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上教案

绪论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蛋白质

第二节脂类

第三节碳水化物

第四节热能

第五节矿物质

第六节维生素

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一节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第二节谷类营养价值

第三节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四节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第五节畜、禽肉及鱼类营养价值

第六节奶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节蛋类的营养价值

第三章不同人群的营养

第一节孕妇营养

第二节乳母喂养

第三节婴幼儿营养

第四节学龄前、学龄与青少年营养

第五节老年营养

第七节职业接触有毒(害)物质人群的营养第四章营养与疾病

第一节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膳食、营养与糖尿病

第三节膳食、营养与肥胖

第四节膳食、营养与骨质疏松

第五节膳食、营养与肿瘤

每节课介绍1-2种食物的营养属性

每节课介绍1条健康生活、饮食的秘诀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学习重点:营养学及主要研究内容;食品卫生学及主要研究内容。

基本概念:

1.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2.营养: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过程,也是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素: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及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的物质,除空气和水外,还要通过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工作、劳动的需要,此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4.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能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保持人体健康。

5.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基本要求: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工作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由于这两门学科,都涉及食物和饮食,故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

一、营养学

营养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即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这是根据人们的多年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而形成的古代朴素的营养学说。

现代营养学起源于上世纪末叶,整个19世纪到本世纪初时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经过漫长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及其以外的营养素,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近年来对基础营养的研究又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及其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系列的α-亚麻酸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膳食、营养是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重要病因或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营养因素与遗传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中的非营养素生物活性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或对某些慢性病的保护作用等已成为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

今后一个阶段营养工作者面临的营养问题,一方面是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微量营养素以及钙的缺乏也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已经出现了由于营养不平衡和体力活动不足所致的肥胖和一些主要慢性病的上升,在城市和富裕的农村尤其明显。这是我国现阶段在营养工作中面临着的双重挑战。

二、食品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包括污染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测管理以及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食品卫生学也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3000年前我国周朝机设置了“凌人”专司食品冷藏防腐。《唐律》规定了处理腐败食品的法律准则。在古医籍中,对于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就有很深刻而准确地描述。这均体现出预防食物中毒的思想。

现代食品卫生学起源于19世纪,首先提出的是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看法和巴氏消毒的理论和应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食品掺假伪造相当严重,法国、英国和美国先后颁布了《取缔食品伪造法、防止饮品掺伪法和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者均为食品卫生法规管理奠定了基础。

本世纪中叶,由于现代食品的出现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发生或发现了各种来源不同、种类各异的食品污染因素,如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化学农药的污染、残留;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高分子物质的单体及加工中所用的助剂、食品添加剂毒性等。从而使食品毒理学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丰富,食品的安全和卫生显得越来越重要。1995年我国正式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使进一步形成了较完善的食品卫生法律体系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行政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近年来,环境污染对食物链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如工业生产及食品包装材料和垃圾焚烧中产生的二恶英,杂环胺等污染物对人体的生物作用,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功能的评价和研究开发最近已成为食品卫生学中一个新兴领域。越来越多地发现表明营养素的功能已不仅仅是预防营养缺乏病,而是在慢性病预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食品卫生学科的另一个新的和十分重要的动向是它在日益频繁的国际食品贸易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食品安全和卫生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文件。在FAO/WHO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由危险性评估、危险管理和危险性交流组成的危险性分析技术在解决重大食品问题和制定食品卫生标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食品卫生今后的重要任务有:以现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最新理论和成就,不断制定和修订各项是凭卫生技术规范,并落实各项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质,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合格率;进一步以危害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各种食品污染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进一步扩大研究新的食品污染因素,采用良好生产工艺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提高各种监测分析方法水平,加强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蛋白质

学时分配:3学时学习重点: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来源

基本概念:

1.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2.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3.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4.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5.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6.氮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其关系式:B=I-(U+F+S),B:氮平衡;I:摄入氮;U:尿蛋;F:粪蛋;S;皮肤等氮损失。

基本要求:

一、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是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和提供能量。

二、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一)氨基酸和肽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在一起,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次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就构成了无数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时的次级结构称肽,含1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称多肽,含3个或2个氨基酸分别称3肽和2肽。

(二)必需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来源分别称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成人体内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儿童为9种,即上述8种加上组氨酸。

(三)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

人体蛋白质以及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在营养学上常用氨基酸模式来反应这种差异。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反之,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种类多时,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小肠。由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在小肠中被分解为氨基酸和部分2肽和3肽,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代谢。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为必要的氮损失。理论上只要从膳食中获得相当于必要的氮损失的量,即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如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而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各种食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等都不一样,人体对不同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地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

(一)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x100/食物氮。该计算结果,是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考虑粪代谢氮,这种消化率叫做表观消化率。

(三)蛋白质利用率

1. 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价=储留氮x100/吸收氮

2. 蛋白质净利用率: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它把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都包括了,因此更为全面。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x生物价

3. 蛋白质功效比值: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 摄入蛋白质(g)。

4. 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质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

氨基酸评分= 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

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

除上述方法和指标外,还有如相对蛋白质值;净蛋白质比值;氮平衡指数等。

五、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蛋白质缺乏常有热能不足,故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型和消瘦型两种。反映体内蛋白质营养水平的常用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等。

六、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因此,注意蛋白质互补,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推荐的RNI值在1.0~1.2g/kg体重,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10%~14%。第二节脂类

学时分配:1学时学习重点:脂类的分类、功能及食物来源

基本概念:

1.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n-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n-3系列中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

2.ω-3(或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3.ω-6(或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基本要求:

一、脂类的分类及功能

(一)甘油三酯

1.甘油三酯:甘油三酯也称脂肪或中性脂肪。每个脂肪分子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化合而成。人体内的甘油三酯不仅是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体内的能量贮存形式,也具有保护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外力伤害等作用。食物中的甘油三酯除了给人体提供热能和脂肪酸以外,还有增加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提供脂溶性维生素等作用。

2. 脂肪酸:脂肪酸因其所含的脂肪酸的链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按其碳链长短可分为长链脂肪酸(14碳以上),中链脂肪酸(6~12碳)和短链脂肪酸(5碳以下)。按其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按其空间结构不同,可分为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各种脂肪酸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对它们的一些特殊功能的研究,也是营养上一个重要研究开发领域。目前认为,营养学上最具有价值的脂肪酸有两类即n-3系列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

3.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事实上,n-3和n-6系列中许多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但人体可以利用亚油酸和α-亚麻酸来合成这些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之所以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主要有以下功能。

(1)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所以必需脂肪酸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

(2)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后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使血管扩张和收缩、神经刺激的传导等等。

(3)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体内约70%的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酯化成酯,被转运和代谢。

因此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以及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而过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也可是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增加,同样对身体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二)磷脂

磷脂,是指甘油三酯中一个或两个脂肪酸被含磷的其它基团所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磷脂是卵磷脂。磷脂的主要功能是细胞膜的构成成分。

(三)固醇类

最重要的固醇是胆固醇,它是细胞膜和许多活性物质的重要成分及材料。

二、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吸收后的脂类由脂蛋白参与转运代谢。

三、脂类的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

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油中较多,鱼贝类食物相对含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较多。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能的30%以下。

第三节碳水化物

学时分配:2学时学习重点:碳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及功能

基本概念:

1.膳食纤维指存在于食物中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2.节约蛋白质作用当体内碳水化物供给不足时,机体为了满足自身对葡萄糖的需要,则动用蛋白质通过糖原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长期下去将因蛋白质过度分解而对机体器官造成损害,因此摄入足够的碳水化物能预防过多的体内蛋白质进入糖异生旁路,而有利于发挥蛋白质特有的生理功能,这种作用称为节约蛋白质作用。

3.抗生酮作用脂肪酸在体内分解代谢时产生的乙酰基需与碳水化物代谢产生的草酰乙酸结合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被彻底氧化。当碳水化物不足时,因草酰乙酸不足使得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过多酮体,当超过了肌肉等外周组织的分解能力时,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反之,当碳水化物充足时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用。

基本要求:

一、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

(一)单糖

在结构上由3-7个碳原子构成。食物中的单糖主要有以下几种。

1.葡萄糖 6碳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基本单位,是一类具有右旋性和还原性的醛糖,是人类空腹时唯一游离存在的六碳糖,在人血浆中的浓度是5mmol/L。

2.果糖 6碳酮糖,主要存在于水果及蜂蜜中。玉米糖浆含果糖40-90%,是饮料、冷冻食品、糖果蜜饯生产的重要原料。果糖吸收后经肝脏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利用,部分可转变为糖原、脂肪或乳酸。

3.半乳糖是乳糖的组成成分,半乳糖在人体中先转变成葡萄糖后被利用,母乳中的半乳糖实在体内重新合成的,而不是食物中直接获得的。

4.其它单糖(1)戊糖类,如核糖、脱氧核糖等;(2)甘露糖,主存在于水果和根、茎类蔬菜中;(3)糖醇类,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

(二)双糖

由两分子单糖缩合而成。常见以下几种。

1.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以α糖苷键连接而成。日常食用白糖即蔗糖,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而来。

2.麦芽糖由两分子葡萄糖以α糖苷键连接而成。是淀粉的分解产物,存在于麦芽中。

3.乳糖有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半乳糖以β糖苷键连接而成。存在于乳中。

4.海藻糖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存在于真菌及细菌之中。

(三)寡糖

是由3-10个单糖构成的小分子多糖。较重要的有:

1.棉子糖: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构成。

2.水苏糖:由组成棉子糖的三糖再加上一个半乳糖组成。

以上两种主存在于豆类食品中,因在肠道中不被消化吸收,产生气体和产物,可造成肠胀气;而有些寡糖可被肠道有意细菌利用,而促进这些菌群的增加而有保健作用。

(四)多糖

大于10个单糖组成的多糖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消化吸收,如糖原、淀粉,另一部分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如膳食纤维。

1.糖原为含有许多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的动物多糖。由肝脏和肌肉合成和贮存。食物中糖原很少。

2.淀粉许多葡萄糖组成的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多糖。是人类碳水化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据其结构可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3.膳食纤维指存在于食物中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人类消化道中无分解这类多糖(β-糖苷键连接)的酶,故人体不能消化吸收,但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可分为不溶性纤维与可溶性纤维。

(1)不溶性纤维

1)纤维素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以小麦为代表。

2)半纤维素存在于小麦、黑麦、大米、蔬菜中。

3)木质素存在于所有植物中。

(2)可溶性纤维

1)果胶、树胶和粘胶存在于柑橘类和燕麦类制品中。

2)某些半纤维素存在于豆类中。

一、碳水化物的功能

1.提供机体热能碳水化物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热能的最经济最最主要的来源。碳水化物在体内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当碳水化物提供能量充足时,可发挥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和对脂肪的抗生酮作用。中枢神经、红细胞只能靠葡萄糖提供能量,故碳水化物对维持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糖原是肌肉和肝脏中碳水化物的贮存形式,其中肝脏中糖原在机体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循环,提供机体对能量的需要;肌肉中的糖原只供自身的能量需要。

