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侗族大歌的传承 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侗族大歌的抢救、挖掘和研究工作,对流传下来的曲目进行 整理和保护 此外,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中,通过举办各种活 动和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大歌
非遗介绍之侗 族大歌
XXXXX
目录
引言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影响
侗族大歌的未来发展
侗族大歌的特点 结语 结语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引言
侗族大歌,又被称为"侗族大合唱",是中国 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民间歌唱形式。它在2009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重要代表之一。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 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 们去了解和欣赏
丰富的曲目:侗族大歌的曲目丰富多 样,包括劳动歌曲、情歌、叙事歌曲 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侗族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
非遗介绍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它承载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 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侗族文化的重 要载体。通过侗族大歌,我们可以了解到侗 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方面的内容。同时,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民 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他们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版)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基本介绍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歌曲最好听的十首

侗族歌曲最好听的十首
1.《大山真美好》:这首歌曲展现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旋律优美,词意深情,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2.《蝉歌》:这首歌曲通过模仿大自然蝉鸣鸟叫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是侗族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曲目之一。
3.《相会风雨桥》:这首歌曲以风雨桥为背景,描绘了侗族人民在桥上相会的场景,曲调婉转悠扬,情感真挚动人。
4.《月夜愁》:这首歌曲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旋律幽美,情感深沉,让人感受到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世界。
5.《梦回侗乡》:这首歌曲以侗族美丽的风景和独特文化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回到侗乡的场景,旋律欢快,意境优美。
6.《唱歌的杉树》:这首歌曲以杉树为比喻,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友情的珍视和赞美,旋律轻快,节奏明朗。
7.《侗家人的风采》:这首歌曲展现了侗族人民的自信和自豪,旋律雄壮有力,表现出侗家人的豪迈和激情。
8.《山水有情》:这首歌曲描绘了侗族山水间的美丽景色,旋律舒缓悠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9.《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旋律柔和动人,情感真挚感人。
10.《侗族大团圆》:这首歌曲以侗族传统节日为背景,表达了侗族人民团结和睦、欢快祥和的美好愿景,旋律热闹喜庆。
30侗族大歌简介

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 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
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大 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 不同。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的派生的,低声部是丛唱的,声 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 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
“外嘿”“外顶” 影响
行歌坐月的影响
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的,他们
一般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这种社交活动阶段。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 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 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 歌,他们用歌声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在这种习俗活动对大歌的产生发展有着重 大影响。
个 项 目 列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的 项 目 , 经 过 三 天 的 会 议 讨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名 录 》 和 《
急 需 保 护 的 非
余 名 代 表 与 会 , 会 议 主 要 讨 论 确 定 入 选
《 人 类
国 首 都 阿 布 扎 比 开 幕 , 全 球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400 22
入平国入论物非 长委
选 。
县 政 府 承 担 申 报 工 作 的
《 贵 州 侗 族 大 歌 》 成 功
共 有 个 项 目 名 列 其 中 。 由 贵 州 省 文 化 厅 、 黎
世 界 《 人 类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名 录 》
侗族大歌的押韵

侗族大歌的押韵规律
说起侗族大歌,那真的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侗族大歌在四川话里头,我们喊它“氽族大歌”,虽然名字发音不一样,但那份对艺术的敬畏和欣赏,那是共通嘞。
侗族大歌讲究个押韵,那曲调优美得很,歌词里头多用比兴手法,意思深得很。
要说押韵规律,那可不是随便押押就算数嘞。
侗歌里头,每句歌词都要对得工整,唱起来才韵味十足。
就像咱们四川话里头嘞对仗,要讲究个“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侗歌也是这般,讲究个和谐美妙。
侗族大歌里头嘞歌词,有时候是传统嘞,有时候是即兴而作。
但不管哪种,都要遵循一定嘞押韵规律。
这样唱起来,才让人觉得顺畅,听起来才觉得舒服。
就像咱们四川话里头嘞顺口溜,“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简单又好记。
侗族大歌嘞押韵,不仅仅是为了好听,更是为了表达情感。
那歌声里头,有对大自然嘞敬畏,有对生活嘞热爱,有对爱情嘞向往。
唱起来,就像是在跟大自然对话,跟生活聊天,跟爱情表白。
所以说,侗族大歌嘞押韵规律,那是它嘞灵魂所在。
没有嘞押韵,那就像炒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有了押韵,那歌声才像四川嘞火锅,麻辣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侗族大歌,真的是一门了不起嘞艺术。
它嘞押韵规律,就像咱们四川话嘞魅力,简单又深刻,让人一听就忘不了。
侗族大歌与《五月蝉虫唱得好》

