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八章 解表药
第八章 中药学 解表药

桂枝 《名医别录》
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悸动、脉结代者, 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奔豚, 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桂枝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 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香薷 《名医别录》
【药性】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有夏月麻黄之称 【应用】 1.风寒感冒。 2.水肿脚气。
香薷 《名医别录》
1.风寒感冒。 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 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 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 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 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 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 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 之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
生姜 《名医别录》
1.风寒感冒。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 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 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 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 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生姜 《名医别录》
2.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 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 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 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 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荆芥 《本经》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 生草本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 燥地上部分。
解 表 药

第八章解表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A.柴胡B.辛夷C.升麻D.生姜E.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故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其它四味解表药都没有止呕功效。
2.羌活的性味是:A.辛、甘,温B.辛、苦,温C.辛、涩,温D.辛、咸,温E.辛、酸,温答案:B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
羌活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辛散发表,味苦除湿,温能散寒,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故答案应选择B。
3.桂枝治疗风寒表虚证,宜配伍:A.麻黄B.白术C.附子D.白芍E.细辛答案:D答案分析: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故答案应选择D。
6.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宜首选:A.防风B.香薷C.细辛D.紫苏E.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只有紫苏一味。
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紫苏尤为适宜,临床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
故答案应选择D。
7.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咳嗽气喘者,宜首选:A.麻黄B.杏仁C.石膏D.甘草E.桔梗答案:A答案分析: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中药学》解表药习题

《中药学》解表药习题第八章解表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A.柴胡B.辛夷C.升麻D.生姜E.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故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其它四味解表药都没有止呕功效。
2.羌活的性味是:A.辛、甘,温B.辛、苦,温C.辛、涩,温D.辛、咸,温E.辛、酸,温答案:B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
羌活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辛散发表,味苦除湿,温能散寒,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故答案应选择B。
3.桂枝治疗风寒表虚证,宜配伍:A.麻黄B.白术C.附子D.白芍E.细辛答案:D答案分析: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故答案应选择D。
4.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A.麻黄、荆芥B.香薷、紫苏C.生姜、桂枝D.麻黄、香薷E.防风、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其他解表药没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故答案应选择D。
5.治疗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宜选用:A.荆芥B.香薷C.桂枝D.细辛E.荆芥答案:B答案分析: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
中药学各论第八章解表药

葛根:主入胃经(阳明经)。
1、解肌发表:治疗伤寒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 口渴之证。
2、升清止泻;本品升提中气作用善于止泻,治疗脾 虚泄泻。
3、生津止渴:治疗津伤口渴、消渴等。 4、透疹:治疗麻疹初起,疹毒透发不畅。
解表药的小结
一、解表药的常用配伍: 1、表证多犯肺,伴咳嗽痰多者,配化痰止咳药。 2、表证而兼气滞,伴胸脘痞满、嗳气、呃逆者配行
第八章 解表药
概述 一、概念:
解 ---疏解、解除。 表 ---一指表邪,六淫之邪;
二指表证,邪在肌表之证。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谓之 解表药。 二、性味、功效: 辛:具发散之特性。可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 疏散、宣发是解表药的最大特性,部分解表药还具 有祛风止痛、平喘、透疹、利水消肿等作用。
性味:辛,温。
功效特点: 1、发汗解表:一般不用于单纯的风寒表证。 2、祛暑化湿:治疗暑湿伤中的呕吐泄泻,脘腹胀满
疼痛。 3、利水消肿:治疗风水相搏之水肿。 香薷为夏令解表散寒所常用,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
麻黄,发汗而又祛暑化湿。主治夏季外感于风寒,而内 伤于暑湿之“阴暑”证。
细辛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的全草。
三、分类、适应证:
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具有 疏散风寒作用,治疗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大多辛凉,具 有疏散风热的作用,治疗风热表证。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等的草质茎。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共同点:
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证。 两药是辛温解表药的代表药。二者经常相须为用。
2、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执业药师考试 - 中药学【解表药】

