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技术 (2)
豇豆、韭菜、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豇豆、韭菜、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2021.9.1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豇豆虫害主要有斑潜蝇、豆荚螟、蓟马、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红蜘蛛等;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枯萎病、灰霉病等。
防治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栽培模式的保护地或露地豇豆,明确主要防控对象,选择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健康栽培合理轮作,提倡水旱轮作或与粮食类、叶菜类作物轮作,保持适宜豇豆种植的良性土壤环境;选用抗(耐)性品种,深沟高垄、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和多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清沟排水,培育壮苗。
二、土壤处理太阳能高温闷棚:利用夏季高温休闲期,土壤灌水后,施用半腐熟的作物秸秆或者腐熟的粪肥,跟土壤充分混合后覆膜,盖棚、密闭,保持棚内高温高湿状态、棚室温度升高至70℃以上持续10—15天。
药剂土壤消毒:土传病害发病重的地块,在夏季高温季节,深翻地25厘米,每亩撒施500公斤切碎的稻草或麦秸、撒石灰氮40—80公斤后旋耕混匀、起垄,铺地膜,灌水,土壤湿度在60%以上,保持20天。
生物菌剂处理:播种或定植前,施用足够的腐熟有机肥或农家肥,再使用绿僵菌颗粒剂等生防菌剂浅旋耕,定植后浇水,可有效防治蓟马等病虫害的发生。
三、物理阻隔使用40—60目防虫网防虫,防虫网棚室需加强通风、排水,夏秋栽培适当遮阳降温。
采用银灰膜条(或银灰地膜)避蚜、地膜覆盖阻隔蓟马入土化蛹。
四、释放天敌因地制宜选择优势天敌,注意协调用药和释放天敌的时间。
释放丽蚜小蜂等防控粉虱类害虫;释放小花蝽、捕食螨防控蓟马类害虫;释放智利小植绥螨等防控叶螨类害虫。
五、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轮换交替用药,不超量、不超次数用药;采收期只能使用安全间隔期不超过3天的农药。
必要时,按照农业农村部《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的要求,科学制定临时用药措施。
(一)虫害防治防治蓟马:幼苗期,使用噻虫嗪等内吸性药剂灌根防治蓟马等害虫;生长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虫螨腈、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
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

种植天地ZHONGZHITIANDI编辑:商蓉(shangrong@)·绿色植保·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一、稻田除草原则稻田杂草防除技术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水稻田草害防除问题为导向,以水稻增产增收和农药减量控害为目标,提高水稻田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安全。
1.坚持农药减量与控制草害相结合原则 大力推广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选择高效安全除草剂、适期施药,杜绝超剂量使用、不合理施药现象。
2.坚持封闭处理与茎叶处理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封闭控草优势,利用播栽前后气候适宜的时机开展封闭处理,减少后期茎叶处理的除草压力,延缓杂草抗性发展水平。
3.坚持安全用药与保证防效相结合原则 切实加强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宣传和培训,减少因使用除草剂和施药器械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和飘移现象,确保水稻安全和除草效果。
4.坚持生态控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原则 结合水稻播栽期调整、翻耕整地、沟渠整治、田间管理、轮作休耕等农业措施,清除田埂、沟渠杂草,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稻田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二、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田杂草防控要坚持综合治理和绿色防控的策略,充分发挥农业措施的控草作用、合理安全使用化学除草剂,根据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推广重点防除技术,开展分类技术指导,提高除草效果。
1.优化种植管理 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培育水稻壮苗健苗,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稻田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1)重草田实施轮作换茬。
对上年草害严重的水稻田实施轮作换茬以及休耕,在旱直播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杂草稻等杂草发生严重,要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轮作换茬,减轻稻田杂草发生基数,压缩342019.14绿色植保新理念,庄稼安全有保障。
减少农药依赖,创新绿色植保。
种植天地ZHONGZHITIANDI编辑:商蓉(shangrong@)重草田面积。
(2)水稻种子去杂。
精选水稻种子,汰除混杂在水稻种内的杂草种子;推广使用商品种子,减少农户自留种的比例;指导农户做好自留种的筛选工作,减少杂草种源。
农业生产绿色防控概念、意义、病虫害防治类型及具体措施

