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目录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三)…………………………()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四)…………………………()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六)…………………………()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七)…………………………()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八)…………………………()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九)…………………………()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十)…………………………()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

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

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商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秦始皇陵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景区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大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墓葬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8年之久,主要是为了保护秦始皇的尸体和陪葬品,以便他在来世继续享受高贵生活。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秦始皇陵的各种知识。

一、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建造者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遏制不同文化、历史的传承以及地方势力的发展,采取焚书坑儒和一统文字的措施,从而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

在他统治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实行兵役制度、度量衡统一、开凿运河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陵的建造才得以实现。

二、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秦始皇陵的建造工程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历经38年之久才竣工。

这座陵墓的规模宏大,斗拱、铜门、陶俑等各种文物数量众多,涉及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此外,在建造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程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所有工程材料全都是精选的石料、青石、大青石和白玉石,取自秦朝全国各地。

秦始皇陵的建造工艺高超,在斗拱、地宫、大殿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可以说,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三、秦始皇陵的地宫结构秦始皇陵的地宫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陵中最神秘的部分。

地宫共分为三部分,即东、中、西三个宫殿,每个宫殿的墙面、地面、天花板都镶嵌着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瓷砖,每个瓷砖都用胶泥或者是真金硅胶固定,保证了没有一丝缝隙。

被称为“大墓”的中宫藏了秦始皇的遗体,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谜团。

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秦始皇陵最著名的陪葬品就是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制作技艺最高超的文物之一。

兵马俑以秦朝的军队为题材,包括士兵、马、车、车夫等,兵马俑造型不重复,共有三个坑,分别是士兵坑、骑兵坑和将军坑,坑内兵马俑摆放有序,每个士兵面部和服装都是独特的。

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

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

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布局充满了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秦始皇陵的陵墓布局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一、整体布局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包括陵园、骑兵坑、兵马俑等构成。

陵墓内部包括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形成了“山门、宫殿、宝殿”三重结构。

前殿周围建有城墙,城墙外部还有一条环陵的秦始皇陵护城河,整体布局严密有序。

1. 前殿:前殿作为整个陵墓的入口,象征着秦始皇统一国家的意志和威严。

前殿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2. 中殿:中殿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

中殿的布局十分严谨,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代表着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业,折射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 后殿:后殿是陵墓的尾部,象征着秦始皇生命的结束和归宿。

后殿建筑庄重肃穆,内设有皇帝的灵柩和丰厚的陪葬品,体现了秦始皇对死后永恒统治的期望。

二、象征意义秦始皇陵的布局不仅仅是空间的分割和安排,更是秦始皇思想的体现和统治理念的象征。

1. 皇权至上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整个陵墓的布局严密有序,展示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层层进入,代表着皇权的层层紧逼,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一统江山的决心和能力。

2. 阴阳相互制约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思想。

陵墓内的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构成了阴阳平衡的结构,寓意着天人和谐、皇权与民权相辅相成的理念。

3. 周而复始的象征:秦始皇陵的布局中体现了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念。

整个陵墓的形制呈圆形,象征着宇宙的循环和再生。

尽管陵墓内的皇帝已经逝去,但整个陵墓依然活跃着,象征着皇帝的永恒统治。

4. 一统天下的象征:秦始皇陵的规模庞大,象征着秦朝统一天下的壮举。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安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陵墓和陵寝不仅是古代王朝权力与荣耀的象征,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遗址。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特点和意义。

一、皇家陵墓的规制和布局中国古代皇家陵墓通常呈现出庞大而精密的规制和布局。

首先,陵墓的选址要求宜山宜水,以风水原理为基础,追求阴阳平衡,以保证皇帝的灵体得到永远的休息。

其次,陵园分为外围建筑和内部陵寝两部分,外部围绕陵墓的城墙、牌坊和大门等建筑,而内部则包括供奉神道和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包括神道、牌坊、碑亭、配殿、祠堂等,形成了严谨而庄重的布局。

二、代表性的皇家陵墓中国历史上,有众多代表性的皇家陵墓,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和清东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其陵寝中还埋葬着秦始皇的兵马俑。

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共有13座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定陵。

清东陵是清朝帝王的陵墓,以乾隆皇帝的定陵最为壮观。

这些皇家陵墓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传承和考古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帝王陵寝的文化价值帝王陵寝除了作为帝王安葬之地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陵寝的建筑和陵园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贵与追思。

另外,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也对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大帮助。

