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名篇古诗,通过对凉州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豪迈感情,下面是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首诗吧!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二)(唐)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泛指外族首领.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唐·卢纶《塞下曲》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汉书·李广苏建传》2、拂云堆:古地名。
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
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
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唐,李益《拂云堆》诗:“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
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
《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
——《汉书·李广苏建传》6、归去来:(1).辞赋篇名。
晋陶潜所作。
《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
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唐代-王之涣《凉州词》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之涣《凉州词》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原文:凉州词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诗意思解释

凉州词诗意思解释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诗作。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其意思解释: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与解释:
黄河流淌远上至白云之间,一座孤独的城市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
这里的“孤城”通常被认为是玉门关,它是古代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重要关隘。
羌族人的笛声何必总是哀怨地吹奏着杨柳曲呢?因为春风都无法越过玉门关,这里指的是春天的气息和生机无法到达这遥远的边疆之地。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白云、孤城和万仞山的景象,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壮丽风光和荒凉气氛。
同时,诗人以羌笛吹奏的杨柳曲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比喻,表达了对边疆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体上,这首诗既有豪放的边塞风情,又蕴含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凉州词的翻译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作者背景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词的赏析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2凉州词二首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凉州词:原为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
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陲的塞上风光和战争情景。
②万仞:千万丈。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③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古代一种歌曲。
④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悲壮苍凉的景色、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开头写黄河,汹涌咆哮的黄河,“远上”,多么远呢,无边无垠,视野所及,此由近及远。
接着写在万仞山下的一座孤城,此由上而下。
这就把黄河、白云、孤城、高山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具有十足边塞色彩的自然景观。
多么开阔,何等壮观。
而细细品味,置孤城于雄阔的背景之前,又会有一种寂寥荒凉之感。
顺势一转引入笛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从南北朝以来,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又成为送别的乐曲。
现在又听到了这支曲子,想那吹笛人一定是有满腔怀乡怨别之情吧! 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 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诗由山川的雄阔苍凉写到孤城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继而引发征夫的离愁别恨,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何须怨”三字其艺术手法委婉蕴藉,可见当边关将士乡愁难禁时,是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使他们做出如此自我宽解,于是悲切的怨情中也便有了悲壮与慷慨,也体现了唯有盛唐诗人才有的广阔的胸襟。
“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为盛传的名句。
今人写到大西北的开发、繁荣昌盛之时,每每化用春风“普度”、“又度”、“再度”玉门关之句,足见王诗影响的深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翻译赏析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时,始占籍绛郡(在今山西新绛)。
唐开元初年,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遭人诬陷,王之涣拂袖去官,羁留于蓟北一带,寓居在蓟门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县)。
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适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南北,从游的人皆为豪门贵族子弟,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后来,强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振。
但不愿受科举束缚,便拜于名公之下,长期的边塞漫游生活,为王之涣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边塞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补为文安县尉(在今河北省)。
742年,王之涣病故在宫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阳。
[注释] 凉州词:原题二首,此其一。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歌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这里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凉州词》原文是怎样的呢?《凉州词》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是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边塞诗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欢迎阅读! 凉州词二首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
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
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鉴赏
其一
《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著名边塞诗。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歌描写了西北边疆高远、粗犷之美,特别是诗歌独具边塞特征和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多少也在其中体悟到人生的哀怨,宇宙博大与永恒。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黄河之水,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其中一个“远”字和“上”字,就给人一种黄河似乎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之感,不但描绘出大自然的宏大与旷阔,也表现出黄河奔腾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
诗人为了所见所感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除了运用动词之外,还运用了色彩词,“黄” “白”两字相比照,在对比中统一,不但色彩对照鲜明,而且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博大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承上而来写山,最后定格在万仞山上的“孤城”——凉州城。
诗人的通过空间方位的转变,由广阔的天空到万仞山上,再到塞上孤城。
诗人将“孤城”置于“黄河远上白云间”
的远景之中,也将其放在重山叠嶂的“万仞山”之上。
诗人运用远川高山的对比,不但突出了“城”的地势险要,边地的孤寂,而且更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处境的艰难与生活的孤单,并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句承上而转,由物及人,表现出将士们在这广袤的边塞、人烟稀少的环境中的怨愁。
“羌笛”是指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杨柳”是指汉时的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简称(又名《折杨柳》)。
在唐代朋友间分别有用柳枝相赠的风俗,取其“丝长”(谐音“思长”)之意。
这里的“杨柳”,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描写,边地寒冷,表现出边塞环境荒凉。
其次,就是指《杨柳枝》,羌笛吹出的《杨柳枝》的哀怨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不得不激发起将士们对自己的亲人的想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何须怨”表面说是不要怨恨,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哀怨太深,不得不怨。
这里,诗人借助“羌笛”和“杨柳枝”两个意象,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边塞地区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将士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也是就上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怨”而来,是诗的“合”。
其意思是说,你们在边塞有“怨恨”,但是,你们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要知道,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是理解整首诗歌意蕴的关键。
首先,我们从其表层意义来说,诗人运用“春风”,暗示了边地
的荒寒和凄清的生活环境。
其次,正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所说的“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就是说,“春风”喻指皇上的“恩泽”,皇恩浩荡。
这里,诗人借“春风不度”来表现塞外的荒寒景象和将士们的凄凉的生活处境,暗示了身处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对玉门关戍守边境士兵的生活情感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享乐。
由此而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对边塞将士们的同情。
总之,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疆那壮美风光,也表现了西北边疆凄凉凄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首对征战将士忙充满同情的怨歌。
诗人在情景交融的描绘中,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含蓄之中表现出深厚意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审美想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