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 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学习目的】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进程与方法:经过案例剖析对比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和影响要素,并能表达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重点难点】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过度的消费观念。

【课前预习】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______能继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权衡目的: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要素:资源、科技开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中______是主要要素。

(2)估量:存在________、失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观念。

二、地球上适宜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空间:一个国度或地域。

(2)(3)实质: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完成的保证措施(1)世界:___________要尽最大能够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树立___________,保证大少数人拥有不时追求________________的对等权益。

(2)各国、各地域:应尊重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量体裁衣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战略。

【协作探求】重难点打破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要素:重难点打破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课堂小组协作探求三种观念,你的观念是什么【自主检测】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要素是〔〕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明和生活消费水平C、资源状况D、地域的对外开放水平人口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

回答2--3题。

2.为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开展,我国必需执行的基本国策是〔〕①方案生育②环境维护③开展经济④增强国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3~4题。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1.3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的人口数量。

2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1.3《人口的合理容量》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1.3《人口的合理容量》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在公元400年左右,波利尼西亚东部群岛有一群波利尼西亚人驾船出海,跨越千里大洋,登上复活节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荒种植和海上捕捞,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人口有所增加。

但是人口增加导致了食物的不足,为了解决问题,在公元800年左右,人们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特别是棕榈树,因为棕榈树是建造独木舟的最好木材。

岛民大量建造船只出海捕捞,收获大量鱼类和海豚等水产品。

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自然资源不断耗竭,逐渐超过当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于是各部落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爆发了冲突和战争,现在岛上的土中遗留有许多石矛和石匕首。

可能在1200年左右,各部落为树立对首领的崇拜,相继建造巨大石像,森林砍伐更加严重,大量的棕榈树被砍伐用于薪木和运输石像。

这个时期,海上捕获量开始减少。

公元1400年时,棕榈树消失了。

15世纪末,岛上森林全部被砍伐干净。

鸟类由于缺乏食物开始减少,许多植物因失去传粉的鸟类也逐渐灭绝。

由于人们没有了建造船只的树木,渐渐地,航海能力越来越差,甚至全岛只剩下几只独木舟,无奈岛民转向开垦荒地种植谷物,但是仍旧不能满足人们的食物供给。

再加上后来的奴隶贩卖、天花流行,到20世纪初,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导致人口急剧下降。

思考:复活节岛的悲剧说明了什么?答案:点拨:随着人口的增加,复活节岛的树木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完全摧毁,食物逐渐短缺,人口急剧下降。

复活节岛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__________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发展水平人口的 和 消费水平其他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它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______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___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______的人口数量。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1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2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1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 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⑴概念:指环境能的人口数量。

⑵衡量指标: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⑴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⑵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以及人口的和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的估计结果。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⑴概念:所谓的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障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⑵特点: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⑶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和有着重要的意义。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⑴人口问题:现实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人口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和问题。

⑵人地协调发展世界: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____________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__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________的平等权利。

各国:尊重__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__战略。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重点难点探究突破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区别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共同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3.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_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1)作用及意义: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__________。

(2)影响因素:资源、______________以及人口的生活和__________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判断1.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______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___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______的人口数量。

2.当前社会的人口问题(1)主要表现:人口__________、人口________等。

(2)影响:引发严重的______问题和环境问题。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________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____________,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______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__________,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3.75亿。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1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2-14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预习案并记熟基础知识。

2.结合课本独立规范完成探究案,疑难问题用红色笔做好标记,准备课上质疑讨论。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预习案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概念: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即环境所能容纳的_______(最大、最小)人口数。

(2)影响因素:、水平以及人口的水平等。

其中,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第13页图1.12)乐观者:未来世界的人口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中间者: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应在左右。

读图思考读第12页图1.11,回答下列问题:1、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桶板、短桶板)。

即“木桶效应”。

假设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由数量(最少、最多)的资源数量决定。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的提高。

资源数量越,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

二、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课设计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认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看法。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要素和它们各自在环境人口容量预计的影响力;使学生认识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和远景,联合我国实例,认识控制人口数目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剖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经过读图剖析对照,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怎样预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建立人口可连续发展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课要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看法和影响要素。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教课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要素。

怎样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立性和相对确立性。

教具准备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有关的图文声像资料,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展现“地球母亲”和“不堪重担的地球”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虑,出现这类现象的原由?学生自由谈论讲话教师剖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独一家园。

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好奉养有限的人口。

地球终归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域叉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关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

下边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新知识教授)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师: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说一说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期间,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域的环境所能蒙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也就是在一准期间内,在保持相对稳固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师:对,很好。

它波及了多种指标,此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1/4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课设计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目指标。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了解要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的相应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观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4.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2.理解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树立适度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相关性。

2.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的相应措施【教学难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辩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展示图片,导入课题(1)展示招聘、旅游、考学的图片,感受现实生活中人口众多。

