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高占先(第二版)课后答案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课后习题第13章答案

N
N NH2 NH2 NO2 (CH3CO)2O
CH3
NHCOCH3
HNO3 H2SO4 NO2 N CH3
NHCOCH3
H2O
NH2 NO2
CH3CH=CHCHO NO2 H2SO4, NO2 . △
NO2
(5) O Br2 O O O ,-5℃ O O HO Mg Br (C H ) O 2 5 2 (1) O MgBr (2) H3O O HO O
A (1)
Cl
A
NH CH2CH2CH2CH2 N(CH3)2 CH2CH2NH2
C
N O CH3
(2)
N N H
C B
B
(3) H3CHN C O A B
N N CH3 CH3
C
(1)A.sp3杂化 B. sp2 杂化 C.sp3杂化;碱性:C>B>A。 (2)A.sp2杂化 B. sp2 杂化 C.sp3杂化;碱性:C>A>B。 (3)A.sp2杂化 B. sp3 杂化 C.sp3杂化;碱性:C>B>A。
PCl5 COOH N
NH3 COCl N
Cl2/NaOH CONH2 N NH2
CH3 (8) N CH3
+ HCHO
O
OH△
CH2CH2OH CH3 H+ △ , -H2O N
CH=CH2 CH3 N
(9) S
(10)
+ CH3C
ONO2
(CH3CO)2O
S
NO2
浓H2SO4 S S
SO3H
(11)
N
KMnO4, OH△
NO2
HOOC
N
(12) N
HNO3/H2SO4 N
有机化学高占先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不饱和烃6-1 命名下列各化合物。
(CH 3)2CHCH 2CH 2CH 3CH 2CH(CH 3)2CC H 3C H C CH 2HH 3CH 2CH 3HCH 312345678912345678CC C 25H 3C C 3)3CC 2H 52,4-二甲基-1-戊烯3-异丁基环已烯(E )-1,3-戊二烯(S )-6-甲基-1,3-环辛二烯(3R ,4Z )-3,6-二甲基-5-丙基-4-壬烯(E )-3-甲基-4-叔丁基-3-辛烯-5-炔12345(1)(2)(3)(4)(5)(6)(2)也可命名为:3-(2-甲基丙基)环已烯 6-2 按要求比较反应活性。
(1)B >C >A ; (2)A >B >C >D >E ; (3)A >C >B >D ; (4)B >A >C >D . 6-3 将下列各组碳正离子按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成序。
(1)B →A →C →D ; (2)A →C →B 。
(3)C →D → B →A 6-4 指出下列分子中各存在哪些类型的共轭体系?(1)、(3)和(4)都是p-π共轭体系;(2)π-π和p-π共轭体系。
(1)和(4)还有π-σ和p-σ超共轭。
6-5下列各对结构式是构造异构体系还是共振结构关系? (1)构造异构体; (2)、(3)和(4)共振结构。
6-6 下列各组极限结构式,哪一个极限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较大? (1) B 式(负电荷处在电负性较大的O 上比处在C 上稳定) ;(2) B 式(B 式中所有原子均有完整的价电子层,而在A 式中+C 上没有完整的价电子层); (3)A 式(A 式的正离子为三级碳正离子,正电荷较分散)。
6-7 将下列烯烃按稳定性由大至小排列。
稳定性由大至小顺序为:(2)→(4)→(1)→(3)反式烯烃比顺式烯烃稳定,内烯烃比端烯烃稳定,双键上取代基多的烯烃比取代基少的烯烃稳定。
6-8查阅并比较(Z )-2-丁烯与(E )-2-丁烯;(Z )-1,2-二氯乙烯与(E )-1,2-二氯乙烯的熔沸点、偶极矩,说明结构与熔沸点的关系。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著-第十章课后答案

第10章 醛、酮、醌10-1 命名下列化合物。
(1)3-甲基-1-苯基-1-戊酮; (2)2,4,4-三甲基戊醛; (3)1-(1-环已烯基)丁酮;(4)(E )-苯基丙基酮肟; (5)3-丁酮缩乙二醇; (6)2-环已烯酮; (7)三氯乙醛缩二甲醇; (8)2-戊酮苯腙; (9)2,6-萘醌; (10)2,4-已二酮; (11)((E )-间甲基苯甲醛肟。
10-2 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
PhCHOHCOONa +浓NaOHHCHO2OH+(Cannizzaro 反应)OZn-Hg / HClHCNH 3OOH COOHO(Clemmensen 还原)H 3CC CH 3O Mg 66H 3OH 2SO 4△(CH 3)2C C(CH 3)2OH OH(H 3C)3CC CH 3O(pinacol 重排)(1)(2)(3)(4)+HCHO(Mannich 反应)+HCl(5)(6)ON HCH 2CH 2NOCH 3OCH3CH 3OH(黄鸣龙还原)CO 3Cl+CO 2HCl+(Baeyer-Villiger reaction)ONH 2+PCl 5H NO(Beckmann 重排)O(1) HSCH 2CH 2SH2O(1) Cl 2 / NaOH 3OHO(卤仿反应)(7)(8)(9)(10)CHCl 3+(Wittig reaction)CH 3MgBr +Ph 3(1) CuCl 3(13)(12)(11)O+O(1,4-加成产物)OCHCH 2CH 3O OOHHONCO(双烯合成反应)10-3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2)(1)C OCH 3H 3C C CH 3OH 3CC HOCOCH 3H 3C(3)(4)(3)>(1)>(2)>(4)10-4 将下列化合物按烯醇式的含量多少排列成序。