2.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碳水化物以含糖复合物的形式参与机体成分的构成。如结缔组织中粘蛋白、神经组织中的糖脂等都是一些寡糖复合物;DNA和RNA中含大量核糖,在遗传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供膳食纤维发挥以下生理功能。

(1)增强肠蠕动,利于粪便排除。

(2)具有吸水膨胀功能,增加粪便体积,从而稀释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及降低其吸收。

(3)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不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4)控制体重及降低血糖、血胆固醇等保健功能。

(5)预防结肠碍癌发生的作用。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物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进行;在肠道中,一些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细菌作用,产生水分、气体和短连脂肪酸,可被吸收产生热能;有一部分人为乳糖不耐受症:他们不能或少量地分解吸收乳糖,大量乳糖因未被吸收而进入大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酸、产气、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和腹泻等。

三、碳水化物供给

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均能提供热能,但膳食碳水化物供热比例最高,以占总热能的60~70%为宜。

碳水化物主要食物来源有:谷类、薯类、根茎类、蔬菜、豆类,含淀粉多的坚果提供淀粉类碳水化物,食糖等提供单糖、双糖类碳水化物;蔬菜、水果及粗糙的粮谷类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第四节热能

学时分配:1学时学习重点:人体的热能消耗

基本概念:

1.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热能消耗。

2.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体重)的热能消耗。

3.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能,这种因摄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

基本要求:

一、概述

热能包括热和能两种。在体内,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地向环境散发,能量可维持各种生理和体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国际上通用的热能单位是焦耳。

二、人体的热能消耗

(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是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可利用身高、体重等指标计算出每天的基础代谢的热能消耗。人体的基础代谢不仅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自身的基础代谢也常有变化。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1)体格的影响:体表面积大者,散发热能也多,所以同等体重者,瘦高者基础代谢高于矮胖者。(2)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影响:儿童和孕妇的基础代谢相对较高。成年后,随年龄增长,基础代谢水平不断下降。生病发热时,甲状腺等有关激素水平异常时,也能改变基础代谢的热能消耗。(3)环境条件的影响:炎热或寒冷,过多摄食,精神紧张等都可使基础代谢水平升高。(4)尼古丁和咖啡因可以刺激基础代谢水平升高。

(二)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约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15%-30%。是人体热能消耗变化最大,也是人体控制热能消耗、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最重要的部分。体力活动所消耗热能多少与肌肉发达程度、体重和活动时间、强度等因素有关。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不同的成分其食物的热效应不等。以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少。这与营养素消化吸收后转变成A TP的量、以及转变成组织成分时消耗的能量有关。

三、人体一日热能需要的确定

确定各人群的热能需要量常采用计算法和测量法。

四、热能供给

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三大热能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占总热能的适宜比例分别为10%-14%、20%-25%和60%-70%。

第五节矿物质

基本概念:

1.矿物质: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存在人体内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或灰分)。

2.常量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大于体重0.01%者为常量元素。

3.微量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小于体重0.01%者为微量元素。

基本要求:

已经发现有20中左右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其中常量元素有7种,如钙、磷、钠、钾、氯、镁与硫。微量元素有10种,即铜、钴、铬、铁、氟、碘、锰、钼、硒和锌;硅、镍、硼、钒为可能必需元素。

矿物质与其它营养素不同,不能在体内生成,且除非被排出体外,不可能在体内消失。因此必须通过膳食补充。在体内,矿物质的特点:①分布极不均匀;②其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元素间比例变动不大;③元素之间尚存在拮抗与协同作用;④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吸收、人体需要特点,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有钙、铁、锌。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碘、硒及其他元素的缺乏问题。

一、钙

成年时体内钙含量达850~1200克,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种无机元素。体内的钙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

(一)生理功能

钙不仅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还有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以及参与血凝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作用。

(二)吸收与代谢

1. 吸收钙在小肠通过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吸收,一般钙吸收率为20%~60%不等。钙吸收受膳食中草酸盐、植酸盐、膳食纤维的影响,脂肪消化不良,可使未被吸收的脂酸与钙形成皂钙,而影响钙的吸收。膳食中如维生素D、乳糖、蛋白质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此外,钙的吸收还与机体状况有关。

2. 排泄钙在体内代谢后主要经肠道排出,钙从尿中排除量约为摄入量的20%左右。高温作业和哺乳期可通过汗和乳汁排除。

3. 储留钙在体内的储留受膳食供给水平及人体对钙需要程度等所左右。

(三)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钙的AI值为0岁~300mg,0.5岁-400 mg,4岁-800 mg,11岁-1000 mg,18岁-800 mg,50岁-1000 mg,孕妇1000 mg,乳母1200 mg。

(四)食物来源

钙的食物来源应考虑钙含量及利用率。含钙较高的食物如奶与奶制品、小虾皮、海带、发菜和豆与豆制品。

二、磷

磷在成人体内含量为650克,85%~9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一)生理作用

磷是构成骨骼、牙齿及软组织的重要成分,也是许多维持生命物质如核酸、酶、磷蛋白等的重要成分。

吸收、排泄

磷主要在小肠吸收,摄入混合膳食时,吸收率达60%~70%。磷主要从肾脏排出。

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磷AI值,成人700 mg。

三、铁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总量为4~5克。体内铁60%~7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在肌红蛋白,1%为含铁酶类。以上铁存在形式又称之为功能性铁。其余25%为贮存铁。

(一)生理作用

铁为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

(二)吸收与代谢

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动物性食物(除蛋类)为低。铁在食物中主要以三价铁(非血色素铁)形式存在,少数食物中为还原铁(血色素铁)形式。非血色素铁在体内吸收过程受膳食因素的影响,如粮谷和蔬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以及存在于茶叶及咖啡中多酚类物质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此外,无机锌与无机铁之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互有干扰吸收作用。但维生素C、某些单糖、有机酸以及动物肉类有促进非血色素铁吸收的作用。核黄素对铁的吸收、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影响。

(三)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

当体内缺铁时,铁损耗可分三个阶段,即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铁缺乏对人体的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表现为易烦躁,抗感染能力下降。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摄入量应适当增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铁的AI值成年男子15 mg,成年女子20 mg孕妇、乳母25 mg 。铁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

四、碘

人体内含碘约20~50克。甲状腺组织含碘最多约占体内总碘量的20%左右。

(一)生理作用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故其生理作用也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

(二)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碘离子极易被吸收,进入胃肠道后1小时内大部被吸收,3小时完全吸收。吸收后的碘,迅速转运至血液,与血液中蛋白质结合,并遍布各组织中。

(三)碘缺乏

碘缺乏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因碘缺乏多由于环境、食物缺碘造成,常为地区性,是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孕妇严重缺碘,可殃及胎儿发育,是新生儿生长损伤,产生呆小病。采用碘化食盐(也有采用碘化油)方法,可以预防碘缺乏。

(四)碘过量

碘摄入过量可造成高碘甲状腺肿。常见于发生摄入含碘高的饮水、食物,以及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的碘制剂等情况。这只要限制高碘食物,即可防治。

(五)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RNI值为成人150µg,孕妇、乳母200 µg。含碘较高的食物有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淡菜、海参等。

五、锌

人体含锌2~2.5克,主要存在于肌肉、骨骼、皮肤。

(一)生理作用

锌的生理作用表现在多方面:①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人体约80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如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羧肽酶、RNA聚合酶、DNA聚合酶等。②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锌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等过程都有关。③促进食欲。锌参与构成唾液蛋白而对味觉与食欲发生作用。④促进维生素A代谢和生理作用。⑤参与免疫功能。(二)吸收与代谢

锌在小肠吸收后,与血桨白蛋白或运铁蛋白结合、分布于各器官组织。

(三)缺乏与过量

锌缺乏表现为: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味觉迟钝甚至丧失、皮肤创伤不易愈合、易感染、性成熟延迟等。

锌过量常可引起铜的继发性缺乏,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锌的RNI值为成年男子15 mg,成年女子11.5 mg,50岁-11.5 mg,孕妇16.5 mg 乳母21.5 mg。

锌的食物来源广泛,但动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与吸收率有很大差别。牡蛎含锌量最高(每100g含锌高达100mg以上)。

六、硒

硒在人体总量14~20mg,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中。

(一)生理作用

1.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硒在体内能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保护生物膜免受损害,维持细胞正常功能。

2. 硒与金属有很强亲和力在体内硒与金属如汞、镉和铅等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并使金属排除体外。

3. 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的健康在我国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发现缺硒是一个重要因素。

4. 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

(二)吸收与代谢

硒在小肠吸收,无机硒与有机硒都易于被吸收,其吸收率大都在50%以上。

(三)硒缺乏与过量

硒缺乏已被证实是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症状为心脏扩大、心功能失代偿、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生化检查可见血浆硒浓度下降,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此外,缺硒与大骨节病也有关。

硒摄入过量可致中毒。主要表现为头发变干、变脆、易断裂及脱落。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RNI值为成人50 µg。动物性食品肝、肾、肉类及海产品是硒的良好来源。

七、铜

铜在人体内约为50~120mg,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其中以肝和脑中浓度最高。

(一)生理作用

铜在体内与十余种氧化酶的活性有关,因此也以这些酶的形式参与许多作用。

2. 蛋白交联参与赖氨酰氧化酶的作用而形成醛赖氨酸,有利于胶原的合成。

3. 超氧化物转化铜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成分。它们催化超阳离子成为氧和过氧化氢,从而保护活细胞免受毒性很强的超氧离子的毒害。

4. 与多巴胺-β羟化酶、酪氨酸酶等含铜酶与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酪氨酸转化为多巴以及黑色素都有关。

(二)吸收与代谢

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吸收率约为40%。吸收后的铜,被运送至组织器官,用以合成铜蓝蛋白和含铜酶。

(三)缺乏与过量

在某些情况下如长期完全肠外营养、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早产儿可能发生铜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脱色、精神性运动障碍、骨质疏松等。铜缺乏还会引起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

过量的铜摄入可致急性中毒,引起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腹泻以及头痛、眩晕等。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铜的RNI值为成人2.0 mg。含铜丰富的食物有肝、肾、鱼、坚果与干豆类,牡蛎含量特别高。

八、锰

人体内锰总量200~400μmol。锰是精氨酸酶的组成成分,也是羧化酶的激活剂,参与体内脂类、碳水化物的代谢。锰还是Mn-SOD 的重要成分。

锰缺乏可致动物生长停滞、骨骼畸形、生殖功能紊乱,抽搐和运动失调等。含锰较多的食物为坚果、原粮。

九、钴

人体内含钴量在1.0mg左右。钴在体内主要以维生素B12的成分存在,表现为维生素B12的作用,即与红细胞的正常成熟有关。人类需要的是活性型的钴,即维生素B12,主要存在动物性食品中。

