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合集下载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导学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导学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的形成【学习目标】1.熟记农业区位的含义;2.记忆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能根据资料分析出影响某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3.能举例说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通过案例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基础导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同一农业地域内,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反馈练习】1.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 DA.农作物的合理分布 B.对气候资源的合理作用C.对农产品市场的正确选择 D.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疆开始大规模发展番茄种植、加工业,番茄的生产加工能力占到全国近90%,番茄酱的出口,为新疆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下图为“新疆2001~2007年番茄产量和面积的变化图”。

据图完成第2~3题。

A2.新疆地区能生产优质番茄的主要原因是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④科技先进,机械化程度高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新疆地区番茄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BA.市场狭小B.水资源紧缺C.价格低廉D.劳动力严重短缺烟台市郊区某村,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并同时开办了养猪场,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4—5题。

4.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B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5.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 B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大6.环地中梅地区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主要得益于C ①市场条件的变化②机械化的推广③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④水源条件的改造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7.读下图,该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这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3.1 农业区位的选择学习目标:1.识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各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各种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3.学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学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难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学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农业地域的形成及特点。

【导】(3分钟)《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在北方种植?【思】(11分钟)阅读课本42-46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农业土地的选择。

3[微思考]有些自然区位因素既是不利因素,同时也成为有利因素,能否举例说明?提示如冬季低温寒冷,对农作物生产是不利因素,但又不利于病虫害越冬,来年病虫害少就是有利因素;地形崎岖多山地,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利于排水,适宜发展林果业。

[微讨论]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吗?提示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来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一定是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吗?提示在辨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可把农业区位因素分为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但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其决定性的因素,即离开这一因素,此农业生产不能开展,因此它既可以是突出的优势条件,如海南岛天然橡胶生产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充足;也可以是本地区最大的限制性条件,如南疆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3章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3章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1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重点)3.尝试用地理思维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泰国大米、法国葡萄酒、江南茶叶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部分,边做边勾勒出书上基础知识点,并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2.将预习中不能解释的疑惑写在“我的疑惑”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1)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

②农业与 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实质:对 的合理利用。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 、土壤、 、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 、劳动力、科技、 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表现: 因素比较稳定, 因素发展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2)典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合作探究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判断下面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1)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地区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

( )(4)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 )(5)上海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乳、肉、蛋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基地。

( ) (6)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 ) (7)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

(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 ) (9)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 )(10)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高中地理 3.1农业区位的选择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3.1农业区位的选择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课前预习学案】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2)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3.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科技等。

(3)探究讨论:农业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答:不是。

自然因素发展变化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探究讨论:同一农业地域内,有何共同特征?答: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发展方向等相同。

3.成因:是发展农业、农业土地的结果。

【课内探究学案】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的区位因素:读P42图3.3,说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1)自然条件::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典型例题一:影响某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很多,但其中必然会有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主导因素)。

找出下列某地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限时训练根据下述材料及农业区位因素有关知识回答1、2题。

材料一荔枝开花授粉适温要求在20°C~24°C,气温过低就会造成有花少果或者无果。

2007年3月底深圳某果场4万多株荔枝树开花率达到95%以上,但4月3日以来持续一周的大风降温使果场1/3的植株花朵败落。

材料二谣言短信让海南香蕉生产遭遇“滑铁卢”:2007年4月,往年每斤一元五角钱收购价下跌到每斤一角钱,价格暴跌依然无人问津,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蕉农一年的辛勤耕耘化为乌有。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习目标:1.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3.结合实例掌握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流程第一步:尝试练习1.(2009·广东高考)1980年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B.热量条件.河流汛期D.降水总量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__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1)构成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水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政策、技等(2)变化:因素比较稳定,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知识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和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因素分析:第四步:变式训练(201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步: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构建络第七步:当堂检测一、选择题读某国农业布局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牛奶和蔬菜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市场.土壤 D.技术2.若上图表示美国的农业布局,其蔬菜的生产转向南部“阳光地带”,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②交通条件的改善③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④地形条件A.①② B.②③.①④ D.③④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要素及变化。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4、掌握剖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绪和方法。

【重点、难点和考点】1、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要素及变化。

2、难点:剖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绪和方法。

3、考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要素及变化。

预习导学【温故知新】一、农业消费活动是指:。

二、农业有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包括:、、、。

狭义的农业特指:。

三、农业区位要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消费所选定的天文位置: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散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散布在西北部——在什么中央〔2〕农业与天文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受什么影响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要素自然条件〔现代〕:、、、。

