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版《李鸿章传》有感

合集下载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变革。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了解到李鸿章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我了解到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李鸿章作为政治家,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这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的描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_读后感_模板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

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便是李鸿章。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革命史范式教学中,李鸿章被国人唾骂,其”汉奸”、”卖国贼”的形象在众人心中仿佛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了。

后来,我看到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的李鸿章形象,却和我们过去认识中的卖国者大相径庭。

爱国还是卖国?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诸种疑窦在我心中沉积良久。

直到我读到梁任公所著的《李鸿章传》,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梁启超先生特别注重给当代人物作传,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指出:”近代的人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应当为他们作专传……尤其是最近的人,一经死去,盖棺定论,应有好传述其生平。

即如西太后、袁世凯、蔡锷、孙文都是清末民初极有关系的人,可惜都没有好传。

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

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点,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

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于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之后,梁启超便立即为他作传,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

全书提纲挈领的概括了李鸿章一生重要的活动,分述”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章节。

梁启超在绪论中自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不同于中国传统传记”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李鸿章传》”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行文夹叙夹议的风格,实创始于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自强”和“开放”,在经济上主张“洋务运动”。

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

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革。

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它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2024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此书写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

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

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

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

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

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

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

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读《李鸿章传》感

读《李鸿章传》感

《李鴻章傳》梁啟超著余讀梁公之《李鴻章傳》,有感於其論述之公允,及論述之全域。

當是之時,非常人可述論之。

梁公有言“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歎曰李鴻章所處之時,乃中國之時艱也,天欲成李鴻章之大,天亦欲毀之深。

悲夫,歎夫!《李鴻章傳》,全法仿效西體論述,大事細之,論述詳之。

書以全域起論,著“李鴻章之位置”、“李鴻章未達之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可見其時艱,非一人之力可狂瀾也,亦可見李鴻章之於當是之中國,實乃一人傑也。

隨即,書論述“兵家之李鴻章”,彰李鴻章之崛起,現其才識、膽識、勇識。

李鴻章初僚于曾國藩之幕,於三十八歲前無所輕重,頗有懷才不遇之感。

然,天已設其位待之。

梁公曰“自古大偉人,其進退出處之間,天亦若有以靳之,必待機會已熟,持滿而發,莫或使之,若或使之”。

時值太平軍占金陵,蹂躪四方,脅朝廷於旦夕。

曾國藩湘軍起,與太平軍戰於數年,不得克。

太平軍既占金陵,上海則危在旦夕,商賈眾奏於朝,以期平定亂賊。

曾國藩以獨力拜討賊之大命,於是以李鴻章圖蘇,左宗棠圖浙,曾國荃(曾國藩之弟)圖金陵。

遂,李鴻章之淮軍起。

金陵克復,曾國藩功高甚偉,總督兩江,加太子太保銜,封世襲一等侯,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封一等伯。

然,眾嫉國荃之功,誹謗其言,而李鴻章無間言於是,現其品行之盛。

其後,隨曾國藩平撚亂,勝。

彰其用兵之謀略,所向披靡,居功甚大。

其治兵之精神,個人之品行,得之曾國藩甚多,是以淮軍能與湘軍至匹敵。

國藩急流勇退,讓權柄于李鴻章。

李之名鵲起,喜悲即來。

李鴻章,當世之識,無出其右,效法西方,開洋務之先河。

其魄力、膽識可見一斑,該書載洋務之明細,甚感于北海軍之雄力,號遠東第一之艦隊。

梁公此評,李鴻章只知西之務而不知西之政,故曰洋務不能變體中國之根本。

若以此苛責李鴻章,則不智也。

當是朝廷之穢,根之腐敗,實難進取,鴻章以己之力,改善其世道,實屬不易。

又悉,李鴻章掣肘於軍費,艦隊虛有其表,朝廷之臣,盡皆腐儒,不能資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版《李鸿章传》有感
人们或许不会归咎抢救病人失败的医生,但如果这个人坐上了医国上医之位,这个国家又危机四伏,一旦功败垂成,世人往往极不开明大度。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可用一句话来形容:
研究中国近代史,就不得不谈到李鸿章。

作为不可或缺的绝对主角,李鸿章为大清鞠躬尽瘁,而病死任上后却是毁甚于誉,不禁令人唏嘘,这是不正常的。

李鸿章在很多时候,给人一代权臣的印象。

然而果真如此吗?
结合梁启超先生的评述及笔者的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功盖寰宇却谨守臣节,如周公、张奂、王导;
二,豪杰纷争,以军政才干掌控朝局的臣属,如曹操、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宇文泰;
三,权势源自君主授予,有逾制之实,如霍光、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和珅;
四,谄媚君主、盗用国家权力以至擅权的,如赵高、李林甫、蔡京、秦桧、严嵩、鳌拜。

那么,如果李鸿章也算权臣,该归入哪一类呢?乍看之下,他似乎应该打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双重标签。