例如,明十三陵所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刻、陶俑以及陪葬品等,为研究明朝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帝王陵寝的保护与研究由于帝王陵寝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与研究。

一方面,加强陵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固陵墓建筑、完善监控体系和合理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考古研究,以深入了解古代帝王陵寝的规模、布局和文化特点。

通过保护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珍贵遗产。

秦始皇陵简单介绍

秦始皇陵简单介绍

秦始皇陵简单介绍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临渭区秦陵山南麓,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墓葬史上最宏伟的陵墓。

它的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装饰之富丽,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8年才完成。

陵墓内主要有陵园、内陵、外陵、配殿等建筑群。

陵园占地约56.25万平方米,内陵面积为246.25万平方米,高约76米,顶部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宫殿之一、配殿有建材极度坚硬的金石坊、玉门、石室、柏梁台等建筑。

陵内的文物、瑰宝在数量、品质等方面都是惊人的。

主要有“宝剑”、“金马车”、“铜车马俑”、“铜人马俑”、“陶俑”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兵马俑”。

陵墓内现有的兵马俑有万人之军。

其中兵器警具有铜制和木制之分,数量达到20余万件之多。

兵马俑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了解汉代社会制度、军事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然而,秦始皇陵也有一些神秘和传说,使得它更加神秘而充满诱惑力。

传说中,秦始皇陵内有大量宝藏和宝物,如金银珠宝、奇石、珍宝、毒药、长生不老药等。

而且,秦始皇陵中的宝藏数量之多、价值之大也令人难以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秦始皇陵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个难题。

由于秦始皇陵地下宫殿的复杂,导致陵墓处于一种危险状态。

曾经有专家提出要建设“立体城”,将秦始皇陵“包裹”在一个透气的“城”里,以保证陵墓的安全。

另外,秦始皇陵的开发也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如何保护和利用秦始皇陵的资源,既要进行开发,又要保护其文化遗产价值,需要真正考量。

总之,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陵墓之一,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丰富载体,也是一个有关神秘和科学的研究热点。

对于世界各国的学者,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好秦始皇陵,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 定陵高陵康陵永陵

十三陵一、概述十三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时期的皇家陵园,也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十三陵包括定陵、高陵、康陵和永陵等四个主要陵区,以及乾隆皇帝和妃嫔的坟墓。

二、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在北京建立了都城。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被安葬在这里,因此得名“十三陵”。

三、主要陵区介绍1. 定陵定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即永乐皇帝)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修建的一个。

定陵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规模宏大。

主要建筑有神道、牌坊、石狮和墓室等。

定陵以其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2. 高陵高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位于定陵的东北方。

高陵以其高大的墓冢而得名,其宏伟的建筑群体包括神道、牌坊、石狮和墓室等。

高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个。

3. 康陵康陵是明仁宗朱高炽(即宣宗)的陵墓,位于高陵的东北方。

康陵与高陵相邻,但规模较小。

康陵也有神道、牌坊、石狮和墓室等建筑。

4. 永陵永陵是明穆宗朱载垕(即英宗)的陵墓,位于定陵的西南方。

永陵与定陵相距较远,但也有类似的建筑群体。

永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修建最早的一个。

四、乾隆皇帝和妃嫔除了上述四个主要的皇帝墓地外,在十三陵还有一处特殊之处就是乾隆皇帝及其妃嫔们的坟墓群。

乾隆皇帝是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君主,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并对十三陵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乾隆皇帝的坟墓建筑群包括神道、牌坊、石狮和墓室等,规模庞大。

五、保护与旅游由于十三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其壮丽的建筑群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十三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监管等。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陵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欣赏到明朝时期的建筑艺术精品,并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陵园的庄严气息。

六、总结十三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皇家陵园之一,包括定陵、高陵、康陵和永陵等四个主要陵区。

历代帝王庙介绍

历代帝王庙介绍

历代帝王庙介绍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秦始皇陵以其独特的规划和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有壮丽的兵马俑,以及丰富的陪葬品,展示了秦代的辉煌和权力。

二、汉武帝神道汉武帝神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神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

汉武帝神道是为了纪念汉武帝而建立的,是一条由陵墓通往神庙的大道。

神道两侧树立着石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汉武帝的功绩和威严。

三、唐太宗庙唐太宗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为了纪念唐太宗李世民而建立的。

庙内有太宗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供人们祭拜。

唐太宗庙是唐代最重要的宗庙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庙之一。

四、宋太宗庙宋太宗庙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为了纪念宋太宗赵光义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太宗圣像、文武百官的神像以及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庙之一。

