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

合集下载

关于心理学事例素材

关于心理学事例素材

关于心理学事例素材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希门威将
一群学生分成监狱囚犯和看守员两组,结果发现看守员逐渐变得残忍暴力,而囚犯则变得心理崩溃。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力和社会角色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 白熊实验: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斯滕对一组被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不要想象一只白熊。

然而,结果却发现,被试一直无法忘记并不断地想起白熊。

这个实验说明了意识控制的困难和思维的自由。

3. 米兰达权力游戏: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安波德利在一项研究中,与志愿者进行一场名为“米兰达”的虚拟现实游戏。

在游戏中,志愿者扮演一个有权力的人,通过给予或者剥夺其他角色的权力来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力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斯普利特-布雷恩纳实验: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斯普利特和
鲁比·布雷恩纳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通过给婴儿播放不同的
白噪音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发现婴儿在习得语言和识别音素方面有着天生的能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的神奇过程。

5. 谷歌计划:谷歌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一项名为“谷歌计划”的实验,通过调整办公环境和优化员工福利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生产力。

实验结果显示,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都有显著提升。

这个实验揭示了组织文化和环境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
响。

这些心理学实验或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有趣素材。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作者:————————————————————————————————日期: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科学,它着重探讨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社会心理学的实例,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经典的实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

他将一群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然后安排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

然而,这个实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因为参与者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羞辱囚犯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无助和抵抗的情绪。

这个实验揭示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被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影响,甚至背离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角色扮演效应”。

它揭示了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社会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据以往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是因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要求适应不同的角色,并且在特定的角色中具有特定的行为期望。

这种影响是长期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来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角色。

从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

除了角色扮演效应,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观察到。

从众行为描述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所谓的“非国民效应”,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没有对危险做出反应,其他人也会认为没有危险,从而导致集体不作为。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进行一项关于学习和电击的实验。

实际上,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物指导下是否会服从不道德的命令。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2、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3、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4、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5、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6、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7、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8、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科学。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变化。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第一个案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学生志愿者,将他们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结果发现,即使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也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这个案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权威、群体压力和社会角色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个案例是孟买被忽视的孩子。

在印度孟买,有大量的贫困家庭,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这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学会了适应贫困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和消极情绪。

这个案例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贫困、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个案例是网络欺凌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青少年在网络上遭受到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欺凌和侮辱,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心理问题。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络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伦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共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为大家对社会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提供一些帮助。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也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观念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社会心理学案例来解释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实验案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菲利普·波拉德和他的团队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招募了一群志愿者扮演狱警和囚犯。

结果发现,即使是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狱警会变得残忍和专制,囚犯则会变得消极和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警示我们在社会中要警惕群体压力和环境影响。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网络欺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重。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更容易采取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因为他们觉得可以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

这种现象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理论密切相关,即人们在群体中会失去个人责任感和道德约束,从而表现出更加极端和冷酷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网络欺凌问题,就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群体动态和环境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群体行为的案例,足球赛暴力事件。

在一些足球比赛中,经常会发生球迷之间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这种行为背后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群体认同、集体冲动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失去个人行为的自控能力,更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足球赛暴力问题,也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群体行为和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希望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些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学的意义。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对权力和权威形成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环境,雇佣了一组志愿者扮演囚犯和狱卒。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狱卒开始施加暴力、辱骂和羞辱囚犯,而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心理崩溃的反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它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在实验中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福利。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道德责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了参与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研究人员告诉“教师”,他们正在研究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并要求“教师”在学习者出错时给予电击。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电击只是模拟的,并没有真正的危害。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对研究人员的命令服从,给予了高强度的电击,即使他们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心学习者的安全。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服从,以及道德责任在个体行为中的相对弱化。

3.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派社会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互动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 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 会起到反作用。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实验2: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 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 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 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 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 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 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 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 度也较低。
实验1: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 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 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 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 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 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 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从众心理——随大流
规范影响 信息影响 少数服从多数 案例:霍桑实验
从众心理——随大流
盲目从众——盲从心理 猴子与香蕉的实验 顺从和接纳
三分之一效应
故事: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 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 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 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 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她让同学先抽, 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 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 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 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 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小 的心理战术。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 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 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 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 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 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 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 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 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 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 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 话报警。
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经典效应分析
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经典效应分析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 观看“探索心理学”视频下集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
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镜像效应 例如,打哈欠的例子
巴纳姆效应
实验1: 请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 上双眼。假设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 并且不断向上飘;右手上绑了一块大 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双手 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 强。
破窗效应——行为和态度
案例: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 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 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 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 堪入目的东西。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 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 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 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从众心理——随大流
案例: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 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 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 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 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 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 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 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 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 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表现: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 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 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 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 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 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 由地挨骂,也很生气,于是摔门而去。走在 街上时,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冲她“汪 汪”地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 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而去,蹿到一个老太太 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 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 发作,不治身亡。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 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 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 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 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 应”。 故事:一把遮阳伞——避免发生的械斗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实验: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 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 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 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 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 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 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 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巴纳姆效应
实验2: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 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往有些 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 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 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 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 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 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 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 很不现实。
巴纳姆效应
结论: 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 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 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 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 的暗示。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 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
起源:杂技师肖曼·巴纳姆的表演, “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 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 到影响,心理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 受暗示性就会更强。例如,算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