(2)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片,感受世界人口众多。

二、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是人口数量,从而引入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环境承载力:(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含义(2)展示图片解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2、环境人口容量:(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以及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讨论回答】②【教师总结】3、制约因素【问题探究】探究P12的读图思考,巩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讨论回答】(2)【教师总结】(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的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通过对比分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1.结合教材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二者的区别。

2.结合“木桶效应”,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知道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3.结合教材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观点,分析三种不同观点的理论依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4.结合我国实际,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并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

5.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并分析不同国家要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所应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课程导学建议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节课主要学习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1.本节的难点之一是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对于学习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因此可以通过对“木桶效应”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资源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而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道理,同时该理论还揭示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揭示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深刻矛盾,说明了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应有限的人口。

对于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不同观点,可以采取辩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2.对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应该结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理想人口与极限人口这部分知识,让学生知道合理人口容量是一个最适宜值,同时应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十分突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对于不同地区出现的人口问题,应引导学生分析合理人口容量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可以保持好生态平衡,又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①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②。

二、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③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④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⑤、⑥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三、人口合理容量1.条件:按照合理的⑦、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⑧。

2.实质:⑨的人口数量。

3.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⑩之内;建立。

地区:尊重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

【答案】①持续供养②人口数量③智力④社会文化准则⑤资源⑥科技发展⑦生活方式⑧生活质量⑨最适宜⑩合理的规模公平秩序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学习交流1.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很小吗?【提示】不一定。

虽然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有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资源,还取决于对国外或其他地区的资源、智力和技术等的利用程度。

2.《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

”如何评价、理解其中的7亿与16亿的区别?【提示】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适度人口,即人口合理容量。

而最大人口数量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适宜人口为7亿左右,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

适宜人口是理想的人口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含义不同。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宜人口要小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思维探究创新环境人口容量1.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旨在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困境。

该俱乐部于1972年推出了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下图出自这份报告,它从人口、资源、污染、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等五个方面对世界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画反映了什么问题?(2)结合教材,分析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

(3)结合教材图1.11,说明资源的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就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哪种资源可能是那块“最短的木板”?【答案】(1)图中反映的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多、资源减少、污染加剧,环境受到的压力加大,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这说明地球的承载力是有极限的。

(2)见。

(3)一般地说,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我国西北地区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水资源缺乏,因此水资源成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即水资源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2.自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瑷珲—腾冲线”(胡焕庸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瑷珲—腾冲线”即自我国东北的瑷珲至西南的腾冲划定的一条虚拟地理分界线,此线以东地狭人多,以西地广人稀,以此形象地描述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格局。

结合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自然环境、地域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等,分析中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缺少淡水;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环境相对闭塞;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开放程度低,环境人口容量小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原因。

【点拨】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最大承载能力,受资源、科技、开放程度、消费水平因素影响,某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小往往由某一关键条件决定,如我国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水资源的影响。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续表人口合理容量1.一块草地,有牧民在这里放牧生活。

当牧民人数为100人时,牧民能幸福地生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若牧民人数增加到200人,则牧民的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并出现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但尚能生存。

若牧民人数再增加,则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根据材料探讨,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区别?【答案】环境承载力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

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一个极限值,也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2.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

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宜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荷,不宜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宜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教材“活动”,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答案】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资源相对数量有限。

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重了我国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因此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3.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由于工程建设,库区的大量城镇、村庄将被淹没,移民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据统计,按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计算,水库淹没区将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多个县(市、区)。

至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时,移民总数超过100万人。

三峡地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土地过度开垦,人地矛盾尖锐,库区人均耕地仅0.08公顷,而周边又多为贫瘠的坡耕地。

围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妥善安置好库区百万移民问题,形成了三种移民方案。

第一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就地后靠,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生产。

第二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全部外迁。

第三种方案:原库区居民就地后靠与外迁相结合。

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比较科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三峡移民方案的选择涉及人口合理容量的问题。

第一种方案,将导致当地人口压力增大,势必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种方案,移民工程量大、投资大、工作难度大,而且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第三种方案则既避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减少了移民工程量,缓解了移民迁入地的经济负担。

所以第三种方案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

【点拨】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差异在于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容纳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建立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最大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基础智能检测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回答1~2题。

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解析】根据汪士铎的惊呼,可以判断出清朝时期资源开发已近极限,如今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那么导致环境人口容量增大的重要因素只能是科技发展水平。

【答案】 C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了解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目的是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以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 C3.读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我国人口垂直分布规律。

(2)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本题结合海拔及人口密度两项指标可得出答案。

第(2)题,结合西藏地理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答案】(1)平原、丘陵密度大,随着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减小。

(2)不能。

西藏气候高寒,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小;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困难,科技落后,资源开发程度低;社会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下;等等。

【答案】①人口数量②资源③科技发展水平④最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