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2020
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3-01-03T06:41:50.3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8期作者:丁夏[导读]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丁夏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孝昌,432900[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21月8月-2022年8月间我院收治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83例展开研究,并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3)。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
对比两组乳房肿胀消退、炎性症状消失时间及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结果:两组乳房肿胀消退、炎性症状消失时间对比,实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相比,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促使临床症状消退,改善负面情绪。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负面情绪;症状急性乳腺炎患者多为哺乳期女性(产后3-4周)。
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初产妇占比较高[1]。
此类产妇对产后乳房护理知识缺乏了解,极易发生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主要由乳头皲裂、乳头损伤引起乳汁淤积,导致炎症反应发生所致,患者易乳房胀痛、发热为主要症状表现[2]。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无法接受常规药物消炎治疗,常给予物理治疗。
治疗期间对护理干预要求较高[3]。
本研究主要分析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21月8月-2022年8月间我院收治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83例。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存在乳房胀痛、发热症状,且处于哺乳期。
2)参与整个研究,依从性良好。
3)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非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2)中途退出研究。
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一、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使得乳腺癌的诊治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指南旨在规范乳腺癌的诊治流程,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指南内容1、早期筛查:本指南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乳腺B超、X线摄影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长期雌激素治疗等,应提前开始筛查。
2、诊断:指南详细描述了乳腺癌的诊断流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
同时,强调了医生应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3、治疗:本指南提供了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指南强调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随访:指南规定了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计划,包括定期检查项目、检查间隔时间等。
随访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指南的意义本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和误诊;2、为医生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3、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高医疗效率。
四、结论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是中国医学界在乳腺癌诊治方面的权威指南,对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们也呼吁广大女性朋友积极参与到乳腺癌的筛查中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一、引言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使得乳腺癌的诊治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应运而生。
乳腺炎临床诊疗指南

乳腺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患者几乎都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更为多见。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由于哺乳时未能吸尽乳汁,而乳腺又不通畅,导致乳汁淤积在乳腺内,给细菌生长繁殖创造了环境,乳头破损使细菌侵人,导致乳腺炎发生。
【诊断要点】症状哺乳期产妇,发病前多有乳头破损、乳晕皲裂、乳汁淤积等诱因。
乳房肿胀、疼痛明显,常伴有畏寒,高热等症状。
体征乳房患区红、肿、热,并可触及硬块,压痛明显,如脓肿形成可有波动感,脓肿可数个同时存在。
脓肿可向外破溃,也可穿过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
可伴有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化验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超声检查如脓肿形成,超声检查可见液性暗区,穿刺可抽出脓液。
【康复治疗】1.乳汁淤积期停止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
热疗法:局部热敷或太阳灯、红外线照射,同时轻揉、按摩乳房,使乳腺管通畅,乳汁排出。
电疗法:主要采用超短波疗法,患病部位,玻璃电极或板状电极,单极法;右侧乳房可用两个板状电极前后对置法。
无热量,8?12min/次,1?2 次/山一般治疗6?12次。
