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导语: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生活常识分享。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从福建向东航行琉球国,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台湾海峡的季风有其固定的风向,冬春刮东北风,夏秋刮西南风,所以,在台湾海峡一带,最有利的是南北向航行。

若要作东西航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内,船只的航向都与风向呈90度角,航行如此危险。

唐宋时期大陆已经与琉球国开始了交往,但这主要是商业往来。

明初,应琉球国王的要求,明王朝派出使者,航行数千海里去封赠琉球国王。

到明成祖时,由于南海海盗陈祖义猖獗,胡商已经不敢再来中国贸易了,于是朝廷又决定向南打通去西洋的海上通道。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

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朝廷为太监郑和下西洋开始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渡重洋。

他曾多次宣称在海上屡得天妃神显灵应,默伽佑相。

于是明成祖朱棣命令在湄洲、长乐、太仓、南京以及京都建天妃(元朝忽必烈已经册封林默--妈祖为天妃)庙宇。

朱棣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功德。

其实,郑和也并非妄造天妃显灵的神话。

有关郑和在海上的冒险经历,明代就有罗懋登的着名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多种版本面世,书中虽然情节离奇古怪,但却说明了明代那时的海上贸易的艰险。

一日,观世音菩萨亲自召如来龙女,并对她说:龙女呀!你还记得有一年我们路过湄洲湾时,有一个妖怪正在吃那些渔民,当时,我并没有去救他们,因为那是天机,事隔多年了,也该解秘了!龙女一听,以为菩萨又要派她下凡,本想说,却被菩萨制止了。

龙女啊!那些渔民前世本是无恶不作的海盗,所以应该受到那种报应,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龙女静静地听着。

当然,那妖怪也应该得到惩罚!所以,你下凡去杀了那鳄鱼精!听到这里龙女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杀了那妖怪,却得罪了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她再看看胸前这柄小金剑--这不过是女娲娲娘娘假赵公明的手,送她的一份礼物,可这赵公明还是多年前在这普陀山见过一面,直到如今连他的影子都见不到,更使她奇怪的是,赵公明本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罗神仙,就连那上界的第一公主都得在他面前服服帖帖的,唯唯若若的,为什么一到凡间就变成了一个懦夫,软弱得还不如一个女子?但是,那妖怪又从地狱里逃了出来,第一个遭到危害的就是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导语:没有永远的春天,却有永远的春意;没有永远的缠绵,却有永远的思念;没有永远的成功,却有永远的追求;没有永远的年青,却有永远的青春!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郑和下西洋中的小故事郑和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这一段话,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第一个。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

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

“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什么意思?说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这个理想很好啊,这是朱棣的一个想法,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

也就是他的天下观,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

我把它改称“天朝礼制体系”,向全天下宣传自己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这个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就是全天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不能够凌弱,不能够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这么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朱棣的最终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中国的儒家天下观,宣传的是:天子受天命统治中国,覆载之内不论近远,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

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明朝的永乐年间。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永乐年间。

当时,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决定派遣一支船队前往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访问。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被任命为船队的指挥官。

郑和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包括了数百艘船和数千名官兵。

他们从南京出发,经过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进入到了印度洋。

在印度洋沿岸,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现今的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和他的官兵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的恶劣天气和海浪,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但是,郑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也与当地的国王和居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们互赠礼物,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也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文化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这个故事还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说故事。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和文化成就,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历程以其规模、影响和成就而著称。

然而,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这段传奇的暂时落幕。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终结,并分析其对中国海洋事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在中国南宋朝廷中,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曾率领一支海军前往西洋,开拓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令当时的中国朝廷和世人骇然。

郑和在南宋朝廷所到之处,常常被赋予受人敬仰和尊重的神圣地位,世间的海盗们,也都严格的遵守他的规则。

当郑和率领大船号,来到西洋后,他便开始了一段精彩的探索之旅。

他先后来到了葡萄牙、西班牙和非洲大陆,再继续驶向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他被洋人所钦佩,他对洋人开拓西洋带来的新观念,作出了认真的考察与研究,并将他们引入中国,令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郑和带来的新观念,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反对和争议,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郑和的探索与发现,改变了南宋朝廷的思维模式,也改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

此外,郑和发现的贸易航线,也使中国诸多商品可以被他带到西洋,这不仅为推动中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西洋国家带去了许多中国文化。

他不仅为洋人开拓了许多新的市场,也使用自己的智慧,将西洋的金融投资业务和银行操作,引入中国,使中国的贸易和金融业务,得以繁荣发展。

郑和的航海家的壮举,使得中国的文明得以改变,他的行为为中国发展和实现更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为当时的西洋开拓了新的市场,令中西文明融合发展,有着宝贵的意义。