农药名称应醒目标注于版面
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文件)号: 的上部1/3中间位置。
产品标准号:
产品性能(用途):产品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质、主要
农药名称 文字商标单字面积不能大于农
药名称单字面积
功能、作用特点等(对农药产品性能的描述,不得与农药登记核 准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不符,也不得使用直接或者暗示的方法 以及模棱两可的用语,使人在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或者政府批准 等方面产生错觉)。
生产企业名称
地址:邮编:
电话:传真:网址:
中毒急救措施应当包括中毒症状及误食、吸入、眼睛溅入、皮肤 沾附农药后的急救和治疗措施等内容。 有专用解毒剂的,应当标明,并标注医疗建议。 具备条件的,可以标明中毒急救咨询电话。
贮存和运输:
贮存和运输方法包括贮存时的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 件要求及装卸、运输时的注意事项。醒目标明“远离儿童”、“不能 与食品、饮料、粮食、饲料等物品同贮同运”的警示内容。 净含量(重量):毫升(克) 生产日期:年月日批号:有效期:
• 黄板(蚜虫、粉虱、斑潜蝇等) • 蓝板(蓟马) • 银灰色地膜、防虫网 • 糖醋酒液诱蛾 • 黑光灯诱蛾
高度专一
操作简单
无抗药性 问题
经济有效
能精确确定害虫发生的地点和范围,确保作
优势 出正确的害虫防治策略,采取最合适的防治
措施
性诱剂诱杀害虫的优势
3.2 杀虫灯防控多种农作物害虫
4. 科学合理的用药技术
2
•促进标 准化生 产,提 升农产 品质量 安全
3
•降低农 药使用 风险, 保护农 业生态 环境安 全
三、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 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 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 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 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 套种、天敌诱集带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民粮食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治虫方式多采用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较为快速和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它主要是指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治病虫害,从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如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对病虫害安全、环保、长效、广谱、易操作等优点。
目前,生物防控技术在葡萄、棉花、茶叶、果树、菜花等农作物的防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昆虫防治利用昆虫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指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来消灭有害昆虫。
比如,麦苗的蚜虫可以利用蚜虫天敌,如绿盲蝽、瓢虫等进行控制;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利用它的自然天敌——红蜘蛛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防治棉铃虫的效果。
2. 细菌、真菌、病毒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来消灭病菌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疫病的防治。
这些生物可以在病菌侵入作物之前侵入到土壤中,对病原体进行控制。
比如,用根瘤菌接种落叶松等树种,可以使种子肥大,吸收固氮更强,树苗的幼苗生长也更加快速。
物理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利用均匀的灯光、荧光杀虫器、黏贴板等设备对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具有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便于操作、防效长等特点。
这种方法在蚊症、害虫密度较大的果园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态防控技术是指利用植物间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该方法的特点是对环境友好、对病虫害防效长、对生态环境的修复等贡献效益显著。
1. 杂交米种植杂交水稻种植可以使植物生长势更为强劲,吸收更多的养分,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同时,它还具有对病虫害的抗性,根系较多,不会那么易感染疫病。
杂交水稻的种植方法可以在湖南、广东等选址进行,并进行培育、管理等工作。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其生长期长,易于患病虫害,且常常使用农药防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一种由毒素引起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安全。
目前,绿色防治玉米赤霉病的技术有:(1)利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或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毒素的产生。
(2)耕作措施:早期深耕,进行好肥料管理,适度加强草甘膦药剂应用从而控制田间草本植物生长,有利于玉米栽培及赤霉病的防治。
(3)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然产生抗生素和菌核素的菌剂,如拮抗菌、木霉菌等,可以达到控制赤霉菌的目的。
玉米立枯病是由立枯菌引起的、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易于引起田间玉米植株蔫黄、倒伏等。
绿色防治玉米立枯病的技术有:(1)改善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提高玉米的自身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机率。
(2)合理轮作:以草类、豆科等为前茬,夏季尽量选择对玉米有利的地段种植,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使用立枯病拮抗细菌、草炭孢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病毒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一类病害,通过介体传播,并引起叶片黄化、病叶卷曲、器官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绿色防治玉米病毒病的技术有:(1)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磷肥、钾肥等,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中心遏制:在病源地周围10米内,及时清除和销毁病株、枯叶、根系和花粉等,阻断玉米病毒病的传播。
(3)昆虫防控:及时防治玉米螟等昆虫害,降低害虫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虫害之一,它会危害幼苗和成株,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绿色防治玉米螟的技术有:(2)生态防治:采用生态防治措施,如灯蒜油、生物防治等,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3)物理防治:利用黏虫板、玉米螟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手段,可以降低虫口密度。
地老虎绿色防控技术