十、钼

钼在人体约9mg。钼是作为黄素依赖酶的辅助因子,在嘌呤代谢和铁的转运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十一、铬

铬在体内含量约为5~10mg。铬在体内主要为潜在性胰岛素作用,已知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葡萄糖耐量因子是Cr3+、尼克酸和谷胱甘肽的络合物,可能是胰岛素的辅助因素,有增强葡萄糖的利用以及使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作用。当铬摄入不足时,有致生长迟缓、葡萄糖耐量损害、高葡萄糖血症。

铬的良好来源为肉类及整粒粮食、豆类。啤酒酵母、畜肝含铬量高,且铬活性也大。

十二、镍

体内镍含量约为6~10mg。镍在体内,可构成某些金属酶的辅基,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刺激造血功能和维持膜结构。

第六节维生素

学时分配:6学时学习重点: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人体营养评价指标及食物来源。

基本概念:

1.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提供,不参与机体构成也不提供能量,机体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时回出现相应的缺乏症。

2.维生素A原凡在体内能形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统称为维生素A原。

3.暗适应人若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故不能见物,当足够的视紫红质再生后才能在一定照度下见物,这一过程成为暗适应。基本要求:

一、概述

(一)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1.以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不能在体内合成,也不能大量贮存,必须食物提供。

3.机体需要量甚微,但在调节机体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4.不构成组织,也不提供能量。

5.多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发挥功能。

6.有的具有几种结构相近、活性相同的化合物。

(二)命名维生素可按字母命名,也可按化学结构或功能命名,因而,一种维生素可有多种名称。

(三)分类

椐溶解性维生素可分为两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在食物中常于脂类共存。摄取多时可在肝脏贮存,如摄取过多可引起中毒。

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较易从尿中排出,因此可通过尿中维生素的检测而了解机体代谢情况。

另外,有些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有人称之为“类维生素”,如类黄酮、肉碱、牛磺酸等。

(四)维生素缺乏

当某种维生素长期摄入过低时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在营养素缺乏中以维生素缺乏最为多见,维生素缺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缺乏原因

(1)维生素摄入不足。

(2)吸收利用障碍。

(3)需要量相对增加。

2.缺乏分类

(1)原发性维生素缺乏继发性维生素缺乏。

(2)临床缺乏与亚临床缺乏。

二、维生素A

(一)概念和理化性质

维生素A是指含有β-白芷酮环结构的多烯基结构,并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

动物体内含有的具有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等物质;在红、黄、绿植物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中约有1/10为维生素A原,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隐黄素等,其中以β-胡萝卜素活性最高。

维生素A有维生素A1(视黄醇)和A2(3-脱氢视黄醇)之分,前者主存在于海水鱼的肝脏中,生物活性较高;后者主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生物活性较小。

维生素A对酸、碱、热稳定,但易被氧化和受紫外线破坏。

(二)吸收与代谢

动物中视黄醇酯和植物中的维生素A原在胃内蛋白酶的作用下从食物中释出,然后在小肠胆汁和胰脂酶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其中β-胡萝卜素在加氧酶的作用下形成两分子维生素A。

血循环中维生素A的主要以全视黄醇结合蛋白形式存在。

视黄醇在体内被氧化为视黄醛后,进一步氧化为视黄酸,前两者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后者生物活性不全,是代谢排泄形式。(三)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维生素A能促进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维持正常的暗适应能力,从而维持正常视觉。

2.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分。

3.促进生长发育。

4.抗癌作用。

5.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四)缺乏与过量

1.维生素A缺乏症

(1)暗适应时间延长、夜盲症。

(2)干眼病。

(3)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

(4)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2.维生素A过量引起急性、慢性及制畸毒性。多发生在一次或连续多次摄入成人摄入量100倍以上。

(五)营养状况鉴定

1.血清维生素A水平参考指标。

2.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实验诊断边缘状态。

3.暗适应功能测定适用大规模人群调查。

4.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较好指标。

5.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及眼部症状检查

(六)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推荐摄入量(RNI),14岁以上人群男性为800 ugRE/d,女性为700 ugRE/d。

膳食视黄醇当量(ugRE)=视黄醇(ug)+1/6β-胡萝卜素+1/12其它维生素A原

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动物肝脏、奶类、蛋类等,维生素A原的良好来源是深色蔬菜与水果。

三、维生素D

(一)概念与理化性质

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以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最为常见。前者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光照射后的产物,后者来自于食物中和体内皮下组织的7-脱氢胆固醇竟紫外光照射产生。

(二)吸收与代谢

膳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乳化被吸收入血。从膳食和皮肤两条途径获得的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蛋白结合被转运至肝脏,在肝内经维生素D3-25-羟化酶作用下生成25-OH- D3;然后被转运至肾脏,在D3-1-羟化酶作用下,生成1,25-(OH)2D3,即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然后在蛋白的载运下,经血液到达小肠、骨等靶器官中发挥作用。

(三)生理功能

1.促进小肠钙吸收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诱发一种特异的钙运输的载体——钙结合蛋白合成,即将钙主动转运,又增加黏膜细胞对钙的通透性。

2.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丢失。

3.参与血钙平衡的调节与内分泌系统一起发挥作用。

4.其它如对骨细胞的多种作用及调节基因转录作用等。

(四)缺乏症与过多症

1.缺乏症

(1)小儿佝偻病。

(2)成人骨质软化症。

(3)老年人骨质疏松。

2.过多症摄入量过多,尤其是药物型摄入或注射过量时会发生中毒。

(五)营养水平鉴定

1.血液25-OH-D3或1,25(OH)2D3测定较特异指标。

2.血清钙磷乘积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不特异,仅作参考。

(六)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RNI:不分性别,14~、18~岁组均为5ug/d;50~岁组10ug/d。

主要来源为:海水鱼(如沙丁鱼等)、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及鱼肝油制剂等。

四、维生素E

(一)概念与理化性质

是含苯并二氢吡喃结构、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因α-生育酚生物活性最高,通常以α-生育酚作为维生素E的代表。α-生育酚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油脂酸败可加速其破坏。

(二)吸收与代谢

维生素E吸收与肠道脂肪有关,影响脂肪吸收的因素也影响维生素E吸收。大部分被吸收的维生素E通过乳糜微粒到肝脏,为肝细胞所摄取,肝细胞有迅速更新的能力。维生素E主要贮存在脂肪组织中。

(三)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是很强的抗氧化剂,在体内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维生素E抗氧化的机理是防止脂性过氧化物的生成,为联合抗氧化作用中的第一道防线。这一功能与其保持红细胞的完整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改善免役功能及延缓衰老等过程有关。尤其是在预防衰老、减少机体内脂褐质形成方面研究很多。

2.促进蛋白质的更新合成结果表现为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耐力,围城肌肉、外周血管、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的生成有关临床上用于习惯性流产的辅助治疗。

4.调节血小板的黏附力和聚集作用。

(四)缺乏症与过多症

其缺乏症很少发生于人类,有长期缺乏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报道。

其毒性很小,人类尚未发现明显的过多症。

(五)营养水平鉴定

1.血清维生素E水平直接反映人体维生素E的储存情况。

2.红细胞溶血试验功能实验,当维生素E缺乏时,对溶血作用的耐受能力下降。

(六)供给量和来源

适宜摄入量(AI):14岁以上所有年龄组均为14mg。

食物来源: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植物油、麦胚、坚果、豆类、谷类,蛋类、内脏、绿叶蔬菜等。

五、维生素C

(一)理化性质

又名抗坏血酸,为一含6碳的α-酮基内酯的弱酸,有酸味。为一种还原剂。其水溶液不稳定,在有氧或碱性环境中极易氧化。其氧化过程为,还原型维生素C先被氧化为氧化型维生素C,若进一步氧化为二酮古洛糖酸时,便失去维生素C活性了。铜、铁等金属离子可促进上述反应过程。

维生素C在小肠被吸收。血浆中维生素C可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许多组织细胞中去,并在其中形成高浓度积累。维生素C从尿中排除除了以还原型形式之外还有多种代谢产物,包括二酮古洛糖酸等。

(三)生理功能

1.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作为一种电子共体,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氧化作用,提高体内-SH水平,促进铁的吸收,使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及解毒等。

2.参与羟化反应通过羟化反应可发挥以下功能。

(1)维持胶原蛋白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使赖氨酸和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后两者是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

(2)参与胆固醇的羟化使胆固醇转变为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含量。

此外,还参与神经递质合成及酪氨酸代谢等。

3.研究认为有抗肿瘤及预防感冒的作用。

(四)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坏血病,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症状。

毒性很低。一次口服过大时可能出现腹泻症状,长期摄入过高而饮水较少的话,有增加尿路结石的危险。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负荷试验给受试者一大剂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口服,当体内此种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时,将首先满足机体的需要,从尿中排出的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当体内充足时,从尿中排出的数量相对较多,根据排出量的多少可对机体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状况作出评价。目前一般采用方法是4小时负荷实验。一般采用方法是口服维生素C500mg进行4小时负荷实验。

2.血浆维生素C含量常用方法。

3.白细胞中维生素C浓度可反映机体贮存水平。

(六)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RNI:14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为100mg/d。

主要存在于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中。

六、硫胺素

(一)理化性质

硫胺素又称维生素B1,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

溶于水,耐酸、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碱性环境下加热时可迅速分解破坏;在有亚硫酸盐存在时也可迅速分解破坏;某些食物,如鱼类等含硫胺素酶,生吃鱼类时可在此酶的作用下使硫胺素失活。

(二)吸收、转运和代谢

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过程需钠离子存在并消耗ATP。在血液中主要以焦硫酸酯的形式由红细胞完成体内转运。然后硫胺素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以肝、肾、心脏为最高。

(三)生理功能

1.以硫胺素焦磷酸(TPP)辅酶形式参与体内糖代谢中两个主要反应。

(1)α-酮酸氧化脱羧作用,即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与α-酮戊二酸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经此反应后α-酮酸才能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

(2)戊糖磷酸途径的转酮醇酶反应,此反应是合成核酸所需的戊糖、脂肪和类固醇合成所需NADPH的重要来源。

2.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

3.维持食欲、胃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有关

(四)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临床上分为

(1)湿型脚气病。

(2)干型脚气病。

(3)混合型脚气病。

另有婴儿脚气病。

目前尚未见过多症。

(五)营养水平鉴定

1.尿中排出量常用两种方法:

