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预测预报
农业昆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讲义

P m 100% n
Sp p(1 p) n
式中 P为百分率,n为样本总数,m为样本中 观察值的总和,Sp为百分率标准差。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田间调查虫情的表达方法 1.虫口密度
表示在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虫口密度也常用百 株(百穗、百铃、百穴)虫量表示,密度很大时也可 用单株(或其它单位)表示。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 样本=估计总体,我们希望样本愈能近似代表总体就愈 好。
❖但样本不应是随意选择的,而是随机从总体中抽样得来 的。
❖在调查时,对总体或样本性状,通常用平均数、标准差、 变异系数等来表示。
v我们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都是根据样本 计算的,与总体的情况不可能相等,所产生的差异称 “抽 样误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和取样单 位4个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2、取样数量
❖取样数量越多,所得估计值就越接近自然种群数量。 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取样点数既不能过多,又 不能过少。一般取5、10、15或20个样点为宜。
❖取样点数主要根据调查目的、昆虫田间分布型、虫口 密度、田块面积、作物长势等而定。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3、取样单位 随不同虫种、虫态、活动栖息方式和作物类别而不同。
表达方法
❖调查和实验的数据必须恰如其分地加以整理,才有 可能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调查和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通常有列表法、图解 法和方程法 3种,它们各有优缺点,下面仅介绍列 表法和图解法(方程法用于测报-略)。
第一节:农业昆虫调查
(一) 列表法
1.优点 (1) 简单易作,不需要特殊的纸张和仪器。 (2) 数字易于参考比较。 (3) 同表内可同时表明几个变数间的变化而不混乱。
能预报天气的动物

能预报天气的动物•青蛙:夏季节,青蛙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有大雨到”。
•鸡: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上笼里闷,鸡不愿进笼。
俗话说:“鸡愁雨,鸭愁风”。
另有专家认为,家鸡的睡姿也与天气有联系,如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
•蜘蛛:阴雨天,如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高飞,蜘蛛便张网捕捉,预示天气将转晴。
反之,蜘蛛收网,预示将下雨。
*白蚁:春夏季节,每当天气闷热时,白蚁就飞出洞外活动。
傍晚天黑时不认识回洞的路,就向灯光处猛扑,这就预告一二天内将会下大雨。
•羊:羊是一只“活湿度计”,如果它喜欢躺在屋檐下,天就要下雨;如果羊在草地上蹦跳,则为晴天。
•蜻蜓: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蛇:蛇过道表明空气中湿度增大,气压低,洞内水汽不易扩散蒸发,因而闷热,蛇呼吸困难,故出洞透气,不天将下雨之兆。
*乌鸦:乌鸦头总是顶着风。
傍晚,乌鸦满天回旋飞翔,且哇哇叫,表明天空风向不定,而风向不定是天将有风雨的一种征象。
•蚂蚁: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将临,俗话说:“蚂蚁成群,明天勿晴”。
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鱼:会浮出水面•燕子:燕高飞,晴天去;燕低飞,雨天报;燕洗澡,天将雨;燕趴地,大雨到*狗和猫:“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 “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 天阴雨催。
”•猪:母猪懒洋洋地将饲料扒开,拱得满地都是,预示着晴朗的天气即将变成阴天•喜鹊: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关系,如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麻雀:“群雀洗凉,雨下大又强”夏秋季节,天气闷热,空气潮湿,麻雀感到身痒,便飞到浅水里洗澡散热,预示一二天内将有雨天出现;如果是大群麻雀洗澡,则预示未来将有大雨出现*蜜蜂:“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昆虫预测预报(1)

昆虫预测预报1、什么是种群数量动态?表征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要素(5个)答: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种群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上数量变动的规律。
种群动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剖面,而种群的静态,如空间格局,某特定时刻的数量可以看成种群发生发展的横剖面。
一般把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称为种群数量动态,种群空间格局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称为种群的空间动态,数量和空间二者紧密相关。
种群的发生发展和灾变,实际上是数,时,空的配合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一定环境下种内,种间矛盾斗争,协同发展的结果①种群的初始数量:可用绝对数量或密度表示,前者指限定空间内的种群全部个体数量,后者指限定空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种群的个体数量,如越冬数量调查。
②种群的死亡率(d)或存活率(s):指一定时间或发育阶段内种群的死亡数量或存货数量与种群初始数量的比率,分别用d,s 表示,且d=1-s 死亡率按其死亡原因分为: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存活率按限定时间分为:累计存活率s 和逐期存活率Si 且s =πSi③种群的出生率和繁殖率: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数或繁殖数。
出生率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只能表达为0或正数。
④种群的增长率:指种群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变化。
对于一个连续增长的种群,△b趋于0的时候,种群的平均变动速率称种群瞬时增长率。
⑤迁移率:一般用M表示,指一定时间内迁入数量与迁出数量之差占种群总数的百分比。
当迁入大于迁出,M为正,迁入小于迁出,M为负,二者相等,M 为0.2、种群动态中数,时,空的生态学意义?答:种群的发生发展和灾变,实际上是数、时、空的配合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内、种间矛盾斗争、协同发展的结果。
空间:空间是种群赖以存在的具有实质结构的场所,并包括种群内、外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与栖息、生境的概念是一致的。
