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书所见》三首经典古诗词。

具体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诗人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登高远望的情怀。

2.《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通过对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

3.《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以夜观书为背景,抒发了对人生、历史、哲学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领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古诗词原文、译文、图片等。

2. 黑板:用于板书。

3. 笔记本:学生记录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字面意思,感受意境美。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6.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内容:a. 《登鹳雀楼》:作者、背景、修辞手法、意境。

b. 《望庐山瀑布》:作者、背景、修辞手法、意境。

c. 《夜书所见》:作者、背景、修辞手法、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6.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夜的月亮、清晨的露水和壮丽的山川,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画面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随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你们知道这些景象是如何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4.赏析解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古代诗人及其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创作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结合诗词内容,讨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感受美好,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之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词所展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讲述一个与古诗词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词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以《泊船瓜洲》为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峦。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在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绿”字的精妙之处,它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体会诗情1、引导学生思考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景知识和内涵,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故事。

3.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典故知识。

2. 《春晓》1.理解诗歌中的春意和作者的感慨。

2.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描绘春天的语言。

3.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静夜思》1.理解诗歌中的夜晚静谧的景象。

2.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3.感悟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简短的视频引入古诗词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 1. 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 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老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练习:1. 听录音,模仿朗读《登鹳雀楼》。

2. 完成相关习题,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习: 1. 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作者情感。

3. 老师导入《静夜思》,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练习: 1. 分组合作,分析《春晓》中的语言特点。

2. 朗读《静夜思》,体会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包括听力练习、朗读、小组讨论等。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下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古诗词三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激发了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以上为《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并感悟其中之美
二、教学重点
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2.诗词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
1.课文《古诗词三首》
2.诗词赏析资料
3.录音设备
4.板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板书展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诗词
1.介绍《古诗词三首》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来源和历史意义。

2.逐句讲解《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练习诗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赏析
1.分组讨论《古诗词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老师点评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挖掘诗词之美。

4. 后续活动
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进行小组展示。

2.组织学生写诗或将自己的情感表达成诗词形式。

六、课堂小结
1.复习诗词的内容和作者信息。

2.强调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词。

2.完成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本次《古诗词三首》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所提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词。

具体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2.《望庐山瀑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3.《夜书所见》: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叙述了诗人在夜晚读书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诗词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背诵、理解和感悟。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夜书所见》中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诗人简介等。

2. 生字卡片:诗词中生字、生词。

3. 诗词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初读诗词: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了解诗词大意。

3. 诗词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词,分析诗词的写作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

4. 生字学习:学习诗词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5. 朗读练习:学生跟读、齐读诗词,提高朗读能力。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7. 随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夜书所见:叶绍翁2. 生字、生词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感悟。

作业答案:1. 略2. 略3. 示例:登高望远,我明白了人生要有远大目标。

望着窗外的美景,我想起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夜深人静,书声琅琅,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诵《静夜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

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

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

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

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

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

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

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预设:◆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引导学习第一二句)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①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

②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

③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近)师小结:理解得真好,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指导朗读,读中理解。

师: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

师:京口呀,你不远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呀,你好近哦!(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真的好近好近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回到第三句,结合学习第四句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他望到了什么?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句,并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要求:①细读三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一句的诗意。

②“绿”在这里做何解释?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③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组织全班交流,重点探究:·“绿”:形容词作动词用,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资料袋“小故事”。

语言训练: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又”: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板书:久)◆点破第二问:所以诗人问明月——(生:何时照我还)学生说说对这一句的理解:【预设:明月寄相思,月亮蕴含着团圆之意……】四、走近作者,读出诗韵。

(播放音乐)景是如此之美,难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还不能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写出了景之美,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面对满目春色的京口、钟山,正是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个别生读)。

师:面对着荡漾的春水,岸边的柳绿花红,诗人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小组读)。

师:荡漾的春水,柳绿花红,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集体读)。

师: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独的诗人仰望孤独的明月,情不自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

师:问明月,我心中的万般思念向谁说?哎,诗人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

师:远方的亲人啊,何时才能再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小组读)。

师:啊!家乡的亲人啊!我何时才能回到你们中间,我们一起来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集体读)。

师:诗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数山之遥的钟山,面对春风明月,思绪飘悠,思乡之情缠绕绵绵,挥之不散呀,真是斩不断理还乱。

哎,还是别再问了。

五、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师:作者绯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乡。

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春风徐来,柳绿花红,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别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只好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师导读:九百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泊船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乡,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乡之作。

读——生齐读古诗。

六、体会写法1、引导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生:借景抒情)2、小结: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

七、学法小结:写景抒情的古诗怎么学——1、初读,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诗意2、抓住景物,想象画面3、体会情感,深情诵读4、体会写法,学以致用八、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写景抒情的古诗。

九、布置作业:1、默写《泊船瓜洲》;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王安石近◎瓜洲~~~~~~~~~~~~~~~~何时还~~~~~~~~~~~~~~~~久◎京口△△△钟山思乡情切5、古诗词三首之《秋思》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查找诗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过渡:回顾写景抒情古诗文的学习方法,那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词有什么异同呢?1、初读设疑。

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

那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诗之前,出示温馨提示: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2、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3、指导书写“洛”,注意左右结构。

4、读出节奏。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意(与原稿相比,调整了顺序)1、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

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写完家书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找原因,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

3、引导品读“见秋风”——探寻“思源”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

请你来读这一句。

请你再读这一句。

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预设:——看到飘落的树叶。

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

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

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

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

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指导朗读——城里见秋风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