社会经济条件〔近现代〕:。

技术条件〔近现代〕:。

【探求导学】【互动探求】一、农业区位图的判读剖析农业区位图的目的就是做好农业区位选择,而农业区位选择必需综合思索多种要素,做到量体裁衣、因时制宜,充沛合理地应用农业土地,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益。

剖析农业区位图应遵照的普通原那么有两个:1.大范围地域区位选择原那么停止大范围地域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要素停止综合剖析。

2.小范围地域区位选择原那么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要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开展的关键区位要素。

关键区位要素可分为主要区位要素、主导区位要素和限制性区位要素三大类。

(1)主要要素:指一区域契合某种农业开展所需求的一切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2)限制要素:指不能满足农业消费所需的要素,如西北地域水源缺乏,是该地域农业消费的限制要素。

(3)主导要素:指对某种农业消费影响最大的要素,假设没有该要素,就不能够有这种农业消费的散布,它能够是最突出的优势要素,也能够是限制性要素。

经典例子:下面是局部典型地域农业的主导要素:主导要素典型农业(农作物)热量青藏高原的青稞、珠江三角洲地域一年三熟的作物、海南岛的自然橡胶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河套平原的种植业地形横断山区、我国西北地域的平面农业土壤西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交通夏季,海南岛的蔬菜供应到北京地域技术无土栽培,冬小麦、水稻种植区界限北移3.开展剖析法农业消费活动及其影响要素处在不时的开展变化中,我们必需以开展的目光静态地剖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效果。

【金识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2

【金识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2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知道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及特征。

4.通过了解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同,引导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1.结合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同时要注意区分有利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之间的不同。

2.结合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

3.结合教材“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通过对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的分析,掌握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特点。

1.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因时制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图3.1和图3.2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含义。

对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典型地区农业发展案例(或依据教材相关活动);然后,结合教材图3.3,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方面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既要做到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导区位因素。

结合教材“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地中海时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总结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结合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以及地图册中澳大利亚的地形分布图,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分析教材图3.9和图3.10时,注意要教授学生读多种图的方法和技能,学会整合图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绝对区位)。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3.1-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二、学习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及应用三、学习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五、学习过程:1、读教材P41,回答什么是农业?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读教材P42,了解农业的区位有那两层含义?(2)完成教材P43活动1.2.3题,由此你得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那些?①答:②答:③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3)读教材P44后,完成活动题,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答;3、农业地域的形成读教材P45,回答下列问题:农业地域的概念是什么?农业地域的形成是的结果。

读P45~46案例2,了解混合农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完成P46活动题:(1)答:(2)答:六、当堂检测: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2.水稻不能生长在()A.热带季风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C.市场D.政策5.下列关于世界上形成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②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③社会经济的地域差异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七、课堂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⑪__________、社会、⑫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⑬__________、⑭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⑮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⑯__________和⑰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⑱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读教材P42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图3.2澳大利亚牧场和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探究问题】1.探究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2.根据教材P42图3.3探究下列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探究下列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说出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4.利用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规律总结】
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来越大。

【考例探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探究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探究材料】
阅读教材P45图3.9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

【探究问题】
1.什么是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2.通过阅读案例2内容并结合图3.9探究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3)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规律总结】
(1)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考例探究2】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局部地区农业类型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条件难以满足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需要,简述当地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说出种麦养羊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名称,简述其主要优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前准备区
①地理位置②社会环境③相互联系④合理利用⑤水源⑥地形⑦交通运输⑧劳动力⑨自然因素
⑩社会经济因素⑪自然⑫经济⑬经营方式⑭发展方向⑮因地制宜⑯耕作业⑰畜牧业⑱澳大利亚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
素的相互联系。

2.(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3.(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

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

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4.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气候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气候(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水源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技术(海上冷冻船)的发展
⑤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
⑥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市场需求
⑦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见——市场因素
⑧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生产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植粮食呢?——国家政策
考例探究1 (1)C (2)D (3)A [第(1)题,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种植时间较晚,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是因为巴西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第(2)题,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因此选D。

第(3)题,大豆质量要提高,需要增加科技投入。

]
探究点二
1.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2.(1)
(2)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3)降水、温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

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考例探究2 (1)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力开发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2)混合农业。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第(1)题,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种麦养羊区降水较少,但墨累—达令河从这里流过,因此要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分水岭东部降水丰富,可采用东水西调等措施。

第(2)题,这里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地区,属混合农业,再根据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得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