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
山东地方戏

传承戏曲文化
山东地方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 国戏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山东文化的影响
塑造地域文化认同
01
山东地方戏作为山东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和强
化地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地方戏
2023-12-26
01
山东地方戏概述
起源与历史
起源
山东地方戏起源于古代祭祀和民 间表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 战国时期。
历史发展
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 代的演变,山东地方戏逐渐形 成了各自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表 演风格。
类型与特点
类型
山东地方戏主要分为鲁剧、吕 剧、莱芜梆子、枣梆、茂腔等 ,每种地方戏都有其独特的唱 腔和表演形式。
表演风格
不同剧种间的表演风格各异,如吕剧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柳子戏的表演风格华丽多姿。 此外,同一剧种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各流派间的表演风格也有所不同。
表演技巧
山东地方戏的表演技巧包括动作、表情、身段等方面的控制与协调,以及虚拟性、象征性 等特殊表现手法的运用。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演出形式
采用传统地方戏曲 表演形式,注重唱 、念、做、打等方 面的技艺展示。
《借年》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一个贫穷的青年向富 家女求婚的曲折故事,表现 了爱情与金钱、道德与人性 的冲突。
艺术特点
演出形式
采用传统地方戏曲表演 形式,注重人物性格的 刻画和情感表达。
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社会 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情 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艺术特点
以幽默诙谐的表 现手法,展现了 普通百姓生活中 的酸甜苦辣,语 言生动,情节紧 凑。
山东地方戏曲的概况及历史演变

⼭东地⽅戏曲的概况及历史演变⼭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
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鲁国的“傩舞”、“腊祭”等甚为流⾏,这些在《论语*乡党第⼗》中都有记载。
由此可见,傩戏在⼭东境内具有久远的历史。
⽽优、⼥乐则流⾏于齐鲁诸国的宫廷,在《论语*微⼦》中有相关的记载,可见倡优风⽓盛⾏,相传不绝。
到了汉代,百戏在⼭东流⾏,从⼭东境内出⼟的汉代画像⽯中,我们可以⼤概推知汉代百戏的流⾏状况。
沂南县北寨村汉墓画像⽯及临沂银雀⼭九号汉墓出⼟的彩绘帛画都记述了百戏的演出活动。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东地区流⾏。
可以说长期流⾏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播及⼭东,⾦末元初产⽣⽤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东是主要流⾏地区之⼀,元⼈钟嗣成的《录⿁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簿续篇》中记载的⼭东籍戏曲作家共28⼈,能歌擅唱者4⼈。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秀、张时起等10⼈,最突出的当推⾼⽂秀,所作《⿊旋风双献头》深得⼈民的喜爱。
当时的东平杂剧家辈出,戏曲活动盛⾏。
除东平外,济南等地亦盛⾏元曲。
济南籍元曲作家有张养浩、武汉⾂等。
济南的元杂剧演出也很盛⾏。
这⼀时期家庭戏班逐渐形成,并到各地流动演出,“东平散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班的主要成员有旦⾓王⾦榜,其⽗王恩深,其母赵茜梅。
《宦门⼦弟错⽴⾝》就写了完颜寿马与东平散乐王⾦榜的爱情故事。
这⼀时期,⼭东戏曲趋于成熟,为其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戏曲到明清时进⼊蓬勃发展时期。
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
在演出⽅⾯,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东境内。
⼤致可分为梆⼦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腔剧种等。
现在在⼭东境内流⾏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致可以划分为梆⼦腔系、弦索腔系、肘⿎⼦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种类型。
山东地方戏之柳子戏