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疗法,患侧乳房照射(乳头应遮盖),2MED,每次加1/2?1MED,1 次/I?2d。
按摩疗法:用手掌按摩乳房,促进淤积的乳汁排出,3?4次/d。
只要淤积乳汁大量排出,常可迅速缓解症状。
其他疗法:He-Ne或C02激光散焦照射疗法、毫米波疗法、微波疗法等也可采用。
浸润期应避免挤压乳房。
(1)电疗法超短波疗法:方法同乳汁淤积期,但时间为12?15min/次,1?2次/d, 8?12次为一疗程。
厘米波疗法:圆形辐射器置于乳房患处,距离皮肤5?10cm,30? 50W,15?20min/次,1次/d,疗程视病情而定。
照射左侧乳房应慎用。
毫米波疗法:辐射器置于乳房患处,30?40min/次,1次/d,8?12 次为一疗程。
此外,还可以用激光疗法、磁疗法、热疗法等。
脓肿形成期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干预效果

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干预效果作者:李倩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3年第12期【摘要】目的观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产妇开展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6月- 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予以抗炎+常规教育)及观察组(采用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母乳喂养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疾病复发率(3.33%)低于对照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虽然由于本次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但观察结果表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产妇开展抗炎联合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具有临床可行性,并且显示出具有减少乳腺炎复发,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的趋势。
【关键词】哺乳期产妇;急性乳腺炎;母乳喂养指导;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3--0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作为临床女性群体常见疾病之一,以初产妇发生率最高,一般多发生于产后4~6周,大约有20%哺乳期女性曾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1],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乳汁淤积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引起。
若不及时治疗或护理不当,会使病情进一步进展,形成乳腺脓肿,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于持续母乳喂养。
目前临床针对该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抗生素,但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复发率较高,几乎可以达到48%[2]。
且单纯抗生素治疗并未彻底解决患者乳头皲裂、乳汁淤积等诱因,导致乳腺炎容易复发。
研究发现在临床常规抗炎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母乳喂养指导,能够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回乳率及复发率,提高哺乳的意愿及行为[3]。
产后乳腺炎的预防及护理课件-PPT

乳头皲裂及乳汁淤积的早期护理
1 乳头皲裂早期
乳头皲裂早期,由于疼痛难忍,产妇经常会拒绝 哺乳。 及时纠正错误的含接姿势,可以有效缓解哺乳的 疼痛,同时可以免乳头皲裂进一步加重。 指导产妇于哺乳前后各挤一滴奶涂于患处促进全 愈,涂消毒植物油、羊脂膏亦可。
乳头皲裂及乳汁淤积的早期护理
2
乳汁淤积的早期护理
• 母乳喂养↓婴儿青少年时期肥胖的风险。
到医院就诊 当乳头皲裂、奶胀手法护理无效、合并发烧时要
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应当预防的,这是产 褥期妇女保健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急性乳腺炎的病 因,预防也就不困难了。关键就是两条:防止乳汁淤积,保 持乳房局部的清洁和产妇的身心健康。在怀孕最后两个月, 就要做好哺乳的准备。首先要保持两侧乳房的清洁,经常用 清水清洗乳头。注意不要用香皂类清洁用品去清洗乳房,因 为女性在怀孕期间,乳房上的皮脂腺以及大汗腺的分泌物会 增加,这些物质可使皮肤表面酸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如果 经常用香皂等洗去保护层,甚至洗去了保护乳房皮肤润滑的 油脂,就很容易使乳房表面形成破损、皲裂,病菌易于由此 侵入导致感染。
频繁地吸吮可促进淤积的缓解; 适当的乳房按摩,帮助挤出淤积的乳汁,可以疏通 乳腺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乳汁的顺利排 出 50%的碳酸镁溶液湿热敷有消肿、消炎、止痛的作 用;
产后常见影响母乳喂养的问题
⑴产后疲劳影响乳汁分泌,指导产妇注意休息, 避免疲劳。因乳母不能睡长觉,要适应与宝宝睡 眠同步。
防止发生乳头皲裂
2 矫正凹陷或扁平乳头
用十字操法牵拉乳晕皮肤。每日2~3次,每次重 复牵拉2-3分钟。 当凹陷或扁平乳头不易矫正时,孕37周以后,采 用负压吸引的方法将乳头吸出,并维持一段时间, 每天进行两次。 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引起宫缩,子宫敏感、宫缩 频繁,或者有过流产史、早产史的孕妇慎用。
手法疏通辅助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11 一 般 资 料 20 . 0 5年 1月 至 20 0 8年 6月 , 院 门急 诊 收 本
治急 性 乳 腺 炎 患者 l 7例 , 龄 2 ~ 3 1 年 O 7岁 ; 产 妇 l 4例 , 初 O 经 产妇 1 3例 , 为 哺 乳 期 妇 女 。患 者 均 有 乳 房 疼 痛 、 热 等 症 均 发 状 , 体乳 房红 肿 、 痛 , 头有 皲 裂 , 合 产 后 哺 乳 史 及 白细 查 触 乳 结
护 理 学 杂志 2 0 0 8年 1 1 2 第 3卷 第 2 2 , l期( 科版 ) 外
・
5 ・ 7
不高 。当护生相互 真人操作 时 , 生置 管前仍 存 在着 护 紧张 和顾 虑 , 心 同学 不能 很 好配 合 , 到 咽 部会 产 担 插
生 恶 心 等 不 适 感 或 误 人 气 管 等 。 通 过 改 良 后 的 教 学
急 性 乳腺 炎 的发 生 与 以下 因素 有 关 : 有 剖 宫 产 及 扁 平 、 ①
. - . -. -. - . -. . . -. -. _ ・● ・ . - - . -. _ . -.
