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平和思想
马克思生平简介

马克思生平简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马克思生平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
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
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
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
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
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这时,他还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
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
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
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扞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
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
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
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在184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
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情况;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
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
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简介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也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生平及学术背景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庭背景较为富裕。
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倾心于左翼的思想和革命主义。
马克思最初的学术背景是哲学,他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然而,他很快转向研究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并密切关注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要著作马克思与其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短篇政治宣言,阐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目标。
这个宣言被认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文献,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巨著,也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卷,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运作机制和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和发展的。
它是一种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旨在改变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认为,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的革命和转变。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政府、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简介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共产主义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充满了思想的探索和社会变革的呼唤,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早年经历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家庭环境相对富裕,父亲是一名律师。
他在波恩大学学习法学和哲学,并受到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在大学期间,他与好友费尔巴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学术合作关系。
哲学思考与思想转变在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后,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
他与费尔巴哈合作写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并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他的哲学思考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认为社会的结构和变革是源于经济关系的矛盾。
革命思想与活动马克思被视为革命的理论家,他的著作《资本论》成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以及对工人的剥削来维持和增加资本家的利润。
他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与好友恩格斯一起创办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并积极参与了诸多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
他主张工人阶级应该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
流亡生涯由于他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到当时政府的打压,马克思被迫流亡到不同的国家。
他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等地生活和工作,在流亡的岁月中,他继续进行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伦敦生活期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创作了《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学术贡献与影响马克思的学术贡献几乎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著作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这些著作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理论描述。
马克思生平事迹

马克思生平事迹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马克思从小勤奋善于独立思考。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于是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
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
在这里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
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
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
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
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
4月初,他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
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
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
马克思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马克思的生平事迹有哪些马克思的贡献不单是针对德国,他的著作也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认同他的观点。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简介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下学术界认为马克思最为重要的是实践哲学,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历史唯物观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通过长期的观察使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认识深刻,其作用在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积累了巨大财富基础,即物质基础,而对于在生产中对于工人分工后的人的单向度生存表示反对,与其认为人需要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愿景背道而驰。
1、出生马克思于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是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2、求学生涯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马克思生平简介

马克思生平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德国莱茵省美丽的小城特利尔, 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一卡尔·马克思的故乡。
1818 年 5 月 5 日 ,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
他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 , 于中学毕业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 , 已经表达出他为整个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 年 10 月 , 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 , 次年 10 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期间 , 马克思除研究法学外 , 主要精力多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
