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论文 文档

合集下载

化学与社会文明 论文

化学与社会文明 论文

化学与社会文明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在人类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直至今日化工化学在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化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来讲,化学与人类社会文明息息相关。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更替的演变,化学作为更替的一种催化剂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是人类接触自然、感悟自然、改造自然最直接的体现,更深层次来讲,这种熟悉的过程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渗透中将彼此最大的能量发挥利用,人类借以发展变革,探索化学,是探索自然,更是寻觅自我,求取自身的超越。

我们总是觉得,化学是没有质感的,是枯燥没有活力的,我们想象之中的化学也只是停留在实验室中的玻璃试管烧杯,与文明这个充满绚烂色彩的词汇搭不上一丝关联。

可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化学唇齿相依,人在取得文明的进程中,化学俨然成为最重要的一项环节。

石器时代,人类广泛使用石器,并未涉及化学领域,而这个时代伴随的标签归属则定义在原始社会,我们可以想见的画面更是穿着兽皮,挥舞棍棒的野人,这里并不会牵涉到文明这个词汇,更没有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的质感,人类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没有果腹之力,何提文明之欲。

可以说,文明文化的出现确是物质生产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

这句话虽然欠缺实据,又有些武断,但确实有一些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渐渐认识到自然的种种现象属性,其也并不再满足茹毛饮血的恶劣条件,人类开始有目的性的开始求取变化,改善自身条件,打破自然束缚。

人类开始纵向发展,即进入生产更加便利,工具参与度更加广泛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于突破自然,求取生存的有利条件,于是铜器时代到来了。

顾名思义,铜器时代伴随着人类冶炼纯铜,打造铜制器皿、工具。

有了这些工具,人类从事畜牧,种植等等生产活动,这在生产资料积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些生产资料的富集也催生出酿造、染色等相关技术,这是化学的分支,同时也是人类横向发展的一项进步,人类在不断前行中也在横向地加深自我拓展,为打造社会文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化学与社会论文3000字

化学与社会论文3000字

化学与社会论文3000字篇一:《化学与社会》论文(范文,包括格式)(封面)《化学与社会》期末论文(一号,宋体,加粗,居中)题目:论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课程名称:化学与社会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考核学期:至学年第学期(以上8项,均为四号、宋体)论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

关键词:化学;人类社会;发展;衣食住行诚如西博格博士(美)所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化学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且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火促进人类合群而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诞生,而火的利用不仅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而且使饮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促进大脑发达,这是人类进化的摇篮。

火这人类的第一把钥匙,也是人类利用能源的第一步。

后来的陶瓷,农耕,房屋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氧化还原反应与青铜时代则标志着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铁的使用是社会形态变化的催化剂;化学推动了产业革命,造就了现代文明社会。

就化学对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1 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1.1 衣1.1.1 联系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

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

再有就是 3 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

化学与社会进步

化学与社会进步

化学与社会进步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在工业领域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贡献。

1. 化学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化学在工业领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推动了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例如,化学在制药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和开发新药物,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还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新材料的研发和制备提供了基础。

此外,化学还在农业、食品科学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2.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化学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例如,通过控制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化学技术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此外,化学还可以应用于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降低环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减少废物的产生。

3. 化学在能源开发中的贡献能源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化学在能源开发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化学技术可以应用于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能源浪费。

此外,化学还在新能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化学对医学和健康的帮助化学在医学和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化学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许多疾病得以治愈或控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化学分析技术和诊断工具的发展也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化学在食品安全和卫生领域的研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化学在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改善了生活水平,并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医学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与社会论文

化学与社会论文

化学与社会——核能与核电站方亮亮财务0901 090790819 化学与社会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多种边缘学科,如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医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等。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科学也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切技术领域,它在为人类提供丰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它已经是人类社会的构成部分了。

本文将主要讲述核能与核电站的相关知识。

核能的原理重核裂变重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例如,当用一个中子轰击U-235的原子核时,它就会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如果再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去轰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了裂变链式反应,与此同时,核能也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轻核聚变所谓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

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原子核间有很强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很难发生聚变反应。

而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压力和温度都极高,所以就使得轻核有了足够的动能克服静电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

自持的核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故称为"热核聚变反应"。

氢弹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这一原理制成的,但它释放能量有着不可控性,所以有时造成了极大的杀伤破坏作用。

目前正在研制的"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也是应用了轻核聚变原理,由于这种热核反应是人工控制的,因此可用作能源。