地老虎绿色防控技术地老虎属夜蛾科昆虫,我国有1600种,为害农作物的有10余种。
其中以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为主,均以幼虫为害作物。
一、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地老虎在我国各地一年均只发生一代,越冬幼虫于5月化蛹、羽化。
其生长发育对气温和土壤湿度要求较高,气温过高和过低均不适于地老虎生存、繁殖。
在温度30℃±1℃以下条件下,可使小地老虎1~3龄幼虫大量死亡,平均温度高于30℃时成虫寿命缩短,一般不能产卵;黄地老虎幼虫越冬前和早春越冬幼虫恢复活动后,如遇降温、降雪,或冬季气温偏低,易大量死亡。
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遇较强低温或降雪不仅影响成虫的发生,还会因蜜源植物的花受冻,恶化了成虫补充营养来源而影响产卵量。
大地老虎对高温和低温的抵抗能力强,但常因土壤湿度不适而大量死亡。
地老虎成虫日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和趋化性因虫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对黑光灯均有趋性;小地老虎对糖酒醋液的趋性最强;黄地老虎则喜在大葱花蕊上取食作为补充营养。
二、为害特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严重。
各龄幼虫的生活和为害习性不同。
1~2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叶心或嫩叶;3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为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造成缺苗;4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增强,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
卵多产在土表、植物幼嫩茎叶上和枯草根际处,散产或堆产。
三、绿色防控技术(一)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冬、春耕翻土、整地,可杀灭虫卵、幼虫和蛹。
(二)理化诱控1、灯诱利用地老虎的趋光性,在地老虎成虫羽化期,按1盏/30亩安装和开启杀虫灯,诱集消灭羽化成虫,减少繁殖基数。
2、性诱在地老虎成虫羽化期,根据不同作物主要危害种类,有针对性地在田间按1套/亩悬挂性诱剂诱杀雄成虫,减少交尾几率,降低下一代害虫基数。
3、食诱在成虫羽化期,田间按3~4盆/亩放置糖醋液(糖:醋:酒:水=6:3:1:10,每升溶液加入50~100g敌百虫),白天上盖,晚上去盖,可大量诱杀地老虎(特别是小地老虎)成虫。
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教学课件(含英文):玉米纹枯病绿色防控(双语版)

玉米纹枯病菌丝幼嫩时无色,较细,分枝呈直角、近直角或锐角,分枝处大多有缢缩 现象,离分枝不远处有隔膜。菌丝细胞多核,一般3~10个,多数4~6个。随菌龄和分 枝增加,新分枝细胞渐变粗短,达一定程度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不同 程度褐色,上凸底凹或平,球形或椭圆形,表面粗糙,单生或多个结成不规则形,表面 有许多微孔。
江西茶园主要害虫及绿色防控技术

昆虫 吸食 树干 汁液 , 破坏植 物正常生理 生化 代谢 ; 钻蛀性害
虫主要为鳞翅 目和鞘翅 目的幼虫 , 钻蛀枝干 、 根部和果 实 ; 地 下害虫 主要为地老 虎 、 白蚁 等。江西茶树栽 培历史悠久 , 发
液、 苏 云金 杆菌 ( B t ) 制剂 3 0 0—5 0 0 倍液 进行 防 治 。在清晨
利用成 虫趋 光性 , 用频振式 杀虫灯在发蛾期诱 杀成虫 , 以减少下一代幼 虫发生量 。
( 4 ) 人 工 捕 杀
利用幼虫受惊后 吐丝下垂 习性人工捕杀。 ( 5 ) 喷施病毒
在湿度高 的地 区或季 节 , 提倡 喷洒 每毫升含 8 0 0 万孢 子 的白僵 菌。但 白僵菌 是活体菌 , 喷洒后温度不 能太高 , 否则
量, 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 。 ( 2 ) 农 艺 措 施 及 时分批勤采 , 可 随芽 叶带走大量 的虫卵和低龄若虫 ; 发 现嫩梢上卵粒 随时去除 , 有明显 的抑制 作用 ; 茶 园内不问 种 豆类作物 , 发现杂草及 时铲 除。
( 3 ) 物 理诱 杀
秋冬季 结合茶 园管理 , 深耕 施基肥进行 灭蛹 , 清除树冠 下表 土中的蛹 。在 茶树根茎 四周培土 l O c m左右 , 并 加以镇
江西茶 园主要害虫及绿色 防控技术
金玲 莉 谢 枫 涂 娟 王 皤
( 江西省农业科 学院园艺研 究所 , 3 3 0 2 0 0 )
茶树 害虫按危 害方 式可分为 四类 , 即咀叶类害虫 、 刺吸
式害虫 、 钻蛀 性害虫和地下害虫 。咀叶类 害虫 以鳞翅 目的蛾 类和鞘翅 目的象 甲类为主 , 多以幼虫 咬食芽 、 叶等细嫩组织 , 虫体数量大 、 食量也大 ; 刺吸式害虫主要为同翅 目蝉类 、 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