CH 3COCHCOCH 3CH 3COCH 2CH 3(2)(1)PhC H 2C O(3)(4)3CH 3COCH 2COCH 3C CH 3O(1)>(4)>(3)>(2)10-5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些能发生碘仿反应?哪些能与饱和NaHSO 3反应?(2)(1)O(3)(4)(5)ICH 2CHOCH 3CH 2CHOC 6H 5COCH 3CH 3CHOCH 3CH 2CH 2OHCH 3CH 22CH 3CH 3CH 23OH(7)(6)(8)O能与饱和NaHSO 3反应的有(1)、(2)、(5)、(8)[脂肪族甲基酮、大多数醛和8个碳以下的脂肪酮能进行此反应]。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课后习题第12章答案

H N
O NH2 H N
NH2
OHH N
H2/Pd
12-12 根据下列反应,试确定A的构造式。
(1)CH3I过量 A(C8H15N) (2湿)Ag2O, △ 答案 A N H
(1)CH3I过量 (2湿)Ag2O, △
12-13 (1)利用RX和NH3合成伯胺的过程有什么副反应? (2)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副反应? (3)在这一合成中哪一种卤代烷不合适? (1)可发生二烷基化、三烷基化反应,生成R2NH和R3N; (2)使NH3大量过量,以增加 RX和NH3的碰撞机会生成RNH2; (3)叔卤代烃将发生消除反应,芳卤ArX也不易发生该反应。
CH3 (4)
2HNO3 2 H2SO4
CH3 NO2
Cl2 hv
CH2Cl NO2
(1) NaCN
CH2COOH NO2
Fe/HCl
CH2COOH NH2
(2) H3O,△
NO2
NO2
NO2
NH2
(5)
2HNO3 2 H2SO 4
NO2
((NH4)2S
NO2
NO2
NaNO 2-HCl 0~5¡ æ
pH=8~10
NH2 NaNO2-HCl
0~5℃
N N OH
(3)
参考(1)合成
OH COCH3 CH2CH3
HNO3 H2SO4
CH2CH3
Sn/HCl
CH2CH3
CH3COCl AlCl3
Zn-Hg HCl
CH2CH3
NaNO2-HCl 0~5℃ pH=8~10
OH H3CH2C
NO2
HO
NH2
NaNO2 / HCl
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占先著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著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1-1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强至弱排列成序。
CH 3COOHClCH 2COOHCl 3CCOOHOHA. B. C.D.A.B.C.D.COOHBr COOHNO 2COOHOCH 3COOHNO 2NO 2COOHOHCOOHCOOHOHA. B.C.(1)(2)(3)(1)D >B >A >C ; (2)C >B >A >D ; (3)B >A >C 。
知识点:羧酸的酸性。
11-2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水解反应速率由大至小排列成序。
CH 3COCl(CH 3CO)2OCH 3CONHCH 3A. B. C. D.COOCH 3NO 2COOCH 3CH 3COOCH 3A.B.C.(1)(2)CH 3COOC 2H 5(1)A >B >D >C ; (2)A >C >B 。
知识点:羧酸衍生物水解反应活性。
水解反应是亲核加成-消除反应,连有吸电子基有利于反应进行。
11-3 比较下列酸在H +催化下进行酯化反应的速率。
HCOOHCH 3COOHCH 3CH 2COOH(1)(2)(3)(CH 3)2CHCOOH (4)(1)>(2)>(3)>(4) 知识点:酸酯化反应活性。
11-4 完成下列反应。
(1)COOHOHOHOOO+(1) LiAlH 4(2)H 2CCOOH2H 2CCH 2OHSOCl 2(3)H 3C CH 2CH 23C CH 2CH 2COClH 3COAlCl 3(分子内酰基化)(1) Zn, CH 3CH(Cl)COOEt(Reformasky 反应)(4)(2) H 2OOOHCHCOOC 2H 5CH 3(5)Br 2/红磷CH 2COOHCHCOOHBr(酰胺还原)(6)NHO(Hofmann 降解)(7)22C 6H 5H 32C 6H 5H 3(8)H 3O(Claisen 酯缩合反应, Wittig 反应, Mannich 反应)(CH 3CO)2O (9)△O(10)3(酯与格氏试剂反应,羟醛缩合反应)HCOOC 2H 5NaOC 2H5(11)+C H OHCHO(12)O O333CH 3COOC 2H 5AlPO 4(13)CH 3COOH2CH 3CH 2OHH 2CC O知识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高占先第二版习题答案