侗族⼤歌与《五⽉蝉⾍唱得好》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员,据传是古代越⼈的后裔,⾄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西等省,现有⼈⼝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产,⽽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35万。
侗族居住的地⽅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且侗族也是⼀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化三样宝:⿎楼、⼤歌和花桥。
”其中的⼤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朵和⼼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乐。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的⽂字,许多优秀的⽂化传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代⼀代往下传,“汉⼈有字传书本,侗族⽆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辈,⽗辈传唱到⼉孙”是侗民族⽣活的真实写照。
⼀直以来,世界⾳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乐仅存于西⽅。
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歌被中国著名⾳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
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乐界惊叹这是中国⾳乐史上的重⼤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乐(复调⾳乐:即若⼲旋律同时进⾏⽽组成有机整体的⼀种⾳乐形式。
)的说法。
侗族⼤歌在侗语中俗称“嘎⽼”,“嘎”就是歌,“⽼”具有宏⼤和古⽼之意。
它是⼀种“众低独⾼”的⾳乐,必须由三⼈以上来进⾏演唱。
多声部、⽆指挥、⽆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鸣、⾼⼭流⽔等⼤⾃然之⾳,是⼤歌编创的⼀⼤特⾊,是产⽣声⾳⼤歌的⾃然根 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然、劳动、爱情以及⼈间友谊,是⼈与⾃然、⼈与⼈之间的⼀种和谐,因此凡是有⼤歌流⾏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偷盗等⾏为,⼈们甚⾄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样。
侗族⼤歌“众低独⾼”、复调式多声部合唱⽅式是中外民间⾳乐所罕见的。
⼤歌的结构⼀般由“果(组)”、“枚(⾸)”、“僧(段)”、“⾓(句)”来构成;⼤歌的演唱场合是⽐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歌在重⼤节⽇、集体交往或接待远⽅尊贵的客⼈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楼⾥演唱,所以侗族⼤歌⼜被称为“⿎楼⼤歌”。
《蝉虫歌》赏析

《蝉虫歌》赏析
《蝉虫歌》是一首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歌曲。
《蝉虫歌》是侗族大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声音大歌,它通过运用人声来生动地模仿虫鸣鸟叫、小河流水等自然声音,形成一种独特而优美的声音艺术。
《蝉虫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新时代的君玉学子,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侗族人依山傍水而居,山水自然给了侗族人很多灵感。
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和声唱法,世所罕见。
蝉歌属于侗族声音大歌,是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之类的自然之音。
在这“诗的故乡,歌的海洋",侗族至今传承着行歌坐夜的古风,青年男女抵足而歌、互相传情。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ea5e5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2.png)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了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作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人文化的灵魂。
侗歌历史渊源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而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
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
除元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
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歌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简介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起源《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形式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2]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
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
“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点。
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
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
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
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在广西,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
由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列入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非浪得虚名。
发展历史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
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
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
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
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
)的说法。
1988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金蝉歌队”又应邀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和平儿童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一等奖。
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
侗族大歌惊艳表演:千人齐唱侗族大歌[1]。
内容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
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
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
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
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侗乡被誉为歌的海洋。
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一段,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荣誉记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