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要点分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件北师大版

2.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 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近代化”“雇佣劳动方 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
一、明清经济发展 1.时期:从_明__中__期__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代表: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的“_康__乾__盛__世__”局面。 3.表现: (1)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原因: (1)内因。 ①对外_紧__闭__国__门__,对内坚持“_重__农__主__义__”政策。 ②打击工商业,鄙薄_科__学__技__术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③热衷于_大__兴__文__字__狱__,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2)外因:英国推行罪恶的_鸦__片__贸__易__。 2.结果:清帝国无力抵抗_殖__民__主__义__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 _西__方__列__强__宰割的“奇异的悲歌”。
(5)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前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唐朝在 国际上的声誉;后者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中国逐渐 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国。 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的时间、代表、表现。 (2)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表现、特征。 (3)近代危机出现的原因、结果。 (4)知道“康熙皇帝”“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清《盛世滋生图》(局部)”“清代民间市井生活画”“闭关 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等图片。
1.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史称“康乾盛世”。 3.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近代化因素萌发。 4.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无力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血与火 的劫掠,成为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基班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务;学生对于清王朝前期历史较为清楚,特别是对康熙、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印象较深,但对于清王朝未期的历史却比较模糊。
3.教学内容分析:主要讲述明清之际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现。
既讲述了这一时期作为农耕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指出了在世界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社会时期社会所萌发的工业文明的因素。
但由于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工业文明的到来持不同的挑战态度,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难以抗衡于工业文明大国,难免沦落于西方国家殖民体系之中。
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5.教学难点分析: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
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生答:略。
师:不错。
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
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
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 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经济繁盛与清前期盛世辉煌课后辅导练习三十六第1题【单选题】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经济现象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是( )A、一些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B、各地出现较大的工商业城市C、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D、一些手工业行业技术分工很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不正确的是( )A、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B、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防御西方殖民势力D、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A、玉米B、甘薯C、葡萄D、花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商业繁荣,出现了市、坊分开的局面B、宋朝时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D、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杜绝一切对外贸易【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实行闭关政策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D、实行文字狱【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清政府实行______政策,导致了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1978年,______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剖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剖析(★)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复习教案北师大版剖析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1.(1)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史实;(2)了解并掌握科举制的影响。
2.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史实,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大体了解清军入关与农民军的失败的基本情况。
4.(1)掌握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掌握清朝加强文化专制的措施,并理解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5.列举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晚明的社会危机,明末农民起义,满族的兴起与清兵入关。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及文化专制;了解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末农民起义,满族的兴起与清兵入关。
文化专制的影响。
认识到西藏、新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清朝疆域的特点。
三、教学法指导采用系统知识归纳法,通过表格整理,知识点总结进行系统复习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鉴于元朝和历史上其他王朝兴旺的教训,朱元璋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强化皇权?锦衣卫、八股取士又是怎么一回事?明朝的中国在与海外世界的联系中,既有积极的外交活动,又有倭寇侵扰之患。
明朝是如何开展海上活动的?又是怎么抵御倭寇的?晚明的社会危机,明王朝在这样的困境中,又有怎样的命运呢?清朝统治者除了实行文化专制外,还擦去了什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皇权呢?清朝加强了中央对西藏、新疆的管辖和统治,巩固了对西北边境的控制,还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南边境的防卫。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教案示例教学目的、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前复习:、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首航带了多少人去?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
这说明朝是否强盛?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
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
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前导入: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的学习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进入新:一、明清经济发展、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2、康乾盛世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商业:形成商帮、农村变成市镇和市镇的发展。
解释商帮,是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商人为了对付市场竞争而组成的商人组织。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中国就有六个。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点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点练习第1题【单选题】乾隆以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于是采取的措施最符合史实的是( )A、文字狱B、八股取士C、闭关锁国D、微服私访【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这一古代建筑是( )A、赵州桥B、大运河C、故宫D、长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明朝中期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在这次抗倭斗争中所涌现出来著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文天祥C、岳飞D、林则徐【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明代中期,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B、《封神榜》C、《石头记》D、《三隧平妖传》【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明末民通“朝求升,符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中的“闯王”是指( )A、陈胜B、张献忠C、黄巢D、李自成【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隋唐的科举制B、明朝的八股取士C、明朝的厂卫制度D、清朝的“文字狱”【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举行的“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上,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课件北师大版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代时,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_武__士__、商人和海 盗。 2.背景: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 3.过程:1561年,戚家军在_台__州__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境内的 倭寇。之后又到福建、广东抗倭。 4.结果:到1565年,_东__南__沿__海__的倭寇基本肃清。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过程、结果。 (2)雅克萨反击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 (3)知道“戚继光”“郑成功”“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等图 片。 2.重、难点: (1)重点: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2)难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探究主题 雅克萨反击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40年左右,沙俄趁清军入关时,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 还占领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并在当地大开杀戒,罪恶严重。 材料二
【探究思考】(1)针对材料一这种情况,清朝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由哪位皇帝指挥?取得了什么战绩? 【参考答案】进行两次雅克萨之战。康熙帝。重创俄军。 (2)请在材料二的地图中填写出A、B两地名称。在B地签订了什 么条约?该条约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A:雅克萨;B:尼布楚。《尼布楚条约》。《尼 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 往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探究思考】(1)结合材料一指出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 地也”? 【参考答案】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名官兵, 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 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3)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郑成功? 【参考答案】郑成功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 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他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中华 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又 是团结各民族、发展生产、开发台湾的先驱。 (4)材料三中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归顺清朝,清朝又是如何 管理台湾的? 【参考答案】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危机案例说明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这一目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旨在让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本课重点,认识中国农耕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从而突破难点,了解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
教学过程1. 从清中期的社会危机到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教师讲述:清朝前期,中国在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时,社会危机四伏。
然而,这时的中国面临更大的民族危机,那就是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2.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7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教师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认为大帝国“被打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清朝被打垮的原因就是中国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梦想中。
教师讲述:在中国固步不前的时候,西方国家在迅速发展。
(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教师出示制作的时间数轴,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发展。
教师讲述:1684—1799年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了顶峰,经济全面繁荣,清朝国力达到其鼎盛。
这段时期,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其时间跨度至少有10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时段:1368——1840年(472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二、特点
为什么以“繁盛”与“危机”来概括?
