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3.4.1杠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之杠杆教案

简单机械之杠杆教案知识精解一、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定义:杠杆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所谓硬棒,就是要求在使用时棒不会变形,至于棒的形状则并非一定要求是直的,比如滑轮、轮轴等都可看作是杠杆。
注意:所谓动力与阻力并无严格区别。
二、怎样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 1、画力臂的一般步骤 (1)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从支点O 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 1或l 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2、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2)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般要改变。
(3)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三、杠杆平衡及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的标志 ————杠杆保持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杠杆平衡的条件是:阻阻动动l F l F ⋅=⋅ 即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3、研究杠杆平衡的实验 注:(1)、杠杆必须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用弹簧测力计应沿竖直方向 四、杠杆的分类 判断技巧:①根据力臂大小关系 ②根据实际应用省力杠杆 L1>L2 F1<F2 费力省距离 如:撬棒、起子、钢丝钳、刹车杆 等臂杠杆 L1=L2 F1=F2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如: 天平、定滑轮费力杠杆 L1<L2 F1>F2 费距离省力 如:钓鱼竿、理发剪、缝纫机脚踏板五、最省力力臂的画法__---连接力的作用点与支点,过作用点作连线的垂线为力的作用方向,此时的力臂最大。
六、杠杆转动方向的判断 ————杠杆将向着力矩大的方向转动法一:比差法 法二:极端思维法 七.力臂和力的变化经典例题【例1】画出下列图中所示的杠杆(支点为O )的力臂。
★解析【例2】下表是小王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杠杆课件2

7m,动力F1=250N
思考与讨论
★ 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杠节的杆螺母,两能 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
起什么作用? F1–L1=F2–L2
2 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
■用你手中的杆秤怎样称质量不等的物体呢? ■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体怎样组成
杠杆,并使其平衡?
1 学习了杠杆、支点、动力、 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F1 ·L1=F2 ·L2
F1=250N
求:动力臂=?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L1=F2L2/F1=500NX0.7m÷350N=1m
答:女孩应该坐在离转轴1m处。
3 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F1 ·L1=F2 ·L2 ■你能说出“小小称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吗? ■你知道拧松生锈的螺帽要用一段水管套在
归 纳
★作用是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请作出下列杠杆的动力臂L1与阻力臂L2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结 论
※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 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三 思考与讨论
■你能说出“小小称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吗?
■你知道拧松生锈的螺帽要用一段水管套在 板手柄上的道理吗?
F1+L1=F2+L2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 ※ 静止时,或作缓慢地匀速转动
■你能说出“小小称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吗?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杠杆课件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F2 ·L2
小结
1.杠杆的定义 2.学习了关于杠杆的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 力臂等概念. 3.杠杆的平衡条件:
F1 ·L1=F2 ·L2
三、考考你
1、杠杆_____的点叫支点。动力臂 是指从_______到的距离。
2、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应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使杠杆在___ 位置平衡。实验要记录 的数据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___。
⑵杠杆上支架两侧分别挂钩码
三、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⑴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_______,______。 1、杠杆_____的点叫支点。 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的距离。 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的距离。 三、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的距离。 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的距离。 3、设计实验过程 三、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的 作 用 线)
阻力臂
支点 o
阻
力
(
力
动力臂
的
作
用
线
)
画力臂?
A
L2
B
O
L1 F2
F1
画力臂
A
F1
L1
O
L2
B
F2
三、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 2、器材;带刻度杠杆,支架,钩码,线 3、设计实验过程
⑴调节杠杆水平平衡 ⑵杠杆上支架两侧分别挂钩码
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 ⑶记录 F1,L1,F2,L2
杠杆
一、 认识杠杆
1、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 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 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做杠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4节简单机械(杠杆1).docx

杠杆(一)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杠杆1•沱义:如果一根硕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碾棒就叫做杠杆。
2.五要素:①支点;②动力;③阻力;④动力臂;⑤阻力臂。
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杠杆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写成公式FJLF212。
知识点三:应用(h动力臂,12阻力臂)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杠杆1.定义:如果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來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0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i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h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12表示。
注:a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作用于杠杆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明确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b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以在支点同侧。
c当力作用在支点时力臂为零。
d力臂是支点到线(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a命题角度:力臂作图例1 •如图所示,开瓶盖的起子可以看作是一个杠杆,在图屮能正确表示开瓶盖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是()答案:C变式训练一:在下面的两个图中,画出各力的力臂。
答案:(1)分别延长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然后过支点分别作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2)延长动力作用线,过支点0分别作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如图所示:变式训练二:如图所示的杠杆屮,动力的力臂用1表示,图屮所标力骨1正确的是()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杠杆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021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杠杆课件(1)