CH3O CH3O
HOOC
N COOH
CH3O
COOH
CH3O
COOH
COOH
N HOOC
COOH
OCH3 OCH3
试推测罂粟碱的结构,并写出生成上述诸产物的反应式.
解 CH3O
CH3O
CH3O
N CH2
CH3O
N CO
OCH3 OCH3
A
OCH3 OCH3
B
CH3O CH3O
HO HO
N CH2
COCH2OH
O
OH
**
**
**
有6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只有一 种对映异构体
(7)胆酸 分子中虽有10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只存在一种立体异构体
OH *
COOH ** * **
**
HO *
* OH
(8)冰片
H
** *
OH
分子有3 个手性碳原子理论上有8 个 立体异构体
17-2指出下列化合物的碳架怎样分割成异戊二烯单位,它们属于 几萜类化合物?
OCH3 OCH3
+过量HI
N
CH2
+ 4 CH3I
OH OH
O3 CH2CH2CH3
Zn H2O
O +
HCH
O
O
H C CH2 C H
+
O CH3CH2CH2 C H
17-7罂粟碱(C20H21O4N)是一种生物碱,存在于鸦片中,是一种肌弛 缓药,具有麻醉作用.它与过量的HI作用,生成4molCH3I.用KMnO4 氧化后,生成酮(C20H19O5N),此酮继续氧化,生成下列四种混合物:
(1)香茅醛
有机化学第二版高占先课后习题第5章答案

第五章饱和烃5-1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C7H16的构造式,并各以系统命名法命名。
(1)庚烷(3)3-甲基已烷(4)2,2-二甲基戊烷(5)2,3-二甲基戊烷(6)2,4-二甲基戊烷(7)3,3-二甲基戊烷(8)3-乙基戊烷5-2 写出下列烷基的名称及常用缩写符号。
(1)甲基(Me—);(2)乙基(Et—);(3)正丙基(n-Pr—);(4)异丙基(i-Pr—);(5)正丁基(n-Bu—);(6)异丁基(i-Bu—);(7)仲丁基(s-Bu—);(8)叔丁基(t-Bu—)。
5-3 比较下列化合物沸点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1) CH3(CH2)4CH3(2) (CH3)2CH(CH2)2CH3(3)CH3CH2C(CH3)3(4) CH3CH2CH(CH3)CH2CH3(1)>(4) >(2)>(3)同碳数的烷烃异构体,含支链越多,分子间作用力越弱,沸点越低;支链数目相同者,分子对称性越好,沸点越高。
5-4 完成下列反应式:OSO3HBrBr(1)HO2C(CH2)4CO2HHNO3+(2)BrBr-60℃Br 2+(3)CH(CH 3)2CO 2H 2OCl+ClClCl碳正离子重排导致的产物++CH(CH 3)2BrC(CH 3)2Br+(4)BrHBr(5)5-5 比较下列化合物构象的稳定性大小。
1,4-二甲基环已烷的构象稳定性(1)<(2)。
原因是(1)中的二个甲基均处于a 键上,而(2)中的二个甲基则皆处于e 键上,后者构象能量较低,较稳定。
3H 33CH 3CH 3H 3CCH 3(1)(2)5-6 下列异构体中哪个最稳定?题目所示二甲基环已酮三个异构体对应的构象式如下,从中可看出(3)最稳定,因为其两个甲基均处于e 键上,体系能量较低。
OOO(1)(2)(3)5-7 环丙烷内能高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环丙烷分子中碳原子为不等性sp3杂化,轨道重叠比开链烷烃的小,形成的碳碳共价键键能小,容易断裂,不如开链烷烃牢固;其次是环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共平面,相邻两个碳原子上的C —H 键是重叠式构象,存在扭转张力。
有机化学高占先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分类及命名2-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烷烃。
(1)2,2,5-三甲基已烷;(2)3,6-二甲基-4-正丙基辛烷;(3)4-甲基-5-异丙基辛烷;(4)2-甲基-3-乙基庚烷;(5)5-正丙基-6-异丙基十二烷;(6)3,3-二甲基-4-乙基-5-(1,2-二甲基丙基)壬烷;(7)4-异丙基-5-正丁基癸烷;(8)3,6,6-三甲基-4-正丙基壬烷。
2-2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不饱和烃。