时间:时间是物质的外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和空间的变化都在特定时间内发生,并反映出一定的时间特征;二是种群数量和空间的变化都是在其时间上的顺序过程,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种群的时间形式反映于它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或不可逆性。
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二) 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① 短期预测
短期预测的期限大约在20天以内,一般
只有几天至十多天。预测达10天以上的可以叫做“近期预
报”,其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一般作法是:根据害虫前
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算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
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目前,
我国普遍运用的群众性测报方法多属此类。例如棉铃虫的发
•B人类与害虫斗争,新农药不断,但损失有增无减,且加重;而且 有许多副作用如害虫抗性、农药残留、污染等。
•原因是:盲目防治,未掌握害虫发生情况,然后应用恰当的防治 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害虫预测预报,使治虫工作有计划有重点
的进行,从而达到从虫口夺回农产品,保证农业收入。
二、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一般按发育进度检查结果,计算发育进度和制作其种群数量 变动的曲线。
(一)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数理统计学上,通常可以把发育进度百分率达16%、 50%、84%左右当作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数量标准, 其理论依据是:害虫各虫态或各龄虫在田间的发生数量消 长规律表现往往是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即开始为个别 零星出现,数量缓慢增加,到一定时候则急剧增加而达高 峰,随后相反,数量急剧下降,转而缓慢减少,直到最后 绝迹。其整个发生经过,可用坐标图来表示。以横坐标表 日期,纵坐标表数量,或数量增减百分率,连接各坐标点, 即可得一曲线。这条曲线经过修正后很近似“正态曲线” 或称“常态曲线”。
第一节 农作物预测预报概况
一、目的和意义
•①害虫预测预报 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气象 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 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 保护部门、治虫工作人员提供虫情苗情报告。
第5章 害虫的预测预报

• 3) 长期预测 期限常在1个季度以上。
•
通常是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某种害虫的越
冬有效虫口基数以及气象预测资料等作出的,
在年初展望其全年的发生动态和灾害程度。
•
预测时期的长短仍视害虫种类和生育周
期长短而定。生育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预测
期限就短, 否则即长, 甚至可以跨年。
•
例如, 我国滨湖及河泛地区根据年初对
涝、旱预测的资料及越冬卵的有效基数, 来推
断当年飞蝗的发生动态。
按预测内容可分为:
三、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
• 分布蔓延地区预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 知道了 一种害虫各虫期的生存条件后, 就可以预测它可能分 布到的地区。其二, 对于有迁飞习性的害虫, 在了解 其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如迁飞前种群的食料状况、种 群密度、虫体内部器官的发育状况、迁飞路线、成虫 的活动能力、迁飞趋势向地形条件、影响迁飞的主要 气象因子等), 可以预测它所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蔓延 到的地区。
➢从防治角度,对待害虫数量的多寡有四种不同的 考虑:
➢ ①估计发生数量达不到防治标准,为害损失未 超过经济阈限,就不必实施防治;
➢ ②估计发生数量明显上升, 但天敌也大量繁殖,可 足以抑制害虫数量的发展, 害虫为害损失亦超不过 经济阈限,可不必防治;
➢ ③估计在天敌、气候等因子的综合影响下,害虫发 生数量呈下降趋势, 为害损失在经济阈限以内,也 不必防治;
20%)、高峰(出现50%)和盛末(出现80%)三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昆虫是一个庞大的物种群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系统中,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转化和重分配生物质,并且对其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昆虫所担负的生态功能非常复杂,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病原体传播、授粉、防止生态平衡崩溃等多个方面。
例如,各种蚂蚁能够通过寻找并归集有机质来参与土壤的有机质分解。
而蜜蜂、蝴蝶和甲虫等昆虫则能够在授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昆虫或者昆虫种群还能够作为天敌和寄生虫对其他生物种群进行控制。
昆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种群压力,并导致其他种群数量的下降。
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因此,在掌握昆虫的数量和分布信息方面要十分重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为人们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为了预测、预报和控制昆虫数量,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历程。
例如,昆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生态和生理条件需要是不同的,知道昆虫的生态和生理习性,可以为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提供基础。
此外,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可能与气候和环境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了解并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昆虫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
例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昆虫空间分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为不同的昆虫种群绘制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昆虫密度地图。
此外,还可以使用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盘点和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昆虫数量和分布的情况。
