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海西宁中考二模 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宁市2024年初中学考九年级调研测试(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同时填写在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共18分)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8分)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hài()浪,锤炼出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
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贞不屈的气节,quán()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如雷贯耳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炽热情怀书写时代华章。
(1)给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2分)铁骨铮铮()挑衅()(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惊涛hài()浪 quán()释(3)指出文段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A.前仆后继B.可歌可泣C.坚贞不屈D.如雷贯耳(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2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炽热情怀书写时代华章。
2.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鲁迅,我国文学家,代表作有《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
《故乡》选自《野草》。
B.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一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典型形象,“变色龙”也由此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1.单选题第1题.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人们便能更多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B: 二十四节气,穿过三千多年的时光,仍能让今世的我们感到幸运和幸福。
C: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D: 空铁列车是悬挂在空中轨道上运行的一种轨道车辆,是一种轻型、中速、中低运量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答案】C【解答】C项,数量词使用不当。
减少不能用倍数,一倍改为一半。
2.文言文阅读第2题.四【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嵫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2)不见曦月: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2)辨析多义词。
绝:A.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B.绝峭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怎样的作用?(5)【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怎样的作用?【答案】'(1)①同缺,空隙、缺口', '②日光,这里指太阳', '③考虑,想到', '④共同,一起(2)①断', '②极,特别'(3)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1.单选题第1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即将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不符合技术规范的电动车,将不得生产、销售和进口,超标车退市进入倒计时。
B: 随着庐山风景区迎来首场大雪,使得许多游客纷纷上山观赏美景,以致有驴友在观景时差点遇险。
C: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D: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答案】A【解答】2.文言文阅读第2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
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
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
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
②豕(shǐ):猪。
③淖(nào):烂泥。
④服田:驾牲口耕田。
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商於子不说说:_______________②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__③尔辈以此究物理究:_______________④尔辈以此究物理物理:_______________(2)下列选项中与乃除旧弊中的乃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是()A: 蒙乃始就学B: 乃不知有汉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 乃石性坚重(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②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城区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青海省西宁市城区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二)(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
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
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
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
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
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
樾,树荫。
②解箨(tuò):脱壳。
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澈:(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___ 北: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如鸣珮环,心乐之港之上芳树丛生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安陵君其许寡人D. 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4.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甲】文第④段为何要描写清冷幽寂的环境?15. 【甲】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乙】文中“池如镜,如奁初启然"写出了池水______的特点。
青海省西宁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日本右翼分子数次登上钓鱼岛的行为让每一个中国人的胸中义愤填膺。
B . 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C . 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做实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D . 徐悲鸿画展在北京美术馆开幕了,艺术爱好者们趋之若骛。
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能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 .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荣获“国家文明城市”称号。
C . 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二是探究的问题的方法不对。
D .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2017·眉山)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1)海日生残夜,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2)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3)________,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4)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5)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
(只写三句中的前两句)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4. (4分)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________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7九上·盐城月考) 实验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9月24日上午,作为全省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和全市头号为民办实事工程,盐城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全线开工建设。
青海省海西2025年初三语文试题二模冲刺试题(七)含解析

青海省海西2025年初三语文试题二模冲刺试题(七)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C.良好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D.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心无旁骛....,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2.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加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西班牙人队中的中国球员武磊在西甲取得进球后迅速成为热搜头条。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西班牙人成为头条”。
C.鸟、三、集、精解说:这四个字的造字法各不相同。
D.印巴战争意气风发不忘初心继续拼搏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曾经反复诵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细细地品味过这段文字特有的生命节律和韵致,时而____________,时而疏可走马,时而____________,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峭拔如壁立万仞,时而和缓如____________,读起来既起伏有致,又一气呵成。
《谈生命》的文字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神韵。
A.响遏行云密不透风平湖秋月B.响遏行云平湖秋月密不透风C.平湖秋月密不透风响遏行云D.密不透风响遏行云平湖秋月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普通岗位上的英雄之举诠释了一个真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中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尊为“武圣”的是关羽。
B.《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富有激情和反抗精神,有着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C.《老人与海》中的小男孩儿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和自尊自强的精神。
D.《草房子》中细马经历家境败落,在被迫辍学后,随父亲远走放鸭。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 《草房子》中是杜小康随父亲远走放鸭,而非细马;故选D。
2.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①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②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③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④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⑤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A.⑤①④②③B.⑤②④③①C.⑤④①②③D.⑤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