(1)4-甲基-2-戊炔;(2)2,3-二甲基-1-戊烯-4-炔;(3)1-已烯-5-炔;(4)3-异丁基-4-己烯-1-炔;(5)3-甲基-2,4-庚二烯;(6)2,3-已二烯;(7)2-甲基-2,4,6-辛三烯;(8)4-甲基-1-已烯-5-炔;(9)亚甲基环戊烷;(10)2,4-二甲基-1-戊烯;(11)3-甲基-4-(2-甲基环已基)-1-丁烯。
2-3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3-甲基环戊烯;(2)环丙基乙烯;(3)4,4-二氯-1,1-二溴螺[2.4]庚烷;(4)3-烯丙基环戊烯;(5)1-甲基-3-环丙基环戊烷;(6)3,5-二甲基环已烯;(7)螺[4.5]-1,6-癸二烯;(8)1-甲基螺[3.5]-5-壬烯;(9)2-甲基-1-环丁基戊烷;(10)2,2-二甲基-1-环丁基二环[2.2.2]辛烷;(11)5,7,7-三甲基二环[2.2.1]-2-庚烯;(12)二环[4.2.0]-7-辛烯;(13)1-甲基-4-乙基二环[3.1.0]已烷。
2-4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 3-甲基环己烯(2) 3,5,5-三甲基环己烯(3) 二环[2.2.1]庚烷(4) 二环[4.1.0]庚烷(5) 二环[2.2.1]-2-庚烯(6)二环[3.2.0]-2-庚烯(7) 螺[3.4]辛烷(8) 螺[4.5]-6癸烯(9) 2-甲基二环[3.2.1]-6-辛烯(10) 7,7-二甲基二环[2.2.1]-2,5-庚二烯33 H33H3H3(1)(2)(3)(4)(5)(6)(7)(8)(9)(10)2-5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 扼要解释下列术语.(1)有机化合物(2) 键能、键的离解能(3) 键长(4) 极性键(5) σ键(6)π键(7) 活性中间体(8) 亲电试剂(9) 亲核试剂(10)Lewis碱(11)溶剂化作用(12) 诱导效应(13)动力学控制反应(14) 热力学控制反应答:(1)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 键能:由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或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键的离解能:共价键断裂成两个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
以双原子分子AB为例,将1mol气态的AB 拆开成气态的A和B原子所需的能量,叫做A—B键的离解能。
应注意的是,对于多原子分子,键能与键的离解能是不同的。
分子中多个同类型的键的离解能之平均值为键能E(kJ.mol-1)。
(3)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称为键长。
(4) 极性键: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共价键,由于两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成键电子云非对称地分布在两原子核周围,在电负性大的原子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大,具有部分负电荷性质,另一端电子云密度较小具有部分正电荷性质,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5) σ键:原子轨道沿着轨道的对称轴的方向互相交叠时产生σ分子轨道, 所形成的键叫σ键。
(6) π键:由原子轨道侧面交叠时而产生π分子轨道,所形成的键叫π键。
(7) 活性中间体:通常是指高活泼性的物质,在反应中只以一种”短寿命”的中间物种存在,很难分离出来,,如碳正离子, 碳负离子等。
(8) 亲电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从有机化合物中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获得电子对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电试剂。
(9) 亲核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如果试剂把电子对给予有机化合物与它反应的那个原子并与之共有形成化学键,这种试剂叫亲核试剂。
(10) Lewis碱:能提供电子对的物种称为Lewis碱。
(11)溶剂化作用: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所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作用。
(12)诱导效应:由极性键的诱导作用而产生的沿其价键链传递的电子对偏移(非极性键变成极性键)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它可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
(13)动力学控制反应: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应快速的特点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称为动力学控制或速率控制。
