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作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环境具有破坏性、危害性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杂草等生物。
农业有害生物的繁殖和传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防控农业有害生物的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其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数量,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农业有害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
传统农业生产中,为了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数量,农民常常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导致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生态、综合等多种手段,如引入天敌、采用生物农药、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传统的农药防治技术虽然可以控制农业有害生物,但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伤害,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提高农田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加作物的抗性和免疫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采用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等绿色防控手段,也可以降低对农产品的污染,更加符合人们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传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传统的防治措施往往只是暂时有效,并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引入天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有害生物数量,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传统的农药防治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污染土壤、水源,危害非靶标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有害生物的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每一个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农业部在2006年专门召开了全国植保植检工作会议,具体研究全国的植保植检工作。
这次会上,农业部提出了二个重要理念,那就是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第一节:公共植保一、概念:公共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实施公共植保,将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形成有效的应急工作体系。
二、重要性:(一)、有害生物种类多农作物生物灾害包括虫害、病害、草害和鼠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我国常见的农业有害生物有1 648种,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42种、杂草64种、害鼠22种,而且分布广、突发性强、成灾频率高,每年都有几种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和流行,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失收,品质严重下降。
(二)、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1990年小麦条锈病全国大流行,发病面积600多万公顷,损失小麦265万吨;1991年水稻褐飞虱在我国稻区特大发生,面积达2 320万公顷,损失稻谷250万吨;1992年棉铃虫特大暴发,发生危害面积400万公顷,全国损失棉花3 000万担,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1993年南方稻区稻瘟病流行,面积约600万公顷,损失稻谷110万吨;1995年棉花黄萎病流行成灾,导致皮棉损失300万担;1997年吉林省玉米螟大发生,损失粮食100万吨以上;1998年小麦赤霉病和纹枯病全国大面积流行,发病面积1 500多万公顷,等等。
在全国大面积开展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仍因各种病虫草鼠害损失粮食1 600多万吨,棉花600万担,油料140万吨以上,几乎是1亿人的年口粮。
(三)、引起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原因农作物有害生物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再加之21世纪我国将进入新的一轮生物灾害频发期,故届时对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将构成很大威胁。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讲:吴淼生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达到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农业病虫灾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粮食作物无污染。
一、为什么要提出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被打破。
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突破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这对植保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安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特点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1、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它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工业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是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而设立的一道基本安全线。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江西非常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002年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有13个,2003年江西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有8个,如永丰的早辣椒、武宁的青鱼、草鱼、鳙鱼、金牛集团的生鲜牛奶等。
2006年乐安县优质大米、双孢磨菇和清水竹笋等三项农产品通过了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7年江西南昌确定了在5年内无公害农产品将达到200个。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采取的植保技术措施主要是:(1)、病虫发生前,综合动用农业、物理、生态和生物等方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一度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人类因长期接触农药而引发的身体健康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必须寻找更安全、更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减少或避免对人体和环境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或合成材料或微生物等替代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控的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制技术
生物防制技术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寄生虫、捕食性昆虫、病原体等各种自然敌手,以生物方法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另外,还有利用一些微生物生物防治方法。
应用生物防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从而达到环保、无污染的目的。
二、植物营养平衡调节防制技术
通过合理施肥、优化配方、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等手段,调节植物营养平衡,增强作物免疫力和抗逆能力,使其处于一个生长状态的优点防制技术。
物理防制技术主要是应用热、辐射、压缩、超声波、电流、光线等多种物理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物理因素破坏病虫害的代谢过程或造成机体死亡等,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效果。
化学防制技术是在考虑到能有效控制农业病害,同时又尽量降低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损害和危害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合成的方式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有害生物的侵害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减少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以达到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一、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
通过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而有利于有益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
合理轮作是一种常见的生态调控措施。
不同的农作物对有害生物的敏感性不同,轮作可以打破有害生物的生存周期,减少其种群数量。
例如,将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同时降低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
种植诱集作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果园周围种植一些对害虫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植物,如金盏花、波斯菊等,可以将害虫集中吸引到诱集作物上,便于集中防治,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此外,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是生态调控的重要手段。
通过保留农田周边的植被、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可以为天敌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增强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