核电站工作原理发电原理核电站是怎样发电的呢?简而言之,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10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10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10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第1篇: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和利用始于农业。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能够经过腐殖或燃烧植物获得肥料,经过用石灰对酸性土壤的改良,争取粮食的丰产丰收。

20世纪初,人类发明了合成肥料,而后又创造了各种农药、高效饲料、肥料添加剂。

异常是20世纪中叶,以土壤为基础,以植物营养为中心,以肥料为手段综合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农业化学的出现,将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农业化学分析、作物营养诊断、同位素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化学技术应用于农业,开辟了农业生产的新天地。

无论在任何时候,农业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

比如:要使农作物优质高产,就必须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在目前的条件下首选就是使用农药,而研制高效低残毒的农药必须应用化学知识。

为了使农作物的果实色泽、大小、品质、风味及抗逆本事贴合人们的要求,就必须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施人工调控,而植物生长调控剂的研究也需要化学。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便于人们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更是化学的功劳。

食品中的三大主要营养素是糖、脂肪和蛋白质。

在人体内,糖被氧气氧化后,产生足够的热量,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需要;脂肪供给人体热量以维持体温;蛋白质是人类细胞原生质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体组织的生长和修补。

除此之外,食品还包含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人体得到均衡发展,增强抵抗力,抵御各种传染病。

为了增强食品的营养成分,改善食品的品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人们往往要经过化学的手段,到达既定的目的。

比如:生柿子包含鞣质,不仅仅涩口,还对胃肠有刺激。

我们就能够把生柿子密闭在一个室内,增加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

使生柿子在缺氧呼吸的条件下,内部产生乙醛、丙酮等有机物。

而这些有机物能将溶解水的鞣质变成难以溶解于水的物质,于是柿子吃起来没有涩味,又香又甜。

在我们的生活中,制作糕点、馒头等的面团一般都要添加酵母或发醇粉进行发酵,使制成的糕点、面包疏松可口。

化学走向社会论文

化学走向社会论文

化学走向社会论文化学走向社会论文化学走向社会论文【1】摘要: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存在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学生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现状,笔者尝试从“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等方面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化学课堂绽放出生命的火花。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初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

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

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

化学与社会论文精编WORD版

化学与社会论文精编WORD版

化学与社会论文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化学与社会》课程心得班级:13级烟草1班姓名:郭宇浩学号:20136706一直以来,我对于化学的兴趣比较浓厚,而在这一学期,我有幸选到了学校的公选课《化学与社会》,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化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

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

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

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

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

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

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

在食方面,化学同样重要。

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

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

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

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大家都知道食盐是怎么来的吧?现代人类经过对化学的研究,食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过去,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常常做菜没有盐或者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等等。

日常生活中,化学还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洗衣粉和肥皂是家用去污的好产品,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蒸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蒸得又大又白又好吃,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大家对“咸鱼”一定不陌生。

可为什么鱼加上点盐就可长期放置,而不腐蚀、变质呢?其中的关键是食盐。

食物腐败的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细菌的作用。

只要控制生物细菌的生长,就能防止食物腐败。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电解质,它的饱和溶液渗透压大于非电解质溶液(微生物细菌中的细胞中蛋白质溶液)的渗透压。

当渗透压大的溶液和渗透压小的溶液间隔以半透膜(如细胞膜)隔开时则溶剂分子将从渗透压小的一方渗透到渗透压大的一方。

化学与社会论文

化学与社会论文

关于绿色化学发展及环境应用的思考——化学与社会摘要:自化学诞生以来,在提供大量工业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消耗着大量的非再生资源在为环境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绿色化学迅速发展起来,它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污染。

关键词:环境危机;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绿色全球化如今绿色化学理念已经成为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遵循的行动指南。

本文在分析了大量绿色化学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理论基础上,对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则以及绿色化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梳理总结了近些年来绿色化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业应用情况,同时认为应该把绿色化学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加以完善,并且尝试性展望了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和贴近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一、绿色化学的原则及研究内容(一)绿色化学的原则绿色化学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12项:(1)防止环境污染;(2)提高原子经济性;(3)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和有毒产物;(4)设计安全的化学品;(5)使用安全的溶剂和助剂;(6)提高能源经济性;(7)原料的再利用;(8)减少官能团的引人;(9)新型催化剂的开发;(10)产物的易降解性;(11)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宗旨的现场实际分析;(12)防止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工艺。