(14) 热力学控制反应: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用平衡到达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称为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
1-2 简述处理化学键的价键法、分子轨道法和共振论。
答:价键法要点:价键的形成可看作是原子轨道的重叠或电子配对的结果。
两个原子如果都有未成键的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则可以配对,也就是原子轨道可重叠形成共价键;重叠部分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因此要尽可能地使原子轨道让某一方向互相接近,以达到最大的重叠(共价键的方向性);一个原子的未成到电子如果已经配对,它就不能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共价键的饱和性);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进行杂化,组成能量相等的杂化轨道,这样可使成键能力更强,体系能量降低,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
分子轨道法要点:分子中的原子以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分子轨道,分子中的电子分布在分子轨道中,分子轨道可以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得到;分子轨道的数目与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轨道数目相等;每个分子轨道有一定的能量,每个分子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即同样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共振论要点:电子离域体系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一个经典结构表示清楚,而需用几个可能的原子核位置不变、只有电子对排布变化的经典结构表示(即共振结构或极限结构),实际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是共振杂化体;每个共振结构都不能代表共振杂化体,共振结构不是实际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仅仅是理论上或纸面上的结构;一个电子离域体系写出的共振结构数目越多,则这个体系越稳定;每个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不是均等的,越稳定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越大,相同的共振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相等;共振杂化体的能量低于任何一个共振结构的能量。
1-3 写出下列化合物短线构造式。
如有孤对电子对,请用黑点标明。
÷C C CC C CNHHH H H HC CH HHC O H HHHC H HC H HONOH C HH OC H HHHHHC HHCO OC C H HH HHHC HHCCHH C HHNO OHC H HC H HO H(1)(2)(3)(4)(5)(6)(7)(8)(9)1-4 杂化对键的稳定有何影响?按能量递增的顺序排列s ,p ,sp 1,sp 2,sp 3轨道。
并画出这些轨道的形状。
答:杂化可使其轨道重叠更好,即成键能力更强,同时,提供更大键角,由此减少电子对之间的排斥,使体系能量降低,成键后可达到最稳定的分子状态。
原子轨道中s 特征越多,能量越低。
因此,能量递增次序为:s →sp 1→sp 2→sp 3 →p 。
s p sp sp 2 sp 3 1-5 判断下列画线原子的杂货状态(1)sp 2,(2)sp ,(3)sp ,(4)sp 3,(5)sp ,(6)sp 。
1-6 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分子中含有极性键?哪些是极性分子?试以“”标明极性分子中偶极矩方向。
答:除(2)外分子中都含有极性键。
(2)和(3)是非极性分子,其余都是极性分子。
分子中偶极矩方向见下图所示,其中绿色箭头所示的为各分子偶极矩方向。
HH 33H 3I I(1)(2)(3)(5)(6)(7)(8)1-7 解释下列现象。
(1)CO 2分子中C 为sp 杂化,该分子为直线型分子,两个C=O 键矩相互抵消,分子偶极矩为零,是非极性分子;而SO2分子中S 为sp2杂化,分子为折线型,两个S —O 键矩不能抵消,是极性分子。
(2)在NH 3中,三个N —H 键的偶极朝向N ,与电子对的作用相加;而NF 3中三个N —F 键的偶极朝向F ,与N 上的未成对电子的作用相反并有抵消的趋势。