支 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F l 4.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重500 o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N,一头着地,求1:抬起另一端所需最小的力有多大2?
1、等臂杠杆:(l1=l2) 特点: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l1
例如:跷跷板 天平
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托盘天平
物理天平
[练一练]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启瓶器 B.切纸铡刀 C.食品夹 D.羊角锤
2.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用 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B )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F1l1=F2l2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动力臂:从支点O 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3.小阳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他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发现左端向下倾斜。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 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工具是省力杠杆? 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 请注意观察,赛艇的船浆在划水时,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工具是费力杠杆?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念 的条件 类 支请仔点细:观杠察杆,可利以用绕撬其棒转撬动石的头点时O,。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我们在使用时,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呢?
浙教版科学九上3.4简单机械-杠杆教学课件

新浦江
挖掘机
推土机
水泥搅拌机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塔式起重机
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
简单机械
杠杆(一) 动 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谁有好主意? 支 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L) 动 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支 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中国古代对杠杆也有广泛的使用 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臂有关。 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动 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臂有关。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臂有关。 阻力臂(L2):从支点到 阻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点到力线引垂线,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应用
1、要用力 2、棒要硬 3、绕着固定点转动
提问: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物体在使用时也是杠杆 ?
支 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 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F1
O
·
F2
F1
·FO2
OLeabharlann F2F1F2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
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 阻
F1
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o
L1
L2 F2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杠 杆 的 五 要 素:
提老问浦: 江生活中,你还了解哪些物体在使用时也是杠杆 ? 谁 力有作好用主 线意 的? 垂直距离 一阻根力硬:棒阻,碍在杠力杆的转作动用的下力如;(果用能F2绕表着示固) 定点转 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杠杆》

2、动力=阻力 动力臂=阻力臂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四、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评估】
1. 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 (便于测量相应的力臂)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实验探究?
(便于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可靠的一般规律)
五、杠杆平衡原理
【内容】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 棒,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
【思考】 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杠杆应该有什么特点呢?
六、杠杆原理的应用
【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有哪些特点?
1
省
力
杠
杆
【特点】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动力小于阻力,省力 费距离
例1:找出下列支点
支
F2
点
F1
例2:在下图中找出动 力的作用线
F2 F1
支 点
F1
F1 下一张
例3:在下图中作出F1的力臂
L1
F2 F1
L1 F1
例4:作出下图的力臂
F1 F2
F1
F1
L2 L1
F2
F1 L1
O
L2
F2
F2
L2
O
F1
L1
杠杆示意图
O
L1
L2
F2
F1
F1
L1 O
L2
F2
L1
【解】 F1l1=F2l2
m1gAO=m2g(AB-AO)
50kgAO=30kg(2m-AO) 解之得:AO=0.75m
【答】 肩头离A端0.75m处,扁担可保持平衡。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简单的机械—杠杆教案

课题简单的机械—杠杆课时 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
3.会画杠杆的力臂。
重点有关杠杆的名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授(一)什么是杠杆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利用某些工具来完成某项任务。
请同学门仔细观察,以下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1、在开酒瓶时,要用开瓶扳手2 、用弯曲撬棒将地上的石头撬起3 、用筷子夹瓶内的物体师:以上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观察思考,回答。
都由较硬的材料制成,都能绕固定点转动,都受到力的作用。
师:这些硬棒都是直的吗?生:直的,弯的都有。
师:像这样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是简单机械的一种。
[板书]:一杠杆:一根能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造金字塔搬运大石头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有时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杠杆的名词。
我们以跷跷板为例讲解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
[板书]:二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F1)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师:同学们小的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谁来告诉老师,小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跷起不同重量的小朋友的?【引导】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其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受到力到支点的距离的影响。
【强调】这一“距离”指的是支点到力作用线间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