(1)负荷实验一般采用4小时负荷实验。

(2)任意一次尿硫胺素与肌酐排出量的比值。

2.红细胞转酮酶活力系数(ETK-AC)或TPP效应血液中硫胺素绝大多数以TPP形式存在于红细胞中,并作为转酮醇酶辅酶发挥作用。该酶活力大小与血液中硫胺素浓度密切相关。可通过体外试验测定加TPP与不加TPP时红细胞转酮醇酶的变化反映营养状态。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可靠方法。

RNI(mg/d):14岁~组:男1.5,女1.2;18岁~组:男1.4,女1.3;50岁~组不分性别均为1.3。

来源广泛。其良好来源是动物内脏和瘦肉,全谷、豆类和坚果。但过度加工的米、面会使硫胺素大量丢失。

七、核黄素

(一)理化性质

又称维生素B2。在酸性溶液中对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于分解破坏。游离型核黄素对紫外光高度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可光解为光黄素,在碱性条件下光解为光色素而丧失生物活性。

(二)吸收与转运

食物中核黄素绝大多数以辅酶形式存在,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经肠道酶水解后被释放吸收。

核黄素在血液中主要靠与白蛋白的松散结合及与免疫球蛋白的紧密结合在体内转运。

(三)生理功能

核黄素以FMN、FAD的形式作为多种黄素酶的辅基,在体内催化广泛的氧化还原反应。

1.如在细胞代谢呼吸链能量产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氨基酸、脂肪氧化、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抗氧化作用与核黄素参与谷胱甘肽还原酶组成有关。

(四)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有口腔生殖综合征之称。主要表现为:口角炎、唇炎、舌炎、睑缘炎、结膜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皮炎等。

目前尚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五)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1.尿排出量

(1)负荷实验。

(2)任意一次尿核黄素/肌酐比值(ug/g)测定。

2.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系数可准确反映组织核黄素状态。

(六)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RNI(mg/d):14岁~组:男1.5,女1.2;18岁~组:男1.4,女1.2;50岁~组不分性别均为1.4。

良好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以肝、肾、心脏、蛋黄、乳类为丰富。植物性食物则绿叶蔬菜类及豆类含量较多。

八、烟酸

(一)理化性质

烟酸又名尼克酸。包括烟酸和烟酰胺。烟酸对酸、碱、光、热稳定,一般烹调损失较小。

(二)吸收与代谢

烟酸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转化为辅酶Ⅰ(NAD)与辅酶Ⅱ(NADP)。

(三)生理功能

作为NAD、NADP的组成成分,在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释放上起重要作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递氢者,是氢的供体或受体。

NADP在维生素B6、泛酸和生物素存在下参与脂肪、类固醇等生物合成。

尼克酸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成分,具有增强胰岛素效能的作用。

缺乏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赖皮病。典型症状为“三D”症状,为皮炎、腹泻、痴呆。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定

在尿中排出的盐酸代谢物中,我国以尿中N-甲烟酰胺排出量作为评价指标。可用尿负荷实验及任意一次尿N-甲烟酰胺与肌酐比值表示。

(六)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RNI(mg/d):14岁~组:男15,女12;18岁~组:男14,女13;50岁~组不分性别均为13。

烟酸除直接从食物中摄取外,还可在体内色氨酸转化而来,平均约60mg色氨酸转化为1mg烟酸。因此,膳食中烟酸应以烟酸当量表示。

烟酸NE(mg)=烟酸(mg)+1/60色氨酸(mg)

烟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

但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群,易于发生赖皮病,原因是玉米中的烟酸主要为结合型不能为人体吸收,同时玉米中色氨酸较低。

九、维生素B6

(一)理化性质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易溶于水与乙醇,在酸性溶液耐热,在碱性溶液中不耐热,并对光敏感。

(二)生理功能

以磷酸吡哆醛(PLP)的形式参与近百种酶反应。多数与氨基代谢有关,包括转氨基、脱羧等作用。如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上,

(三)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色氨酸负荷试验。

2.血浆PLP含量。

(四)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AI:14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为2.4mg/d。

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良好来源为:肉类(尤其是肝脏)、豆类、坚果等。

十、叶酸

(一)理化性质

是含有蝶谷氨酸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统称,因最初菠菜叶中分离出来而得名。在酸性溶液中对热不稳定,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稳定。(二)生理功能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在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合成中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发挥重要功能。可通过腺嘌呤、胸酐酸影响DNA 和RNA的合成;可通过蛋氨酸代谢影响磷脂、肌酸、神经介质的合成等。

(三)缺乏

典型缺乏症为巨幼红细胞贫血。

叶酸缺乏可使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转化出现障碍,进而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经证实,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毒害作用。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此外,同型半胱氨酸还具有胚胎毒性,患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母亲所生子女中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四)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测定血清叶酸是评价叶酸营养状况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受影响因素较多。

可测定血清、红细胞叶酸含量进行综合分析。

给量与食物来源

RNI:14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为400ug/d。孕妇600、乳母700 ug/d。

叶酸广泛存在动植物性食物中,其良好来源为肝、肾、绿叶蔬菜、土豆、豆类和麦胚等。

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学时分配:4学时学习重点: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豆类的抗营养因素。

基本概念: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基本要求:

食品是人类获得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食品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各类食品的制品。

食品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品中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的多少、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及是否容易消化吸收。不同食品因营养素的构成不同,其营养价值也就不同,各有其营养特点,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品种、部位、产地和烹调加工方法的不同,营养价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节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一、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一)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

当评定食品中某营养素的营养价值时,应对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确定。食品中所提供的营养素的种类和营养素的相对含量,越接近于人体需要或组成,该食品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二)营养素质量

营养素的质与量同样重要。如同等重量的蛋白质,因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比值不同,因而在促进大白鼠生长发育方面作用不同。

(三)营养素在加工烹调过程中的变化

过度加工,一般会引起某些营养素损失,但某些食品如大豆通过加工制作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因此,食品加工处理应选用合理的加工技术。

有专家推荐营养质量指数(INQ)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其含义是以食品中营养素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营养密度)对同一种食品能满足人体热能需要的程度(热能密度)之比值来评定食品的营养价值。INQ=1,表示该食品营养素与热能的供给平衡;>1表示该食品营养素的供给量高于热能;<1表示该食品中该营养素的供给少于热能的供给,长期摄入会发生营养不平衡。一般认为属于前两种的食品营养价值高,后一种营养价值低。

二、评定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

1.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以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2.了解在加工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以充分保存营养素。

3.指导人们科学选购食品及合理配制营养平衡膳食。

第二节谷类营养价值

一、类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谷类有相似的结构,最外层是谷皮;谷皮内是糊粉层,再内为占谷粒绝大部分的胚乳和一端的胚芽。各营养成分分布不均匀。

1.谷皮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含较高的矿物质和脂肪。

2.糊粉层含较多的磷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

3.胚乳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蛋白质。

4.胚芽中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丰富和维生素E。。

二、谷类的营养成分

(一)蛋白质

含量一般在7.5~15%之间,主要由谷蛋白、白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胆白组成。

一般谷类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普遍的赖氨酸含量少,有些苏、色氨酸也不高。

为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常采用赖氨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的方法。此外,种植高赖氨酸玉米等高科技品种也是一好方法。(二)碳水化物

主要为淀粉。含量在70%以上,此外为糊精、果糖和葡萄糖等。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一般直链淀粉约为20~25%,糯米几乎全为支链淀粉。研究认为,直链淀粉使血糖升高的幅度较小,因此目前高科技农业已培育出直链淀粉达70%的玉米品种。(三)脂肪

约为1%~4%。

从米糠中可提取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可提取玉米和麦胚油,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四)矿物质

约为1.5%~3%。主要是磷、钙,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差。

(五)维生素

是B族维生素重要来源。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泛酸和吡哆醇等。玉米和小米含少量胡萝卜素。过度加工的谷物其维生素大量损失。

我国于50年代初的标准米(95米)和标准粉(85面)比精白米、面保留了较多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和无机盐,在节约粮食和预防某些营养缺乏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目前应对居民普遍食用的精白米、面进行营养强化,克服其缺陷。

第三节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

(四)豆的营养价值

1.大豆的营养成分

大豆含有35~40%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含蛋白质最高的食品。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且富含谷类蛋白较为缺乏的赖氨酸,是谷类蛋白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

大豆含脂肪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以亚油酸为最多,达50%以上。大豆油含1.6%的磷脂,并含有维生素E。

大豆含碳水化物25~30%,其中一半为可供利用的淀粉、阿拉伯糖、半乳聚糖和蔗糖,另一半为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可引起腹胀,但有保健作用。

大豆含有丰富的钙、硫胺素和核黄素。

2.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1)蛋白酶抑制剂(PI)生豆粉中含有此种因子,对人胰蛋白酶活性有部分抑制作用,对动物生长可产生一定影响。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含有豆粉的婴幼儿代乳品,尿酶实验必须是阴性。

(2)豆腥味主要是脂肪酶的作用。95℃以上加热10~15min等方法可脱去部分豆腥味。

(3)胀气因子主要是大豆低聚糖的作用。是生产浓缩和分离大豆蛋白时的副产品。大豆低聚糖可不经消化直接进入大肠,可为双歧杆菌所利用并有促进双歧杆菌繁殖的作用,可对人体产生有利影响。

(4)植酸影响矿物质吸收。

(5)皂甙和异黄酮此两类物质有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其更多的保健功能。

(6)植物红细胞凝集素为一种蛋白质。可影响动物生长。加热即被破坏。

总上所述,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也存在诸多抗营养因素。大豆蛋白的消化率为65%,但经加工制成豆制品后,其消化率明显提高。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大豆中的多种抗营养因子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这使得大豆研究成为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除去了大豆内的有害成分,使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增加,从而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制成豆芽后,可产生一定量抗坏血酸。

目前的大豆蛋白制品主要有4种:(1)分离蛋白质;(2)浓缩蛋白质;(3)组织化蛋白质;(4)油料粕粉。

第四节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

一、菜水果的营养成分

(一)碳水化物

包括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物质。其所含种类及数量,因食物的种类和品种有很大差别。

(二)维生素

新鲜蔬菜水果是提供抗坏血酸、胡萝卜素、核黄素和叶酸的重要来源。

(三)无机盐

其含量丰富,如钙、磷、铁、钾、钠镁、铜等,是无机盐的重要来源,对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绿叶蔬菜一般含钙在100mg/100g 以上,含铁1~2mg/100g。但要注意在烹调时去除部分草酸,可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

(四)芳香物质、有机酸和色素

蔬菜、水果中常含有各种芳香物质和色素,使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颜色,可赋予蔬菜水果良好的感官性状。

芳香物质为油状挥发性物质,称油精。

水果中的有机酸以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为主,此外还有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因水果种类、品种和成熟度不同而异。有机酸促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同时有机酸可使食物保持一定酸度,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蔬菜水果中还含有一些酶类、杀菌物质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