山东地方戏之柳子戏山东地方戏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柳子戏是山东地方戏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柳家的世代相传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柳子戏早已成为山东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柳子戏源于山东柳家村,始于明朝末年,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熏陶下,柳子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表现形式具有旁白、快板、大腔、细咬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多才多艺的表演形式,如说唱、扮演、击鼓、配乐、快板等等。
与其他地方戏曲相比,柳子戏最大的特点是其粗重、刚健的表演风格,其歌词简洁、铿锵有力,表现出山东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和爱国情怀。
柳子戏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山东第一大戏”。
柳子戏在表演形式上,同样独具匠心。
其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演出程序。
从剧本的编排、唱腔的演唱和乐器的伴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流程。
并且柳子戏演员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多才多艺的表演能力,才能胜任该戏的演出。
柳子戏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表演艺术,更在于其文化内涵。
戏剧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状况的描写,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中国内战的激烈斗争等因素,这段历史曾被遗忘和忽视。
但是在柳子戏这一传统表演中,这些历史文化得以得到传承和保护。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山东柳子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在保持其传统特点的同时,柳子戏加入更多现代元素和创新因素,以增强观众的视听体验和学习感受。
柳子戏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戏,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柳子戏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戏曲之一,传承了山东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仅展现了柳家人精湛的艺术表演水平,也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为推动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东地方戏

山东吕剧
• 吕剧:是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 种,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地区广饶、博兴一带, 原称“化妆扬琴”或“琴戏”,滨州地区 称“迷戏”,也称“捋戏”,
• 伴奏主要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合 称“吕剧四大件”。主要剧目有《王汉喜 借年》、《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 吕剧已被列入国家保留剧种。著名的吕剧 表演艺术家有郎咸芬(山东潍坊人)。
五十年代初,在考 虑为吕剧定名时, 有人提议叫“鲁 剧”,那时任山东 省文化厅副厅长的 我国著名作家王统 照先生认为欠妥, 建议取我国古音乐 十二律中“六吕” 的“吕”字,同时, 又谐“驴”、 “侣”、“闾”之 音,称吕剧。这个 提议得到认同。
由于吕剧的题材多表 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 为主,委婉缠绵,长 于抒情,特别擅长表 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随着剧情的发展,那 熟悉的剧中人物,那 亲切的山东方言,那 或如泣如诉,或欢快 流畅的唱腔,无不令 观众时而拍巴掌,时 而抹眼泪,真正是如 痴如醉。
• 关于吕剧的剧名,曾有若干说法。一种 说法是: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 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刚 开始吕剧也称“驴剧”。另一种说法是: 吕剧擅长表现男女爱情、家庭伦理,多 与两口子有关,也称“侣戏”。再一种 说法是: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 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 “闾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继承发展,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吕剧艺术虽然已经 比较成熟,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剧 名。。
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 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 其流行的剧目有“四大征”, 即《穆桂英征东》、《秦英 征西》、《姚刚征南》、 《雷振海征北》。传统戏: 《贺后驾店》《五凤岭》 《杨家将》,新编历史戏 《杨八姐救兄》等,大型现 代戏《泰山雏鹰》《情满泰 山》《嫂娘》,不仅在山东 获“精品工程奖”,而且在 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国家奖 励。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摘要】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概述、产生和发展、演出特点、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在山东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也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的展望、重要性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概述, 产生和发展, 演出特点, 传承与创新, 保护与发展, 展望, 重要性, 不足之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是山东戏曲中的重要分支,包括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剧种。
对这些小剧种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山东地方戏曲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保护。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演出特点和传承现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探究其在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这些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振兴。
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
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
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
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
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
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
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
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吕剧大全山东吕剧全剧

