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南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南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拥而至徐嘉青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
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于是,两人下了车。
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
”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
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
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论述类文本《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德阳2022届高三三诊)

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
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
”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
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
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
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
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身心讬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
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
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
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
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同的含义。
2020-2021学年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娶新娘的车川端康成这个村,只有一辆人力车。
看起来足有150斤重的一个大汉坐在车上,一个豆大的小个子家庭妇女摇摇晃晃地拉着车走。
孩子们跟着那个滑稽的人力车,不离左右,:“喂,瘫子胜五郎!”“这不是蚂蚁拉着讨厌鬼么?”主妇还有些难为情,悄悄地流过眼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毫不在乎了。
这主妇每天早晨和傍晚让丈夫坐在车上拉着他去温泉。
丈夫是抬着本村山上伐的木材往山外运的半路上,从崖上跌下来,挫伤了腰。
外伤不久就好了,但是腿站不起来。
洗温泉能见好吧……但是到达山溪边上那个温泉总有一公里之远,因此,她从遥远的火车站所在地的街上买了这辆旧人力车回来。
一个大汉子,既不能把他抱去也不能背去。
因为碰上了山溪也快要干涸的炎热天气了吧。
小学二年的女生晕倒在操场上了。
必须带她去医生那里,这就需要门板啦,但是哪里也找不到门板。
“这事好办极啦!”主妇赶到学校来这么说。
“坐我的车去不就行了么?”把那病女孩子放在车上之后,她居然开始小跑起来。
纯洁的孩子们很受震动,再没有一个人笑她拉人力车了。
后来孩子们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学校一定求她出一趟车。
因为温泉的疗效,她丈夫的疼痛止住了,但是挫伤的腿却永远也不能活动自如了。
农活全靠这位主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就专门在家里编竹篮什么的。
生活上有些帮助,但是主妇却必须干两个人的活,而且还得用车拉着他去温泉。
好不容易把姑娘抚养大,能干活了,可是又不能不嫁出去。
女儿完完全全新嫁娘打扮,坐上人力车,她母亲亲自拉着车送去。
村民们当然笑口大开。
不过这次的笑和以前的笑不同。
一丝一毫嘲笑的意思也没有,而是满怀祝贺之意的兴高采烈之笑。
从此之后,结婚的人家总是求主妇帮忙,用她的人力车迎娶新娘。
人们为主妇那辆古老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
”它的全部功能还不只娶新娘,有闹病的或受伤的孩子,全是用主妇那辆车往家送。
论述类文本《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 3 小题,9 分)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一一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2020年深圳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深圳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魂赵丽宏①到三角街心花园了。
一片空旷,没有你的身影。
听人说,你已经回来了,怎么看不见呢?……从幼年起,诗魂就在胸中燃烧。
母亲携着我经过这条林荫路,走进三角街心花园。
抬起头,就看见了你。
你默默地站在绿荫深处,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远方,正在沉思……“这是谁?这个鬈头发的外国人?”“普希金,一个诗人。
”“外国人为什么站在这里呢?”“哦……”母亲笑了,她看着你深思的脸,轻轻地对我说,“等你长大了,等你读了他的诗,你就会认识他的。
”我不久就认识了你。
你的身边永远是那么宁静。
坐在光滑的石头台阶上,翻开你的诗集,耳畔就仿佛响起了你的声音。
你在吟你的诗篇,声音像山谷里流淌的清泉,清亮而又幽远,又像飘忽在夜空中的小提琴,优雅的旋律里不时闪出金属的音响……你还记得那一位白发老人么?他常常拄着拐杖,缓缓地踱过林荫路,走到你的跟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
那天正读着你的《三股泉水》。
你的“卡斯达里的泉水”使我困惑,这是什么样的泉水呢?正好那老人走到了我身边。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卡斯达里的泉水’吗?”老人在我身边坐下来了。
那根深褐色的山藤拐杖,轻轻在地面上点着。
他的话,竟像诗一样,和着拐杖敲出的节奏,在我耳边响起来:“卡斯达里的泉水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
假如你热爱生活,假如你真有一颗诗人的心,将来,它也许会涌到你心里的。
”梦里也仿佛听到一声巨响,是什么东西倒坍了?有人告诉我,你已经离开三角街心花园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奔跑着穿过黄叶飘零的林荫路,冲进了街心花园。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你真的消失了!花园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座破裂的岩石的底座,在枯叶和碎石的包围中,孤岛似地兀立着…我呆呆地站在秋意萧瑟的街心花园里,像一尊僵硬的塑像。
蓦地,我的心颤抖了——远处,依稀响起了那熟悉的拐棍叩地声,只是节奏变得更缓慢,更沉重,那一头白发,像一片孤零零的雪花,在秋风中缓缓飘近,飘近……是他,是那个老人。
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5)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
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
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
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
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2020届上海民办东方阶梯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民办东方阶梯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吴功正“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
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
”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
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
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
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
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
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
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
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
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020届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届青岛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精诚,仁者南山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84岁钟南山院士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不论是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研究文件的照片,还是证实新冠肺炎“人传人”现象的发言,亦或是“不去武汉,不出武汉”的建议……钟南山的言行,对广大民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强心剂。
②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儿科专家。
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总能给他很大的启发。
小时候,他曾将交学校伙食费的钱偷藏起来,自己买东西吃,还一直瞒着父母,直到事迹败露。
他以为父亲知道后,一定会打他一顿。
可是父亲却只是说:“南山,你想一想,这么做对吗?这样的质问,比打他一顿更让他难受。
父亲的这句话,让他明白了,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③从医后,他经常跟父亲一起会诊。
一次,一个孩子尿血厉害,他认为应该是结核。
父亲问:“你怎么知道她是结核?”一句话问住了他,因为他从来没想过:尿血可能是膀胱炎,可能是结核,也有可能是炎症。
后来有一次他独自看诊,因为诊断失误,对一个女孩错误用药,差点危及生命。
回忆起这次错误,他才明白父亲说过的“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这句话的分量。
④钟南山还记得父亲在70高龄和身体多病的情况下,为了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每天总是最早去图书馆,最晚回家。
因为两眼有复视,父亲就用手捂着一只眼睛写,累了就换另一只。
钟南山心疼父亲,劝老人家每天少写一会儿。
但钟世藩不听劝阻,反而和儿子发脾气:“不写我干什么?等死吗?”父亲留给他一句话,“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这句话,他始终铭记于心,并且坚持用一生践行。
⑤2003年4月,钟南山应邀在北京召开关于SARS的新闻发布会。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时,钟南山忍不住了,“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
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
”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
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
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
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
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
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
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
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
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
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B. “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C. 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不同主体建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D. 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皮亚杰的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
B.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 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理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D. 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
这一看法揭示了诗人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
17.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B (“景作用于情所致”错,根据主体建构论,应为“情作用于景所致”。
)
16. B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说法,原文没有阐述)
17. ①哲学基础;②建构理论;③建构方式;④文化积淀。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