(3)Cl 和F 为一同主族元素,原子共价半径是Cl 比F 大,而电负性是F 比Cl 大。
键的偶极矩等于μ=qd ,q 为正电荷中心或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
HCl 键长虽比HF 的长,但F -中心上的电荷量大大于Cl -上的电荷量,总的结果导致HF 的偶极矩大于HCl 。
所以键长是H —Cl 较长,偶极矩是H —F 较大。
1-8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指定键的键长由长到短排列并说明理由。
答:(1)从乙烷,乙烯到乙炔,碳原子杂化态由sp 3到sp 2至sp ,s 成份提高,拉电子能力增强,虽同属于碳氢键但键长缩短。
(2)键长顺序为C —I >C —Br >C —Cl >C —F 。
因为卤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I >Br >Cl >F ,即其范德华半径为I >Br >Cl >F ,则其原子共价半径I >Br >Cl >F 。
(3)碳碳键键长为乙烷>乙烯>乙炔。
因为碳原子杂化态由sp 3到sp 2至sp ,其共价键分别为单键、双键和叁键,碳碳原子间的作用力是乙烷<乙烯<乙炔,作用力越强,则两原子被拉得越紧,键长越短。
1-9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强到弱排列。
(1)D >A >C >B ;(2)A >B >D >C1-10 下列物种哪些是:(1)亲核试剂,(2)亲电试剂,(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 答;(1)亲核试剂:Cl -,H 2O ,CH 3OH ,CH 2=CH 2,HCHO ,CH 3CN ,-CH 3;(2)亲电试剂:H +, AlCl 3,Br +,Fe 3+,+NO 2,HCHO ,CH 3CN ,+CH 3,ZnCl 2,Ag +,BF 3; (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 HCHO ,CH 3CN ; (4)两者都不是的:CH 4。
1-11 按质子酸碱理论,下列化合物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既是酸又是碱?答:酸:NH3,HS-,HBr,H2O,NH4+,HCO3-;碱:NH3,CN-,HS-,H2O,HCO3-;既是酸又是碱:NH3,HS-,H2O,HCO3-。
1-12 按Lewis酸碱理论,在下列反应中,哪个反应物为酸?哪个反应物为碱?答:(1)H2O 为酸,CN-为碱;(2)BF3为酸,HCHO为碱;(3)H2O 为酸,CH3NH2为碱;(4)Cu2+为酸,NH3为碱;(5)AlCl3为酸,COCl2为碱;(6)I2为酸,I-为碱。
1-13 指出下列溶剂中哪些属于极性质子溶剂?哪些属于极性非质子溶剂?哪些属于非极性溶剂?答:极性质子溶剂:(5),(6);极性非质子溶剂:(1),(4),(7),(8);非极性溶剂:(2),(3)。
1-14 矿物油(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饱和烃的混合物)不溶于水或乙醇中,但可以溶于正已烷。
试解释之。
答:矿物油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则,它可溶于非极性的正已烷,而不能溶于有极性的水或乙醇(水或乙醇醇间能形成氢键,分子间的引力非常强,故矿物油分子不能克服这种氢键与乙醇或水相互渗透而溶解)。
1-15用溶剂化作用比较氯化钠在水中和在二甲亚砜中的溶解方式。
答:氯化钠溶于水后,结构单元是水化了的Na+和Cl-,即两种离子均被质子溶剂水分子所包围;氯化钠在二甲亚砜的溶解度比水中的小,Na+和Cl-分别为非质子极性溶剂二甲亚砜分子所包围,二甲亚砜对Na+有溶剂化作用,但Cl-无法与其形成氢键,溶剂化作用很弱。
它们均存在离子偶极作用。
1-16 在常温下,甲烷与碘的一取代反应不能发生,请解释原因。
答:反应的焓变△H =(427+151)—(222+297)= 59kJ.mol-1为吸热反应,反应物与产物结构相似,△影响不大。
△G与△H均大于零,反应不能发生。
更主要的原因是碘代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比氯代和溴代的大),同时生成的HI又是强还原剂,因此甲烷很难直接进行碘代以制备碘代甲烷。
1-17 乙醇和二甲醚,哪个焓值低?答:乙醇的焓值≈5C—H+C—C+C—O+O—H=5×414.2+347.3+359.8+464.4=3242.5 kJ.mol-1二甲醚的焓值≈6C—H+2C—O =6×414.2+2×359.8=3204.8 kJ.mol-1所以,二甲醚的焓值稍低。
1-18 下列物质是否含有共轭酸和共轭碱?如有,请分别写出。
答:(1)即有共轭酸也有共轭碱,共轭酸是CH3NH3+,共轭碱是CH3NH2-;(2)共轭酸是CH3OH;(3)即有共轭酸也有共轭碱,共轭酸是CH3CH2OH2+,共轭碱是CH3CH2O-;(4)共轭酸是H2;(5)共轭酸是CH4;(6)共轭碱酸是CH3CH2+,共轭碱是CH2=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