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国学)中国古代二十四耻

中国古代二十四耻中国古代二十四耻(国学)耻者。
所以洁身也。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既有此天良美德。
无耻即是无良。
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
而身死次之。
良心若死。
身在何益。
故曰。
耻之于人大矣。
又曰。
人不可以无耻。
女子幽娴贞静。
其耻德本优于男子。
德之不修。
言之不慎。
容之不正。
功之不勤。
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
皆妇女之可耻者也。
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
则可耻孰甚。
须知女子之身。
洁如白璧。
父母遗体。
重若黄金。
故八德以耻终焉。
一、邱妻舍生邱子之妻。
以夫不义。
蒙耻偷生。
宁死无愧。
【原文】周戎灭盖。
邱子殉君自杀。
人救之。
不得死。
既归。
妻曰。
国灭君死。
子何独生。
邱子曰。
吾非爱身。
恐犯戎令。
诛及妻子耳。
妻曰。
妻子、私爱也。
事君、公义也。
今子以妻妾之故。
失人臣之节。
无事君之礼。
偷生苟活。
妾犹耻之。
况于子乎。
吾不能与子蒙耻而生焉。
遂自杀。
吕坤曰。
慷慨杀身。
此烈丈夫所难。
邱子之妻。
责夫不死。
而自杀以先之。
岂不烈哉。
嗟夫。
一死之轻。
将何不轻。
士君子既不能以义轻身。
而又弃义为此身计。
何颜读此传哉。
2024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范文(2篇)

2024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尊崇礼仪、知耻辱、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一直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现象和价值观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急需在2024年出台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引导全体国民积极向善、勇于担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二、明礼知耻的意义明礼知耻,是培养个人优秀品德的基础。
通过明礼知耻,能够使全体国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彼此尊重和谅解,共建和谐社会。
三、崇德向善的意义崇德向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通过崇德向善,能够使全体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一步发展。
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1. 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塑造良好品行。
(3)建立道德典范榜样,对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的人进行表彰,激励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2. 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1)加大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良好品质。
(2)严厉打击和惩处各类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的行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全体国民了解和传承中华美德。
(2)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骑马射箭等,鼓励国民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打造网络流行文化的正能量(1)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2)开展网络流行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网民发表积极向上的言论,传播正能量。
5. 给予志愿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1)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为志愿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奖励。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遵义市同济小学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 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 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 规矩、规范。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东汉)刘熙
•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东汉)许慎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五礼:仁、义、诚、敬、孝
仁:即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立人达人; 义:即坚守正道,见义勇为,敢于担当; 诚:即以诚待人,诚实守信,履约践诺; 敬:即忠于职守,敬业奉献,虔诚勤勉; 孝:即倾心侍奉,孝老爱亲,知恩图报。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诚信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以诚待人 言而有信 对人守信 对事负责 慎重许诺 认真践诺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讲道德其实很容易
“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我们大 家都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怀着 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 感恩之心,处处信仰道德、学习道德、 传承道德、践行道德、实证道德,我 们的国家和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好,越 来越美!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五耻: 懒、贪、奢、浮、愚
懒:即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贪 即贪图享受,巧取豪夺,唯利是图; 奢: 即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挥霍无度; 浮:即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愚:即愚 昧无知,麻木不仁,迷信盲从。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讲道德其实很容易
也许有人认为,道德这个概念这么大、这么 宽泛、这么厚重,让我来传承道德、践行道德、 弘扬道德,我是不是有点担当不起。其实我们大 家可以不要这样认为,只需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内心的本真做起。道德可以 很大,胸怀天下、博爱万物;也可以很小,身边 事、身边人,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善意的眼神、 一点小小的帮助。
知耻明礼

