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传承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背景部分将探讨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探究其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传承的关键问题和需求。
研究背景还将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引发对相关保护政策和传承工作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深入探讨,可以为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保护政策对侗族大歌传承的影响,分析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并探讨现阶段侗族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旨在揭示侗族大歌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侗族大歌传承提供展望,并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大歌的对策,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侗族大歌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其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传统和发展轨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可以为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
探讨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因素及现阶段的挑战,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对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歌谣形式。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

关于侗族大歌的故事摘要:一、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四、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五、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正文:侗族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侗族大歌的故事。
一是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侗族大歌起源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
在侗族地区,大歌是民间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与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自然和声为特点,曲调优美、旋律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遍性,可以演唱各种题材的歌曲,包括叙事歌、礼仪歌、劳动歌、爱情歌等。
三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传承人培训、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加大宣传力度等。
四是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近年来,侗族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文化国际地位。
五是我国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发展政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如加大对传承人补贴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摘要。
我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以一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各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侗族大歌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宝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受到了来自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侗族歌师备受侗族民众所尊敬,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他们往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以下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一)年轻人传承出现断层。
在过去,侗族人民向来尊重善歌者,现如今,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年轻人们更倾向于新兴事物与物质生活,不愿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承。
其次,从事侗族大歌传承无法保证生活需求,所以许多年轻人纷纷进城工作生活,从而放弃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慢慢淡化。
(二)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交通闭塞,教育的普及率也不高,侗族人民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进城生活,出现了多数青少年不会唱传统侗族大歌,歌队成员老龄化的局面。
在近些年的民间侗族大歌歌会上,众多歌者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目前还在从事侗族大歌传播和演唱的歌师多为中老年,他们的年龄普遍偏高。
(三)科学技术的冲击。
侗族的优秀歌师曾是村寨里众人瞩目的焦点,但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许多年轻人不愿听侗族大歌。
同时,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一、传承人群年龄老龄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一代。
然而,由于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原因,使得能够从老人那里学到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
二、乡村文化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村庄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型。
这种转型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影响。
三、跨文化语境的影响现代化的生活和文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跨文化语境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保护侗族大歌传承的关键。
应该大力推广侗族大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意识。
二、建立侗族大歌传承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侗族大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传承侗族大歌的关键在于减轻年龄老龄化和年轻人离乡谋生等问题。
应该加强侗族大歌的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更多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从而保证侗族大歌的传承。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推广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总之,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此,应该带头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传承中,重视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为此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中国南方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歌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的研究,探讨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一、侗族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1.传承人逐渐减少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传承人的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已经离开了传统农村生活,技艺传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
此外,如今的年轻一代更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对于传统文艺的兴趣也较低。
2.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侗族大歌的传承也面临着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风险。
新生代的歌手和听众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音乐形式,忽略了侗族大歌的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
侗族大歌的风格和内容在现代音乐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侗族大歌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了丧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化。
3.传承方式的贫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十分贫困,传统祭祀、家庭教育和口传等方式难以为那些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传承平台。
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地帮助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因为侗族大歌的美学、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精细的技能传承,只有通过口耳相承和现场学习才能真正传承。
尽管侗族大歌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侗族大歌“非遗”传承:1.完善侗族大歌的保护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力度,出台进一步细化的保护措施,加强培训和支持措施,倡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2.注重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侗族大歌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意识。
此外,应该加强村庄和社区的文化教育,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传统文化的根基,防止侗族大歌在时代的河流中逐渐消失。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侗族大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
传承人口的减少,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欠缺,都成为侗族大歌传承的重大障碍。
由于侗族大歌传承监测不到位,长时间以来,侗族各界对其保护和传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传统的口传非正式传承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的传承需要。
目前,传承机构的缺乏和人才的匮乏是缓解侗族大歌传承问题的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与当地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环境的失衡,金钱文化的冲击,以及乡村人口减少等因素,导致侗族大歌的表演场所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也是传承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侗乡学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积极宣传侗族大歌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大歌表演活动。
公共图书馆应该收集、整理和传播侗族大歌艺术,以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组织大歌演唱比赛、经验交流展演等活动,提高大歌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另外,对大歌表演场所的改善也很重要。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传承基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同时,也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积极培育大歌表演市场,为大歌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总之,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来解决。
只有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表演场所和环境,扶持传承人和组织,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
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
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
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
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
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
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
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
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
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
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
第二,严肃庄重。
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
第三,无伴奏、无指挥。
演唱侗族大歌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音声部,既所谓的“众低独高”。
无伴奏、无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
第四,演唱人数多。
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声演唱,场面非常宏大。
以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由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鼓楼大歌;以表现曲调和声音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优美的声音大歌,如从江县的“蝉之歌”在大歌中就非常有名。
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分为“唆君”和“唆尽”的叙事大歌;另外还有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礼俗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儿童大歌;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戏曲大歌等种类。
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由老歌师严格训练,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年时都是优秀的歌手并能掌握众多歌词和唱腔和即兴编歌。
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歌来记录与传承的。
侗族给予了大歌极高的重视,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唱歌对侗族人来说不仅仅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侗族大歌面临的困境和原因
侗族大歌因其独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自被发掘后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听众的广泛关注。
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已经唱响国内,享誉世界。
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
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热的高涨和侗族大歌在国内大中城市宣传演出和中央电视台的频繁播放,侗族大歌可观的经济效益渐渐突现出来。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
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
平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而且正逐年减少。
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趋势和濒临失传危机的尴尬局面。
笔者走访了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也是保护工作做得较完善的黎平县岩洞村,其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传承大歌的人数急剧减少:黎平县的岩洞村在“文革”之前,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而现在50岁以上的占85%左右,20至40岁的占60%,20岁以下的占10%,现在会唱歌的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女的10个人中还有5个人会唱,男的10个人中最多只有1个人会唱了。
第二,歌师年龄普遍偏大,侗族大歌传承的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现象。
岩洞村40多名男女歌师中,最大的年龄已达90岁,最年轻的38岁;而且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少了,他们基本上很少教歌,更不到外地传歌。
就其原因来说: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出打工潮是当前侗族大歌面临失传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的侗族村寨里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老小小,而青年歌队往往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力队伍。
据岩洞村石村长说:“村里20多至30岁的男女青壮年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了。
所以村里也没成立有专门的演出接待队,偶尔有旅游团队或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时,镇政府都是临时请岩洞镇中学侗歌艺术班的学生来演唱。
”对于侗乡的青年人们来说,在广东等地打工一年赚到的钱是他们在家务农的5年的收入,侗族传统文化在和经济利益的比拼中“败下阵”来。
其次,外来多元文化的进入与侗族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也是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原因之一。
现代侗族儿童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教育,侗族的母体文化由过去的主导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地点由过去的侗寨、鼓楼、家庭转向了学校的课堂,启蒙老师也由过去的祖父母、父母、歌师转向了学校老师。
90年代之后,尤其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年青人,开始在社区内用汉语进行交流,侗语言作为第一交际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
而侗语历来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要表达工具,黎平县教育局的刘主任深有感受地说:“不会说侗语的人来唱侗族大歌,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加上受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现代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这种以唱歌交朋结友的传统方式已开始渐渐滑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