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年

合集下载

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3篇)

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师范类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任。

实践教学是师范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

三、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技术实训、教育信息化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

2. 实践教学环节(1)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育实习: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教育调查:引导学生开展教育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实验:鼓励学生进行教育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实习表现、实验操作等。

(2)结果评价:关注学生实践教学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习报告等。

(3)综合评价: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独立学院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论独立学院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论独立学院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作者:肖独伊,王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期肖独伊,王纯(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100)摘要:师范专业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知识体系完善、实践能力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注重能力培养的独立院校师范专业则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在现实中,独立院校的师范专业一直备受冷落,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资金投入有限,配套设施欠缺,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要针对这些问题,重新定位,加大投入;改革课程,完善体系;强化实训,培养能力,从多个维度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02-02作者简介:肖独伊(1982-),女,湖北孝感人,讲师,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王纯(1987-),女,湖北安陆人,助教,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师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

这些“未来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教学生”的本领。

以动手能力为人才培养核心标准的独立学院,在设定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时,也提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标准。

但现实情况是独立学院的师范专业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导致学生的教学动手能力差,难以胜任岗位。

很多学生也反映不是自己“不会”,而是不知道怎么教别人“会”。

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教育心理学的个性规律,可以熟悉一线教师的教学流程,可以参与真实的课堂管理。

当前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在进行专业改革时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实践性教学改革(3篇)

实践性教学改革(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改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性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实践性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实践性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1. 优化课程体系(1)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等,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2)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改革教学方法(1)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完善实践基地建设(1)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2)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提高实践技能。

(2)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

四、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1)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3篇)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策略和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1. 社会发展需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2. 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

3. 教育改革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1. 改革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国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高校、中小学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通过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小学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改革问题突出尽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

三、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2. 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教 授 所 说 : 从 何 时 起 教 师职 业 与 教 “ 育学
学 习
作 为高师 院校 教 育类 课 程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负 着 担
解 之缘?教育学是一 门怎样 的学科? 教师究竟有什 么价值 : 是为 了获得几
教师教育平 台建设所需要 的师德修养 、 教育基本理
收 稿 日期 :0 1 0 —1 21 — 4 9
( co1 f dct nSi c 。 na gN r l nvr t, nagH nn4 50 ,C ia Sho o E uai ce e A yn o i sy A yn ea 50 0 hn ) o n ma U e i
Ab t a t T e r e c i g a d p a t e t a h n r n e d p n e t s r c : h o y t a hn n r c i e c i g a e i tr e e d n ,mu u l r moi n la d id s e s b e ta h n o c t a o t a n n i n a l e c ig f r o p m ‘ ih wh c
D o t d c t n c riu u g a. i n e n l ntt e r e c ig a h a e a ig v r u r so r c iet a h n d a t‘ i mo e e u a i u r 1 m o 1 o c W t it r a i h oy ta h n st e b s ,tk n a o sfm f a t e c i g i a v n a h u i o p c s g o st mp a k o l d e i t y a c g n r t n o t d n s o h l u i l h oy t a hn n tt n w e g n u n o e u o i a n w e g n o d n mi e e ai fsu e t ,t ep p t smp e t e r e c i g a d s i k o ld e ip t i t o ac t re—d me so a 。d n mi ,f Ⅱ o i l y a d me n n f lta h n c ii ,i lo h lf lt n r a emo ai ,p oe s n leh c he i n in 1 y a c u fvt i n a ig u e c i g a t t at v y s as ep u o i ce s rl y r fs i a t is t o a d q ai f u u e s e il e e c es n sg o o h e r i n fsu e t・ n u l y o t r p ca i d ta h r ,a d i o d frt e r c u t t f z me to t d n s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3篇)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成效,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改革背景与目标(一)背景1. 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社会需求: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高校自身发展: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需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二)目标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和行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

三、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一)课程体系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等。

2. 开发实践性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性课程,如企业项目实战、模拟实验室等。

3. 实施模块化教学: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模块,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

(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1.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 翻转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三)实践教学评价改革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

教学改革实践报告(3篇)

教学改革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将对我校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教学改革实践内容1. 课程体系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我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减少了部分过时、重复的课程,增加了新兴交叉学科和实用技能课程,提高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质量。

(2)实施学分制。

我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教学。

我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增设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方法改革(1)引入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环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采用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师生互动。

我校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

我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立学生评价体系。

我校设立学生评价制度,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教师不仅要接受学生评价,还要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教学改革实践效果1.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改革,我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学改革有助于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实践类教学改革(3篇)

实践类教学改革(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类教学改革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实践类教学改革的意义、现状分析、改革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高校实践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类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实践类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类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实践类教学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类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类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类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类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类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1. 教学理念滞后部分高校对实践类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理念滞后,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场地等,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4. 学生实践意识薄弱部分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对实践类教学改革参与度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四、实践类教学改革策略1. 转变教学理念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 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

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

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

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加重实践教学比例,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

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 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

二是推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

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

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

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

凭借“七步实训法”(第一步:教育观察,安排在第一学期。

第二步:课前试讲,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

第三步:课堂观察,安排在第三学期。

第四步:三讲训练,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安排在第四学期,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

第五步,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

第六步: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

第七步,实习总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

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因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

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

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因此,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

在操作层面,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 万平方米的实训楼,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

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校外建立了126 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

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

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

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

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

但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验。

另一部分是毕业于综合性的大学,读书时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后又直接走上讲台,既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更缺少教学技能的训练。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加强实践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一方面通过“引、送、带、培、炼、赛”的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一方面出台《“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教师社会实践规定》等文件,对教师的学习与实践做出明确规定,建立符合高师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制度,并将教师的社会实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