章中药的浸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原则。
2、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浸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浸出溶剂及辅助剂。
2、浸出原理:详述浸出过程、原理及影响因素。
3、浸出方法:详述常用的浸出方法。
4、浸出设备:介绍浸出工艺及常用设备。
【教学方法】结合相关机械设备的幻灯片课堂讲授。
第八章液体药剂【目的要求】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液体药剂的含义、特点;液体药剂的分类;液体药剂常用的溶剂;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
2、表面活性剂:讲述表面活性剂的含义、组成、特点、类型、基本性质 (胶束、HLB值、昙点、毒性、配伍等)及其在药剂中的应用(注意与物化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溶解度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简述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溶解的因素;详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助溶、成盐、潜溶剂等)。
4、液体药剂的矫嗅、矫味与着色:介绍液体药剂矫味、矫嗅剂与着色剂的种类及其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5、真溶液型液体药剂:讲述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制法。
典型制剂举例。
6、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讲述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含义;亲水胶体、疏水胶体、保护胶体、触变胶、凝胶等的含义;详述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种类 (高分子溶液、溶胶等)、制法,胶体溶液的性质 (电学、光学、动力学性质等)及影响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典型制剂举例。
7、混悬液型液体药剂:讲述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含义,润湿剂、助悬剂与絮凝剂等的含义;详述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特点与制法,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典型制剂举例。
8、乳浊液型液体药剂:讲述乳化、乳化剂等的含义,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含义;常用乳化剂的种类与选用,乳剂形成的机制。
详述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与应用,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典型制剂举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典型液体制剂的实验。
第九章中药颗粒剂【目的要求】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颗粒剂的含义、特点与类型,阐明颗粒剂与冲剂名称的区别与联系。
2、颗粒剂的制备:讲述各种颗粒剂的制备方法;颗粒剂常用的辅料。
典型制剂举例。
3、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讨论:讲述颗粒剂质量评定的项目、方法与要求;颗粒剂有关质量问题的讨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代表性颗粒剂的制备实验。
第十章传统中药浸出制剂【目的要求】1、掌握汤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介绍浸出药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常用浸出制剂:汤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煎膏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3、浸出药剂的质量控制:讲述液体和固体浸出药剂质量控制的项目与意义,浸出药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十一章中药胶囊剂【目的要求】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胶囊剂的含义、特点。
介绍胶囊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胶囊剂的制备:讲述硬胶囊剂、肠溶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
典型制剂举例。
3、胶囊剂的质量评定与包装:讲述胶囊剂质量评定的项目、方法与要求;胶囊剂的包装。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药胶囊剂的制备实验。
第十二章中药片剂【目的要求】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日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1、概述:讲述片剂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应用;片剂原料的种类;中药片剂的类型。
介绍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片剂的辅料:详述片剂选用辅料的原则,辅料的类型 (稀释剂与吸收剂、润湿剂与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与作用;常用辅料的性质与选用。
讲述药粉直接压片的辅料;片剂的崩解机理。
3、片剂的生产工艺:详述中药片剂工艺流程;原料药的预处理;湿法制颗粒压片;干法制颗粒压片;粉末直接压片;不同类型片剂的片重计算;压片机性能和使用;压片过程与机理;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片剂的包衣:讲述片剂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糖衣、薄膜衣、肠溶衣);包衣方法和设备;包衣物料的品种和要求;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