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两篇
七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6页精选文档

第一单元(2课时)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 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劳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理解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过程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中劳动意义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作品的表面形象,让学生学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教学重点1.劳动和艺术的关系。
2.艺术作品如何表达劳动的主题。
关系,画家在作品中不厌其烦的表现他所感受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照片中的埃及古建筑和早期的织布机都体现了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
第二单元(共6课时)优美的校园(写生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
2通过欣赏与比较的方式,获得基本透视规律。
3.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校园伙伴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如何观察人物的动态并且捕捉人物的重心线。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姿态下人体比例有什么变化?同时对人物面部的大体比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动态与重心的变化如何表现。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2.能将生活中的体验经过选材、构思、提炼、加工,在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范文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定义和意义,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种类2.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3. 劳动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4. 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形态5. 青少年如何参与劳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劳动的定义、意义、种类以及劳动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劳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的定义、意义、种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与人类创造力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青少年如何参与劳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劳动的基本概念:讲解劳动的定义、意义、种类等。
3. 分析劳动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4. 讨论青少年如何参与劳动:引导学生就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与劳动展开讨论。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7.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打扫卫生、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劳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劳动与人类创造力关系的认识。
3. 评价学生对青少年如何参与劳动的看法和建议。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劳动模范或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劳动经验和创业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工厂,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环境和价值。
八、教学资源:1. 劳动相关书籍和文章。
2. 劳动与创造力的案例资料。
3. 劳动教育的视频资料。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七年级上册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两篇

七年级上册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两篇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部分劳动的场景,通过欣赏这些场景来认识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教学方法:1、欣赏2、讨论3、动手画劳动场景一、导入新课:1、简介本届学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青岛实验区第一届,师生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来完成教改任务。
2、本节课为欣赏课。
3、观看劳动的场景画面4、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抢答问题:观看1---2页的五个画面1: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二、新授课:教师活动:1:根据座次分成四个组。
2:提出活动一的第一个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分四个记分牌,分别记分。
4:活动一(2)、(3)问题根据时间再定。
5:教师布置画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学生活动:1:分成四个组,自己选队长,起队名。
2:抢答问题。
3:选代表作总结。
4:学生动手画“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对课本3、4页问题找出一、二个来论述,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来源提示:互联网、图书馆课后记:新教材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1、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注意对有创见观点的学生充分肯定。
3、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强调清楚。
4、师生共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
篇二单元课时: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观赏与描述:_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_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_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分析与研究:_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_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_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讨论与解释:_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_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体验与评价:_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_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活动一1、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2、学习领域欣赏评述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七年级活动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精选2篇)

七年级活动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精选2篇)七年级活动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篇1七年级第一单元活动一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活动一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一)设计思路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境,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 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劳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理解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片头并配音乐出示课题出示油画作品《钢水汗水》(广廷渤)与现实照片进行比较出示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现代杜键出示油画作品《粮食》前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出示油画作品《伏尔加河纤夫》俄罗斯列宾出示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李焕民出示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出示中国画《捣练图》唐代张萱出示油画作品《拾穗》法国米勒出示《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砖出示六幅作品出示问题播放的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
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劳动是画家笔下的生命赞歌,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七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一、教案内容: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第一课时:人类的创造力源泉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力的概念,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人类不期的艺术作品,使学生理解创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3.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人类创造力的概念及作用。
2.不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及创造力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创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2.如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人类创造力资料及艺术作品。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人类创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2)新课:教师讲解不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及创造力表现,如史前时期的岩画、古埃及的壁画、希腊雕塑等。
(3)欣赏与分析:学生欣赏教师提供的艺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创造力元素。
(4)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5)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
二、教案内容:课程名称:七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类创造力的源泉第二课时:史前艺术的创造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史前艺术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通过欣赏和分析史前艺术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史前艺术中的创造力表现。
3.培养学生对史前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史前艺术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史前艺术作品中的创造力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史前艺术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史前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前艺术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史前艺术的产生背景。
(2)新课:教师讲解史前艺术的特点,如洞穴壁画、陶器、雕塑等。
七年级美术欣赏评述课教案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七年级美术欣赏评述课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 培养学生对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审美素养,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2. 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特点3. 欣赏和评述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方法三、教学重点:1. 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特点2. 欣赏和评述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题材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2. 如何激发学生对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激发学生对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特点。
3. 欣赏实例:教师展示若干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方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劳动题材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收集一幅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下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欣赏和评述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劳动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 学生能够运用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深入理解劳动题材美术作品。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情感和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图片及画作。
2. 相关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资料。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劳动,激发学生对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兴趣。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教案-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理解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劳动与美术的关系;
•理解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分析和探讨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并与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力的思考。
2. 讲解(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劳动与创造力的关系,并简要介绍劳动对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
3. 分组探究(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关注其中融入的劳动元素以及劳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4. 小组展示(20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分享他们分析和讨论的结果。
5. 总结(1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劳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劳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小组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导致分析结果不够深入。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七年级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七年级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第一篇:七年级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第一单元(欣赏、评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美术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一共16个班,学生每班各有不同,只能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个班灵活导入。
我所带第一个班是初一八班,本班学生整体较为活跃,擅于分析和思考,在发言上面也比较积极,尤其是一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好的绘画功底。
3.教学内容分析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4.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5.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难点:用口头或者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6.教学课时2课时 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军民大生产》,同时让学生欣赏有关劳动的影片资料以及美术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城市的崛起》,先营造氛围。
二、发展阶段<1>、欣赏分析:(先欣赏课本中的图片)(1)从作品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从题材、主题、造型要素(线形光色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表现的都是劳动,只是表现主题、手法和风格都各不相同。
(2)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总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而劳动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
泉》教案两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部分劳动的场景,通过欣赏这些场景来认识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教学方法:
1、欣赏
2、讨论
3、动手画劳动场景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本届学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青岛实验区第一届,师生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来完成教改任务。
2、本节课为欣赏课。
3、观看劳动的场景画面
4、把学生分成四个组。
抢答问题:观看1---2页的五个画面
1: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二、新授课:
教师活动:
1:根据座次分成四个组。
2:提出活动一的第一个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分四个记分牌,分别记分。
4:活动一(2)、(3)问题根据时间再定。
5:教师布置画一幅“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组,自己选队长,起队名。
2:抢答问题。
3:选代表作总结。
4:学生动手画“表现劳动场景的画”。
能力要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对课本3、4页问题找出一、二个来论述,写成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资料来源提示:互联网、图书馆
课后记: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1、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注意对有创见观点的学生充分肯定。
3、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强调清楚。
4、师生共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
篇二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