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2套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篇一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教学目的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子和呈示部,能区分长笛、双簧管、小提琴的音色,能哼唱主部主题。
2、了解梁祝的故事情节。
3、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4、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通过聆听,记住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一、师唱《化蝶》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今天我们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协奏曲的概念以及熟悉美丽传说。
1、出示题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作者简介。
3、简单介绍梁祝二人的性格特点。
4、看视频,真切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爱情。
(二)欣赏乐曲。
(出示课件)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十八相送)——展开部(封建势力、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再现部(仙境、化蝶、传颂)2、引子片段欣赏(1)欣赏引子1音乐感受长笛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奏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2)欣赏引子2音乐了解双簧管以宽广、厚重、圆润的音色,奏出优美的背景过门音调,取自越剧的过场音乐。
(3)再次欣赏引子部,加深感受。
3、呈示部片段赏析(1)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
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
4、随乐而动随音乐做古典神韵组合:提沉。
5、欣赏副部主题音乐。
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调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跃,独奏与乐队交替,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2套

科目: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
了解两部作品的关系,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三)结合具体作品协奏曲、奏鸣曲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能够感受、体验《梁祝》的音乐情绪,并能体会音乐中的结构和音乐中表现的要素。
教具:教学光碟多媒体教法:讲解法、视图法、欣赏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作品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我国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梁祝》以中华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2.乐曲分析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
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既不是对故事情节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对越剧唱腔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音乐擅长抒情的特点,运用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提炼,并加以发展和创造。
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音乐下学期《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篇1教学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目标与简析1、通过欣赏此曲,掌握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者。
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2、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音机、多媒体、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设问:大家听说过哪些传说?有没有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2、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作品介绍介绍作品、作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下面的欣赏做铺垫。
讲授:协奏曲的特点。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分段欣赏)A、介绍作品的曲式结构。
B、按照板书曲式结构图,分段欣赏爱情主题、梁祝共读共玩、英台抗婚以及化蝶的主旋律。
并回答:每一个片段所表达的情感?c、教师演奏爱情主题D、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表达的音乐思想。
小结:这首乐曲通过独奏小提琴与乐团的配合演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
并将中国戏曲的元素融入了西洋音乐中,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梁祝》赞颂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无情。
三、看谱学唱《梁祝》主题1、教师给学生发放《梁祝》爱情主题简谱。
2、学生根据教师弹奏,进行视唱、模唱。
3、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这是一节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课程,我们将学习中国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了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同时也会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我们将特别分析这些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二、课程目标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认识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
3.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
4.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并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
三、教学内容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并分析故事中的音乐元素。
2.认识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而探讨音乐表现中人物形象的构建。
3.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其中的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元素。
4.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包括“凭阑人”、“墙头马上”等,并探讨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民间传说故事,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
2.观看音乐剧或舞台剧表演,参观音乐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理解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五、教学流程1.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分析故事中的音乐元素,如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
3.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其中的曲调、节奏、器乐形式等元素。
4.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探讨音乐表现中人物形象的构建。
5.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音乐作品,包括“凭阑人”、“墙头马上”等,并探讨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6.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演唱,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重点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音乐元素以及相关概念。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2.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3.能够口头表达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过程方法1.听音乐,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2.观看图片,了解情景描述,拓展学生思维;3.选择个人喜爱的方式表达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表现爱情主题的音乐。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2.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3.能够口头表达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表现手法。
1. 故事梗概本故事发生在唐朝,梁山伯是个书生,祝英台是个富家少女。
两人误打误撞相识,彼此相爱。
祝英台的父母不同意两人在一起,祝英台被强迫嫁给了别人。
后来,梁山伯从南海仙山回来,得知祝英台被逼成婚,十分痛苦,最终因病而亡。
而祝英台也无法忍受与梁山伯分离的痛苦,最终投水自尽。
2. 音乐表现手法这首歌曲《梁祝》采用了民族音乐的曲式形式和传统的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情感纠葛:•弦乐和合唱体现了情愫渐进,情泪纵横的梁山伯;•独具东方韵味的唢呐、二胡的乐器演奏则表达了祝英台温柔中带有坚韧的性格,以及她为爱情而痛苦的心情;•合唱演唱表现了两人的思念之情,又交织着悲凉的气氛。
3. 音乐欣赏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这首《梁祝》。
请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曲子的起头让你想起了什么?2.这首曲子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3.这首曲子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这首曲子在哪几个地方的变化最为明显?5.你喜欢这首曲子传递给你的情感吗?为什么?4. 情感表达请让学生选择个人喜欢的形式,表达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以是绘画、写作、朗诵等。
第一步放一遍《梁祝》音乐,让学生听一听。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了解其他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2