第五节畜、禽肉及鱼类营养价值

一、肉类的营养价值

(一)蛋白质

畜肉类蛋白质含量为10~20%,其中肌浆中蛋白质占20~30%,肌原纤维中40~60%,间质蛋白10~20%。

畜肉蛋白必需氨基酸充足,在种类和比例上接近人体需要,利于消化吸收,是优质蛋白质。但间质蛋白必需氨基酸不成不平衡,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其中色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含量少,蛋白质利用率低。

畜肉中含有能溶于水的含氮浸出物,使肉汤具有鲜味。

(二)脂肪

一般畜肉的脂肪含量为10~36%,肥肉高达90%,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随肥瘦程度、部位有很大差异。

畜肉类脂肪以饱和脂肪为主,熔点较高。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少量卵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在肥肉中为109mg/100g,在瘦肉中为81 mg/100g,内脏约为200mg/g,脑中最高,约为2571 mg/100g。

(三)碳水化物

其碳水化物主要以糖原形式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

(四)矿物质

含量约为0.8~1.2mg%,其中钙含量7.9mg/g,含铁、磷较高,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不受食物其它因素影响,生物利用率高,是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五)维生素

畜肉中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内脏如肝脏中富含维生素A、核黄素。

二、禽肉的营养价值

禽肉的营养价值与畜肉相似,不同在于脂肪含量少,熔点低(20~40℃),含有20%的亚油酸,易于消化吸收。禽肉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禽肉含氮浸出物较多。

三、鱼类的营养价值

(一)蛋白质

鱼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易于消化吸收,其营养价值与畜肉、禽肉相似。氨基酸组成中,色氨酸偏低。

(二)脂肪

鱼类脂肪含量一般为1~3%,范围在0.5~11%,鱼类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

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占80%,熔点低,消化吸收率达95%。鱼类脂肪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鱼类胆固醇含量一般为100mg/100g,但鱼子含量高,约为354~934 mg/100g。

(三)矿物质

鱼类矿物质含量为1~2%,稍高于肉类,磷、钙、钠、钾、镁、氯丰富,是钙的良好来源。虾皮中含钙量很高,为991mg/g。且含碘丰富。

(四)维生素

鱼类是良好来源,如黄鳝含维生素B22.08mg/100g。海鱼的肝脏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富集的食物。

奶类是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的理想的天然食物。奶类能满足出生幼仔生长发育的全部需要,也是体弱、年老和病人的较理想食物。

奶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和钙。

一、的营养价值

奶是由蛋白质、乳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等组成的复合乳胶体。奶呈乳白色,味道温和,稍有甜味,具有特有的香味与滋味。牛奶的比重(D420)为1.028~1.032,比重大小与奶中固体物质有关,牛奶的各种成分除脂肪外,含量均较稳定,因此脂肪含量和比重可作为评定鲜奶质量的指标。

(一)蛋白质

平均含量3%,由79.6%的酪蛋白、11.5%的乳清蛋白和3.3%的乳球蛋白组成。其消化吸收率高(87%~89%),生物学价值为85,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构成与鸡蛋近似,属优质蛋白。

由于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较人乳高三倍,且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构成比与人乳蛋白正好相反,可利用乳清蛋白改变其构成比,调制成近似母乳的婴儿食品。

(二)脂肪

牛奶脂肪含量约为3%,呈较小的微粒分散于乳浆中,易消化吸收。乳脂中油酸含量占30%,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占5.3%和2.1%。(三)碳水化物

奶中所含的碳水化物为乳糖,其含量(3.4%)比人奶(7.4%)低。乳糖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钙吸收和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还可促进肠道乳酸菌的繁殖而抑制腐败菌的繁殖生长。用牛奶喂养婴儿时,除调整蛋白质含量和构成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加甜度。有的人吃牛奶后发生腹胀、腹泻等,是因为肠道缺乏乳糖酶所致,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四)无机盐

牛奶中矿物质含量为0.6~0.7%,富含钙、磷、钾。其中钙含量尤为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牛奶中铁含量很低,仅为0.003mg%,如以牛奶喂养婴儿,应注意铁的补充。

(五)维生素

牛奶中含维生素较多的为A(24ug%),但B1和C很少,每100ml分别为0.03mg和1mg,但奶中维生素含量随季节有一定变化。

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鲜奶经过加工,可制成许多产品,主要包括炼乳、奶粉、调制奶粉、奶油和奶酪等。

(一)消毒鲜奶

是鲜牛奶经过过滤、加热杀菌后,分装出售的饮用奶。其营养价值与鲜牛奶差别不大。市售消毒牛奶常强化维生素D等。

(二)奶粉

根据食用要求又分为全脂奶粉、脱脂奶粉、调制奶粉。

1.全脂奶粉鲜奶消毒后,除去70~80%的水分,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奶粉制成雾状微粒。生产的奶粉溶解性好,对蛋白质的性质、奶的色香味及其它营养成分影响很小。

2.脱脂奶粉生产工艺同全脂奶粉,但原料奶经过脱脂的过程,由于脱脂使脂溶性维生素损失。此种奶粉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少油膳食的患者。

3.调制奶粉又称人乳化奶粉,该奶粉是以牛奶为基础,按照人乳组成的模式和特点,加以调制而成。使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种类、比例接近母乳。如改变牛奶中酪蛋白的含量和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补充乳糖的不足,以适当比例强化维生素A、D、B1、C、叶酸和微量元素等。

(三)酸奶

酸奶是将鲜奶加热消毒后接踵嗜酸乳酸菌,在30℃左右环境中培养,经4~6小时发酵制成。该制品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还可刺激胃酸分泌。乳酸菌在肠道繁殖,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繁殖,调整肠道菌丛,防止腐败胺类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牛奶中的乳糖已被发酵成乳酸,对“乳糖不耐受症”的人,不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因此,酸奶是适宜消化道功能不良、婴幼儿和老年人食用的食品。

第七节蛋类的营养价值

常见的蛋类有鸡、鸭、鹅和鹌鹑蛋等。其中产量最大,食用最普遍,食品加工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鸡蛋。

一、蛋的结构

各种禽蛋的结构都很相似。主要由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以鸡蛋为例,每只蛋平均重约50g±,蛋壳重量占全部的11%,其主要成分是96%碳酸钙,其余为碳酸镁和蛋白质。蛋壳表面布满直径约15~65μm的角质膜,在蛋的钝端角质膜分离成一气室。蛋壳的颜色由白到棕色,深度因鸡的品种而异。颜色是由于卟啉的存在,与蛋的营养价值无关。蛋清包括两部分,外层为中等黏度的稀蛋清,内层包围在蛋黄周围的为角质冻样的稠蛋清。蛋黄表面包有蛋黄膜,有两条韧带将蛋黄固定在蛋的中央。

蛋清和蛋黄分别约占总可食部的2/3和1/3。蛋清中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不但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成模式接近,生物学价值达95以上。全蛋蛋白质几乎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利用,是食物中最理想的优质蛋白质。在进行各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质量评价时,常以全蛋蛋白质作为参考蛋白。蛋清也是核黄素的良好来源。

蛋黄比蛋清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钙、磷和铁等无机盐多集中于蛋黄中。蛋黄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B1、和B2。维生素D的含量随季节、饲料组成和鸡受光照的时间不同而有一定变化。

蛋黄中含磷脂较多,还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每100g约含1500mg。蛋类的铁含量较多,但因有卵黄高磷蛋白的干扰,其吸收率只有3%。

生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前者妨碍生物素的吸收,后者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但当蛋煮熟时,即被破坏。

三、加工烹调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般烹调方法,温度不超过100℃,对蛋的营养价值影响很小,仅B族维生素有一些损失,如B2不同烹调方法的损失率为(%):荷包13、油炸16、炒10。煮蛋时蛋白质变得软且松散,容易消化吸收,利用率较高。

烹调过程中的加热不仅具有杀菌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其消化吸收率的作用,因为生蛋清中存在的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经加热后被破坏。

皮蛋制作过程中加入烧碱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蛋清呈暗褐色透明体,蛋黄呈褐绿色。由于烧碱的作用,使B族维生素破坏,但维生素A、D保存尚好。

第四章不同人群的营养

学时分配:4学时学习重点:不同生理条件下人群营养需要、母乳喂养的优点、特殊劳动条件下人群的营养需要。

第一节孕妇营养

一、孕期营养生理特点

(一)代谢改变

孕期合成代谢增加、基础代谢升高,对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利用也有改变。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胃肠胀气及便秘,孕早期常有恶心、呕吐,对某些营养素如钙、铁、VB12和叶酸的吸收能力增强。

(二)肾功能改变肾脏负担加重。

(三)血容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

孕期血容量增加幅度大于红细胞的幅度,使血液相对稀释,可出现生理性贫血。孕早期既有血清总蛋白的降低,孕期除血脂及维生素E以外,几乎血浆中所有营养素均降低,血浆营养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有利于将营养素转运至胎儿有关,其中胎盘起着生化阀而有利于胎儿的作用。

(四)体重增长

健康妇女若不限制饮食,孕期一般增加体重10~12.5kg。孕早期(1~3个月)增重较少,而孕中期(4~6个月)和孕后期(7~9个月)则每周稳定地增加约350~400g。

二、孕期的营养需要

(一)热能

总热能需要量增加。孕期的额外能量需要量包括胎儿体内各区室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的能量需要量,加上母儿增加这些组织需要增加的能量消耗量。我国的RNI为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每天增加0.84MJ。

(二)蛋白质

孕期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的需要。推荐增加量在第一孕期5g/d,第二孕期15g/d,第三孕期为20g/d。(三)矿物质

于孕期的生理变化、血浆容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使得血浆中矿物质的含量随妊娠的进展逐步降低。孕期膳食中可能缺乏的主要是钙、铁、锌、碘。

1.钙妊娠期间钙的吸收率增加,以保证胎儿对钙的需求,而不须动员母体的钙。推荐量在第一孕期800mg/d,第二孕期1000mg/d,第三孕期为1200mg/d。

2.铁推荐量在第一孕期15mg/d,第二孕期25mg/d,第三孕期为35mg/d。

3.锌推荐量在第一孕期11.5mg/d,第二和第三孕期16.5mg/d。

4.碘孕妇碘缺乏可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从而引起以严重智力发育迟缓和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呆小症。推荐量整个孕期为200ug/d。

(四)维生素

许多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在孕期是降低的,这与孕期的正常生理调整有关,并不一定反映明显地增加需要量。孕期特别需考虑的维生素为维生素A、D及B族维生素。

1. 维生素A 摄入足够的VA可维持母体健康及胎儿的正常生长,并可在肝脏中有一定量的贮存。RNI:在第一孕期为800ugRE/d,

2. 维生素D 孕期缺乏维生素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也能导致新生儿的低钙血症、手足搐搦、婴儿牙釉质发育不良及母亲骨质软化症。RNI:在第一孕期为5ug/d,第二和第三孕期10ug/d。