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等优点。
天敌昆虫的利用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赤眼蜂可以寄生在多种害虫的卵内,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瓢虫可以捕食蚜虫、介壳虫等害虫;草蛉则对蚜虫、粉虱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人工释放天敌昆虫的方法来控制害虫的发生。
微生物防治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对害虫有毒的蛋白质,从而杀死害虫;白僵菌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绿色、环保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
本文从概念、特点、应用、作用、意义等方面探讨了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相关内容。
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植物保护制度在绿色防控行动中的发挥至关重要。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科研创新,推动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升,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产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植物保护制度、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科研创新、农业生产。
1. 引言1.1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对农作物、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危害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杂草等。
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的技术。
其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减少对农产品的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安全生产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研发和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创新,不断推动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绿色防控技术的概念和特点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环境友好、不污染、不危害人类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体系。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近年来,农业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越来越大,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对人们生活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
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控方法存在不足,如对人体无害性的防治药品数量较少、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药品的价格较高等等。
因此各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增强作物抗性、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定向防治等多种方法。
其中,增强作物抗性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作物的自身免疫力,从而降低病害、虫害的发生率。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天敌控制害虫,利用微生物控制病害。
生态防治是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防治,如利用植物间作和轮作来滋养土壤和改进生态环境,进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定向防治是针对特定的病虫害,通过采用靶向控制技术来减少非目标害虫的死亡率,进而达到减少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
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绿色防控技术利用自然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
使用绿色技术来防控害虫病害,可以大量减少化学残留,从而储存的食品更加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
其次,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节约防治成本。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往往会因残留度高、洗涤不彻底等原因导致食品的口感、营养、安全等各个方面的下降,而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防治成本。
最后,绿色防控技术与生态保护理念相符合,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性,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从而推出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农业模式,这有助于实现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是当前防治有害生物的首选方案。
未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必将朝着更加绿色、环保、安全的方向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安全、稳定且具有可持续性。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以生物、生态、物理及化学手段为主的综合防控方法,旨在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农作物的损害。
其应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农产品污染。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其次,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传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学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链和土壤动物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而绿色防控技术强调生物多样性的利用,通过引入天敌、益生菌等自然敌害,促进自然循环,有益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节约劳动力和物力资源。
同时,绿色农产品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绿色食品的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除此之外,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还有助于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农产品更加安全可靠,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健康农业和农民增收致富。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应该进一步强调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大对相关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力度,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到绿色、优质、可持续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讲:吴淼生绿色防控技术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通过综合使用各项绿色植保技术,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等应用技术,达到有效、经济、安全地防控农业病虫灾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粮食作物无污染。
一、为什么要提出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被打破。
农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突破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现阶段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这对植保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安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特点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安全农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1、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它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工业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是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而设立的一道基本安全线。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江西非常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002年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有13个,2003年江西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有8个,如永丰的早辣椒、武宁的青鱼、草鱼、鳙鱼、金牛集团的生鲜牛奶等。
2006年乐安县优质大米、双孢磨菇和清水竹笋等三项农产品通过了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成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7年江西南昌确定了在5年内无公害农产品将达到200个。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采取的植保技术措施主要是:(1)、病虫发生前,综合动用农业、物理、生态和生物等方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
(2)、病虫发生后,及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精确施药,把握安全间隔期,尽可能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主要针对工薪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满足人们对食物质量安全更高的需求,是一类安全、优质、营养型食品。
江西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182个,位居全国八强,绿色食品基地数居全国之首。