这些原则主要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和安全、能源的节约、生产的安全性等,符合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充实发展中。

绿色化学的原则可以运用于整个化学工业,在考虑产品纯度和收率的同时,还应考虑过程的三废、毒性、能耗以及安全性等,只有综合考虑后才能使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落后工艺必须进行淘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绿色化学工业与低碳经济
作者:金会颖
机械工程学院学号:1064103206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命科学等为代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

跨入二十一世纪, 化学与不同学科深入交叉、渗透、融合, 在各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二十一世纪化学与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生命等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广泛交叉渗透必将爆发出更为惊人的综合效果。

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绿色化学正成为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

一、何为低碳与低碳经济
碳指的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

低碳(low carbon)指的是低能源消耗,低二氧化碳排放。

如何减碳?追踪碳足迹,就是计算商品从原材料开采、生产、运输,直到丢弃、回收、利用,这整个循环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了解生产过程中哪些工段碳排放量最大,就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是实现减碳目的的有效方法。

低碳经济是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高碳经济以依靠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要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
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绿色化学工业
绿色化工又称环境无害化工,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减量化、使资源及能源消耗最少、追求单位产品排污系数最低、强调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先进工艺技术,其核心是“杜绝污染源”。

绿色化工的基本原则是采用无毒害、可再生的原料,使用无污染的催化剂和溶剂,控制衍生物和其他副产品的产生,进行完全转化的化学反应,实现零排放,同时要求获得的产品易于储存、运输,产品可以循环利用,或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无害降解。

绿色化工的主要内容包括:
(1)预防:防止产生废物,比在生产后再处理或清除更好。

(2)原子经济性:设计合成方法时,应尽可能使用于生产加工过程的材料都进入最后的产品。

(3)无害(或少害)的化工过程:设计的化工过程所采用的原料与生成的产物对人类与环境都应当是低毒或无毒的。

(4)设计无危险化工产品:设计生产的产品性能要考虑限制其毒性。

(5)安全的溶剂和助剂:所使用的辅助物质包括溶剂、分离试剂和其他物品应是无害的。

(6)设计要讲求能效:加工过程的能源要求应考虑它们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应尽量节省。

(7)使用可再生的原料:当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时,原料和加工厂粗料都应可再生。

(8)减少衍生物:如果可能,尽量减少和避免利用衍生化反应。

因为,此种步骤需要添加额外的试剂并且可能产生废物。

(9)设计要考虑降解:化工产品的设计应使它们在功能完成后,可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

(10)为了预防污染进行实时分析: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分析方法,使可进行实时的生产过程监测并在有害物质形成之前予以控制。

(11)催化作用:采用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替代化学计量学的助剂。

(12)防止事故发生的固有安全化学:在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和物质形态的选择,应使其尽可能地减少发生化学事故的潜在可能性,包括释放、爆炸以及着火等。

三、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

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
高技术产业转移。

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我们在看到发展低碳经济给化工产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此带来的发展良机。

1、是化工产业为碳减排提供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为化工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供了压力和动力,而且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商机。

化工产业在实现碳减排目标中,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有关研究表明,与非化工类产品相比,化工产品能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减排数量,在所有被认定为碳减排领域中,有40%左右得益于塑料和保温材料等化工产品。

2、是化工产业为碳利用拓展市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温室气体是逃逸的二氧化碳。

如果将资源放对地方,在二氧化碳没有逃逸之前将其捕捉,采用化工新技术,新工艺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是一件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业。

而能够担当此项重任者非化工产业莫属。

我国一些化工企业已经作出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

比如,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技术可将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变成碳酸二甲酯等精细化工产品。

通过羰基合成等工艺技术,可使二氧化碳与氢反应生产甲烷、甲醇、碳纤维、工程塑料、沥青以及建筑材料等,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拓宽氢能利用的空
间。

四、结语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显现了人的能动性。

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 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绿色化学是控制化工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是人类和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世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该是到了转变“谈化色变”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化工产业的时候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国要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的革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五、参考文献:
[1] 谢萍华,陆伟.绿色化学与中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J].杭州化
工,2008,(2)
[2] [美] R. 布里斯罗. 化学的今天与明天[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3] 王大全. 中国的绿色化工[ J ] . 广州化工, 2000, ( 4) : 1- 3.
[4] 江元汝. 生活中的化学[M] .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5] 赵华成.绿色化学及其绿色系统工程技术与环境友好[J].化学教育,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