知耻明礼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
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
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
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
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
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苦难深重。
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
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
“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仁义礼智信]我国古代二十四耻
![[仁义礼智信]我国古代二十四耻](https://img.taocdn.com/s3/m/d361a5a3ec3a87c24028c496.png)
【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二十四耻【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二十四耻耻者。
所以洁身也。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既有此天良美德。
无耻即是无良。
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
而身死次之。
良心若死。
身在何益。
故曰。
耻之于人大矣。
又曰。
人不可以无耻。
女子幽娴贞静。
其耻德本优于男子。
德之不修。
言之不慎。
容之不正。
功之不勤。
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
皆妇女之可耻者也。
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
则可耻孰甚。
须知女子之身。
洁如白璧。
父母遗体。
重若黄金。
故八德以耻终焉。
一,邱妻舍生邱子之妻。
以夫不义。
蒙耻偷生。
宁死无愧。
【原文】周戎灭盖。
邱子殉君自杀。
人救之。
不得死。
既归。
妻曰。
国灭君死。
子何独生。
邱子曰。
吾非爱身。
恐犯戎令。
诛及妻子耳。
妻曰。
妻子、私爱也。
事君、公义也。
今子以妻妾之故。
失人臣之节。
无事君之礼。
偷生苟活。
妾犹耻之。
况于子乎。
吾不能与子蒙耻而生焉。
遂自杀。
吕坤曰。
慷慨杀身。
此烈丈夫所难。
邱子之妻。
责夫不死。
而自杀以先之。
岂不烈哉。
嗟夫。
一死之轻。
将何不轻。
士君子既不能以义轻身。
而又弃义为此身计。
何颜读此传哉。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戎人灭了盖国。
有个邱子跟了君上自杀。
人家把他救了下来。
所以没有死。
回到了家里以后。
他的妻子说。
国家已经亡了。
君上已经死了。
你为什么独自活着在世上呢。
邱子说。
我不是为了爱惜自己的身子。
恐怕自杀了。
犯了戎人的命令。
以致连累着妻子呵。
他的妻子说。
妻和子、都是私爱。
事奉君上、却是公义。
现在你为了妻妾的缘故。
失去了做人家臣子的大节。
没有了事奉君上的礼体。
这样偷生苟且的活在世界上。
我做妇人的还觉得羞耻得很。
况且你是一个堂堂的男子呢。
我不能够同你蒙着羞耻、活在世上。
就自己杀死了。
二,惠妻疑渎柳下惠妻。
恐其近耻。
无乃渎乎。
以问夫子。
【原文】周鲁展禽、居柳下。
仕鲁。
三黜不去。
妻曰。
无乃渎乎。
君子有二耻。
国无道而贵。
耻也。
国有道而贱。
耻也。
今当乱世。
三黜不去。
亦近耻乎。
禽曰。
悠悠之民。
将陷于害。
吾能已乎。
且彼为彼。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希望有所帮助!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篇1中国是一个富于礼仪传统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人也往往以此为荣。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中国历史的礼仪传统的时候,却难免在为礼仪之邦感到骄傲的时候,同时感到背上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方面,它给我们留下了尊老爱幼、讲究信义、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等优良的礼仪传统,这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违背人类文明的礼仪垃圾,这是必须予以彻底清算的。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糟粕即礼仪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繁琐劳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繁琐的礼仪。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沿袭下来的“礼仪”,确实蔚为大观。
仅儒家所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即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彩。
但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琐虚伪、劳民伤财等非文明、非理性的东西。
从生老病死到迎来送往,从言谈举止到饮食起居,生日忌日节庆日、升学升迁乔迁、冠礼婚礼聘礼贺礼、拜见朝见觐见礼、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琐的礼仪形式和礼品花费贯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耗费了人们许多原可节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这一点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早就明确指出:“《礼》之失烦。
”可惜它从未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所以,繁琐的礼仪便一直在“烦”人。
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礼仪,但礼仪又不能太多太滥。
不难看出,当一种礼仪变得繁琐烦人、劳民伤财或变成徒有虚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场时,它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二是尊王贱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等级森严的礼仪。
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劳民伤财、蔑视下层群体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耻-中国传统礼仪
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是人进入文化层次的前提,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
把“知耻”二字写入校训可谓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个新举措。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优良传统的老校,“她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建校初衷,奠定了在小学教育领域“实验性和示范性”的领先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又创建了文化育人的教育体系,为了更好的推进今后的教育工作,传统的校训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经过反复推敲,实践论证,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校训诞生了!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校训由“求真、感恩、知耻、砺行”四个词构成。
“求真”体现了追求真理,学习新知;“感恩”体现了孝敬父母,感谢他人;“知耻”体现了知道耻辱,懂得羞愧;“砺行”体现了修正言行,涵养习惯。
新校训的含义从教育的基本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想、道德、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的工具论对教育的划分,而是以文化建设做支持,从人的精神和情感着眼,
从根本上保证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构建理念,涵盖了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三方面信仰、求知、仁爱。
从文化和精神这两个人的根本属性出发制定校训符合了人的发展规律,突显了我校德育内容,反映了我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