马克思参加了倾向进步的 " 青年黑格尔派 ", 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841 年 4 月 , 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 , 马克思于1842 年 1 月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 , 并在 10 月担任了编辑 , 使这份报纸日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 年 3 月 , 马克思退出报社编辑部。
1843 年 , 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 从此 , 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 年 10 月 , 马克思移居巴黎 , 参加工人运动 , 广泛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
他在与卢格合办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 , 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 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
1844 年 8 月 , 马克思与恩格斯 (1820-1895 )在巴黎相见, 两位伟人从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合作。
1845 年 1 月 , 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 2 月转到布鲁塞尔。
此时 , 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 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年 11 月至次年 5 月 , 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生平事迹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马克思从小勤奋善于独立思考。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于是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
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
在这里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
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
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
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
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
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
4月初,他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
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
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马克思故事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奠基人

马克思故事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是如此重要和复杂,以至于几乎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然而,通过探究他的生平和其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为何被尊称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奠基人。
一、马克思的背景与生平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的特里尔市,他的家庭背景深受犹太教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逐渐转向了社会主义思想,并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坚定战士。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与好友恩格斯结识,并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推动。
他们一起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成为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宣示了对私有制的反对以及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1. 马克思辨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剥削机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这不仅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
2.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马克思推崇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替代体制,他提倡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摒弃私有制,并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他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理念,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消除阶级差别,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
3.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价值认同: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中最受压迫的阶级,他们承受着剥削和艰辛。
马克思发扬了无产阶级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4.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他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他的思想不仅在德国和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和政治事件也给少年马克思留下了深刻 印象。特里尔城的风气是热爱自由平等的,人们对普鲁士王 国的专制主义很不满,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不利于专制制度 的言论,嘲笑那些昏庸的官吏;有时候,他们简直是在抨击 国王本人。卡尔还看到了社会下层的穷困。他每天上学都要 走很长一段路,还要穿过简陋拥挤的穷人区。在那里,贫民 们的生活和他平时见惯了的富裕文雅的“上层”生活形成强 烈对照。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博士俱乐部”:俱乐部成员们在这里 喝着咖啡,阅读报纸和政治书刊,辩论的内容不只是学术,还经 常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在这样一个环境,对于磨砺自己 的思想确实得益不少。
马克思博士
• 毕业后的志向:献身学术,以理论为武器与专制和宗教势 力作斗争,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进步而奋斗。他和布鲁诺 · 鲍威尔反复讨论过未来的计划:写一系列文章和书对宗 教宣战,创办激进报纸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等等。
伟大的友谊
谊始 可 这 就人 英 另 头 交 两 的 在 。了 以 两 是风 俊 一 发 谈 位 “ 法 他 说 位 弗度 、 位 漆 。 年 摄 兰 年 们 是 神 里的 行 身 黑 其 轻 政 西 月 一 一 交 德又 为 材 的 中 人 咖 剧 下 生 见 已 里是 举 颀 是 结 正 啡 院 旬 伟 如 久 希谁 止 长 马 实 在 馆 广 的 大 故 的 恩呢 颇 、 克 有 热 ” 场 一 的 。 朋 格? 有 相 思 力 烈 里 旁 天 友 开 友 斯他 军 貌 〄 、 地 〄 边 〄 · • 1844 8
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则制约着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
马克思的童年时代
•故乡:19世纪,特里尔所属的莱茵省是德国 最先进的地区。早在1795年时,革命的法国兼 并了莱茵省,此后,莱茵省居民享受到了法国 大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先前的封建等级制度和 各种捐税义务被废除了,所有成年男子都成了 法律上平等的公民。在这样的环境中,憎恶封 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特里尔人心中 深深地扎了根。
中学时代
• 特里尔中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拥有一些出色的学者和科学 家。学校教育以贯彻自由主义精神著称,校长维登巴赫是一 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深受启蒙思想的 影响,认为必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进步、具有高 尚品德的人;教师里面也有不少崇尚自由主义思想、深恶专 制主义统治的进步人士。
油盐琐事是不屑一顾的。马克思这位黑格尔学派的出色人物,虽然在 哲学领域出入自如,辩才无碍,但也还从没接触过这样的实际问题。 而这位深切同情人民的年轻学者,这时毫不犹豫地从哲学的殿堂下降 到了“坚实的地面”,写出了保护农民权利的长篇辩护词
《莱茵报》被查封
• 《莱茵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叛逆”倾向愈来愈明显,它 那些火一样的揭露政府罪行的文章和报道,让进步的人们和贫 苦人民称快。报纸的影响在迅速扩大。马克思刚接过编辑职务 时,《莱茵报》才只有885个订户,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数字就 上升到1820;两个月后,订户增加到了3400个!《莱茵报》的 影响已经不限于莱茵省,而是扩大到了全德,甚至传到了国外 官方开始对《莱茵报》施压,要它改变办报方向,放弃敌意, 对政府表示出恭顺。但被马克思拒绝,于是1843年1月19日召开 了内阁会议,决定查封《莱茵报》 • 当马克思在整个社会公众面前独力担起全部“罪责”之后,他 在1843年3月18日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本人因现行书报检 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 。” 随后马克思出国到了巴黎,时立下的志向有在坚持吗 ?如没有,为什么?