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又称发表药。
[解:解除,祛除.┃表:表邪,表证.]
┍ 发散风寒药:外感风寒表证(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
┕ 发散风热药┍外感风热表证(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
┕温病卫分证. [ 卫 (表)┃(里) 气营血 ]
【配伍】:体虚外感需配补益药;表证风热较盛需配清热药;挟湿配祛湿药;痰多配化痰止咳药。
【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不可过汗;②表虚自汗、体虚盗汗,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多后下。
┍阳明头痛:前额连接眉棱骨疼痛,头痛像要裂开一样,眼睛红赤,潮热自汗┃舌苔黄燥,脉大有力。
多见于火热上攻证。
┝少阳头痛: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忽冷忽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脉弦细,舌质偏红,苔薄黄。
肝胆火热上攻或风热证者多见。
┝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疼痛,连及颈项背部┃发热恶风寒,脉浮。
多见于风寒、风热等外感证。
┕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柴胡 葛根
葛根
豆科野葛、甘葛藤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消渴症、泻
痢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化学成分:黄酮 葛根汤、升麻葛根汤、玉泉丸、气味白术散
总结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浮萍 解鱼蟹之毒:紫苏、生姜 止血:荆芥(发散风寒药中) 发散风热、利咽:薄荷、蝉蜕、牛蒡子 发散风热、明目:菊花、桑叶、蝉蜕、决明子 发散风热、疏肝解郁:柴胡、薄荷 解表、透疹: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
根、升麻 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菊花、升麻、牛蒡子 清利头目:蔓荆子
一、解表药概述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
主要功效:发散表邪(宣肺、利水、透疹、 祛风湿)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或风热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
分类: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辛、苦、温;肺、膀胱经 )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水肿等 生用:解表 蜜炙:平喘 慎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咳喘 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二、多项选择题
《中药学》解表药习题

第八章解表药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A.柴胡B.辛夷C.升麻D.生姜E.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故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其它四味解表药都没有止呕功效。
2.羌活的性味是:A.辛、甘,温B.辛、苦,温 C.辛、涩,温D.辛、咸,温E.辛、酸,温答案:B答案分析:本试题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了中药的性味是如何确定的。
羌活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辛散发表,味苦除湿,温能散寒,功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故答案应选择B。
3.桂枝治疗风寒表虚证,宜配伍:A.麻黄B.白术C.附子D.白芍E.细辛答案:D答案分析: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
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故答案应选择D。
4.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A.麻黄、荆芥B.香薷、紫苏 C.生姜、桂枝D.麻黄、香薷E.防风、白芷答案:D答案分析: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其他解表药没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故答案应选择D。
中药学各论小结.