吕剧大全山东吕剧全剧吕剧,又称山东吕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山东省。
它以山东方言为基础语言,以山东地方音乐为基础音乐,以山东地方曲艺为基础表演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吕剧在表演形式、唱腔、音乐、服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被誉为“东方歌剧”。
吕剧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生活剧等,其中以《三岔口》、《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的剧目最为经典。
这些剧目在吕剧的表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剧情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岔口》是吕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兴衰变化,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剧目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而《牡丹亭》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它描绘了悲壮的爱情故事,以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
这些剧目不仅在山东地区备受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除了剧目的精彩之外,吕剧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吕剧表演讲究“三绝”,唱腔绝、音乐绝、表演绝。
其中,唱腔绝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所使用的唱腔,它要求演员在唱腔上要有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音乐绝是指吕剧的音乐,它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为主要伴奏,搭配演员的唱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表演绝则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包括动作、表情、眼神等方面,要求演员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演完美呈现出来。
总的来说,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不仅在剧目内容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吕剧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传承发扬,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山东地方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地方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剧种闻名于世,其中不乏许多小剧种。
小剧种是山东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对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与表现形式。
一、泰山地方小戏泰山地方小戏是山东地方戏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主要流行于泰安、济南等地。
泰山地方小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其明快、活泼、妙趣横生而著称。
泰山地方小戏的剧目以《五状元》、《施奶奶》、《家家酒》等为代表,这些剧目在表演形式上注重细节处理和情节延展,能够生动地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音乐曲调方面,泰山地方小戏喜欢使用清新明朗的曲调,以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泰山地方小戏在服饰道具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戏衣华丽、道具细致,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表演。
泰山地方小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曲调和服饰道具成为山东地方戏曲的一大特色。
总结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风格,它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情与精神面貌。
这些小剧种不仅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热爱,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无疑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山东地方戏曲的小剧种,让山东地方戏曲的艺术之花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茂腔:本名冒腔,建国后改冒腔为茂腔,是山东省高 密、胶州等地的地方剧种,源于“肘鼓子”,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曲调质朴 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 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伴奏乐器有二胡、柳琴、京胡、京二胡、三弦,在演 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哄托气氛, 茂腔乐队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 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 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 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 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
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 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子), 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 子。
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 小令为基础,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柳 子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主要伴奏乐 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2006年5月20日, 柳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柳子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玩会跳船》、 《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白兔 记》。
该剧种唱腔激昂高亢,形式复杂多变,表演形式粗犷,架势夸张长 于表现山东人豪爽豁达的性格。
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 的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 南》、《雷振海征北》。传统戏:《贺后驾店》《五凤岭》《杨家将》, 新编历史戏《杨八姐救兄》等,大型现代戏《泰山雏鹰》《情满泰山》 《嫂娘》,不仅在山东获“精品工程奖”,而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 国家奖励。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明代由陕西的秦 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鲁西南地区光为流传。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 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 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 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 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 “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 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传统保留剧目(看家戏),如"四大京"(《东 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 (《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 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
吕剧:是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 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黄河下游 地区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妆扬琴”或“琴 戏”,滨州地区称“迷戏”,也称“捋戏”,伴奏 主要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合称“吕剧四大 件”。主要剧目有《王汉喜借年》、《李二嫂改 嫁》、《小姑贤》等。吕剧已被列入国家保留剧种。 著名的吕剧表演艺术家有郎咸芬(山东潍坊人)。
蛤蟆嗡的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俱全,
传统剧目可连演五天不重样。主要剧目有《蓝桥会》、 《梁祝下山》、《井台会》等。
五音戏:亦称“周姑子戏”,是山东地方剧种之一,是由 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清朝后半叶传入 淄博,流行于民间。1935年著名老艺人邓洪山先生在上海 灌制唱片时,被赠送“五音泰斗”之锦旗,才被定名为 “五音戏”。2006年,山东五音戏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 生动风趣的语言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五音戏的传 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二小赶 脚》、《王二姐思夫》、《墙头记》、《彩头记》。
伴奏乐器:大胡琴、月琴、中音板胡。
《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 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 柳》分别被搬上银幕。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 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弦子戏,黄 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 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 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镇、贾镇、梁堂 一带的民间小戏。它的主奏乐器弓弦乐器“二胡头” (或称“胡子”),是用椿树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 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的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 椿树根木质松软,发音浑厚悦耳,嗡声嗡气,加之在 唱腔小过门中(sol、do)两音反复出现,听起来酷 似雨后蛙鸣,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蛤蟆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