通过像这样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进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总之,了解昆虫生态和生理习性、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信息、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等工作将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并且对于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足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2、昆虫生态学:足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耍分支科学,足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现和规怵的科学。
3、物种:是拊n 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钩、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群个体,它们在生飱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祌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叫的M 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洛: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M 巾生物祌群构成的结构啦元,6、生态系统:足指在一定空叫内柄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典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包然选择、适莕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屮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 :生物系统.足衍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希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茌一定的时问和相对稳宛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外部分的结钩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蛍又反过來变为输入变虽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成儿种旌本物质的可利用蛍圾接近于所滿耍的临界扱小S 时,这种成这些旌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溢时.敁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蛍,此时体溢鉍升:当环境温度继绒下降到~定限度吋.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液性滞宵:滞宵并不出现在IA1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成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索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宵: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宵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刃习性受若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现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锁:讪终的输出变兒反过来对初始变兒的刺激成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成哀减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昆虫水分的获得、散失和调节
1. 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
昆虫主要从食物中取得水分,一些昆虫还有直接饮水、通过体壁渗透吸水,此外,在特殊的条件下,一些昆虫还可以利用代谢水。
(1)从食物中取得水分:这是昆虫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
昆虫的直肠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机能,可将消化后的残渣和未被消化的碎片内的水分吸收入体腔之内以补充水分的消耗。
甚至—些昆虫为了吸取水分而大量暴食。
例如飞蝗在迁飞期间的能量消耗和水分散失是相当大的,这个期间飞蝗取食的植物仅有小量被消化吸收,大部分成碎片随粪排出,当通过直肠时吸取大量水分。
(2)直接饮水:不少昆虫有直接饮水的习性。
例如许多蝶、蛾、蜂都有饮水习性。
姬蜂在饮水以后腹部显著膨大,在林区边缘的水沟边常可捕获生活于乔木的姬蜂,这是姬蜂因饮水的需要而迁移到低湿地方的。
玉米螟、粟灰螟等越冬幼虫在越冬后吸水才能进入积极的生命活动状态。
白蚁筑巢时,一定要筑一条“吸水线”通向水源。
(3)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水:有些昆虫可以通过体壁渗透吸收附在上面的水分。
水生的或土中生活的昆虫常有这种情况。
例如,东亚飞蝗卵在孵化过程的一定阶段,卵粒由于吸水而膨大,卵内含水量也明显地增加。
(4)利用代谢水:在代谢中不论消耗那—类营养物质,水总是代谢的最后产物之一。
例如, 1克脂肪可以产生1.07克水,1克淀粉可以产生0.55克水,1克蛋白可以产生0.41克水。
取食干物质的昆虫,还可以通过营养物质内的氢元素与氧化合而成水。
昆虫在越冬前体内贮存的脂肪、糖等,可以成为体内水分的一个来源。
取食干木材和其他干物质的昆虫,代谢水是体内水分的重要来源。
2. 昆虫水分散失的途径及对失水的控制:
昆虫体内的水可通过排泄、呼吸和体壁向外散失。
也通过直肠、马氏管的基部、气门、体壁的结构控制失水。
通过水分的散失和对水分的控制,使体内维持相对的水分含量。
(1)消化、排泄系统的排水:由消化、排泄系统排出来的水,都与虫粪—起排出体外。
虫粪中的水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的水和已消化的食物中被吸收剩余的水,二是由马氏管排出代谢废物时一起送进后肠的水。
消化道和马氏管都有回收水的机能,以保证体内维持足够的水分。
消化道吸水的部位主要在后肠,特别在直肠部分吸收水的能力最强。
马氏管从血液中吸取含氮的废物,主要是尿酸盐,这些废物是以水溶液状态被吸入马氏管的,当这些水溶液通过马氏管的基部时,部分重新回入血液之中。
因此,消化系统和马氏管是失水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控制失水、调节体内水分的一个途径。
(2)呼吸系统的失水:昆虫的气管遍布全身各种组织,如果计算气管壁的面积,则将要比体壁的表面积大好多倍。
气管壁的水分蒸发量是相当大的。
昆虫通过呼吸作用可以散失大量水分。
昆虫通过气门控制呼吸,也控制水分的散失;(3)通过体壁失水:昆虫的体壁有良好的保水性能,;昆虫在孵化、脱皮、化蛹、羽化期间,新形成的表皮保;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的特点不同生活方式的昆虫对环境;①水生性昆虫可以通过体壁吸收水分,当离开水面时容;③钻蛀于浆果内、茎内的昆虫,在钻蛀生活的虫期,同;④裸露生活于植物上的昆虫或虫期,对环境湿度有一定;(二)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