⑤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②中的“起源”“最初”;④中“汉魏以后”“屈原、伍子胥”;③“缅怀先贤、忠君爱国”;①句是总结。
据此,正确的顺序是:⑤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B。
二、名句名篇默写3.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③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时代向前发展,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的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蕴含同样哲理有《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青海西宁中考专题语文中考模拟1.单选题第1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冬季取暖,切忌不要在电暖气上覆盖易燃物品。
B: 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县顺利通过省里扶贫工作验收。
C: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D: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更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答案】【解答】2.文言文阅读第2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
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惧色。
【注】①承间:趁机。
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
③湛然:安详沉静地。
(1)解释画线字词。
①纵百姓观之()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目似瞑,意暇甚()④其人舍然大喜()(2)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3)翻译句子。
①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4)结合选文内容,概括王戎的特点。
【答案】'(1)①看', '②以……为快乐', '③这里指神情、态度。
', '④同释,解除、消除'(2)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3)①王戎安详沉静地一动不动,脸上完全没有恐惧的样子(神色)。
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③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4)老虎攀着栏杆吼叫时,其余的人都很害怕,只有王戎脸色平静,一动不动,表现了王戎的镇定自若。
【解答】(1)①句意为:百姓可以随便观看。
观:看。
②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乐:以……为快乐。
③句意为:(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④句意为: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画线句句意为:王戎才七岁,也来观看,老虎趁机攀着栏杆吼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青海西宁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8分)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6分)时间记录坚实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
转眼间,三年的如歌岁月转瞬即逝,离别的伤感油然而shēnɡ()。
面对老师、父母的处心积虑,同学们有的夯实基础、弥补不足,有的深钻细研,向老师不耻下问……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风华正茂,正直奋斗之时,是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最佳时期。
面对困难我们要忍俊不禁,笑对生活,不负青春dǐ()砺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油然而shēnɡ()dǐ()砺前行(2)给加点字注音。
(2分)镌刻()亘古()(3)下列词语在文段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转瞬即逝B.处心积虑C.不耻下问D.忍俊不禁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近的全民健康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大约为33.9%左右。
B.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C.为了避免不再出现作业随意化现象,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3、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孔乙己》是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它的写作要求准确、及时、简明。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这个句子中,“凝聚人心”是动宾短语,“强大力量”是偏正短语。
4、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8分)(1)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其五)》)(4),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5)“问”有询问、探究之意,文人常以“问”的形式抒情言志。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表达自己对见利忘义行为的批判;《木兰诗》中,作者巧借“双兔傍地走,?”表达自己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欣赏;遭遇兵败,文天祥慷慨陈词“?”《过零丁洋》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九年级(1)班拟开展“认识中国传统色彩”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中国传统色彩如今依然流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春晚舞台上,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将中国传统色彩———梅红、沧浪、缃叶、远山黛等43种颜色,被唱成歌、舞成画,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中国传统色彩的走红带来诸多启示意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妨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同时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中最早提到“五色”一词。
但具体列出五色为哪五种颜色的最早记载则在《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是在五行观念流行之后,以五行匹配五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色彩是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它给予了中国人充足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大自然的颜色何其多,为了留住这份美好,我们的祖先便学会了从自然中提取颜色,将他们运用在瓷器、服饰、绘画、建筑、漆器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色彩。
中国色彩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中国色,又不止于色。
中国色彩包含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视觉,纯而不艳,灰而不脏;其配色,讲究和谐之美,诗意而曼妙。
颜色的背后蕴藏着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5、小文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不小心将【材料一】的标题删除了,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6、小文通过整理资料,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特点,但他不明白为什么把“梅红、沧浪、缃叶”等色彩被命名为中国传统色彩,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帮他解惑。
(2分)7、小文想写一副对联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感受,上联已拟成,但下联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的知识帮他组合下联。
(2分)四时绽放传万代千秋踏向锦绣上联:回望峥嵘,五色缤纷汇千娇百媚下联:8、小文代表班委拟写了一则邀请函,想邀请李老师参加此次语文实践活动,邀请函格式和内容有两处错误,请您按要求修改。
(2分)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色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班将于5月16日下午三点开展“认识中国传统色彩”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望您准时参加!此致敬礼九(1)班班委2023年5月15日(1)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修改。
(1分)(2)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1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一)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这首词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词。
(2分)10、请简要分析“鬓微霜,又何妨!”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③,所恶勿施尔也④。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⑤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道:方法。
③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起来。
与(yǔ),为、替。
④尔也:而已。
⑤圹(kuànɡ):原野。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桀、纣之失天下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不义而富且贵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皆以美于徐公D.故君子有不战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甲】文画线句子的论述效果。
(2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5、【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
(2分)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11分)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6、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3分)18、“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9、作者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3分)(二)阅读顾坚的《楝树花开》,回答问题。
(13分)楝树花开顾坚①去冬今春,为妻子治病,羁旅京畿。
欲回扬州已临立夏。
“人间四月芳菲尽”,妻子为返家后难见花树感到沮丧。
②我们爱散步,更爱散步时有花树可以欣赏。
从暮冬开始,嫩黄色的迎春花就零零星星在荆棘间探出来,像害羞的小孩的脸。
跟着便是春梅,红红白白,如云如盖。
再接着是玉兰系列次第开放,期间桃花、梨花、樱花、海棠纷纷登场,山茶、丁香、紫荆、紫藤各领风骚;榆钱如翠,槐花赛雪,泡桐悬起串串铃铛……扬城的整个春天,嘉树好花看不足,让人沉湎流连,心醉神迷,精神焕发。
③我安慰妻子,还有一种花树在等着我们呢,你肯定喜欢。
④“什么树?”妻子竟想不起来了。
⑤我笑而不答。
⑥回到扬城第四天,我便扶着病后羸弱的妻子恢复了户外散步。
西面的古运河畔是扬城最繁茂的绿花带,杂树生花,鸟语啁啾,空气清新,最是休闲散步佳处。
从解放桥向北,经过普哈丁园粉墙,走向长生寺阁,忽然就闻到了阵阵幽香,淡雅清甜,沁人心脾。
⑦“楝(lián)花!”妻子喜悦地叫了起来,加快步伐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