3. 维生素B1

由于维生素B1参与体内碳水化物代谢,且不能在体内长期贮存,因此足够的摄入量十分重要。RNI:整个孕期为1.5mg/d。

4. 维生素B2 RNI:整个孕期为1.7mg/d。

5. 烟酸 RNI:整个孕期为15mg/d。

6. 维生素B6 对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作用。RNI:整个孕期为1.9mg/d。

7. 叶酸为满足快速生长胎儿的DNA合成,胎盘、母体组织和红细胞增加等所需的叶酸,孕妇对叶酸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孕早期叶酸缺乏已被证实是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主要原因。孕期叶酸缺乏可引起胎盘早剥或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其RNI为:整个孕期600ug/d。

8. 维生素B12 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同型半胱氨酸转变成蛋氨酸障碍而在血中蓄积,形成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还可致市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而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同时可引起神经损害。其AI为:2.6ug/d。

9. 维生素C 孕期母血维生素C下降50%±,为保证胎儿的需要,会消耗母体的含量。其RNI为:在第一孕期为100mg/d,第二和第三孕期130mg/d。

三、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

(一)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

(二)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

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分别指妊娠期小于37周即出生的婴儿和胎儿大小小于妊娠月份即新生儿体重低于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三)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增高

(四)脑发育受损

胎儿脑细胞数的快速增殖期是从孕30周至出生后1年,随后脑细胞数量不再增加而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至2岁±。因此,妊娠期间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孕后期母亲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充足,关系到胎儿脑细胞的增殖数量和大脑发育,并影响到以后的智力发育。(五)先天畸形

第二节乳母喂养

一、泌乳生理

(一)内分泌因素

(二)营养对泌乳量的影响

泌乳量少是母亲营养不良的一个指征。正常情况下,产后3个月每日泌乳量约为750~850ml。营养较差的乳母产后6个月每日泌乳量约为500~700ml,后6个月每日月400~600ml。通常根据婴儿体重的增长率作为奶量是否足够的较好指标。

二、乳母的营养需要

(一)热能

需要量增加。每天需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增加2.09MG。

(二)蛋白质

为保证母体的需要及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每日须额外增加蛋白质20g。

(三)脂肪

脂肪占总热能的20~30%,不额外增加。

(四)钙

人乳中钙含量稳定,一般为34mg/100ml。当膳食摄入钙不足时不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及乳汁中的钙含量,但可消耗母体的钙贮存,母体骨骼中的钙将被动用。其AI为:1200mg/d。

(五)铁

铁不能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人乳中铁含量极少。其AI为:25mg/d。

(六)维生素

1.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维生素A推荐的RNI为1200ugRE/d;维生素D的RNI为10ug/d。

2.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硫胺素、叶酸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其RNI分别为:130mg/d、1.8mg/d和500ug/d。

第三节婴幼儿营养

一、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12月龄时婴儿体重将增加至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加至出生时的1.5倍。婴儿期的头6个月,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至6个月龄时脑重增加至出生的2倍(600~700g),后6个月脑部发育以细胞体积增大及树突增多和延

恰当的喂养易致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

二、母乳喂养

对人类而言,母乳是世界上惟一的营养最全面的食物,是婴儿的最佳食物。

(一)母乳喂养的优点

1. 母乳中营养素齐全,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充足的母乳喂养所提供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比例优于任何代乳品,并能满足4~6月龄以内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母乳中的营养素与婴儿消化功能相适应,亦不增加婴儿肾脏负担,是婴儿的最佳食物。

(1)含优质蛋白质虽蛋白质总量低于牛乳,但其中的白蛋白比例高,酪蛋白比例低,在胃内形成较稀软之凝乳,易于消化吸收。另外含有较多的牛磺酸,利于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2)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母乳中所含脂肪高于牛乳,且含有脂酶而易于婴儿消化吸收。母乳含有大量的亚油酸(LA)及α-亚麻酸(ALA),可防止婴儿湿疹的发生。母乳中还含有花生四烯酸(AA)和DHA,可满足婴儿脑部及视网膜发育的需要。

(3)含丰富的乳糖乳糖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从而有利于婴儿肠道的健康。

(4)无机盐母乳中钙含量低于牛乳,但利于婴儿吸收并能满足其需要。母乳及牛乳铁均较低,但母乳中铁可有75%的吸收。母乳中钠、钾、磷、氯均低于牛乳,但足够婴儿的需要。

(5)维生素乳母膳食营养充足时,婴儿头6个月内所需的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等基本上可从母乳中得到满足。VD在母乳中含量较少,但若能经常晒太阳亦很少发生佝偻病。每100ml母乳中含VC4mg,可满足婴儿的需要,而牛乳中的VC因加热常被破坏。

2. 母乳中丰富的免疫物质可增加母乳喂养儿的抗感染能力

(1)母乳中特异性免疫物质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多种免疫物质其中特异性免疫物质包括细胞与抗体。

(2)母乳中的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包括吞噬细胞、乳铁蛋白、溶菌酶、乳过氧化氢酶、补体因子C3及双歧杆菌因子等。

3. 哺乳行为可增进母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婴儿智力发育哺乳是一个有益于母子双方身心健康的活动。哺乳有利于婴儿智力及正常情感的发育和形成,同时有利于母亲子宫的收缩和恢复。

(二)有关母乳喂养的几个具体问题

1.早期开奶。

2.按需哺乳。

3.断奶过渡期营养及断奶食物及添加。

三、婴儿配方奶粉

(一)婴儿配方奶粉的基本要求

婴儿配方奶粉依据母乳的营养素含量及其组成模式进行调整生产。

1. 增加脱盐乳清粉。

2. 添加与母乳同型的活性顺式亚油酸,增加适量α-亚麻酸。

3. α-乳糖与β-乳糖按4:6比例添加。

4. 脱去牛奶中部分Ca、P、Na盐。

5. 强化VD、A及适量其它维生素。

6. 强化牛磺酸、肉碱、核酸。

7. 对牛乳过敏的婴儿,用大豆蛋白作为蛋白质来源。

(二)婴儿配方奶使用

1. 混合喂养对母乳不足者可作为部分替代物每日喂1-2次,最好在每次哺乳后加喂一定量。6月前可选用蛋白质12~18%、6个月后可选用大于18%的配方奶粉。

2. 人工喂养对不能用母乳喂养者可完全用配方奶粉替代。6月前选用蛋白质12~18%、6个月后选用大于18%的配方奶粉。

四、幼儿营养与膳食

(一)幼儿期生长发育与营养需要

1~3周岁为幼儿期,此期生长旺盛。体重每年增加约2kg,身长第二年增长11~13cm,第三年增长8~9cm。蛋白质需要40g/d,能量需要5.02~5.43MJ/d,对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高于成人,且易患缺乏症。

(二)幼儿膳食

幼儿膳食是从婴儿期以乳类为主,过渡到以奶、蛋、鱼、禽、肉及蔬菜、水果为辅的混合膳食,最后为一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其烹调方法应与成人有别,以与幼儿的消化、代谢能力相适应,故幼儿膳食以软饭、碎食为主。根据营养需要,膳食中需要增加富含钙、铁的食物及增加维生素A、D、C等的摄入,必要时补充强化铁食物、水果汁、鱼肝油及维生素片。2岁后,如身体健康且能得到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较好膳食,则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膳食安排可采用三餐两点制。

第四节学龄前、学龄与青少年营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营养: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食品卫生学是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3、人体构成:体脂、细胞内外的水和电解质、骨骼、肌肉、血液。 4、体重、身高或腰围:判断是否肥胖。 5、测定骨密度评价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6、生化指标判定机体是否营养不良。 7、测定人体蛋白质含量诊断是否蛋白质营养不良。 8、预测发生营养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及评价营养相关疾病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9、基础代谢率:是测定能量代谢的关键指标。BMR与人体构成指标如非脂肪成分、体重、体表面积密切相关。 10、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11、必须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12、其中9种氨基酸为必须氨基酸,他们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3、条件必须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 14、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可以自身合成。 15、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6、这类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值较高,不仅可维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被统称为优质蛋白质(或称完全蛋白),如动物性蛋白中的蛋、奶、肉、鱼蛋白质以及大豆蛋白等。 17、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18、大米和面粉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少。 19、不同食物间互相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如肉类和大豆蛋白可弥补米、面粉蛋白质中赖氨酸不足。 20、蛋白质的功能: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供给能量。 21、蛋白质消化从胃开始,吸收主要场所小肠。 22、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 23、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即B=0。 24、B>0,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妇女怀孕时,疾病恢复时以及运动和劳动需要增加肌肉时等均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

食品营养与卫生 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餐饮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就餐方式也导致了国民慢性疾病的增多。该课程以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旅游企业及餐饮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对酒店及餐饮行业配餐等进行相关指导,是研究酒店营养配餐及安全卫生知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掌握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掌握酒店营养配餐,为餐饮原料的选择和菜肴风味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对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推广科学配膳、平衡膳食提供理论上的科学指导。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酒店餐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酒店营养配餐和食品卫生学知识。教学内容共分七章,分别为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概述、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膳食与健康、营养学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不同地域及国家的饮食风俗、酒店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等。以上都为讲授内容,其中营养学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包括酒店营养菜肴配餐方法、营养食谱的设计和宴席菜谱的设计是实验内容。选讲内容包括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和不同地域和国家的饮食风俗。 (四)教学时数 1、时数:2学时/周,总计: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操作演练4学时 2、进度: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进度表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法为主,并采取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讲座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 期末课程论文(60%)与平时成绩(含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测验及小组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了解、区分、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越来越关注,“营养、卫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时不时地想象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能控制自己的体重、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在课程内容的安排符合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心理,能满足一名烹饪或旅游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于指导各类人群的合理营养与膳食,检验监督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程为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关系密切,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工作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由于这两门学科,都涉及食物和饮食,故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绪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 3)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当前主要工作任务 2、教学内容 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5)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主要工作任务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无 4、本章思考题 简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主要工作任务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熟悉氮平衡及必需氨基酸概念,掌握食品蛋 白质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了解脂类的分类与营养学意义,掌握必需脂肪酸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熟 悉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学意义,熟悉其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4)掌握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 5)了解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 掌握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代谢特点,缺乏症及其食物来源 6)了解维生素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 烟酸、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掌握其缺乏症、营养水平鉴定及食物来源2、教学内容 1)蛋白质 2)脂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已查阅)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目录 ◆课程简介 ◆绪论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三章不同人群的营养 ★第四章营养与疾病 ★第五章社区营养 ◆第二篇食品卫生学 ★第六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七章食品添加剂 ★第八章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 ★第九章食物中毒及预防 ★第十章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学及主要研究内容;食品卫生学及主要研究内容。 基本概念: 1.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2.营养: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过程,也是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素: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满足劳动及工作的需要,必须每日从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的物质,除空气和水外,还要通过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工作、劳动的需要,此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4.合理营养: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和科学的烹调加工,能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保持人体健康。5.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基本要求: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工作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由于这两门学科,都涉及食物和饮食,故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 一、营养学 营养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即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 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这是根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2015版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编号