宋太宗庙是宋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五、明成祖庙明成祖庙位于北京市,是为了纪念明成祖朱棣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成祖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庙之一。

明成祖庙是明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六、清世祖庙清世祖庙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是为了纪念清世祖爱新觉罗·皇太极而建立的。

庙内供奉着世祖圣像和历代皇帝的神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庙之一。

清世祖庙是清代皇帝庙宇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七、中山陵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建立的。

陵墓占地广阔,建筑庄严肃穆。

中山陵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宫之一。

故宫是明代和清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故宫建筑宏伟壮丽,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九、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和游览胜地,拥有丰富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古代陵墓

第四节 中国古代陵墓
3.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是祭殿,是供帝王祭祀之用。两旁是配殿、 廊庑等。
陵园祭祀建筑——清永陵
3.陵园建筑
(2)神道,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大道。
明孝陵神道
3.陵园建筑
(3)墓阙,为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眺。
图为东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3.陵园建筑
(4)护陵监
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监外有城墙保护,内有衙署、 市衙、住宅等机构,好像一座小城。
中国古代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概述
在战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所谓“寝”,是指皇陵上
的宫殿建筑,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展而来的。
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1.陵墓形制
形制即封土形式,封土就是指墓上堆筑的土丘,有三种形式: (1)覆斗方上式 (2)皇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这样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 又可以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
中国古代陵墓
2.墓室结构
(1)木椁墓室 早期为井干式结构, 即用大木纵横交搭 构成。从殷代开始 一直到西汉时期, 往往都采用此种结 构。
井干式结构
(2)砖筑墓室
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
(3)石筑墓室
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 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 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 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清西陵
清西陵 位于易 县永宁 山下,有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四 位皇帝 陵。
感谢您认真聆听这堂 微课!
方上,是早期的陵墓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之上 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
宝城宝顶——慈禧陵墓
这是明清时期所采用的一种封土形式。在地宫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个园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 儿墙,犹如一座城,称为“宝城”;高出的园顶,称为“宝 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

至今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

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 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帝王陵寝的建制,按照时间顺序和先后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 方上,(二) 以山为陵,(三) 宝城宝顶。

方上,即在帝王地宫上部的地面上,以黄土层层夯筑,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封土。

这始自周代礼仪的建制,历经秦汉,到唐代终止。

至今规模最大的方上,就是秦始皇陵封土,它远看如同一座不小的山丘,在岁月之流的冲刷下不复有当年的形态。

西汉帝王也沿用了方上建制,只是规模已经无法和秦始皇相比了。

以山为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创。

他借用长孙皇后的遗言“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

唐太宗借助自然山川营造自己陵寝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一点连秦始皇如此巨大的方上亦难比拟。

以山为陵,对于防盗也是大有裨益的。

太宗的昭陵虽然被盗掘,但是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却因为山石坚固而至今未曾开掘。

以自然伟力抗拒自古以来猖獗而神通广大的盗墓贼,唐代皇帝在这一点上远比历代帝王幸运。

宝城宝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意。

此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采用了这样的建制。

这种建制兼具了以山为陵和方上的特点。

陵墓依山而建,在帝王地宫之上建起围城,城上有明楼可驻守陵官兵,围城中填入厚土,仅露出一个圆顶。

宝城宝顶的说法因此而来。

夏商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 "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

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

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

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 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 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

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

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

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

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 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

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捆绑状,大约是被活埋的 , 所以。

可想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

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两周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 - 初期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

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 "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 , 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

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 , 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

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

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

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

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

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

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

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

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

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 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

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

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

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

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

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

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历史资料记载,秦始皇用了约72万人修筑了他的陵寝 , 在他的地下宫殿里,用水银模拟他统治的疆域内江河湖海的流动,在地宫上空模拟了日月星辰的转动,同时地宫内布满机关阻止盗墓者。

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 - 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

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

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

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

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 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

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 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西汉按照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拨出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为自己营建巨大的陵墓。

这种生前建造的陵墓叫做“寿陵”。

相传汉代帝王陵园占地七顷,其中墓堆占一顷。

陵墓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

四门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盗墓。

墓穴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虎豹禽兽,以及金银珠宝、丝绸衣物、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

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玉片,身上穿着“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

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4248片玉片和不同规格的金丝串成的金缕玉衣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 , 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

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

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

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

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

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