郑和沿着西洋延伸的探索之旅,把中国文明向着远方展开,也把
现代文明向中国人民引入,这份贡献令他名垂千古,令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郑和,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航海家,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所了解。

他以船队下西洋闻名于世,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篇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郑和下西洋的简短历史故事。

郑和是明朝宦官,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海员,这也为他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基础。

郑和年轻时,曾经随父亲在南海一带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后来,他被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选为宦官,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航行是在1405年,当时他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次航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也增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在随后的几次航行中,郑和带领船队访问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

他们在这些地方交流、贸易,并且也向当地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是商业使命,更重要的是交流和友好使命。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活动之一。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装备精良,并且他们还携带了大量的货物和礼品。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财富和实力,也传递了明朝对外交往的愿望。

郑和航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和拓展明朝的国际关系。

他在航行过程中,与当地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签订了一系列的友好条约。

这为明朝的外交政策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郑和的航行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他的最后一次航行中,船队遭遇了暴风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另外,一些人也对他的航行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人力的行为。

因此,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郑和的航行活动在当时对中国影响深远。

他的航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财富和技术,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知识。

郑和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受人尊敬和仰慕的人物。

他的航行活动不仅仅是一段简短的历史故事,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通过郑和的航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古代就具备了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航海能力。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号称“七下西洋”,是中国最著名的海上探险家,是中国古代首位出海探索世界的航海家。

他自宣称的“七下西洋”,指的是他曾率领大船前往番禺、马尼拉海峡、印度洋、索马里及西亚等地,开拓了中国人的海上航行。

郑和的故事始于15世纪的朝鲜。

当时朝鲜王朝有一艘外交大船,由张嘉谟(Zhang Jiaomo)担任舵手。

张嘉谟是韩国第二大商人,当时朝鲜王朝曾派他出海,带领贸易船只抵达中国,目的是建立商业交流。

张嘉谟被安排到宣德皇帝的朝廷,被皇帝派遣出海航行探索新大陆。

宣德皇帝领导大批官吏、士兵和民众,搭乘郑和的船只,准备前往海外探索,他们在1405年7月11日从宁波出发,到中国南方各地,将货物卖给当地商人。

三年后,郑和率领的大船又航行进入西洋,并到访了马尼拉海峡、索马里海域,穿越印度洋,到达多个国家。

这趟探索之旅,郑和及其随行的官员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励。

郑和还开展了两艘号称“七下西洋”的船只,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海上探险任务,郑和和他的船员们被派往全球各地,他们探索了日本、朝鲜、摩洛哥、非洲、印度、新加坡等国家,把中国文明引入了这些国家,促进了贸易往来,也拓宽了中国的海外活动。

郑和生前曾出发过许多次探索旅行,最终,他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历史使命,为中国航海史添写了一个传奇篇章。

郑和死后,被称为
“海上传奇”。

他的故事被赋予神话般的色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海洋探险的象征。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期间,在永乐帝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航海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间发生的最具标志性事件当属郑和七下西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为了能够成功的完成每次航程,明朝政府可谓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建造了数万辆船只,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培养了一大批航海能手以及翻译专家。

郑和每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基本是一致的,大多是从江苏的刘家港拔锚起航。

每一次行程中,郑和都依照惯例展开外交,每到一处,郑和首先会对当地的国主宣读来自明朝皇帝朱棣的诏书,紧接着便是对国王以及皇室贵族们的例行赏赐,赏赐物非常丰盛,有金银、玉帛以及纱罗等珍贵物,大多数国王也都会投桃报李,将本国的土特产作为回礼交给郑和带回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所到达的国家不下三十多个,包括爪哇、天方、阿丹、真腊、苏禄等地,其中郑和下西洋最远的行程是到达了非洲东岸的红海地区。

公元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行程的过程中病逝于航船之上,中国的航海探索也就此结束。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一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急于展示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内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贸易。

二是当时中国江南地区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郑和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拥有很强的抗强风能力,同时郑和的船队上各类船只齐全,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等,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完备的船队。

随船的除了官员外,其余都是从东南沿海招募的渔民水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人才储备非常充足。

另外中国在宋代发明的火药,此时已经全部配备在郑和的船队里,使得船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是郑和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一支船队的统帅,郑和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内讧这样的事情,郑和总是能团结手下的船员,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二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三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五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
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六下西洋。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是为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