《中药学》各论每章小结第八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主入气分,重在宣肺,并能平喘利水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重证桂枝兼入血分,重在通阳,并能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散寒力强生姜和中解表,主治胃肠型感胃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力弱香薷长于化湿和中,并能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力强有“夏月之麻黄”之称,表虚有汗者忌用,利水消肿要浓煎荆芥性较平和,并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不宜久煎祛风解表,主治外感受风寒之证防风风热甘缓不峻,并能胜湿、解痉、止痛,为“风中润剂”羌活发散风寒和止痛作用较强,尤宜于上半身疼痛白芷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为治鼻渊头痛要药,尤宜于头面部诸痛,并能消肿排脓藁本痛,主治风寒挟湿表证尤宜于巅顶头痛,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
细辛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痹痛血虚头痛不宜,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证。
温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辛夷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浊涕常流之要药,宜包煎(二)辛凉解表药薄荷长于清利头目,又能条达肝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长于清利咽喉,又能解毒通便蝉蜕长于息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桑叶并能清肺止咳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并能清热解毒葛根主升脾胃之津,长于解肌止渴柴胡升阳发表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升麻主升脾胃之气,长于解毒透疹淡豆豉——解表除烦(宣散表邪力薄,但风寒风热皆可用)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第九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泻火力大,清肺胃除烦渴知母滋阴力胜,滋肾阴退虚热芦根清肺胃实热生津止渴清胃止呕,清肺消痈,除烦天花粉清胃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心除烦清心利尿栀子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夏枯草散郁结,降血压谷精草清肝明目疏风热,退翳障密蒙花养肝血青葙子清肝火(二)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黄连解毒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火、除烦止呕黄柏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清退虚热龙胆草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要药苦参利尿杀虫(三)清热凉血药犀角凉血止血作用较强,且能安神定惊生地养阴养阴,凉血止血力优玄参清热凉血软坚,降火解毒力佳丹皮凉血散瘀凉血透热作用强赤芍散瘀止痛作用佳紫草活血、解毒、透疹(四)清热解毒药银花解毒力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且能凉血止痢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感热病连翘散结力胜,疮家圣药,且能清心泻火蒲公英散结力大,善治乳痈,且能利湿解毒治疮痈紫花地丁解毒力强,善治疔毒,且能清肝大青叶凉血消斑板兰根解毒消斑凉血利咽散结温热病各阶段皆可用青黛清火散肿牛黄化痰开窍——入心蚤休解毒定惊消肿止痛第十章泻下药大黄兼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为治积滞便秘之要药芒硝长于润燥软坚番泻叶通便泻热专于泻下导滞芦荟善清肝杀虫火麻仁润燥滑肠——年老体弱,力较缓,兼滋阴补血产后津枯血少,肠燥便秘郁李仁力较峻,兼利水消肿甘遂泻经隧之水,力较峻消肿散结大戟逐水泻饮泻脏腑之水,力较逊芫花泻胸胁之水,力较逊外涂杀虫疗疮牵牛子内服杀蛔虫,泻下湿热(胃肠)积滞消积逐水、泻下大便商陆内服毒性大,外用消肿散结巴豆——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寒
表 证
风热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Diaphoretics with Pungent in Flavor and Warm in Property
解表药中性味多为温辛,辛以发散, 温可祛寒,能够发散肌表风寒邪气, 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
• 养阴——肺阴、胃阴、心阴等
• 性味、归经——推出来的和书上的不完全 一致,这主要有的来源于真实的滋味,有 的来源于五行学说,有的出自其他特殊的 中医药理论,有的反映某一时期或某些医 药家的独特学术见解——不要求掌握,但 有的内容知道了方便学习其他。
• 应用部分,文字最多,涉及基础和临床的 面最广,但只要在统一掌握各类药物共有 的主治病症基础上,弄清楚其个性特征和 典型配伍,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
定义
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部分药分别 具有平喘止咳、利水消肿、祛风除湿等作用。
功效
适应证
主治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无汗 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浮等。
部分药物用治喘咳、 水肿、风疹瘙痒、风湿痹证等。
注意!
本类药多有较强的发汗 作用,虚人当慎用。
白辛香辛 芷荑薷温辛 胡苍苏解温 荽耳桂表解 防葱芥有表 藁柽生麻药 羌柳姜黄歌 。,,,
“理论。
• 而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开窍药 等——辛味
• 又由“血由心所主,并归藏于肝“这一中医基础 理论,则活血药、凉血药、止血药、补血药—— 归心肝二经
• 除共性外,个性则必须逐一记忆。
• 4.配伍原则
• 概述中介绍的配伍原则,是根据各类 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病症的病因、证型 总结出来的,不必死记。
苍耳子
Fructus Xanthii
葱白
Bulbus Allii Fistulosi
柽柳
Cacumen Tamaricis
白芷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胡荽 Herba Coriandri
防风
Radix Saposhnikoviae
藁本
Rhizoma et Radix Ligustici
• 症候——湿阻中焦、湿邪困脾、湿困脾胃、 脾为湿困等等。
• 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散寒解表、发 表散寒、祛风解表、散风寒等,统统概括 为:发散风寒。
• 3.性能特点 • 共性 • 个性 • 寒热药性,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 所以,清热药、发散风热药、凉血止血药——寒
凉之性 • 温里药、发散风寒药、补阳药——热性 • “辛能散,能行“及辛可表示芳香之气的”五味
• 例如:化湿药物,都具有化湿的功效,皆 可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 吐、食少体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 而在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果等药 下,就不必反复记忆这些内容,而只需记 忆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 另外,中药的同一种功效和主治病症,大 多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术语来表达。
• 例如:化湿药的功效——化湿、化湿运脾、 化湿健脾、化湿和中
