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边塞诗,描绘了夜晚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以及这声音引发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重点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夜、城、笛声等元素,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3.提升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词原文诵读、意象解析和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抒发情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从诗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这种情怀。
7.诗词拓展阅读: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册书中的诗词既有唐代大家的豪放派作品,也有宋代词人的婉约派佳作。
这些诗词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词朗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诵教学法:通过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同时,播放与诗词相匹配的音乐,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的切入点和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3.读出韵味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
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认识韵脚。
课件出示:A.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B.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C.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
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2)教师范读,体会韵味。
(3)学生赛读,读出韵味。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落脚点在韵味上,从诵读诗歌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这四首诗歌具体落实朗诵。
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感受入手,没有难度,易于接受,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译读诗歌知内容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1)结合注释及诗歌下方的解说,独立译读诗歌。
(2)同桌间互相比较译读诗歌。
(3)教师指名译读诗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半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与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
但是同学们的不同的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
【设计意图】诗歌本不易直译或者不需要译成现代汉语,但为了在学生心里有直观的认识,与学生现有认知对接,故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自由译读的方法。
不求统一答案,着眼点在是否明白诗歌内容上。
四、品读诗歌晓手法师: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情,一幅幅,一段段,徐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的解说,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处于军旅之中,又逢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
遥想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2)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预设《峨眉山月歌》:诗人离开故乡独行闯荡,内心有憧憬和喜悦,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了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出的思乡情愫。
(3)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
这两句抒发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玄宗时期社会的沧桑巨变。
“正”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以小见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前面古诗的学习,已经很会利用现有资料赏析诗歌了。
无论是画面描述还是情感分析都有理有据。
对关键词的赏析,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值得赞赏!【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下方的解说,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重点句子的角度,由面到点,逐层学习初步赏析诗歌,品味诗歌。
五、联读诗歌明情怀师:阅读材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1.阅读材料,展开联想课件出示:材料一:《峨眉山月歌》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任务:(1)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
(2)纵向联想相关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
提示:①二者选其一,完成任务;②借用诗句,可直接罗列诗句,也可以将诗句连成一段话,集中体现作者的情怀或展现的画面。
2.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任务3.交流展示作业预设课件出示:(1)示例一(横向联想)李白的送别诗: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
李白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地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那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2)示例二(横向联想)围绕“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今夜听到故乡的《折杨柳》乐曲,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②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