2008年11月份,江西吉水有12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标志。
万载的“龙牙”百合为绿色食品AA级。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际绿色需求总量已达到了3000亿美元。
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出口创汇。
3、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面对的是收入高、生活富裕、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对外贸易的优势产品。
江西目前有5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标志,如遂川的狗牯脑茶、婺源的大鄣山茶、苦丁茶等。
开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实施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重要意义首先,实施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这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现代农业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使农民获得安全农产品,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出口创汇总量,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其三,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有害物质污染。
其四,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保证人畜健康的需要。
二、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中的污染问题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中,最重的防治手段是使用化学农药。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在综合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保证农业增产增收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因病虫为害每年损失粮食达一二佰亿千克,实施防治(其中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后可挽回损失达70%。
因此,人们把化学防治作为主要手段来对付作物病虫为害。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大气、水质、土壤的污染,同时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造成食品及人体的农药残留,威胁人类健康。
(一)、污染现象1、污染环境。
使用农药无论是何种方法都不可能使全部农药落到目标物上。
据观测,在田间喷撒农药时只有10%~30%的药物附着在植物上,其余的则降落在地面上或瓢浮于空气中。
而附在植物上的药物也只有很少部分渗入植物体内,大部分又挥发进入大气或经雨淋降落到土壤或水域。
进入环境中的农药,经过挥发、沉降和雨淋作用,在大气、水域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之间进行重复交叉污染,最终将有一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造成对人体的累积性慢性毒害。
2、污染作物,造成药害。
多数情况下农药使用是将药物喷于作物面上或其果实上,大量使用农药或高浓度使用农药,使有毒物质对作物的影响超过了作物的忍受能力就会产生作物药害。
在果实上沉积药物过多,时间过长,就会使药物在果实中积累。
超过允许含量就会影响其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人体健康。
3、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长期使用农药,尤其是使用高效高毒、广谱性农药,杀伤了大量有益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然控制病虫害的力量削弱。
(二)、污染原因1、使用农药次数过多。
据不完全统计,水稻生长期间要使用农药3~5次,棉花生长期用药达14次。
农药的种类有数百种,多频次使用农药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药使用方法不当。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出现无系统、单方位、无选择、多频次用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
如防治方法单一,仅靠化学农药,不分主治兼治,任意加大浓度,不分种类见虫就打药,使用高毒农药等等。
3、用药不对路,混用不合理。
如对病虫识别失误而用错药或用药时期不对,不仅起不了作用,而且浪费了药,并造成了污染。
农药混用不合理,不仅影响药效,而且会改变其化学成分,产生药害。
4、勿视安全用药。
有的用药人员对农药性质、使用方法、操作规程不甚了解,不注意安全用药。
在配药、洗药械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有的甚至在生活水源旁配药、洗药械,用完药的瓶子或包装袋随意乱丢,污染环境,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三、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措施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的目标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相一致,它强调以生态控害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广泛利用以物理、生物为重点的控制手段,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化学农药的使用。
(一)、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的可能性,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害、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以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率、低成本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1、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
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作物病虫害最根本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
要根据不同作物种类、不同的播期和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性品种,减轻病虫为害。
2、加强田间管理。
清洁田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病虫多数在田园的残株、落叶、杂草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或栖息。
在作物种植前结合整地清除病株残体,铲除田间及四周杂草,清除病虫中间寄主,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及时摘去病虫危害的叶片、果实或拨除病虫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残枝、败叶,减少病虫基数。
通过合理排灌来改善田间的水、气条件,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害和耐害能力。
3、合理轮作、间作和套种。
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可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便于作物健身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
同时还可以恶化某些病虫的生活环境以及食物条件,达到抑制病虫的目的。
合理的间作套种也是抑制病虫为害的措施。
如十字花科作物不能连作,可与葱、蒜茬轮作,能减轻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害。
棉麦套种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为害。
4、使用无害种苗。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均能携带传播病虫害。
生产上常通过无害种苗繁育基地、种苗无害化处理(种苗消毒)、工厂化组织培养脱毒苗等途径获得无害苗,以杜绝种苗传播病虫害。
5、覆盖技术。
覆盖技术是通过地面覆盖物来达到保温、保水,增加土壤有机质,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抗害力和利用覆盖物创造高温条件来杀灭有害生物以及隔阻有害生物为害的目的。
如在蔬菜地和大田经济作物中推广应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晒土和覆盖技术控制某些严重的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
在生产上,菜地深耕灌水铺膜后暴晒15~20天可预防土传病害;高温焖棚可消灭部分害虫及其卵蛹,还可抑制蔬菜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疫病的发生等。
例如:高温闷棚防治黄瓜霜霉病,适于黄瓜植株生长旺盛健壮的棚室内进行。
在准备闷棚的前一天,给黄瓜浇一次大水,次日(必须是晴天)密封温室,将棚(室)温提到45度左右,温度达到43度时开始计时,掌握温度不低于42度,也不超过48度。
达到1.5--2个小时后,从顶部慢慢加大放风口,缓慢使室温下降。
次日摘除病、老、枯叶后浇一次水,适量追施硫酸铵,隔4天再进行一次闷棚,以后如需要可隔10--15天闷一次。
(二)、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热、电、声、温湿度等对害虫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害虫的反应规律进行的防治。
机械防治是指包括人工在内的应用器械或动力机具的相关措施进行防治。
1、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
科学研究表明,许多昆虫对光有趋向性,尤其是对365nm波长的光波趋性极强,黑光灯光谱中365nm的波长相当丰富,对害虫的引诱效果比日光灯好,而蓝光灯的引诱效果比红光灯好。
目前,利用光电诱杀原理的典型产品是频振式杀虫灯。
该产品吸取黑光灯的优点,应用波振技术,将光波波长设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灯上装有频振式高压触杀电网,从而极大地提高诱杀效果。
该灯杀虫谱广,应用范围宽,能诱杀水稻、小麦、杂粮、豆类、蔬菜、仓贮、果树、烟草等多种作物的1270余种害虫,单灯控制范围为50~60×666.7m2。
同时,由于选用了避开天敌习性的光源和波长、波段,与高压汞灯、黑光灯相比,该灯对天敌安全性好,无污染,对人畜安全,操作使用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利用色彩诱杀或忌避防治。
如蚜虫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对银灰色则有忌避性。
因此可利用诱捕黄板、黄皿进行诱杀,兼防蚜传病毒病;利用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作大棚作物覆盖、围边材料,可达到忌避蚜虫的目的;又如棕黄蓟马对蓝色有趋性,在作物株行间悬挂蓝色诱杀带或诱集板诱杀,可达到防治目的。
3 、利用害虫趋化性灭虫。
如蝼蛄对香甜物质,种蝇对糖醋和葱蒜叶,棉铃虫和烟夜蛾对糖蜜等有明显趋性,可利用糖、醋、蜜等进行诱杀;可用树叶、杂草、菜叶等在菜田集中堆放诱集蛞蝓等。
4、防虫网的利用。
防虫网是人工构筑的隔离屏障,把害虫拒于栽培网室之外,达到防虫除害的目的。
以色列、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及我国台湾早已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