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
• 功效是重点中的重点,以功效为核心类推 其它,一般是动宾结构,动词不同:
• 迥异:例如:祛风-息风;化湿-燥湿; 胜湿-利湿
• 相近:化瘀-祛瘀、散瘀、消瘀、行瘀、 逐瘀、破瘀;化痰-消痰、祛痰、导痰、 涤痰、豁痰
• 清热解毒——清解热毒
• 祛风除湿-祛除风湿
• 功效层次性
• 清热——清气分、肺胃热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鼻塞,无汗,脉 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 以发汗解表。
麻黄 甘草 桂枝 苦杏仁
干妈贵姓 ?
麻黄汤
恶寒 发热 无汗 头痛 身痛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肌表失其温煦
• 配伍,和方剂学联系多,这里只掌握比较 典型的配伍、例如:麻黄-桂枝,桂枝- 白芍,附子-干姜,半夏-干姜,黄芪- 防风,白芍-甘草,黄连-吴茱萸等具有 相须、相畏、相杀等典型配伍关系和十分 特殊的固定药对,其他不要求。
五、药物的毒性,特殊的用量,用 法和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 中药多为植物药,无毒者多,用量不需特殊记忆, 只需根据总论里提出的用量原则,总体上把握即 可。一般用10g,药味浓烈的用量6g,质重矿物 药用量3g,
卫阳被郁
风
寒
营阴涩滞
素
表
太阳经气不利
,
营卫运行不畅
肺
气
肺气不宣
不
宣
风寒束表之体征
发 汗 解 表麻 ,黄 宣汤 肺 平 喘
麻黄
发汗解表,能发阳气、宣肺平喘。君
桂枝
苦 杏仁
发汗解肌,温经止痛、透达营卫, 助散风寒,除身痛。臣
宣降肺气,散风寒,与麻黄-宣-降 平喘。 佐
甘草
调和诸药,缓麻桂峻烈之性。使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第八章 解表药
Drugs for Expelling Superficial Evils
【目的与要求】
•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 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 物1味,参考5味。
•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 4.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
•
发散风热 着重介绍
• 但对麻黄——平喘、利尿;紫苏——行气; 菊花——解毒、平肝等,不作重点介绍。
• 所以,在各章的学习后,再反过来复习比 较,才能真正搞明白功效含义、特点和应
用规律。
三、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 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
• 中药学规划教材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来分 类的,故概述部分,是以该类所有药物的 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 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就避免了相同内容的 重复记忆和学习,只需比较差异的一部分。
• 对少数有毒药物,例如:雄黄、朱砂、甘 遂、巴豆、马钱子,对其毒性、用量范围, 必须逐个记忆,一点都不能含糊;对贵重 药,比如麝香、冰片、牛黄、雄胆,用量 小,也需逐个记忆。
• 特殊的用药途径,先煎、久煎、包煎、烊 化,逐一记忆。
• 尽管我们说了那么多,但中药毕竟很多, 有了正确的方法,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及时复习,学会总结,才能真正学好。
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
么
药,又称发散药。
是
解
大多具有辛味,主入肺经、 膀胱经,偏行肌表。
表
药 ?
部分还兼有宣肺利水、止咳 平喘、胜湿止痛、透疹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 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疹发不畅、 可借其辛散祛邪作用以宣肺散邪和疹子透发。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 “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 多数人反映中药难记。
• 1.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 能,功效互异;配伍多变难测;
• 2.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 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不同;
• 3.除了本学科以外,往往涉及中医药基础、 方剂学、诊断学及临床学科的知识。
7.和解少阳: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邪 在少阳,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目眩,常用柴胡配伍黄芩来和解.
8.透表泄热:用辛味透散表邪,用苦味清泄里热, 治疗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柴胡味苦,辛,性味 寒,常用于外感表证发热。
9.理气安胎: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达到安胎之功,治 疗妇女因气滞导致胎动不安的一种方法。常用紫 苏配伍砂仁等。
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本课内容的要点】
• 1. 发散风寒药 •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防风 荆芥 羌活
白芷 • 熟悉:香薷 细辛 苍耳子 生姜 藁本 辛夷 • 2.发散风热药 • 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胡 •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
什
•
• 有的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中 医诊断学》去理解、类推和记忆。有的则 有待日后在临床学科中学习,例如:丹毒、 痄腮、疥癣、破伤风、中风,而在中药学 学习时,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中药学的内容,不但与其他课程交 叉,其前后也重复交叉。
• 解表药——配伍补虚、理气、清热药等
•
功效方面 发散风寒
• 但是,中药学并非杂乱无章,其中有许多 规律性、趣味性,只要方法得当,并付出 艰苦劳动,这些困难就可以克服。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 一.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我们大家都没有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在以
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穿插讲中医理论给大家
讲述,以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 例如:中医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4.宣肺平喘:使用质轻宣散之品,宣通肺气,治疗 肺气郁闭,咳嗽,痰多,气喘的方法。
5.宣通鼻窍:使用辛散升浮之品,宣通鼻窍,治疗 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方法。
6.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失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方 法。风邪侵袭肌表,卫气与之抗争,引起营卫失 和,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此时,虽有汗 出,但表证不解,故用辛温发汗力缓和的桂枝配 伍酸敛的白芍,一散一收,最能调和营卫,以解 除风邪。
• 5.使用注意
• 一般是本类药物的病症禁忌。这些内容是 根据其主要功效,并结合中医治则和治法 原理而确定的,例如发散风寒药——辛温 之性(风热表证不用)。另外,有的使用 注意是该类药物的性状决定的,例如:芳 香性药物——不宜久煎;金石、贝壳类— —久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