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教学方法:欣赏法、教授法、探讨法。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掌握协奏曲定义、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以及曲作者。
3、通过对比节奏、速度、力度,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
感受音乐的表现手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梁祝》的音乐内涵,掌握《梁祝》的主体旋律。
2、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教具:多媒体、钢琴、黑板、教材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动画片《梁祝》的flash动画,让学生初次感受主题音乐。
二、新课教学:1、导入新课: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个动画短片的音乐吗?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有谁了解《梁祝》这个民间故事?试着给大家讲述一下。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被列入世界名曲,又被称作butterfly—lover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乐曲。
2、相关知识:(教师讲授,出示多媒体课件。
)(1)教师简介《梁祝》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地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中国听众被誉为“我们的交响音乐”。
外国听众也认为乐曲是一部“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最美妙的旋律”。
(2)曲作者简介:何占豪:作曲家,浙江人。
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交响乐《刘胡兰》、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
陈钢:作曲家,上海市人。
主要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3)知识点的讲解:协奏曲: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它是充分发挥某种独奏乐器演奏技巧和鲜明个性的音乐作品意大利原文是“竞奏”。
3、下面,欣赏《梁祝》的主要部分音乐。
[一]、引子:(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什么乐器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学生欣赏后回答)。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内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及作曲家何占豪,陈钢。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情感方向,初步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作品及协奏曲的相关音乐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体味音乐在协奏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并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领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寓意,反映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重点: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熟悉主要音乐主题中各音乐要素所发挥的艺术表现作用,鼓励学生对音乐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
难点:
把握协奏曲的特点,理解并想象《梁祝》音乐中的艺术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课件、音像资料、黑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知识点的讲解:
协奏曲: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它是充分发挥某种独奏乐器演奏技巧和鲜明个性的音乐作品意大利原文是“竞奏”。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梁祝》选材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进行创作的标题性音乐。这首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在国内外均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教材将作品放在“音乐与戏剧这一单元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采用分段聆听、对比聆听的方法,分步骤地解决乐曲中需要学生聆听和了解的内容,然后再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完整聆听乐曲,以解决学生长时间聆听音乐的疲劳感和茫然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欣赏之中。
4.相关的音乐知识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
(二)欣赏《梁祝》(巩固提高)
1.请学生体验音乐与感受、体验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情绪,理解音乐中描述的场景都是什么?各运用了什么乐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2.结合欣赏简要说明:陈钢、何占豪的生平简介及作品有哪些?
2.乐曲分析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撷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既不是对故事情节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对越剧唱腔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音乐擅长抒情的特点,运用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提炼,并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陈钢(1935—)作曲家。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10岁师从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弹钢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调到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弹钢琴。195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作品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岛》、《苗岭的早晨》及交响诗《屈原》等。
科目: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喜欢以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音乐,能受到梁祝的真挚爱情及对封建势力强烈反抗精神的感染,产生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了解两部作品的关系,学习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等音乐表现要素,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奏鸣曲式:结构示意图
3.作者简介
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诸暨人。1950年考入省文工团当演员,后改学二胡,参加乐队。1953年调到越剧团乐队工作,改学小提琴。1957年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学习(后转作曲系学习)。在此期间,与丁芷诺合作改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为弦乐曲,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业后留校任教。作品有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烈士日记》,交响诗《刘胡兰》、《龙华塔》,民乐合奏曲《节日赛马》,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等。
(三)结合具体作品协奏曲、奏鸣曲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感受、体验《梁祝》的音乐情绪,并能体会音乐中的结构和音乐中表现的要素。
教具:教学光碟多媒体
教法:讲解法、视图法、欣赏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作品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四)总结
学生在本节课了解了作曲家陈钢、何占豪的生平简介及作品、对乐曲的情绪掌握的很好!了解了作品中的不同音乐中各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等管弦乐器祖彬
课题名称:初中第16册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课型:欣赏课
教学方法:欣赏法、教授法、探讨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掌握协奏曲定义、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以及曲作者。
3.通过对比节奏、速度、力度,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感受音乐的表现手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梁祝》的音乐内涵,掌握《梁祝》的主体旋律。
2.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教具]:多媒体、钢琴、黑板、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动画片《梁祝》的flash动画,
让学生初次感受主题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个动画短片的音乐吗?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
(1)教师简介《梁祝》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地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中国听众被誉为“我们的交响音乐”。外国听众也认为乐曲是一部“非常迷人和神奇的音乐”,“最美妙的旋律”。
(2)曲作者简介:
何占豪: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齐奏曲《姊妹歌》,弦乐四重奏《过节》,交响乐《刘胡兰》、越剧《孔雀东南飞》配乐。
(学生回答)
教师设问:有谁了解《梁祝》这个民间故事?试着给大家讲述一下。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被列入世界名曲,又被称作butterfly—lover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乐曲。
2.相关知识:(教师讲授,出示多媒体课件)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我国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梁祝》以中华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