以往,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
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往往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本次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
从“繁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总体特点,实际上也是想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同时,又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所以达到了“繁盛”时期。
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潜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
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
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相比较时,面临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机制,更显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三、教学重点。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它们分别是:“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的是这一时期朝代的更替,第二目、第三目分别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强化的情况。
其中以皇权高度膨胀为重点。
明清帝国的更替这一子目在教材中以小字内容出现,作为过渡,它突出了教材的特点:以中华文明史为主线,不过多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于明朝专制主义问题。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本课有三个子目:“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倭寇”是由日本武士、商人、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的。
因此,性质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明朝中后期,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倭。
未说是民族英雄。
倭患既包括海寇商人反抗明朝政府的海禁,又包含日本的倭患。
但王直等海寇骚扰具有典型海盗的特性,对于他们的活动不宜估计过高。
认为倭寇大多数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是以海上私商贸易集团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人民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是中国的内部斗争,若他们能成功,可能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郑成功的不同看法。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第二子目是“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第三子目是“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这三个子目都是本课的重点。
三个子目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说明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刚柔并济。
“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这一子目的设置,突出了教材的新意,紧扣新课标,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于对清朝民族政策的不同评价问题。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课两个子目:“明清皇宫”“雄伟的长城”,两个子目都是重点,并通过它们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关于明清皇宫,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故宫的门票、简介,课堂中安排学生对故宫中的重要建筑进
行介绍并播放有关资料片。
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更能体会大一统国家的雄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关于长城作用的新提法。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课程标准: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本课包括“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明清小说”三个子目,课程标准它们只做最基本的要求,即识记层次要求。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繁荣,以及对进行中外科技发展情况的比较。
每课一得介绍了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本课的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涉及,尤其是“闭关政策”,属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应用层次要求。
关于郑和下西洋:
(1)对于下西洋的背景、过程、规模,没有什么变化。
(2)对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也基本上与通常提法一致。
(3)对于它的目的与前提法有所不同:“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并说“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
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所以,新教材在肯定它的影响同时,特别指出了它的弊病。
对于闭关政策,教材介绍了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表现,以及闭关政策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利用“材料阅读”,同隋唐时期进行对比。
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关于课文“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的几点说明:
(1)自汉朝至明初,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化发展前列,在对外关系上也一直处于开放的心态。
(2)实际上自明末以来就出现这一倾向,清初更一反常态,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3)官方文书上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言辞,而其实际做法就是处处与世隔绝,主观上中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4)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不需要外国商品。
②封建统治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团关自守。
③担心反清力量北上。
④外来殖民者武装讹诈,海盗,威胁清统治。
⑤害怕内外勾结,共谋反清生事。
(5)主要表现在: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
(6)后果与影响:书中肯定它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尤其指出它的严重后果: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
“每课一得”介绍了历史上华侨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没有直接对应,但在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说明是如此概括明清时期特点的:“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子目,“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第一个子目叙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水平超越前代,形成我国封建经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第二个子目讲述了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向近代文明,也就是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
“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把西方主要国家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化和康乾盛世中国统治者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加强专制统治做了对比。
什么是危机?危机就是危险,就是潜在的矛盾爆发的危险因素或导致社会落后的危险因素。
从广义上说,任何时代都有危机。
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危机是说社会各方面潜在这样的危险,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
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看不出来的,而一旦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后,就立刻表现为社会问题。
因此,所谓“社会危机”其实是在中西对比的意义上说的,因为这个时候中国这个传统的封建的、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了,中国仍在自己的轨道上安步行进,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现,就是社会落后的危机。
本课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出现了一系列对于七年级学生较难理解概念,如近代化、人身依附关系、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股份制等。
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设计思路:本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总结,在教材中又补充了大量有关世界文明古国的图片,这就要求从古今中外时空的结合上,来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目的是把古代史的学习和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