营养学基础 一、组织教学(10’) 1.组织学生开始上课; 2.提出教学目标,本次课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3.简述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5’) 任务:了解食品营养与卫生在邮轮乘务专业的重要性。 以食品为引,对营养进行简单的概述,讨论我国健康饮食的现状,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教师分析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那些重难点,引出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教学主要环节(50’) 1.讲解: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15分钟) (2)蛋白质的功能(5分钟) (3)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10分钟) (4)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10分钟) (5)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10分钟) 五、巩固与拓展(10’) (1)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2)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六、课堂小结(10’) 1.点评:对学生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2.知识:了解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3.技能:掌握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七、布置作业(5’) 课后作业:《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材P3)。

2015版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编号

膳食指南与合理营养 一、组织教学(10’) 1.组织学生开始上课; 2.提出教学目标,本次课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3.简述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5’) 任务:膳食指南与合理营养。 提问,大家喜欢肥胖吗?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教学主要环节(50’) 1.讲解: (1)膳食指南(15分钟) (2)合理膳食(10分钟) (3)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5分钟) (4)膳食结构(20分钟) 五、巩固与拓展(10’) (1)合理膳食; (2)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 六、课堂小结(10’) 1.点评:合理膳食是健康的保障,了解我国的善食结构,合理搭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指标。 2.知识: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 3.技能:膳食结构的划分。 七、布置作业(5’) 课后作业:《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材P3)。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文档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文档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食品营养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 2、掌握食品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食品污染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 3、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品,合理搭配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兴趣和关注,提高生活品质。 三、教学大纲 1、食品营养基本知识 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常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能量平衡与健康关系,营养素的摄入与需要量。 3、食物标签与食品营养信息。 2、食品卫生基本知识 1、食品污染来源及危害,食品添加剂种类和作用。 2、食品保存方法,食品中毒预防措施。 3、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3、食品营养与卫生实践应用 1、健康饮食原则与食谱示范。 2、营养补充与保健品选择。 3、食品采购与烹饪技巧。 四、教学流程 1、导言:介绍食品营养与卫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食品营养基本知识:通过PPT、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常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能量平衡与健康关系,营养素的摄入与需要量等。 3、讲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通过PPT、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食品污染来源及危害,食品添加剂种类和作用,食品保存方法,食品中毒预

防措施等。 4、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理念,互相交流学习。 5、课堂互动: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答。 6、课堂练习:通过PPT、习题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7、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巩固复习。 8、布置家庭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常见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2、简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自己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践题,比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健康食谱,或分享一些实用的食品保存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教案标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和需求。 3. 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食品存储和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 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a) 什么是营养?为什么营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b) 什么是食品卫生?为什么食品卫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c) 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和需求。 a)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 b)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特殊人群对营养的需求差异。 3. 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的食品存储和处理方法。 a) 食品中的常见细菌和食物中毒的原因。 b) 食品的储存和处理原则,如冷藏、烹饪、消毒等。 c) 食品安全的标识和认证机构。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a) 如何选择均衡的饮食,避免偏食和营养不良。 b) 如何正确阅读食品标签,选择安全的食品。

c)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食品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标签阅读、食品存储和处理的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2. 多媒体资料:展示食品卫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 3. 食品标签样本:提供不同食品的标签样本,让学生实际操作和阅读。 评估方法: 1. 课堂测验: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验,检查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考察他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扩展: 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营养学家或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酒店管理专业课)

教案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 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时:34 学分:2 主讲: 第一章绪论(2课时)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概念 1、营养学: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的科学。 2、食品卫生学:从饮食的角度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一门科学。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进展 (一)营养学的进展 前营养学时期——我国三千年前就有食医; 现代西方营养学的奠基期——十八世纪中叶; 现代营养学的重要发展期——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为发现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鼎盛时期;

现代营养学的鼎盛期——二战后,进入了立足于实验科学技术的鼎盛时期; 二十一世纪分子营养学为又一研究热点; (二)食品卫生学的研究 前食品卫生学时期——我国早在周朝就有对食品卫生的经验性认识和管理; 现代食品卫生学的起源——十九世纪初奠定了食品卫生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次大战后,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三大食品污染物研究迅猛发展; (三)食品卫生领域的新问题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营养学基础 食物的营养价值 人体的营养需要量与膳食 各类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 营养素与烹饪 (二)食品卫生学基础 食品的污染问题 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四、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学习意义 1、对旅游行业及从业者来讲——餐饮 餐饮原料选择及菜肴风味形成; 烹调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保护; 原料选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食品生产环境、加工过程、存放、销售等环节的控制。 2、对个人及社会发展来讲 普及科学膳食,合理营养知识,防止“病从口入”,增进健康。 思考:对宾馆从业者来讲有何意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人类的营养需求和食品安全的学科,它涵盖了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方面。这一学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推广健康的饮食和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和人体营养之间的关系的科学领域。它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及这些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吸收、利用和代谢过程。营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饮食模式、营养需求、营养缺乏和过量导致的健康问题等。营养学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饮食指导,有助于人们合理搭配饮食,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身体健康。 食品卫生学则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问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微生物、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食品卫生学研究和制定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标准和措施,监测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品卫生学对于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涉及到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共同努力。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预防和控制一些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同时,营养

与食品卫生学也可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与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与营养和食品卫生相关的 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消费增加,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上升。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食品污染、添加剂超标、假冒伪劣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 研究和宣传工作。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公众的营养和食品卫生意识。同时,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和检验工作,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个人应该关注自身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注重均衡饮食,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 总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关注人 类的营养需求和食品安全问题,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共同为构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学时分配:1 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学厕主要研究内宨;食咂卫生学厕主要研究内宨。 基本概念: 1.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觃徂厕其改善掑斲癿科学。 2.营养:是指人体吸收、利用食物戒营养物质迆秳,也是人类通迆摄叏食物以满足机体生理雹要癿生物学迆秳。 3.营养糙: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癿生理功能呾满足劳劢厕工作癿雹要,必须殏日仍外界环境摄入必要癿物质,除空气呾水外,还要通迆各种食物组成癿膳食,获得人体雹要癿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癿正常生长収育,新陈代谢呾工作、劳劢癿雹要,此种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糙,是保证人体健康癿物质基础。 4.吅理营养:是指通迆吅理癿膳食呾科学癿烹调加工,能吐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癿热能呾各种营养糙,幵保持各营养糙之间癿数量平衡,以满足人体癿正常生理雹要,保持人体健康。 5.食咂卫生学:是研究食咂丨可能存在癿、威胁人体健康癿有宦因糙厕其预防掑斲,提高食咂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癿科学。 基本要求: 营养不食咂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不人体健康兰糘癿一门学科。本学科具 有征强癿科学性、社会性呾应用性,不国计民生癿兰糘密切,它在增迚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呾提高健康水平等斱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两门学科癿研究对象、内宨、理论体糘、工作呾研究斱法各丌相同,但厓由二这两门学科,都涉厕食物呾饮食,敀这两丧学科厓是密切联糘癿。 一、营养学营养学主要研究内宨包括人体对营养癿雹要,卲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癿营养价值、丌同人群癿营养、营养不疾病、社

区营养等。 营养学癿形成呾収展不国民经浌呾科学技术水平糛密相违。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糙问》丨卲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劣、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癿膳食模式,这是根据人们癿多年实践经验加以总结而形成癿古代朴糙癿营养学说。 现代营养学起源二上丐糤末叴,整丧19 丐糤到本丐糤刜时収现呾研究各种营养糙癿鼎盛时期。经迆漫长时间人们逐渐讣识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厕其以外癿营养糙,无机盐、维生糙、微量元糙癿生理作用。 近年来对基础营养癿研究厓有许多新癿迚展,例如膳食糡维癿生理作用厕其不疾病防治癿兰糘、多丌饱呾脂肪酸特别是n-3 糘列癿α-亖麻酸被讣为是人体必雹癿营养糙、膳食、营养是一亗重要慢性病癿重要病因戒预防呾治疗癿重要手殌、营养因糙不遗传基因癿相互作用以厕食物丨癿非营养糙生物活性对健康癿促迚作用戒对某亗慢性病癿保护作用等已成为现代营养学研究癿新领域。 今后一丧阶殌营养工作者面丫癿营养问题,一斱面是营养丌良呾营养缺乏癿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微量营养糙以厕钙癿缺乏也还普遍存在。另一斱面已经出现了由二营养丌平衡呾体力活劢丌足所致癿肥胖呾一亗主要慢性病癿上升,在城市呾富裕癿农杆尤其明显。这是我国现阶殌在营养工作丨面丫着癿双重挑戓。 事、食咂卫生学 食咂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宨包括食咂污柑厕其预防,包括污柑癿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测管理以厕预防掑斲;各类食咂癿主要卫生问题;食咂添加刼;食物丨殐厕其预防以厕食咂卫生监督管理等。 食咂卫生学也经历了较长癿历史収展迆秳。3000 年前我国周朝机设置了“冹人”与叶食咂况藏防腐。《唐徂》觃定了处理腐败食咂癿法徂冸则。在古医籍丨,对二鱼类引起癿组胺丨殐,就有征深刻而冸确地描述。这均体现出预防食物丨殐癿思想。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设计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设计 简介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 的诸多方面,如合理饮食、营养平衡、食品安全、疾病预防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设计一节生动、实用、有趣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食品营养基础 在本课程的开始,我们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什么是食品营养,以及食物中的各 种营养成分,例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图表、食物样品、视频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接着,我们可以介绍什么是合理膳食,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膳食搭配。在这一部分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了解到常见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及如何组合食物搭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第二部分:食品安全与卫生 在了解了食品营养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和卫生。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和病毒、细菌等,以及如何避免食品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我们也可以介绍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在这一部分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给出一些权威的食品安全措施。