[ 3 周 颂 华 。 细 吟 , 健珲 . . 鼻 饲 法 》 媒 体 课 件 的研 4 林 邓 等 《 多 制 及应 用体 会 [] 中 国 实 用 护 理 杂 志 。0 4 2 ( ) 6— J. 2 0 ,0 9 :1
母乳 是 婴 儿 最 理 想 的 食 品 。 是 许 多 产 妇 哺 乳 早 期 常 因 但 乳头皲裂、 感染 . 乳腺 管 阻 塞 或乳 房过 度充 盈 等 导 致 乳 腺 炎 发 生 , 至 发 生乳 腺 脓 肿 。 仅 影 响 正 常 的 哺 乳 , 且 危 及 产 妇 甚 不 而
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912·指南与共识·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中国癌症杂志》2020年第30卷第11期 CHINA ONCOLOGY 2020 Vol.30 No.111 前言1.1 背景 2016年,1篇发表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Lancet Oncol 上的文章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文章报道了一项基于荷兰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2000—2004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所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乳腺癌相关生存率优于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而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的优势可见于T 1N 0患者,但在更高分期的患者中则未发现[1]。
这项分析同此前一些相对小样本的研究一起向世人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早期乳腺癌患者如果接受保留乳房治疗不仅比全乳切除手术创伤小和更美观,而且还可能有生存上的获益[2-8]。
这无疑会提振那些有意向接受保留乳房治疗的患者的信心,同时也会使一部分乳腺外科医师与患者的术前谈话方式发生微妙的 改变。
自从1971年,Fisher 等[9]根据NSABP B-04的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乳房和腋窝的不同处理方式或处理范围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以来,人们对于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就开始了一段积极的探索之路。
欧美国家先后开展了NSABP B-06、Milan-1、EORTC 10801等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15]。
在经过长达20年的跟踪随访之后,上述研究几乎一致地发现保乳手术联合术后全乳放疗(whole breast irradiation ,WBI )与全乳切除的疗效是相当的。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保乳治疗很快取代全乳切除术成为欧美地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措施,来自美国的报道显示,保乳率从1988年的18.7%快速跃升到1998年的 64.5%[16-18]。
然而自2006年开始,欧美一些国家的保乳率出现小幅下滑,全乳切除占比反而上升了约6%[18],其可能的原因是一期乳房重建手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如乳腺MRI 的应用、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以及医师和患者对后续局部复发风险及再次治疗的顾虑等。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2020

病因学
✓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其发生与乳汁淤积及感 染性致病菌密切相关。
✓传统“污染学说”认为哺乳过程中婴儿口腔微生物及产妇乳头皮肤微生物随吸吮过 程逆流进入乳腺管,是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 。哺乳期妇女因各种原因 排乳不畅发生乳汁淤积后,淤积的乳汁加上合适的温度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
治疗
(二)全身治疗 1.抗生素治疗 (3)使用时间及停药指征:抗生素应足量、足疗程使用,推荐抗生素使用疗程为10-14 d (证据
等级:B级)。 ✓ 停药指征包括局部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超过3 d、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证据等级:GCP)。 (4)MRSA的处理:MRSA已成为哺乳期乳腺炎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否能继续母乳喂养尚存
✓这些细菌的来源可以用“进化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母乳本身有菌,是由母 亲胃肠道或阴道中的细菌通过内源性途径迁移到乳腺。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以母乳 微生态失调为特征的病变过程。乳汁适宜许多微生物生长,包括那些可能导致哺乳 期乳腺炎的细菌群落,这种共存、共进化的过程已形成一种母乳微生态的动态平衡 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的感染,导致哺乳期乳腺 炎的发生。
治疗
(三)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处理 3.三线方案 ✓ 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证据等级:A级)。切开引流术引流彻底,显效较快,但是愈合后往往
留下明显的瘢痕,影响乳房外观;术中难免切断乳管导致乳瘘;术后需要频繁更换引流条, 切口愈合时间长,导致产妇因无法忍受痛苦而终止母乳喂养。其为脓肿已破溃或穿刺引流 术及置管引流术失败后选择的方案,目前已不首推该治疗方法。 4.中央区乳腺脓肿口的处理 ✓ 中央区乳腺脓肿是指乳头乳晕区的乳腺脓肿,多合并乳头乳晕水肿,乳汁排出不畅,病变 范围广泛,疾病恢复较慢,治疗较其他位置困难。通过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治疗出现 治疗失败的概率较高,但并不是选用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的禁忌证。首选穿刺治疗 后,发现治疗效果不佳应尽早改为手术治疗(首选小切口置管冲洗引流术),以免延误治疗 (证据等级:GC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因素
✓任何造成乳汁淤积和致病菌感染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1)乳头皲裂,多因哺乳时衔接姿势不正确造成; (2)乳房外伤,如乳房受压(包括胸罩压迫或汽车安全带的挤压等)、被婴幼儿踢伤、被
用力按摩等使乳房局部受伤,组织水肿,局部压力增大; (3)因过度排空乳房造成乳汁过多; (4)哺乳间隔时间过长; (5)因婴儿疾病等导致的母婴分离; (6)母亲过度疲劳或严重的负向情绪影响; (7)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等导致含接困难; (8)既往乳腺炎病史。
诊断和分型
(三)乳腺脓肿 ✓急性炎症型乳腺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发展成为乳腺脓肿,病变
部位皮肤红肿,可扪及肿块,可触及波动感,明显压痛。如果患者已使用抗 生素治疗,可能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但病变部位可扪及肿块,可触及 波动感,而且压痛多不明显,可考虑行超声检查确诊深部脓肿。
治疗
