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中国“朦胧诗”的特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梅岭三章教案(完美版)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上课素材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1)字音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2)词义【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1.1《孔乙己》1.2《范进中举》1.3《变色龙》1.4《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2.1《藤野先生》2.2《三顾茅庐》2.3《口技》2.4《春》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3.1《鱼我所欲也》3.2《出师表》3.3《杜甫诗三首》3.4《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对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理解诗意。
2. 答案:在课后进行批改,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

〔一〕书写书写标准、工整、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二〕语文知识累积与运用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精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言语精确、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举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10.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精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依据活动情境,发觉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言语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言语特色以及言语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五〕写作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审察生活,发觉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生动,有真情实感;能按照肯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能依据需要,灵敏运用表达方法;不少于600字。
3.写简单的说明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言语通顺、明白,不少于600字。
4.写简单的议文章材料,能对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作简单的分析,观点正确,思路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600字。
5.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编者意图介绍一、编排体例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社戏》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5)讨论:分享对小说中幽默、讽刺语言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手法,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课文。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
(4)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讨论:分享对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第三章:《孔乙己》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现社会现象。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释义: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
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
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示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