第三部分:营养餐厅的参观 为让学生对膳食结构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前往营养餐厅参观, 了解营养餐厅饮食概念、菜品制作过程及配套设施等。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邀请营养师和餐饮公司的管理人员,向学生介绍菜品的“营养配比”、“地道口味”等概念。 第四部分:食品营养及健康问题的听力练习 在课堂中召集情景,在给学生听一段视频,让他们回答视频中出现的问题,例 如视频中提到了哪些食品?每种食品里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学生根据视频音频练习听力技巧和食品营养的学习。 第五部分:食品卫生安全及营养知识应用实战演练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探讨,例如在食堂就餐时, 该注意哪些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在节日或聚会等活动中,如何平衡饮食?如果购买食品时发现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演练环节,学生要求阐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方法,营养问题要求计算热量和营养成分,如此,才能从生动实用的课堂中获得并且巩固知识。 总结 以上是一节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设计方案,综合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 作的演练,加深学生们对食品营养和卫生的认识,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一、引言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话题。食品营养与卫生教育的目 的是匡助人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份和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如何保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匡助教师有效地传授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食物的营养成份,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 掌握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包括均衡饮食、多样化饮食和适量饮食。 3. 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食品储存和烹饪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食品选择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 1. 食物的营养成份 a.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主要来源于谷类、蔬菜和水果。 b. 脂肪:提供能量,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动物油和坚果。 c. 蛋白质: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主要来源于肉类、豆类和乳制品。 d. 维生素:维持身体正常功能,主要来源于水果、蔬菜和动物肝脏。 e. 矿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和奶制品。 2. 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 a. 均衡饮食:摄入适量的各类营养素,保持身体健康。

b. 多样化饮食: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 c. 适量饮食: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食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 3. 食品安全与卫生 a. 食品储存:保持食品的新鲜和安全,避免食物变质和细菌滋生。 b. 食品烹饪:正确加热和烹饪食物,确保杀灭细菌和病原体。 c. 食品清洁:保持食品和烹饪工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知识点。 2. 示范:展示正确的食品储存和烹饪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4. 观察:带领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或者超市,观察食品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卫生问题。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食物营养和卫生的兴趣。 2. 讲解食物的营养成份:介绍不同种类食物中的营养成份,并赋予具体示例。 3. 探讨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均衡饮食、多样化饮食和适量饮食的重要性。 4. 示范食品储存和烹饪方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食品储存和烹饪方法,并让学生亲自操作。 5.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以及如何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思政目标是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在“全面发展”的认知逻辑及其方法论的指导下践行健康中国的建设任务。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 食品营养与卫生:青少年及大学生一周食谱设计。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1.课前:课程思政引入 课前准备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以学生为中心”思想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实践活动中,以文化育人,以实践育人。 2.课中:课程思政贯穿授课过程 在课程导入阶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在原理剖析阶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服务意识,引出并阐明青少年及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相应的营养需要。在基础配餐阶段,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具备实践思维的重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在配餐评价阶段,启发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归纳问题,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学生学习成长。在配餐优化阶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在知识与行动之间的价值认同。在考核评价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健康观。 3.课后:课程思政深化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走出课堂,深入大学生群体之中,

帮助学生实现拓展和提高。 四、课程思政元素 实效性、全面发展、健康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引入 在课前准备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调研记录自己一周的饮食情况。将“以学生为中心”思想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实践活动中,以文化育人,以实践育人。 六、教学展开 在课程导入阶段,通过展示课前学生社团的调研结果,得出一个结论: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在青少年及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同时提出一个疑惑:饮食对青少年及大学生有影响,但到底是怎么影响的呢?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一)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首先必须理解“饮食是如何对青少年及大学生产生影的?”从此问题出发,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服务意识,引出并阐明青少年及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相应的营养需要。该原理涉及体内的代谢过程,学生无法直接观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我们借助营养监测软件来模拟医院、社区营养科生理检测,形成生理检测数值的动态变化趋势。从而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方便学生记忆,化解教学难点,引出合理膳食对青少年及大学生至关重要。 (二)合理膳食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为青少年及大学生提供合理膳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1. 背景介绍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重要的学科。营养学研究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则关注食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这两个学科在保障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营养学 2.1 营养物质分类 营养物质主要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两大类。 宏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脂肪则是能量储存和维持体温的重要物质,而蛋白质则是构成身体组织和参与新陈代谢的基础。 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主要包括钙、铁、锌等。 2.2 营养与健康 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如婴幼儿需要较高的蛋白质和钙,孕妇需要足够的叶酸和铁质。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或过剩,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坏血病,缺乏钙可引发骨质疏松症,而高盐饮食则可能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2.3 营养评估与推荐 营养评估是评价个体或群体营养状态的方法。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血液生化指标、膳食调查等。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方案。 各国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制定了相应的膳食指南和推荐摄入量。中国的《膳食指南》提倡均衡饮食,合理搭配五大类食物,控制盐、糖和油的摄入量。

3. 食品卫生学 3.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3.2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或保持食品质量而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增味剂、色素等。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和范围。 3.3 食品安全监管 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各国都设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这些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和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4. 结语 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营养学研究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关注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和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

《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 《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常识 2、知道均衡膳食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减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注意均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主要联系本章第一节内容和第二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完本章内容后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的身体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阐明养成良好的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启发学生建立“健康”概念。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1课时。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建议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一些供讨论的题目和资料。如:录像、数据资料等。特别是现代社会,有许多学生减肥,或暴饮暴食,这些做法对不对?应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做出评判。另外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是集体在学校用餐,食物的卫生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们是不是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也可以通过对食物中毒事件的举例及分析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均衡膳食的含义(健康饮食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 从上节课布置的思考入手,提出"健康饮食"理念,引出本节课题--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首先结合录像--均衡膳食,由学生观看后自己总结出均衡膳食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学生中存在的不科学饮食的现象,讨论解决措施。 根据自己对"均衡膳食"的理解,分析一顿学校的"营养配餐"(或请几位同学列举自己的早餐)是否符合均衡膳食的标准,继而分组讨论设计一份"中学生一日健康食谱",展示,互评。 分组讨论:除了注意营养均衡以外,在饮食习惯和卫生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平时同学们有哪些做的不合理的地方?家庭日常加工食品是否有卫生隐患?应该如何改进? 课后选择讨论或分角色扮演: 1、学校要求学生吃营养配餐的措施是否合理?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如果让你给学生配餐公司写建议信,你打算写点什么? 3、经常去吃卖当劳等快餐好不好? 4、每一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都有人因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而生病甚至死亡,面临这种"危机",假如你是(学生、食品小商贩、食品店经理、记者、医生、卫生检疫人员、市长……),你打算怎么办? 板书设计: 第四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一、营养卫生--均衡膳食 二、饮食卫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保护牙齿 4、预防食物中毒

营养与食品卫生第七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A》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15 课程名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A 英文名称: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开课学期: 9 学时/学分:80/5(其中实验学时:32 )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专业:预防医学专业 选用教材:吴坤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书:黄承钰主编. 医学营养学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闻芝梅,陈君石主译.现代营养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Jim Mann , Stewart Truswell . Essentials of Human Nutri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执笔人:谢林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于指导各类人群的合理营养与膳食,检验监督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氮平衡及必需氨基酸概念,掌握食品蛋白质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了解脂类的分类与营养学意义,掌握必需脂肪酸概念及其生理功能,了解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学意义,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4.掌握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 5.了解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掌握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以及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代谢特点,缺乏症及其食物来源。 6.了解维生素的分类及特点,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症。营养水平鉴定及其食物来源。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 1. 了解植物化学物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 3. 了解含硫化合物生物学作用。 4. 了解皂甙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教案 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 系(院、部)生命科学系 教研室(实验 室) 发酵工程教研室 授课班级2010生物工程、2012生物科学主讲教师李世刚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姜忠丽主编《食品营养与安全卫生学》第一版 菏泽学院教务处制二○一年月

教案(首页)

第一节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一、蛋白质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类 二一、蛋白质的分类 1、按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的含量来分 (1)完全蛋白:蛋白质组成,必须氨基酸。如:酪蛋白、卵蛋白。如:肉、鱼、蛋、乳等。 (2)不完全蛋白:一种或几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白明胶。如:玉米、豌豆、肉皮等。 (3)半完全蛋白:氨基酸组成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含量、比例不平衡。如:米、面、土豆等 2、按人类食物来源: (1)动物性蛋白:纤维蛋白类和球蛋白类。 (2)植物性蛋白:谷蛋白类和醇溶蛋白类。 二、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内蛋白质占体重的16~19%,约为干重的45%,参与构成人体的任何器官。催化作用;调节生理功能;氧的运输;肌肉收缩;支架作用;免疫作用;遗传调控 2、按人类食物来源: (1)动物性蛋白:纤维蛋白类和球蛋白类。 (2)植物性蛋白:谷蛋白类和醇溶蛋白类。 二、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机体和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内蛋白质占体重的16~19%,约为 干重的45%,参与构成人体的任何器官。催化作用;调节生理功能;氧的运输;肌肉收缩;支架作用;免疫作用;遗传调控 三、氮平衡 1、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摄入食物所含的 全部氮与机体排出的氮相等。 是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特别说明:必要的氮损失(ONL):在膳食中完全不含有蛋白质时,60公斤成年男子,排出3.2g氮,相当于20g蛋白质,称为必要的氮损失。 四、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六、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不同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关系不同,其营养价值不一,若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用,使它们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互相补偿,从而接近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模式,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七、膳食蛋白质来源及供给量 1、膳食蛋白质来源 较好的蛋白质来源有:鲜奶;奶粉、蛋类;鱼类;肉类;干豆类; 硬果类。昆虫中蛋白质的含量多在50%以上,蝗虫%,蝉72%,蟋蟀65%,蚕52%,胡蜂81%。 所(ISI)1997年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及引用论文检索,全世界自然科 5.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6.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7.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genome and post-genomic analysi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988年底发表的一份题为《什麽是当今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What is popular in research today”)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研究最热门的三种疾病:症(cancer)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爱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 AIDS, hepatitis) 五大研究方向: 细胞周期调控(cell cycle control);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DNA的损伤与修复(DNA damage and repair)

(完整word)《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 1。1 蛋白质与氨基酸 学习重点: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来源。 授课内容: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二) 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1、催化能力(酶);2、调节能力(激素);3、转运功能(血红蛋白);4、动力功能(肌蛋白);5、防御功能(免疫球蛋白)。 (三) 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10~12%。 三.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一)氨基酸和肽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在一起,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次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就构成了无数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时的次级结构称肽,含1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称多肽,含3个或2个氨基酸分别称3肽和2肽。 (二)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根据来源分别称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成人体内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儿童为9种,即上述8种加上组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

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三)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 人体蛋白质以及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在营养学上常用氨基酸模式来反应这种差异。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反之,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种类多时,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 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小肠.由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在小肠中被分解为氨基酸和部分2肽和3肽,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代谢.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为必要的氮损失。理论上只要从膳食中获得相当于必要的氮损失的量,即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维持机体的氮平衡。 氮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其关系式:B=I—(U+F+S) B:氮平衡;I:摄入氮;U:尿蛋;F:粪蛋;S:皮肤等氮损失。 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如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如:婴儿、儿童、孕妇、乳母、恢复期的病人;而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如: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 五、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