✓治疗原则为保证充分休息,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移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 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
✓这些细菌的来源可以用“进化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母乳本身有菌,是由母 亲胃肠道或阴道中的细菌通过内源性途径迁移到乳腺。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以母乳 微生态失调为特征的病变过程。乳汁适宜许多微生物生长,包括那些可能导致哺乳 期乳腺炎的细菌群落,这种共存、共进化的过程已形成一种母乳微生态的动态平衡 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的感染,导致哺乳期乳腺 炎的发生。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用于判断是否伴有细菌感染(证据等级:GCP);伴有高热
(体温>38.5 cc)者行血培养、药敏试验及血生化检查;取乳汁、穿刺液或脓 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血液、乳汁、穿刺液或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能够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抗生素。 ✓既往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 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逐渐成为哺乳期乳腺炎感染的 重要病原菌。
辅助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3)哺乳期乳腺脓肿超声表现:病变区域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腺
体层厚度明显增加,腺体回声不均匀增强或减低,其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 区(可呈无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病变边界不清,壁厚,形态多不规则, 可位于皮下、腺体层、乳房后间隙。脓肿破溃者可见液性暗区延伸至破溃 口。CDFI:病变区域血流信号丰富,呈高速低阻。哺乳期乳腺脓肿多伴有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诊断和分型
(一)乳汁淤积型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或增厚区,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
状,皮肤无明显红肿,皮温可升高,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例均不高。
诊断和分型
(二)急性炎症型 ✓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在排除全身其他系统感染的前提下,出现以下任
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1)乳房局部红斑形成,伴或不伴皮温升高; (2)全身炎性反应表现,如寒战、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全身不适感; (3)体温t>37.3℃,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反应蛋白升高。 ✓急性炎症型乳腺炎按发生部位又分为2类:炎症位于乳晕区以外区域为外周 型乳腺炎,炎症全部或部分位于乳头乳晕区为中央型乳腺炎。 ✓中央型乳腺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易进展成为乳腺脓肿;该型治疗困难, 容易形成脓肿,因此对中央型哺乳期乳腺炎应特别予以重视。
中国哺乳期乳腺炎诊治指南 2020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Dr. HAN
背景
定义及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及病因学
辅助检查 诊断和分型
治疗
预防
定义及临床表现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 伴或不伴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形状为楔形或不规则 形,可发生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病变区域 皮温升高,有压痛;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全 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
病因学
✓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其发生与乳汁淤积及感 染性致病菌密切相关。
✓传统“污染学说”认为哺乳过程中婴儿口腔微生物及产妇乳头皮肤微生物随吸吮过 程逆流进入乳腺管,是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 。哺乳期妇女因各种原因 排乳不畅发生乳汁淤积后,淤积的乳汁加上合适的温度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
✓对于形成脓肿者,提倡微创治疗。
治疗
(一)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局部水肿,有效排出淤积的乳汁,利于炎症消散。 1.乳房按摩 ✓有效的乳房按摩可以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
胀。此法适用于任何情况引起的乳汁淤积及导管堵塞,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 局部直接按摩,应在该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按摩,保持乳 腺导管通畅,达到刺激泌乳反射的目的即可(证据等级:GCP)。 ✓在婴儿吸奶前,应先对乳房进行负压软化 (证据等级:GCP)。 ✓其目的是在婴儿含住乳头前,在乳晕周围建立一个环形凹陷区域以便于婴儿含接。 注意事项:按按摩,应避免导 致疼痛的按摩和各种形式的强力按压,因为这会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及水肿,从而 加重病情。
辅助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1)哺乳期乳汁淤积超声表现:病变区域腺体层增厚、回声增强,导管明显增
粗,有时可见圆形、椭圆形或细管状无回声区,其边界清晰。若积存为稀 薄乳汁,表现为单纯无回声,若积存乳汁稠厚,则在无回声区内见到细小 点状回声或脂-液平面,甚至后方可见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病变区域血流信号可正常。 (2)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病变区域因水肿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 腺体层可增厚,一般腺体浅层回声增强、深部回声减低,其内无明显液性 暗区。CDFI:病变区域血流信号丰富。多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2.乳腺x线检查
✓ 一般不被推荐用于哺乳期乳腺检查,只有在不能排除乳腺恶性肿瘤时才 考虑进行乳腺x线检查(证据等级:B级)。
3.病理组织学检查 ✓ 经正规抗感染治疗1周,局部症状无缓解或加重,不能排除炎性乳腺癌或 其他特殊感染类型时,应考虑行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组织学诊断 (证据等级:G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