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4课《灯笼》教案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回顾自己是否制作过灯笼,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话题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继续采用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进行导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讲解了灯笼的制作过程、文化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专注程度,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难点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我尝试通过实物展示和对比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灯笼的基本概念。灯笼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它不仅是实用的,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它是民间艺术的体现,也是节日氛围的营造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灯笼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灯笼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传递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制作过程和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灯笼的文化意义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民间艺人,尊重传统手工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璀璨”、“飘摇”等,并理解其含义。这些词语在课文中具有代表性,对理解全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文章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课文《灯笼》2.相关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灯笼?它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二、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a.介绍灯笼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b.理解“灯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二段:a.讲述灯笼在民间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b.举例说明灯笼与民间节日的联系。

3.分析课文第三段:a.介绍灯笼的制作工艺和特点。

b.理解“灯笼制作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4.分析课文第四段:a.讲述灯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b.思考灯笼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四、主题和情感把握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情感内涵。

五、课堂讨论a.你认为灯笼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意义?b.如何传承和弘扬灯笼文化?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2.收集有关灯笼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七、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能否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教学辅助材料:1.灯笼图片2.灯笼制作视频3.相关文章阅读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阅读《灯笼》一文,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起源、演变、制作工艺以及在民间习俗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根据作者回忆,知晓其与灯笼所结之“缘”。

2.悟得“灯笼”这一物件所凝聚的丰富蕴意。

3.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甘为马前卒的烈火之情。

教学重难点:2、3。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灯笼,一种始于西汉,美观且独特的灯具。

电灯出现之前,它是生活的必需品。

在与人们几千年的亲密相处中,它也被寄寓了各种美好的情感,承载着多样的积极意义,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吴伯箫的文字,看一看他记忆中的灯笼。

本文读来有些细碎,主题虽隐晦却鲜明,很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仅要把握回忆对象的特点,而且要感受文字背后作者情感的变化,抓住那条隐藏的情感线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记忆中灯笼的特点。

1、忆网徜徉(一)既以灯笼为写作对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它的情感?从句中的哪几个字看出来的?明确:“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动词“结”、“挤”;名词“网”。

简简单单的3个字,却具比喻、有拟人、含夸张,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灯笼结缘之多,对灯笼钟爱也溢于言表。

(二)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知这种钟爱。

明确:重读“太”、“都”两个副词,有助于我们读出这种深情。

(三)作者与灯笼结了哪些缘呢?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纱灯上下学。

(3)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以行好。

(4)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2、悟灯笼蕰(一)原来有如此多的缘分,确如作者所说,与灯笼之缘,在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在这些缘分中,你悟到了灯笼蕴聚着什么呢?明确:(1)挑灯迎接祖父——祖孙情笃(2)接过母亲的纱灯上下学——母子情深(3)村口红灯高照——温暖乡情(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童年回忆(5)官衔灯仍在,朱门已褪色——岁月的流逝(6)在纱灯上描红——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小灯笼,凝聚着笃笃温情、映照着挚挚童真、记录着时光流逝、传承着传统文化,这都是我们从3—9小节读出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4.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逢年过节,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社区,都要挂起红红的大灯笼,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那么灯笼在作家笔下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一起走进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二、预习检查1、知识链接(1)灯笼介绍灯笼,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2)文体知识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灯笼》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民间风俗和家庭情感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过春节时挂灯笼的情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情感的珍视。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写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对这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他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有何看法?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灯笼的制作、挂灯笼的习俗等,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文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

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涉及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等方面。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4《灯笼》教案

《灯笼》教案(一)教学建议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霍骠姚、李广、裴公、李愬、蒙恬等人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2.本文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

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

3.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内容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4. 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二)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品析优美语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词语解释。

2.作家作品及灯笼文化。

3.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多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课《灯笼》教案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内向,不够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鼓励学生发言的环节,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方面,手工制作灯笼这一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灯笼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需更加细致,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
(1)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解析:学生对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
难点解析:学生对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在实际运用中感到困难,教师应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操练,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灯笼》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灯笼的文化寓意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了解到灯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各种灯笼的样式和寓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时,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的象征意义和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课题灯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3.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品味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爱国热情。

难点对作者爱国热情的领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大红灯笼高高挂。

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

每到节日时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到处挂满灯笼,大人小孩子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灯笼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元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听,想。

用灯笼的含义引出本文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事?明确:挑灯接祖父,听祖父讲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宵夜食品;村头高挂红灯,慰藉孤独的路人;跟着龙灯跑上半夜,再提着小灯入睡的往事;族姊远嫁时的街灯;官灯;宫灯和塞外军营中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自己愿作马前卒的愿望。

每一种灯都饱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一份回忆。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写种种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引出对灯笼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段)回忆与灯笼有关的件件往事,寄托作者的一份份深情。

第三部分(12段)卒章显志,通过抒情来揭示自己的爱国热情。

看课文,并交流看法。

讨论交流。

学会归纳文章主要意思。

划分层次。

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

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选择性笔记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

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加快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

《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笔记。

了解写作前景,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锵然( qiāng ) 官衔(xián) 褪色(tuì)可悯(mǐn) 领域(yù)思慕(mù)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盛茶(chéng)2.多音字辨析燎:燎原(liáo)燎眉(liǎo)卒:马前卒(zú)卒然( cù,同“猝”)盛:盛茶(chéng)盛行(shèng)3.生词积累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笔记。

积累字词深层探究1.仔细阅读文章1段,作者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写儿时对光.火的喜欢,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二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2.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明确:不行。

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

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3.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

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

这时,李愬自求参战。

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

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4.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明确: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赞美了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英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的这个结尾表达了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5.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以“灯笼”为题?明确:因为“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6.结合全文看,“灯笼”在文中有什么意义?“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

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重点句子的理解。

品味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结尾的表达作用。

标题的作用。

理解线索的重要作用。

主题探究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饱含浓浓的爱国热情。

作者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让胡人不敢南下的光辉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句都借灯笼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此时,作者的情感已不再是局限在回忆中,而是已经超越为一种激越的爱国激情。

笔记。

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写作技巧本文的写作技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忆中插入自己的情感。

以第3段为例,作者写去按祖父和听祖父讲故事,这是叙事;“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抒情。

二是结构十分严谨。

作者由小孩子喜欢光和火入题民,最后由灯笼联想到可以“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个“壮”字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用平常的灯笼,揭示深刻的主题民,由此可见作者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选择性笔记。

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

拓展延伸吴伯箫散文的特色,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从这些文章中体会吴伯箫散文的特色。

课后阅读,体会文章特色。

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能力。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焚身( ) 神龛( ) 争讼( )斡旋( ) 铿然( ) 盛茶()可悯( ) 马前卒()(fén kān song wò kēng chéngmǐn Zú)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2)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不甚了然:不太明白)(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4)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思慕:感到有强烈的愿望和渴望)3.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

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4.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不好。

本文所写之事虽然也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体验的。

比如族姐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可不能算是趣事了。

)完成练习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在抗战爆期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绪,文人墨客更是走在这群中国人的前面。

他们用他们手中的笔,谱写出一首首煽情的歌,催人奋发,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奔赴战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

今天,我们是享受着这些革命先烈们的革命成果,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也要懂得感恩。

请大家记住: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灯笼吴伯箫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上学放学母亲接灯跟着各种灯跑族姐家门的官衔灯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