然而,深究起来,并非如此。

一方面,他的君主理论上是光绪,但他并未忠于这位主子,而是效忠于篡权的慈禧,这怎么算是谨守臣节呢?另一方面,他位高权重,却极少飞扬跋扈,从未威胁君权。

他虽以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办洋务而日益显赫,甲午惨败抹去了他所有军事生涯上的光辉。

但他始终难逃权臣之嫌:广植党羽,安插门人;把持朝廷军政大权,虽是文臣,却掌握着数万当时中国最精锐的海陆军——淮军和北洋水师;权势熏天,以致于国际上“只知中国有李鸿章,而不知有皇帝”。

如此说来,他更像是一个近似权臣的非传统忠臣,很有点儿超越忠君观念,更忠于国家和民族。

李鸿章是中兴之臣,毋庸置疑。

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展示他在军事、内政、外交上的作为:
这样一个能臣,怎么就背上了后世骂名呢?
李鸿章生在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应该说,生于这个时代,是他的大幸,也是最大的不幸。

尽管他38岁才开始崭露头角,然而短短三四年光景他就荣升高位,不可谓
风光无限、前程似锦。

但大清这台经过大力抢修的旧时代机器,虽然看似焕然一新、动力十足,早晚都会被新生代的机器所击败、淘汰,不巧的是,李鸿章恰是这场比拼中那个操控机器的人。

他所引以为傲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让国人大失所望,无能、懦弱的斥责至今骂不绝耳。

可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是不是就会提前发生了,1894年我们就已经亡国了呢?如果李鸿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当时还有哪个中国人能站起来说——我可以挽救时局呢?
对于甲午战争,当时的西方媒体评论道:日本并不是和中国战斗,实际上是和李鸿章一个人在战斗。

统观整场战争,日军也不是在和中国军队战斗,而是在和李鸿章的淮军、北洋水师战斗。

在朝鲜跟日军血战的左宝贵、聂士成和将士,是淮军;在大东沟跟日本海军一决生死的,是北洋水师战舰;英勇殉国的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都是淮军系将领。

偌大一个国家,国难当头,唯有李鸿章和他的几万兵马御侮于敌,余下的不是观望,就是消极怠工,不是很可笑可悲吗?
一个更大的国际笑话是,在北洋水师覆亡之际,也就是刘公岛战役后,广东水师居然向日军提议说,应该归还“广丙”号巡洋舰,因为这是北洋水师跟日军之间的战役,跟广东水师没有关系。

大清的确没能自强御侮,但李鸿章尽力了。

李鸿章在外交上为中国命运所做的努力,也费力不讨好。

1870年,天津发生了居民杀害法国传教士和焚烧法国领事馆的事件,史称“天津教案”。

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曾国藩被搞得焦头烂额,尽管法办了肇事者,还是两头受气。

李鸿章就是这个时机接手此案的,但他的运气出奇的好,一上任就赶上了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人没精力管这事儿就几乎不了了之了,闭目塞听的国人立马将功劳归于李鸿章,他因此名噪一时。

1883年,法国侵入安南(越南),由于安南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与法国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而此时,洋务运动不过二十多年,北洋水师尚未成军,李鸿章不愿冒险与欧洲强国一战,使中国的自强之路就此断送,就采取了妥协的态度。

历史证明,在处理对外纷争中这种韬光养晦、保存实力、理智务实的外交策略是缺少知音的,自恃为千年上国的中国人,从士大夫到平民,大多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听起来豪气干云的江湖意识、帮派思想之拥趸。

李鸿章是个懂得隐忍克制的人,不是莽夫,所以注定在这个众人皆醉、醉而胆壮的国度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卖国贼。

1895年,78岁的李鸿章抵达马关,因被刺杀面部中弹,在谈判桌上为大清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后世却毫不留情地说他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

实力相当,才有讨价还价的谈判;实力悬殊,只有委曲求全的妥协。

以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差距,拒和无疑是自寻死路。

李鸿章做了自己该做的,后世的旁观者并不买账。

何为伟大的政治家?
是位极人臣、爵高禄厚吗,是权倾天下、举国顺服吗,是在官场拥有长袖善舞、翻雨覆雨的手腕和阴谋吗?
都不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将其身体力行的人,才够资格称作伟大的政治家。

李鸿章是这样的人吗?
是。

他的为政外交举措,无不以保全国家、保卫和平而努力,谁都知道对外服软会招来骂名,别人躲都来不及,但他敢为“天下人之所不敢为,揽千古骂名于己身”,是因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都把国家安危置于个人毁誉之上。

反之,如明末之黄道周,一身道学、满腔正气,力阻明朝与后金议和,致使明朝腹背受敌、终致灭亡。

最后,黄道周成了英雄志士,江山社稷却毁于一旦,流寇攻入北京烧杀抢掠,异族入侵中原屠戮平民,这样的结局难道才是人心所向,岂不荒唐!
世人容纳了主张汉匈和亲的娄敬、主持宋辽澶渊议和的寇准,为何偏偏容不下一个李鸿章?
连梁启超先生也说“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实是含冤受屈之民族功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