大学生活
• 1835年10月中旬,卡尔· 马克思告别了双亲,乘船沿摩泽尔河 转经莱茵河,到波恩大学去读法律系。波恩是莱茵省的精神文 化中心,大学中盛行自由主义的风气,酗酒、狂欢、讥评政治 、漫谈国事,在学生生活中很流行
• 除了本专业的法学课程外,还选了希腊罗马神话、荷马问题和 近代艺术史等几门课。虽然勤奋,但并不是一名循规蹈矩的书 呆子。年轻的心中充满着热情浪漫的冲动。他是大学生中的活 跃人物,在课余也学击剑,学骑马;参加诗歌创作小组,在众 人面前高声朗诵自己的诗篇;和同伴们在同乡会里开怀畅饮, 一醉方休。 • 转学柏林,通过自学,广泛阅读了法学、艺术、历史、哲学方 面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知识和心得,这些收获是靠大学教室里 的满堂灌远远无法得到的。他越来越注重哲学和历史。
《德法年鉴》时期
德国人民是一个擅长思想 的民族,从他们中间涌现 出了一批大哲学家、大理 论家;而法国人民是长于 行动的民族,他们以自己 的大革命深刻影响了整个 欧洲。把这两个民族的长 处融合在一起,也就意味 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 起,将会使人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将会使人摆脱 一个民族的狭隘性,具有 国际的视野。
:评论莱茵省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比起前不久写成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这时又向前迈
进了一步,他把省议会成员对出版自由的不同态度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等级 联系起来了,这样就清楚地表明,各等级的利益决定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马 克思简单明了地把辩论情况总结为:“在这里进行论战的不是个人,而是等 级。” ◆黑格尔派的学者们都只是翱翔在抽象思辨的天空里,对世间的柴米
成为黑格尔的学生
◎在这种似乎漫无界限的广泛阅读中,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 研究态度,那就是,决不允许一知半解,而是要透彻深入地了解 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直到把一切有关的内在联系弄清为止。对 于自己在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要以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去反复 考察,决不能草率了事。 ◎马克思愈来愈清楚地发现,要想真正透彻地弄清事物的关系,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求助于另一种更为合理的 哲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宏大而艰涩的哲学体系愈来愈占据 他的心灵,这就是黑格尔哲学。黑格尔死后,他的后学中有一些 激进青年就沿着这个思想方法前进,在政治上要求自由民主,反 对专制主义的禁锢。他们被称做青年黑格尔派。
现实物质利益的触动
政境 和 〄 止 》 恩 治的 摩 正 一 的 格 转研 赛 是 次 信 斯 向究 尔 他 地 中 在 经〄 河 对 听 指 《 济推 地 林 到 出 致 研动 区 木 马 : 查 究他 农 盗 克 我 理 。由 民 窃 思 曾 费 纯处法说不 舍 · • 问才 且 不 制 切 变 使 别 人 开 大 马 造是 处 幸 度 的 基 忠 官 过 攻 胆 克 成真 于 福 。 根 本 于 员 问 击 地 思 这正 不 、 现 源 情 职 的 的 。 向 比 一触 平 人 实 在 况 守 好 原 人 丑 以 状动 等 身 中 于 。 〄 坏 因 民 恶 前 态马 的 不 人 那 造 也 〄 不 贫 的 更 的克 状 自 民 个 成 不 官 在 困 社 猛 原思 态 由 生 总 这 能 员 于 、 会 烈 因追 〄 并 活 的 一 改 即 个 无 展 更 •
• 《莱茵报》被查封,马 克思渐渐感到,黑格尔 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无法 合理解答当前的大量实 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要 继续前进,就必须首先 对黑格尔学说作一番深 刻反省。因此,马克思 开始对先前自己信奉的 黑格尔哲学进行一番反 省和批判
• 此后,马克思已经认识 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 性,认识到要真正实现 人类自由平等,必须消 灭私有财产。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论文考察了古希腊两个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思想的差别。根本的 目的就是要阐明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争取人的自由。马克思 高度赞同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尤其伊壁鸠鲁突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能动性 问题。然而,他不满意伊壁鸠鲁仅仅把自由看作一种意在摆脱外界束缚的“ 避难所”。马克思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 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中发亮!”马克思的宏愿则是要“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 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 对现象世界。”实践中的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而恰恰在于认识必然后不逾 矩的随心所欲。
《莱茵报》时期
马克思这时思想上正在发生一个重大变化。他愈来愈感到,仅仅在哲学领域 对反动势力旁敲侧击是不够的,必须从政治领域对普鲁士国家制度正面展开攻 击。政治问题开始在他的目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样一来,仅仅着眼于宗教 、艺术等等“纯”学术领域,对马克思来说就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 ◆现实与理论的偏差、实然与应然的不符,激发了马克思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及其思想的成长
密不 可分
◇古语:命由天定,运由己生。表示“命”是与生俱来的,而“运”呢?则是
一个人一生的行程。这句话也阐述了,自己可把握的怎样过活一生,加上与生
俱来的不可变更的天分,合二为一才是命运。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前提条件。同样,每个人出生
走向社会
•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从政治上分析新闻出版自由的 必要性和普鲁士书报检查立法的性质,揭露了新报刊检查令的 虚伪性,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虚伪自由主义。马克思是从争取 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开始,走上政治活动道路的。 •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 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 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 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 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 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 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 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 就是官方的色彩!
少年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 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 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 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 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 的人物”
择业目标: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 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 完美。”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每一个受 过良好教育的少年都可以的即兴写作 时所能立下的豪言壮语,但我要反问 的是又有谁能像马克思那样不是仅仅 为应付作业说说而已,而是积极探索 并为之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